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低龄留学”家庭。从名字上看应该也理解,就是孩子还小就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家庭。
2020年疫情后,国内外形势出现变化,我身边其实私下有很多妈妈来找我聊天,告诉我他们的家庭决定。有好多家庭选择了回国,也有家庭虽然因疫情没回国,但是也做好了过几年回来的准备。
但大家遇到的困境都是蛮相似的,比如这个妈妈就跟我分享了国内外学业上的过渡问题。
我想起关注移民哥了解树叶的颜色变换;在科技周,参观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博物馆(就是写出《80天环游地球》的那位传奇作家),还有探秘文化之旅、特色街巷等各种不同的主题。▼
虽然看起来在玩,但也收获了对季节的认知,对当地人文的了解和对科技的兴趣,也燃起了孩子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心。
这两年,我们都很开心。
进入小学阶段,我的感觉就不同一样了。
可以说,我最大的文化冲击是发生在加拿大读小学的阶段。
因为有了前面幼儿园的教训,我一早就未雨绸缪,最后让女儿也成功上了当地相当不错的公立小学。
但入学第一天,我就傻眼了。班级似乎没有严格的教学进度,上课氛围更是随意:没有桌椅板凳,老师和孩子们围成一圈,席地而坐。
学习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些基本的单词和数字,确实轻松愉快,其乐融融,但学习成果有些让我担忧。
当时有一个从国内因工作举家搬来加拿大的朋友,她孩子的数学能力远强于本地小学生(加拿大很多公立学校四年级才开始学进位加减法),强烈的对比立刻引发了我很深的担忧和焦虑。
正好,我先生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国内发展机会,我们就开始灵魂拷问自己:要不要回国?
为此,我咨询了身边一大批家长和留学生朋友。赞同回国的妈妈们说:
“
孩子小学在中国读最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孩子必须有自己的根,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西化。而小学在中国读,是最好的中文学习机会和培养认同感的方式。
----华人妈妈,中学生家长
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水平一直领先全球,读完国内中小学才能利用好这个优势。
----准备高中送孩子出国的妈妈
全家人跟着事业发展方向一起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更为有益。
---已经回国的妈妈
”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
如果想定居海外,孩子年龄越小语言接受能力越强,自我定位更明晰,对于本土化更有帮助,申请到海外名校的几率更大。
----在加拿大的华人妈妈
开销方面,国内需要支付昂贵的名校赞助费,如果读国际学校,高额学费也是一笔开销,不如直接在到国外读下去。
----同样留守在加拿大的妈妈
”
纠结了几个月,全面权衡之后,最后我选择了“逆留学”——带孩子回国读小学。
回国后,我们选择了一所当地很不错的公立小学。从此,大量的古诗词、数学定理、课后作业、课外竞赛开始涌入孩子的小脑瓜。
从一个过来人角度,特别是经历了出国又回国的事情后,我陪娃共学的那几年,有一个态度是很坚定的:
只要全家保持“培养定力”,不受社会性焦虑影响给孩子施加压力,在国内的公立小学就读,孩子也完全可以收获丰盛而相对轻松的六年。
兴趣、运动、休息、玩乐、旅游都可以有方法不错过。
后来孩子因为成绩拔尖,基础扎实,我又陪孩子继续出国深造,当然这是后话。
但当年像我这样子的家庭,也有在纠结焦虑中选择了让孩子继续留在国外的朋友,我们也一直保持沟通。我观察到选择了让孩子留在加拿大,接受当地公立或私立中学教育的好几个朋友,则走了一条相当不同的道路:
- 有朋友通过当地较好的公立或私立中学,进入全加排名靠前的大学;
- 有朋友接纳了当地自由随意的观念,放弃世界名校选择了相对轻松的大学;
- 还有朋友,出于某些原因暂时放下学业,选择其他工作或者生活方式。
我们作为旁观者,也无法评判好坏,只有适合与否。
我经常形容我和我朋友们的留学经历,过程中也是步步惊心。
虽然如今孩子都大了,故事也都有各自的结局,但是过程谁也说不上哪种选择一定是对的。
像我们这种来回留学的家庭,最怕的是国际形势变化、加上教育环境和理念的差异,有时候是逼着要做出各种本能的反应,我们的忐忑和焦虑一点也不少。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我也翻查过文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似曾相识的片段曾在港台、韩国上演,也有一大批低龄留学家庭活跃在不同的地方。
之前看过国际机构对我们这批小留学生和家庭的系统研究,里面提到三种状态的“留学家庭”画像,分别是宇航员家庭、降落伞家庭、大雁家庭,很有感触。
· 来自港台地区的“宇航员”家庭“降落伞”家庭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和台湾地区正处于经济相对发达,但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时期。大学录取率仅有8%-10%,且就业竞争激烈。因此稍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在孩子中学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规划留学。
据1991年台湾《中国时报》针对1000个家庭的调查,20%家庭打算送孩子出国,甚至还有一些家庭办理了永居,免费享受当地教育资源。
这类家庭一般妈妈陪读,爸爸们会不定期往返,因此被研究者称为“宇航员家庭”。这种情况下,虽然母亲能在身边督促孩子的学业,但这也意味着家庭的长久分离。
长期从事跨国家庭研究的学者、牛津大学的johanna waters博士在回访时发现,无论孩子的学业如何,夫妻之间大多形成了无法弥补的鸿沟,让人疑问: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
为了避免家庭跨洋分居,还有一批港台学生独自留学(类似现在的寄宿留学生),被称为“降落伞孩子”。
据观察,相比骨肉分离的思念,这类孩子更兴奋于脱离父母管束的自由,与之相伴的是高逃学率和无法实现的美好景愿。
· 来自韩国的“大雁家庭”
韩国中产家庭为孩子的教育资源投身跨国家庭的潮流,略晚于港台,但增长速度惊人。
根据韩国教育开发院的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4年小学和中学生出国留学(以性价比较高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数字增长了10倍以上。
因为韩国中小学教育应试的压力和苛刻程度,比中国更甚,因此韩国留学的低龄化严重。这些孩子平时在海外上学,假期回韩国和家人团聚,像大雁一样飞来飞去,因而得名“大雁家庭”。
根据一家教育机构2013年对上百个此类家庭的调查,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类型的留学家庭的发生概率更高。
如今,时光轮转,伴随着大陆经济腾飞,“小留学生”成了我们很多人可以考虑的选项之一。
当然,也带着同样的愿景,和同样的疑问: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低龄留学?又该怎么设计路线呢?
