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香港“点新闻”报道,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2日发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陈茂波称,考虑当前经济、社会民生及政府财政状况后,今年会再向每名符合资格的18岁或以上永久性居民及新来港人士,分两期发放总额5000港元电子消费券。今年4月发放首期3000港元消费券,年中发放第二期2000港元消费券。
陈茂波指,特区政府于过去两年推行了两轮消费券计划,分别向超过600万名符合资格市民发放5000港元及10000港元电子消费券,社会反应正面。
他续指,为尽快发放消费券,特区政府会先通过去年计划的登记资料,在今年4月发放首期3000港元消费券给符合资格人士,余额会与新符合资格人士一起在今年年中发放。另外,与去年安排一样,透过不同入境计划在港居住及来港升学的符合资格人士,会获发上述总额一半,即合共2500港元的消费券。特区政府会尽快公布详情。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亚洲商业枢纽。这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人才,机遇处处,梦想可期。如果您想在繁华的都市追逐成功与梦想,我们有一个消息要与您分享现在,您只需30000元,就有机会加入这个国际都会,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我们与香港进出境事务处达成合作,通过投资移民的项目,为有梦想的您提供一个机会,来到这个东方之珠。
盘点英国永居方式,总有一款合适你根据ucas于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国留学生在2022年申请英国大学的人数,已经达到破纪录的31,400人。这是自2013年起的直线成长,上升幅度高达193%。留学生未来如何在英国工作生活?高潜力人才引进签证(hight potential indivdual),也就是之前的psw签证,使得优秀教育背景的英国及其他国家学生,将更易获得英国签证。
2023落户香港政策变化!半年10万人申请香港身份,6.1万人获批!从2020年开始,香港已经累计流失了18.73万人,其中每年分别减少了9.38万人、2.52万人和6.83万人。为此,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调整香港优才计划和专才计划的申请要求以及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出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少优秀人士都渴望到香港去进一步发展。而香港身份不仅仅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还能为子女教育带来独一无二的优势。是以,很多人都通过优才计划/专才计划/留学等方式来获得香港身份,进而拿到香港永居身份。香港身份证类型香港身份证共分为两类,分别为“香港居民身份证”及“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疫情3年,很多港漂被困内地,即便满7年也没回港办理永居手续。直到今年宣布通关,一大批港漂全跑回了香港办永居,入境处预约系统都要被挤爆了。那些换完永居的小伙伴也别忙着高兴,换完永居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做,大家快来看看自己都办好了没有!1.注销内地户口换完香港永居后需要注销内地户口,一般是需要回户口所在地办理,各个省市的办理方法不太同,大致流程一致。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聊移民圈那些事儿的自媒体人。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广东人选择移居香港?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毕竟广东和香港是一衣带水,文化、语言、风俗都很相近,为什么还要移居呢?难道是因为香港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吗?
- hello world -helloworld近日,香港财政部部长陈茂波在北大光华学院演讲时表示,各种吸引人才计划推出以后,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不到四个月,香港已收到四万多个申请,批了两万多个。香港劳福局局长孙玉菡在受访时也表示,截至今年4月中旬,「高才通」已收到约2.3万份申请,其中有近1.4万份申请获批,每日新增的申请人数稳定200个左右。
时隔近8年,香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又称投资移民计划)再次被提起。在11月7日由香港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中,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建议,政府可重新推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让投资指定数额的人士移居香港(性质类似投资移民),提振目前较低迷的经济。她认为,若如果考虑重推计划,可设定一定限制,例如投资指定项目等,避免楼市炒风重现。
陈平在门前雪地自拍照一段时间以来,被称为“反美斗士”的中国经济学家陈平多次在公开场合发布具有争议性的观点,导致在网上有关他的争议不断。日前,其在美国高级住宅被翻出,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移民哥了解,这个社区治安良好、平均收入高、产业结构好,而且环境优美,周边有公园、学校、河流。陈平豪宅的社区根据地产经纪的资料显示,业主chen ping拥有的这处独立屋房产,位于一个高级住宅区内,建于2013年,住宅面积253平米。
近年大湾区成为不少港人寻找工作机遇的热点。团结香港基金过去数年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通进行研究,发现超过一半居住大湾区的港人对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据香港《星岛日报》15日报道,香港大学社会学讲座教授方伟晶透露,团结香港基金共进行三项调查,委托岭南大学4月以电话访问上千香港居民,了解他们对内地人来港工作的意见,同时还与港大及中文大学合作,分别调查了超过3000名留港的内地高学历人士来港发展的意愿,以及2500名长期在大湾区工作的港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