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低龄留学”家庭。从名字上看应该也理解,就是孩子还小就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家庭。
2020年疫情后,国内外形势出现变化,我身边其实私下有很多妈妈来找我聊天,告诉我他们的家庭决定。有好多家庭选择了回国,也有家庭虽然因疫情没回国,但是也做好了过几年回来的准备。
但大家遇到的困境都是蛮相似的,比如这个妈妈就跟我分享了国内外学业上的过渡问题。
我想起关注移民哥了解树叶的颜色变换;在科技周,参观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博物馆(就是写出《80天环游地球》的那位传奇作家),还有探秘文化之旅、特色街巷等各种不同的主题。▼
虽然看起来在玩,但也收获了对季节的认知,对当地人文的了解和对科技的兴趣,也燃起了孩子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心。
这两年,我们都很开心。
进入小学阶段,我的感觉就不同一样了。
可以说,我最大的文化冲击是发生在加拿大读小学的阶段。
因为有了前面幼儿园的教训,我一早就未雨绸缪,最后让女儿也成功上了当地相当不错的公立小学。
但入学第一天,我就傻眼了。班级似乎没有严格的教学进度,上课氛围更是随意:没有桌椅板凳,老师和孩子们围成一圈,席地而坐。
学习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些基本的单词和数字,确实轻松愉快,其乐融融,但学习成果有些让我担忧。
当时有一个从国内因工作举家搬来加拿大的朋友,她孩子的数学能力远强于本地小学生(加拿大很多公立学校四年级才开始学进位加减法),强烈的对比立刻引发了我很深的担忧和焦虑。
正好,我先生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国内发展机会,我们就开始灵魂拷问自己:要不要回国?
为此,我咨询了身边一大批家长和留学生朋友。赞同回国的妈妈们说:
“
孩子小学在中国读最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孩子必须有自己的根,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西化。而小学在中国读,是最好的中文学习机会和培养认同感的方式。
----华人妈妈,中学生家长
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水平一直领先全球,读完国内中小学才能利用好这个优势。
----准备高中送孩子出国的妈妈
全家人跟着事业发展方向一起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更为有益。
---已经回国的妈妈
”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
如果想定居海外,孩子年龄越小语言接受能力越强,自我定位更明晰,对于本土化更有帮助,申请到海外名校的几率更大。
----在加拿大的华人妈妈
开销方面,国内需要支付昂贵的名校赞助费,如果读国际学校,高额学费也是一笔开销,不如直接在到国外读下去。
----同样留守在加拿大的妈妈
”
纠结了几个月,全面权衡之后,最后我选择了“逆留学”——带孩子回国读小学。
回国后,我们选择了一所当地很不错的公立小学。从此,大量的古诗词、数学定理、课后作业、课外竞赛开始涌入孩子的小脑瓜。
从一个过来人角度,特别是经历了出国又回国的事情后,我陪娃共学的那几年,有一个态度是很坚定的:
只要全家保持“培养定力”,不受社会性焦虑影响给孩子施加压力,在国内的公立小学就读,孩子也完全可以收获丰盛而相对轻松的六年。
兴趣、运动、休息、玩乐、旅游都可以有方法不错过。
后来孩子因为成绩拔尖,基础扎实,我又陪孩子继续出国深造,当然这是后话。
但当年像我这样子的家庭,也有在纠结焦虑中选择了让孩子继续留在国外的朋友,我们也一直保持沟通。我观察到选择了让孩子留在加拿大,接受当地公立或私立中学教育的好几个朋友,则走了一条相当不同的道路:
- 有朋友通过当地较好的公立或私立中学,进入全加排名靠前的大学;
- 有朋友接纳了当地自由随意的观念,放弃世界名校选择了相对轻松的大学;
