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玩了一周。说说我的感受吧。
先说说新加坡。
首先,新加坡是英语国家,我丝毫不觉得新加坡是传统意义上的华人社会。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或大学里,就跟走在英国大街上的感觉是一样的。无非就是东亚人面孔的比例大而已,整个社会的氛围绝不是中国式的。相比之下,走在日本街头的感觉要比新加坡亲切的多:满眼的汉字、东方的建筑、东方的饮食,以及东方气质的人群。
新加坡的社会体系。新加坡是“华人国家”吗?no!就我的感觉而言,新加坡是没有“主体民族”的。如果一定要说一个“主体民族”,我认为是虚拟的anglo-saxon。新加坡实际上依然是英国殖民社会的延续,华人、马来人、泰米尔人这三大主要民族,共同生活在英国(或英美)殖民体系构架之下。新加坡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乃至语言,都是沿用的英国殖民体系。在我看来,新加坡与澳大利亚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各民族人口比例不同。
新加坡的语言。英语绝对是新加坡的第一语言。华人、马来人、泰米尔人这三大民族,在英语之外又会学习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就拿上海做比方吧,上海好比新加坡,上海的普通话好比新加坡的英语,上海话好比新加坡的华语。普通话是上海的第一语言,上海所有的共同场所都是使用普通话。而部分上海人则会在家中与父母用上海话沟通。上海人与新上海人、新上海人之间、上海人与外地人之间,均使用普通话沟通。新一代上海人的母语已经是普通话了,同样,新加坡新一代华人的母语也已是英语。所以,正如上海话在上海无可避免的消亡趋势一样,华语在新加坡必然会消亡。
新加坡曾经有过海外唯一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南洋大学,由无数南洋华人踊跃捐资兴建,是老一代华侨希望在新加坡构建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南洋大学最终被李光耀政府关闭,这也早已预示了华语在新加坡无可避免的消亡的命运,同样,也明确无误的表明了新加坡政府与社会是英国殖民政府的延续,而不是福建华人社会的延续。
新加坡的处境。新加坡是被周边国家包围的弹丸之地,其实处境很不佳。这个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却不得不去讨好马来西亚。比如,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新加坡要供个马来人做总统。新加坡似乎不得不刻意的与中国拉开距离,这不但是融入马来、印尼和东盟地缘的诉求,也是缴给英美的投名状。只有缓解马来人的敌视、抱紧英美的大腿,新加坡才能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
新加坡的饮食。总体上,新加坡的饮食是比较糟糕的。我摸着我那标准的中国人的胃讲,香港、日本的饮食是完胜新加坡的。究其原因,恐怕也有上面已讲过的几点因素。在新加坡我唯一吃了之后觉得还不错的,只有肉骨茶。
下面再谈谈马来西亚。
我从新加坡驱车入境马来西亚柔佛州,去了新山,然后再驱车去马六甲。新山的乐高度假酒店,早餐是没有猪肉的。此处就不多谈了。
重点说说马六甲。在马六甲,我意外的找到了三宝山(中国山)、宝山亭。宝山亭是纪念郑和的。旁边的中国山上都是华人的坟墓。据说政府多次想要征用这块地,但每次都被华人设法保护住了。一方面,可见华人在马来生存恐怕不易;另一方面,又可见马来华人的团结和坚持。
更让我惊喜的是,在宝山亭的旁边,我发现了马六甲侨胞殉难纪念碑。碑上有蒋介石所题写的四个大字“忠贞足式”,碑后有“浩气长存”四字,碑的两侧分别写了“国英”和“族魂”。碑文我通读了一遍,读毕感慨万分,几乎热泪盈眶。“炎云叠叠,山传中国之名;瘴海悠悠,庙肃郑君之像。虽异邦犹吾土,骨有攸归;配后烈于先勋,魂非孑立。而况锺浩气、播义声,为民族争光,与海天共寿”。
马来的华人,比新加坡华人更像中国人,心理上也更亲近中国,华语也讲的更好。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华人在马来西亚人口比例也较低,从政治上相对边缘化,所以有很强的危机感,必须要维持本民族的传统与特点。第二,马来华人社会并未像新加坡那样被李光耀政府强制性的打击过,所以保留了很多华人传统。
如果说新加坡华人是香蕉人,他们热衷于抱英美的大腿,那么马来华人更像是我们的同胞,他们认同中国,对中国的感情更深。
最后的结论。我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的未来是看淡的。或许,他们作为独立的民族最终会消失在马来半岛上,融入马来人之中。所谓“南洋中华”,恐怕最终只能是国人的意淫。作为中国人,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多关心关心他们的处境。
坐船游览马六甲河时,同船有一个华人小姑娘,我问她是哪里的,她说来自槟城。小姑娘是休年假来马六甲游玩,看上去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就像中国的很多小姑娘一样。但隐隐的我却心忧她的未来,乃至马来半岛上所有华人的未来。
马六甲华侨抗日殉难义士碑文
【附:马六甲华侨抗日殉难义士碑文】
七七事变后,我海外侨民莫不以输财救国相号召,迨日寇南侵南洋各地,且有武装配合盟军抗敌者,以是寇兵所至,我侨民遂以抗日就罪,备受荼毒矣。
马六甲古城以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十五日陷于敌,侨民受荼毒尤甚,初则侨领王得义等全家各若干口皆被杀,继则逐户搜索,稍涉嫌疑者三百余人又被杀;其后亚沙汉锯木厂工友五十六人、马接区村农约三百人、德兴胶园锄草者十有七人、热水湖野新区及各乡村民二百余人且复被杀,计先后死者千数百人。其死也,或刃,或刺,或碎脑,或洞腹,或掘土成窟、集体屠埋,或幽闭一室、纵火骈毁。呜呼!惨矣!然其就死也,或笑傲示不屈,或慷慨詈敌不绝口,或始终默不一语,盖绝鲜悔吝求幸免者。呜呼!又何其壮也!