这个问题十年前问、现在问、以后问,答案不一样;期望值不同,答案也不一样;孩子个性和特点不同,千人千面,答案就更不一样。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想分享一些我的建议。
我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本身的意愿和素质。
如果孩子从小就显露出较强的自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律性,同时家长着眼于培养此类特质,那么低龄留学完全可以纳入选择范围。
其次,必须问问孩子和自己,留学的目标是什么?
也同样需要搞明白,你们对未来的设想是什么?
接下来的问题虽然扎心,但很必要:为了以上目的,你可以付出什么、放弃什么?
未必真的会面临选择,但一切皆有可能。你的每一条回答,都会让心里的天平,往某个方向移动。
这些问题也不是回答一次就好了,随着孩子的成长、阅历的增加、家庭情况的变化,持续不停的追问,或许你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希望它们能引导大家跳出当前的得失,从更高的角度、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身心健康和亲子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出也不后悔,回也不纠结”。
当然,有时就算做了最充分的准备,生活在他乡的某个路口,也偶尔会有惊喜或意外在等着你。
但是,往深一步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想寻求变化,就难免意外。回首往事,不过虚惊一场。我们用这些小涟漪、大波澜,来对抗人生的平淡无奇,寻求存在的意义,不是吗?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i. ?2022年加拿大新增持牌移民顾问3339位,其中5年以上资深持牌移民顾问占29%在从iccrc改革为学院的过渡期间,持牌移民顾问(rcics)的数量已经从2021年的7985位增加到11324人,新增3339人,增幅41%;超过70%的rcics来自安大略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尔伯塔省增加了超过30%,魁北克省增加了200人;在这11324个持牌顾问中,女性占比52%,男性占比48%;95%讲英语,5%讲法语。
2019年2月20日,一场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答记者问活动正在有序进行,数位外国记者各自针对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提问,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也一一进行了回应和解答。就在发布会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名外籍记者的提问却一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只见这名外籍记者问到:“近日,一名中国籍商人被非洲坦桑尼亚法院判处了15年监禁,请问中国对此事如何处理?
随着大流行加剧,以及美国等国无力应对大流行的背景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的楼市骗局和谎言或正被揭开。因为全球大量买家正加速从这些市场的楼市等资产中撤出,并引发抛售潮。新进展是,美国现房销售5月份暴跌。根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最新数据,5月份的美国现有房屋销售与4月份相比下降了9.7%。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聊移民圈那些事儿的自媒体人。今天我聊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移民加拿大需要什么条件?加拿大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拥有优越的教育、医疗、福利等资源,是许多人向往的移民目的地。然而,移民加拿大并非易事,申请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移民加拿大的条件加拿大是一个发达国家,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优良的教育和医疗体系,是许多人移民的理想目的地。
作为加拿大的新移民,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您和您的家人找到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对于大多数新来加拿大的人来说,您的第一个家可能是租来的房子或公寓。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传统上对买家和租房者来说是稳定的,最近利率的上升预示着房价的收缩。2018 年,加拿大统计局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 1,153,400 名新移民中,有 44% 住在其家庭成员拥有的私人住宅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风云变幻。而在其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曾经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正在上演着。这便是日本移民者披荆斩棘、跨越半个地球来到巴西的故事。较远的距离,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考验。而对于那些勇敢面对困境的移民者来说,跨越半个地球的结婚,也许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无畏精神的最好诠释。
2023第一季度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仅为5.2万人次,2019年第一季度则为370万人次,呈断崖式下跌。这点在京沪等特大型城市显得尤为明显,今年上半年,这些城市接待的海外旅客人数,还不到2019年疫情前的四分之一。为啥老外不再对来华旅游感兴趣了?不妨从实际出发分析一下客观原因:1、不方便租车自驾游
本期为读者来稿。作者艾欣对美食有着学术般热情,对世界各地料理有十足的好奇心,喜欢和老板食客聊天挖故事,也爱自己下厨实验。今天的文章,她想和你分享一家美式咖啡店。店里的面包和甜点,让曾留学国外的她找回了久违的味觉记忆。“美式烘焙,没什么高超技巧和高端原料,但满载着孩童的快乐和家庭的慰藉。”这年头,咖啡馆内卷得厉害。
美国一直都是移民大国,每年移民的人数不低于百万。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移民美国,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但是在移民的过程当中,很容易被误区而误导,这可能让自己走很多的弯路。今天就来分析一下美国移民常见误区,了解后让你的移民之路更加平坦。误区一:在美国买房,就可以移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国没有法律说明只要在自己国家买房就可以成为移民。
因为疫情现在加拿大所有签证申请都只能网申。这里特别要说一下:以前可以选择的往签证中心递交资料的方式其实是又快速又友好的一个途径,但是因为疫情取消掉后目前已经不可实现了!现在只能网申!在文章的最前面必须要强调:网申跟纸质有一个特别大的区别在于,网申给到每一位申请者的可以提交的资料是有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