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在你们中间,有一位从小患有听力障碍的特殊同学,她经过上万次的努力才学会了发音。求学路上,她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在困难的历练中茁壮成长,终以616分的好成绩考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圆了华师梦。她说:‘我希望爱的雨露能洒满每一个角落,希望每一位听障的孩子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在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华中师大校长郝芳华这样介绍一名本科新生。
杨雨盟。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名新生是成长于湖南岳阳的18岁女孩杨雨盟。幼时,她疑因高烧导致发育落后,2岁半才学会走路,也听不到外界的声音。3岁多,她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植入人工耳蜗,之后经过艰难的语言训练才真正融入有声世界。
成长之路的艰辛,反而让杨雨盟更富有爱心、责任心,她希望用自身经历去鼓励残障孩子,帮助更多残障孩子去克服身体的缺陷,真正融入社会。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杨雨盟今年高考后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中师大特殊教育专业。
近日,杨雨盟向澎湃新闻讲述了自己逆风而行、向阳生长的故事。
收到华中师大今年首份本科录取通知书
“我已经到宿舍了,这个是我的3号床。”今年9月开学季,初入大学的杨雨盟通过视频向家人介绍着自己新宿舍内的环境,声音清亮,吐字清晰,发音标准。
如果她不主动向人介绍自己的情况,别人很难看出来她是一名听障女孩。
过去的十余年间,她和所有正常人的孩子一样,去普通学校上学,参加各种活动,还培养出了绘画、剪纸、主持等兴趣爱好,并曾获得过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各类少儿才艺表演等十多项荣誉大奖。
但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是,她要戴上人工耳蜗才能听见这个世界的声音。
每晚睡觉前,杨雨盟会摘下耳蜗,在无声的世界里进入睡眠。“人工耳蜗所用的纽扣电池,一组大概能持续供电20个小时;如果晚上睡觉摘下人工耳蜗,能省点电,一组电池大概能用一天半。”杨雨盟告诉澎湃新闻。
所以,早上耳边的闹钟响再大声她也听不见。上大学以前的早晨,杨雨盟或是被妈妈推醒,或是在生物钟的作用下“到点”自然醒。
进大学后,杨雨盟毫不避讳地跟舍友讲述了自己的情况,请舍友在她该起床而未起床的时候,将她推醒。
虽然人工耳蜗大大提升了杨雨盟的听力能力,但她依然会遇到一些听力上的问题。比如,坐在大教室的后排,会听不清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中小学时代,老师了解到杨雨盟的情况后,通常会将她的座位安排在教室前排。
成为第一排“常客”的杨雨盟,听得清老师的声音了,却听不清后排的同学回答老师提问的声音。因而,很多时候,杨雨盟会专注地听老师的提问、分析和点评,有不理解之处就记下来,课后再问老师。
上大学后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杨雨盟就每次提前一点进教室,找一个前排的座位坐下。
从小到大,杨雨盟一直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在她家里,有一块写满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学得很慢但我不后退”“打起精神,继续努力”等内容的字牌,冰箱上还贴着“超越自我”的剪纸。
杨雨盟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今年高考,杨雨盟取得了616分的好成绩,并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中师大特殊教育专业。
有人问杨雨盟:你为什么不去选一些更好的专业?她回答说,因为她想通过自身的例子去帮助更多的残障孩子,让他们知道,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像正常人一样去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今年7月16日,华中师大党委书记赵凌云专程前往湖南岳阳,将该校今年第一份本科录取通知书送至杨雨盟手中。
“我之前没有想过自己会收到学校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有点惊讶也有点紧张,担心自己会不会辜负学校、老师的期望。”杨雨盟说,“这也激励着我更好地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好地去学习和提升自己。”
经过上万次练习,终于学会叫出一声“妈”
乐观自信的杨雨盟,是在上中学之后,才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只言片语,知道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多不容易。
出生于2004年的杨雨盟,半岁之前也是一个会循声扭动小脑袋的孩子。大约半岁时一场高烧之后,她对外界的动静没有那么敏感了。1岁半时,杨雨盟被确诊为听力障碍一级。由于常常需要去医院做康复训练,原本在药厂上班的杨雨盟妈妈张朝辉辞掉了工作。