今寇氛既戢,世难已平,死事者咸一一为当代所旌表。侨居马六甲同人,则集死者残骸,瘗之于古城中国山之麓,既封之,复立石为文,以纪其事。呜呼!炎云叠叠,山传中国之名;瘴海悠悠,庙肃郑君之像。虽异邦犹吾土,骨有攸归;配后烈于先勋,魂非孑立。而况锺浩气、播义声,为民族争光,与海天共寿。
仁即成矣 目其瞑诸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月日 南安戴愧生撰文并书
马六甲全体华侨敬立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前言菲律宾的华侨学校,除了外省规模较小的学校外,都要依据菲教育部规定兼办英文部。因此,所有侨校的英文部要接受菲律宾教育部的全面督察,每学期要填报各种报告表,详细汇报办学的相关情况。同时,督察员还要对学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世和海外创始人。许多家长不确定何种身份符合华侨生联考的资格。根据教育部规定,无论长期居留或永久居留身份,均可参加华侨生联考。但两者的居住时间要求和父母居住时间要求略有不同。若为长期居留身份,考生及父母一方需满足在考试前五年内累计居住两年半的要求。若为永久居留身份,考生及父母一方需在考试前两年内满足一年半的居住时间要求。
据vfs global官微显示,从2023年2月27日起,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的马来西亚签证申请中心即将全新启动!如果您需要申请马来西亚签证,可前往签证申请中心递交申请。对于申请马来西亚签证的朋友们,更加方便啦!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9:00 - 12:00(节假日除外)签证中心地址:? 北京: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9号光华路soho 二期c座b1东101,100020
自从韩国存款移民宣布涨价后,很多人来问还有哪些国家可以存款移民?今天就来了个大家详细盘点下。第一个,葡萄牙存款移民。葡萄牙存款移民要求存钱金额150万欧,约1189万人民币。钱存进去后,5年内不能取出。拿到葡萄牙身份可以在葡萄牙读书、工作、经商。如果想要获得葡萄牙永居身份,则需要满足每年住满7天,5年后即可申请永居。
签之家分享马来西亚第二家园现在最新的移民政策是什么?马来西亚第二家园移民好办吗?马来西亚主要是由亚裔、华裔以及印裔三大种族组成的,拥有比较多元的文化结构以及氛围。这样的交汇融合也造就了马来西亚热情的民风,当地人民对于外国人士非常友好,也使得不少外国朋友纷至沓来。接下来就由拥有多年资深签证经验的签之家胡老师整理
由于宜人的气候,繁荣的发展图景,相对较低的物价,英式教育体系和半公费医疗的福利,马来西亚近年来成为颇受欢迎的投资和居住地。不过很多国人并不是奔着马来西亚的国籍而去,因为相比马来,依旧是国内发达程度高,生活方式上也更习惯些,他们看中的主要是马来的上述优势,将马来作为度假、养老、投资和子女接受教育的地方,而非自己的长久住所,因此拿马来永居,而不拿马来公民身份已经成为近年来的趋势。
该书从筹划、撰写到出版历时近10年。全书分两卷,各上、下两册,共四册,约165万字。其中,社科卷主要涉及移民历史和政治范畴等内容,作者为加拿大华埠研究权威学者黎全恩(已故)、资深媒体人丁果、加华移民史研究学者及作家贾葆蘅;文教卷侧重文学、报刊、建筑、中医等文化内容,作者为丁果、黎全恩、贾葆蘅。该书作者丁果表示...
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和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沙巴 组成。马来西亚国土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马13.2万平方公里,东马19.8万平方公 里。海岸线长4192公里。马来西亚属东8时区,与北京无时差,无夏令时。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和西马来西亚(简称西马)两部分。
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参加华侨生考试的经历。小林同学家在广州,初三时跟随父母一起移民到了加拿大温哥华,就读于当地一所私立学校。在加拿大读书多年,小林希望报考美国的高校,以后能够留在美国发展。可这期间家里发生了变故,使得他的想法发生了很大改变,毅然决定回国读书。原来,小林从小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与两位老人感情颇深,在加拿大读书期间,爷爷因为脑溢血不幸去世,只留下了奶奶一人。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分数的陆续公布,朋友圈持续被“高考”霸屏!分数出来后,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首先,恭喜所有金榜提名得学子,同样没有实现心中所想的学子,也无需气馁,高考只是人生的关口之一,未来还有很多关口,还有很多抉择,来帮你实现人生理想。据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夏季高考人数共1291万考生,这一数据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比去年2022年1193万人数增加了98万人,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马来西亚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吗(马来西亚600万华人“人走楼空”现象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