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群众在摘黄花菜。黄花菜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金针”。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红寺堡大河乡龙泉村,黄河水浇灌的硒甜瓜赛蜜甜。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些年的变迁,在刘克瑞看来,就跟梦境一般。
刘克瑞说,在过去的西海固,各种生灵都是苦的。“太旱了,淘水窖时,那些渴疯了的野兔子,闻到水的气息跑过来,赶都不走。”天旱窖枯的景况,每隔几年都要重复上演。
如今,在刘克瑞一家的易地移民搬迁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家家户户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自来水接到了灶头,光纤宽带扯到了炕头,致富路连通了外头,公交车通到了村头……
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原本是“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的荒漠地带,却因“近水”成为移民安置的首选之地。为了开辟移民新家园,上世纪末,黄河水经多级泵站逐级上扬近300米,“飞”上千年荒原,为23万移民扎根提供了先决条件。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如今这里已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
习近平总书记对移民搬迁工作一直高度重视。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扶贫,推动实施了一项重大工程“吊庄移民”: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并为移民村庄命名为“闽宁村”。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考察时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来到宁夏,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看望移民群众。
在迈向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踏着冰雪,走进红寺堡区,看当地如何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抓培育壮大产业、提高居民收入、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党的建设等重点任务,为乡村振兴之路作出自己的探索。
1、山外亦有天
——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样板”
“今非昔比,恍如隔世啊!”
2020年6月8日,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习近平总书记接过刘克瑞手中的一张老照片仔细端详,不由发出感慨。
照片上,满面愁容的妻子马建花和怯生生的女儿刘晓丽,站在院子里。身后,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深藏于西海固大山的褶皱里。
1983年,刘克瑞的大哥刘克勤,参加宁夏第一批“吊庄移民”,搬迁到了今天中卫市中宁县的大战场镇。自那时起,宁夏采用集中安置、就近安置、劳务安置、插花安置等多种县内县外搬迁安置方式,向引黄扬黄灌区、县内有条件引水灌溉的地方实施了6次大规模移民,到2018年年底,“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全部安置完成,累计搬迁123.26万人。
调研组了解到,红寺堡区早期的很多移民家庭,一家子所有的家当只有一口锅、一卷烂铺盖。而现在,移民收入比刚搬来时翻了几十倍。
“越搬条件越好,我大哥那时候还要自己掏地窝子住。2012年我们搬迁的时候就是‘交钥匙’工程,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了。”刘克瑞的弟弟刘克银很是感慨。
进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红寺堡承担起了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重任。紧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脱贫户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目标,筑牢产业基本盘,培育就业新业态,高效种养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90%以上,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35.3%。
从焦渴的西海固到平坦的红寺堡,刘克瑞的日子一天一个样。不再为填饱肚子发愁的他,当上了弘德村新建足球场的管理员。在政府“出村入园”集中养殖政策的扶持下,他入股村上的养殖合作社,去年拿到了两万多的分红。前不久,刘克瑞家还被评为红寺堡区“六个先锋”睦邻和谐示范户,享受30万元的贷款扶持政策,用于发展生产。“贷款下来后,准备再往合作社投,来年养殖分红肯定更高嘞!”刘克瑞说。
2、青山不负人
——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据调研组了解,理论上,西海固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最多可承载22人,却一度要养活142人。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只能以竭泽而渔的方式向自然讨生计,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直到现在,只要看到一簇子草,我就可稀罕了。”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王航弟一边给家里的花草浇着水,一边讲起童年的往事:“我老家在西吉县田坪乡碱滩村,我爸给我用柳条编了个背篼,让我每天割一背篼草。那时候,山比秃子的头还干净,跑上一上午都割不满。”
早已是童山濯濯,可吃的、烧的都得从黄土里往出“刨”。冬天没东西烧炕,王航弟就带着弟弟妹妹去“扫毛衣”,把山上枯萎的蒿草叶子用老扫帚扫回家。没得可扫了,就用铁锹连草根一起铲回来。
移民迁出,减少了人为活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以对贫困的“减法”,实现生态的“加法”,破解了“生存”与“生态”的双重困境。如今,在移民主要迁出地固原市,降雨量由退耕还林前的年均200多毫米,增至600毫米左右,部分县区达到1000毫米。雨量增加的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却由4万平方公里减少至1.57万平方公里,入黄河泥沙由1亿吨减少至2000万吨。
为直观了解移民迁出区的生态恢复情况,调研组一行还专程前往刘克瑞的老家——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原毛套村。这个村庄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以来零零星星“拔萝卜”式的搬迁后,2009年至2013年整村移民,全村200多户上千人分批搬出大山,1.3万亩耕地还林还草。
虽然是冬天,但通过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边的壮美雾凇,依然可以想象到夏天的草木葳蕤。刘克瑞家的庭院,依稀可辨的土墙,已与自然完全融在了一起。汽车经过,时不时有野鸡扑棱棱飞起。
数据显示,实施移民搬迁以来,宁夏共完成迁出区生态恢复880万亩,其中耕地和宅基地整治380万亩,拆除移民原住房5.8万间,复垦复绿4.9万亩,封牧禁育1078万亩,累计完成荒山造林2132万亩,固原市森林覆盖率从实施移民工程前的不到3%增加至30.8%。