- 还有朋友,出于某些原因暂时放下学业,选择其他工作或者生活方式。
我们作为旁观者,也无法评判好坏,只有适合与否。
我经常形容我和我朋友们的留学经历,过程中也是步步惊心。
虽然如今孩子都大了,故事也都有各自的结局,但是过程谁也说不上哪种选择一定是对的。
像我们这种来回留学的家庭,最怕的是国际形势变化、加上教育环境和理念的差异,有时候是逼着要做出各种本能的反应,我们的忐忑和焦虑一点也不少。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我也翻查过文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似曾相识的片段曾在港台、韩国上演,也有一大批低龄留学家庭活跃在不同的地方。
之前看过国际机构对我们这批小留学生和家庭的系统研究,里面提到三种状态的“留学家庭”画像,分别是宇航员家庭、降落伞家庭、大雁家庭,很有感触。
· 来自港台地区的“宇航员”家庭“降落伞”家庭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和台湾地区正处于经济相对发达,但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时期。大学录取率仅有8%-10%,且就业竞争激烈。因此稍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在孩子中学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规划留学。
据1991年台湾《中国时报》针对1000个家庭的调查,20%家庭打算送孩子出国,甚至还有一些家庭办理了永居,免费享受当地教育资源。
这类家庭一般妈妈陪读,爸爸们会不定期往返,因此被研究者称为“宇航员家庭”。这种情况下,虽然母亲能在身边督促孩子的学业,但这也意味着家庭的长久分离。
长期从事跨国家庭研究的学者、牛津大学的johanna waters博士在回访时发现,无论孩子的学业如何,夫妻之间大多形成了无法弥补的鸿沟,让人疑问: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
为了避免家庭跨洋分居,还有一批港台学生独自留学(类似现在的寄宿留学生),被称为“降落伞孩子”。
据观察,相比骨肉分离的思念,这类孩子更兴奋于脱离父母管束的自由,与之相伴的是高逃学率和无法实现的美好景愿。
· 来自韩国的“大雁家庭”
韩国中产家庭为孩子的教育资源投身跨国家庭的潮流,略晚于港台,但增长速度惊人。
根据韩国教育开发院的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4年小学和中学生出国留学(以性价比较高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数字增长了10倍以上。
因为韩国中小学教育应试的压力和苛刻程度,比中国更甚,因此韩国留学的低龄化严重。这些孩子平时在海外上学,假期回韩国和家人团聚,像大雁一样飞来飞去,因而得名“大雁家庭”。
根据一家教育机构2013年对上百个此类家庭的调查,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类型的留学家庭的发生概率更高。
如今,时光轮转,伴随着大陆经济腾飞,“小留学生”成了我们很多人可以考虑的选项之一。
当然,也带着同样的愿景,和同样的疑问: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低龄留学?又该怎么设计路线呢?
这个问题十年前问、现在问、以后问,答案不一样;期望值不同,答案也不一样;孩子个性和特点不同,千人千面,答案就更不一样。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想分享一些我的建议。
我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本身的意愿和素质。
如果孩子从小就显露出较强的自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律性,同时家长着眼于培养此类特质,那么低龄留学完全可以纳入选择范围。
其次,必须问问孩子和自己,留学的目标是什么?
也同样需要搞明白,你们对未来的设想是什么?
接下来的问题虽然扎心,但很必要:为了以上目的,你可以付出什么、放弃什么?