在搬迁安置区,黄河通过扬黄工程奔流而至,人、水、土的重新组合,使曾经“连拴驴的桩子都找不到一根”的亘古荒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搬迁安置23.5万人的红寺堡,20多年间治理沙化土地117万亩,保存林地124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10.36%。
从丘荒岭秃到万木葱茏,百万大移民让宁夏南部山区跳出生态危机与生存危机的恶性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西海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3、教育改天命
——从贫困代代传到读书拔穷根
越是贫困,越要高度重视教育——在开发建设之初,宁夏的移民安置区就树立了一种理念,对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就降低教师招考门槛。红寺堡一开始就对“老县”调来的老师设定了不超40岁的年龄限制,招考进来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的大学生,近年来又进行了一系列提升教育质量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学校布局、师资结构。
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首府银川建设了六盘山高中、育才中学两所高级中学,只招收南部山区和移民区孩子就读,对所有学生均实行免费入学,并提供生活补助金。2021年高考,六盘山高中、育才中学红寺堡籍学生的本科上线率分别为100%和98%,这种态势已持续多年,成为宁夏教育界关注的一种“现象”。
在红寺堡区大河乡大河村,移民群众王国贤说:“在这里还是一片干沙滩的时候,我们下决心从西吉县搬来,主要还是考虑孩子们能读好书。”
当一个个脸上带着“红二团”的山里娃,“出脱”得白净爽利,成为都市白领、机关干部、人民教师或者创业先锋,这些“身边的人”自然成为可学可复制的榜样。
在最初的移民搬迁中,由于在迁出区没有“断根”,移民“两头跑”的现象比较突出,给社会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迁入地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成为人口聚集的“牵引器”。
调研组得知,近些年,每到秋季入学季,红寺堡都会增加中小学生近千人,不仅移民“两头跑”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一些周边县区的农民为了孩子上好学,还专门到红寺堡买房。
红寺堡新建高级中学、五中、六小和弘德希望小学,打造义务教育示范标杆学校7所。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校地合作、以老带新、交流轮岗机制,全覆盖开展师资培养,培育百名教坛新秀、百名学科带头人、百名教学能手,推进基础教育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4、他乡即故乡
——从物理空间的位移到精神园地的重构
在西海固,无数个藏在山梁褶皱、沟沟坎坎里的村落,从连根拔起的那一刻起,永远刻在了123万移民的心里。
移民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宁夏,移民的过程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融合。移民融入的过程,是从物理空间的位移到精神园地的完整重构,其背后,不仅是不断更新迭代的住房,更是一个精神家园的重建。
“移出穷山沟,大家的生活节奏变快了。从春到秋,移到红寺堡的人,都是忙忙碌碌的。”大河乡开元村的禹万喜说,这期间,最好不要到红寺堡人家“浪”亲戚,主人没有闲时间陪客人,那些习惯了慢节奏的老家亲戚来了也“浪”不住。
在厨房的角落里,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村民丁燕在翻找一个木箱子。挪掉压在上面的层层杂物,模糊印着“民爆器材”的木箱子被搬了出来,里面装着丁燕二十岁之前写的所有日记和随笔。
“如果不是‘1236’工程的引领,或许我不会从西海固的山沟里出来……我还在贫瘠的大山里,替弱不禁风的幼苗,盼着那一场场及时雨……”这是丁燕写下的诗句。搬迁时,她把文学的种子带到了柳泉村,从2006年开始不断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小说和诗歌,为新家园歌唱。
乡村振兴中,包容的移民文化也赋予了移民融入、社会治理和民族团结新的营养。作为宁夏移民的主要迁出地,西海固是回族群众主要聚居地之一,回族人口占搬迁人口的50%以上。自治区采取适度集中与嵌入式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将回族、汉族、蒙古族等14个民族的移民群众统一安置,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使他们在移民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5、擂鼓再出征
——移民致富行动续写搬迁后半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近一年来,红寺堡在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中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狠抓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推进文明建设“6个重点”,“红寺堡区突出重点推进乡村振兴”典型做法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调研组了解到,宁夏建立省市县领导包抓工作机制,明确21名省级领导采取“二对一”的方式包抓12个重点县,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包抓21个重点移民村(社区),市县(区)党政负责同志也分别包抓一个村,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中,红寺堡和弘德村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亲自包抓。
产业发展是根本之策。红寺堡坚持工业与农业并重、生产与流通并举、培育与提升并行,筑牢产业基本盘,去年以来新建2条年产3000吨枸杞原浆生产线、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和百万只滩羊产业生态智慧园区等项目;引进中车株洲所、五凌电力等企业,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和光伏产业园。“通过产业发展吸附、劳务协作转移等措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劳务收入2.45亿元。”红寺堡区乡村振兴局局长高建斌说。
基础设施是重点之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红寺堡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移民群众李文彬所在的柳泉乡永新村就是14个重点示范村之一,通过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平台、污水管网和厕所改造,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村,村民们的拿手好菜“永新牛排”还成了网红美食。前几天,他们还接待起了冬季农民培训的学员们。以家居“小美”激活乡村“大美”,移民们的幸福小院成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后花园。
民生福祉是终极目标。吃饱了、穿暖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医疗,成了移民群众的新期盼。红寺堡新建了多所学校,还与吉林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开展教学教研、校地共建,正在将三中、四小等学校打造成为“互联网+教育”标杆校。挂牌成立医疗健康总院,先后与福建惠安医院、上海六院等开展对口协作,推行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分级诊疗等制度,移民群众在家门口看病越来越容易。