未必真的会面临选择,但一切皆有可能。你的每一条回答,都会让心里的天平,往某个方向移动。
这些问题也不是回答一次就好了,随着孩子的成长、阅历的增加、家庭情况的变化,持续不停的追问,或许你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希望它们能引导大家跳出当前的得失,从更高的角度、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身心健康和亲子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出也不后悔,回也不纠结”。
当然,有时就算做了最充分的准备,生活在他乡的某个路口,也偶尔会有惊喜或意外在等着你。
但是,往深一步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想寻求变化,就难免意外。回首往事,不过虚惊一场。我们用这些小涟漪、大波澜,来对抗人生的平淡无奇,寻求存在的意义,不是吗?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通过优才计划、专才计划、高才通计划、研究生进修等方式移居香港,拿香港居民身份,在港连续通常居住满7年后就可以申请转香港永居身份。香港优才计划是所有申请香港身份方式中最灵活的一种,没有移民监,无在港就业要求,也不要求长期在港居住。众所周知,香港优才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来港定居,为香港做贡献。而且这几年,香港人才紧缺,对于吸引人才不遗余力,政策是越来越利好,通过率也越来越高。
申请加拿大移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接到面签邀请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十分地兴奋。当然了,也有许多小伙伴是抱着忐忑的心态。因为面签的人为因素占有很高的比重,移民官对申请人的态度会很大程度影响到移民的最终结果。因此,有移民需求的人大多会在面签之前做许多的准备。但由于没有经验,许多人不知道往哪方面准备,也不知如何去准备。
中超即将开战,当红国脚戴伟浚的情况却让人无语,根据程文莉消息,由于深足投资人的坚决不同意,戴伟浚无法在本转会窗口转会离队,也就是说,这位国家队少有的让球迷认可的国脚,陷入无球可踢的境地。目前这支国足,能够让球迷竖起大拇指的球员并不多,戴伟浚算是一个。这位1999年7月出生的中生代球员,在2020年之前从未在国内踢球,出生于中国香港的他,青少年时期就随父亲移居英国,是雷丁俱乐部的青训出品,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英甲伯里俱乐部赢得了第一份职业合同。
《条例》引起广泛讨论,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几十亿,其中不乏反对声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刘仕国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正在寻求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动能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等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条例》作为一个基本的法规,实操层面相关部门后续应出台具体细则进行完善。
澳大利亚一直是西方国家中最热门的移民国家。除了蓝天碧水的健康环境之外,澳洲也是高福利的国家,同时根据2020年世界经合组织的最新排名,澳大利亚以最低时薪14.14美金力压去年排名第一的卢森堡,成为世界上最低时薪排名最高的国家。也就是澳大利亚的工资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才是我们普通人所关心的。谈到永居,英文的意思是permanent resident ,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pr。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放言要效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移民积分制,如今特朗普版的美国绿卡积分细则真的来了!在日前公布的全新移民立法方案中,特朗普宣称,将用“择优制积分系统”取代简单的移民链(chain migration)。新体系将按照绿卡申请者的英语语言能力、教育程度以及工作技能等因素给他们积分。一石激起千层浪。
移民是指改变原有国籍,迁往国外某一地区永久定居的行为。世界各国都有很多人选择移民,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为了我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国家强大了,老百姓富裕了。很多人都向往外国人的生活。其次是舆论宣传和心理效应,现在网络很发达,大家通过网络看到国外的点点滴滴,很多人从心里就觉得外国比国内好,哪怕是穷其一生也要移民出国。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聊移民圈那些事儿的自媒体人。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为什么要吸引外国人才?外国人来华永居有哪些门槛?中国要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你可能不知道,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只出不进的国家了。过去几十年,很多中国人都去了外国,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来中国。据统计,2019年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有72万人,而全球有900万人希望移民到中国。
摘要:海外华人回国永居将不再望尘莫及,中国公安部于4月17日发出消息,启动《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方案》,中国“绿卡”改革开始啦!将于6月份正式生效!海外华人回国永居,可领“身份证"啦!何谓“中国绿卡”?“中国绿卡”,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指外国人在中国居留期限不受限制的凭证,或者说是获得在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的合法身份证件。
巴拉圭介绍巴拉圭共和国,简称巴拉圭。是南美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境内主要山脉是阿曼拜山和巴兰卡尤山,其南边国境完全与阿根廷接壤,东北与西北角则分别是巴西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人口超过705万(2018年),面积40.68万平方公里,西班牙语和瓜拉尼语为官方语言,瓜拉尼语为民族语言,首都亚松森(asunció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