基层党建是治理之要。“过去,手里没把米,唤鸡也不理。通过基层党建‘一抓两整’‘六项行动’,60%的村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红寺堡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周鹏飞说,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村民代表会议“55124”村级治理模式越来越成熟,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了。
调研组也了解到,红寺堡区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务工移民就业压力较大等问题,持续深入推进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才能让移民群众收入多起来、生活富起来、日子美起来,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北方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广成,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教授马建福)
2023年最容易移民的国家,对比了那么多,还是觉得应该是日本。不管日本人接不接受,事实就是,目前的日本已经成为了移民国家,并且这个转变是不可逆的。根据202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传统观念中的非移民国家日本,已成全球第四大移民国家。前三分别为德国、美国和西班牙。这里的移民定义,是在当地合法滞留90天以上的外国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移民问题,尤其是那些富裕阶层,更是希望能够在外国拥有一座房子,一份身份。而对于那些只想通过存款就能移民的人来说,以下这五个国家或许会成为他们的选择。第一个是葡萄牙。只需存入100万欧元(约合700万人民币)到当地银行,并持有五年,即可获得长期居留身份。第二个是土耳其。存款50万美元(约合340万人民币)到当地银行,并持有三年,即可获得土耳其国籍。
你知道吗?欧洲各国入籍真的太难啦!拿永居和签证只是开始??科普:签证-永居-护照-入籍,什么区别?签证:是一个国家的出入境管理机构(例如移民局或其驻外使领馆),对外国公民表示批准入境所签发的一种文件。从时间长短分为:短期签证、中期签证和长期签证;根据出入境事由常规可分为:移民签证、旅游签证、工作签证、留学签证、商务签证等;依据使用人数可分为:个人签证和团体签证。
2023年最容易移民的国家,对比了那么多,还是觉得应该是日本。不管日本人接不接受,事实就是,目前的日本已经成为了移民国家,并且这个转变是不可逆的。根据202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传统观念中的非移民国家日本,已成全球第四大移民国家。前三分别为德国、美国和西班牙。这里的移民定义,是在当地合法滞留90天以上的外国人。
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了,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是人口大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华人,就是因为中国人移民过去的,在当地生活繁衍后代,华人就越来越多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的权利,选择移民或者留在国内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盘点一下从1990年至2020年,这30年间移民到美国最多的5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有哪些国家呢?一起来看下吧!
移民组织/alexander bee 吉布提奥博克海滩边的埃塞俄比亚移民。多年来,大量移民从非洲之角出发,沿着危机四伏的“东线”穿越红海,经也门前往海湾国家,许多人殒命途中。国际移民组织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呼吁各方提供8400万美元,为“东线”沿线处境艰难的100多万移民及收容社区提供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
说到移民,许多人都想到美加澳新,不可否认大国身份在大部分人心里是主流。但你可能不知道,小国护照不仅能帮助你进行全球投资,配置资产,税务规划和子女教育,将来如果想要申请大国,还能为你提供便利。小身份享税收?优惠像圣基茨、格林纳达、圣卢西亚这些国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全球征税,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无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房产税等等,让身份持有人,可以把资产合理布局到海外,可以享受免税政策,还能把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规划配置。
2023年最适合度过退休生活的十个国家随着退休即将到来,对于老年人来说,其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是在哪里度过他们的黄金岁月。虽然一些退休人员更喜欢留在自己的祖国,但许多人却寻求到国外去度过他们的退休生活。因此,如果您正在考虑退休海外但不确定从哪里开始,这份指南将会为您提供目的地的参考,了解2023年最适合度过退休生活的十个国家。
大家知道,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但在普通人的印象里,美国早期的移民主要都是来自欧洲国家,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移民在早期少之又少。但其实早在公元19世纪中叶,美国就曾经拥有了数量相当大的中国移民,中国居民数量在高峰时曾经一度占到美国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的10%左右。可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美国持续数十年的排华时期,华人是有可能在很早就成为当地一个主要族群,占据人口相当比例的。那么后来的美国发生了什么?早期移民的华人群体又有过什么样的遭遇呢?华工浴血滩这个美国地名又代表着怎样一段历史呢?
2023年4月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及所属各总站级单位举行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戍守边疆纪念章首次颁发仪式,授予首批8487名同志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戍守边疆纪念章。国家移民管理机构广大民警常年驻守在雪域高原、戈壁荒漠艰苦边远地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扎根边疆、奉献边疆,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国门边境稳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进一步增强移民管理队伍的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根据《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等规定,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戍守边疆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