2008年1月,在相关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杨雨盟成功进行了耳蜗植入手术。
在杨雨盟的记忆里,术前她在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并且得知需要剃光头。“那时三岁多,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知道爱美,因抗拒剃光头而哭闹得很厉害。”杨雨盟记得,最终她还是剃了光头,做了手术。术后她的脑袋被纱布缠着,右耳那一侧鼓着一个很大的包。
因此,杨雨盟小时候很害怕去医院,很害怕见医院的白床单,以至于有次和妈妈去住酒店,见到白床单就哭着喊“我不要住医院”。
经过一个多月的术后伤口恢复期,2008年3月3日,杨雨盟的人工耳蜗终于开机调试使用了。
“从无声的状态,突然进入有声世界会觉得好吵。我本能地总想扯下人工耳蜗扔掉。”杨雨盟说,经过一个多月的扯下人工耳蜗又被戴上的经历之后,她才逐渐适应外界的声音。
但对年幼的杨雨盟来说,最难的不是如何去听见和适应这个世界的声音,而是听懂不同声音的含义,并且能发声表达。
为了帮助女儿尽快学会开口说话,张朝辉带着杨雨盟到北京进行语言训练。
杨雨盟已经不记得自己如何学会发音,她只记得自己发出的第一个音是“妈”。多年后,她才从父母口中得知,这是她经过上万次练习后的成果。
杨雨盟还记得另一个细节,她学着喊“外公”时,“g”的音总是发不出来,看大人嘴形也无从模仿。“后来我妈妈给我喝水,让我仰着头‘滋’几次水,就会不自觉发出了‘g’的音。”杨雨盟说,被呛了很多次水后,她终于能清楚地发出“g”的音。
杨雨盟小时喜欢吃海苔,为了锻炼她舌头的力量,妈妈常故意把海苔贴到她的嘴唇边,让她试着用舌头把海苔舔进嘴里。到2008年年底,她甚至能唱出简单的儿歌了。
除了要学发音,杨雨盟还需要学习声音与具体事物的关联、对应关系,理解发音相同的字词所指的事物、具体意义。
“在我的听力障碍确认后,我妈妈就开始去听各种专家讲座,并且了解到,在孩子听不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识字训练了。”杨雨盟还记得,在北京进行康复训练时,一个圆月夜,她睡不着觉,妈妈就带她到鼓楼附近看月亮,并用水在地上写了一个“月”字。再后来,妈妈用月饼跟她类指“圆月”后,她懂得指着自己的眉毛去类比“弯月”。
杨雨盟的妈妈听说,参加过专门播音主持学习的听障孩子,康复效果会比没有参加过这种训练的孩子好。于是,五六岁时,杨雨盟开始了报班学习播音主持之路。
就这样,杨雨盟慢慢找到了通往有声世界的钥匙。到上小学的年龄,她已经可以听声辨物,和正常孩子一样去普通小学上学了。
“在我自己的记忆里,听障这件事没有给我的学习带来多少困难。我的父母一直以来为我营造的环境,让我觉得我跟其他同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杨雨盟说。
热心公益,未来将返乡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杨雨盟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张朝辉,为了她能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付出了很多艰辛。到杨雨盟能去正常上学时,张朝辉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知识经验已经非常丰富。
杨雨盟(中)和她的父母。
大约在杨雨盟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张朝辉重回职场。这次,她去了岳阳当地的一家康复中心,当聋儿语训老师,希望用自己在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帮助更多的听障儿童。
受自己的经历和妈妈的影响,杨雨盟从小就被鼓励着去参加各种帮助残障人士的公益活动。
有时候,杨雨盟会去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鼓励其他听障孩子坚持康复训练。更多的时候,杨雨盟会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陪听障儿童玩耍,做手工。
“听障孩子的康复训练是年龄越小开始越好,因此并不是每个听障孩子都有机会学会发音、说话。对很多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杨雨盟说。
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杨雨盟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填报了华中师大特殊教育专业。
“我从小到大认识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听障人士。其中有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比较及时地为听障孩子做手术植入了人工耳蜗,但由于没有进行比较好的康复训练,孩子听不懂外界声音、学不会发音表达,相当于手术白做了。”杨雨盟说,“所以我意识到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想通过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听障儿童并不是戴上人工耳蜗后,就能够像正常小朋友一样学会听和说的,是需要专门进行康复训练的。”
作为公费师范生,杨雨盟大学毕业后,将回到湖南省内的特殊教育学校从教。未来她还将读专业相关非全日制研究生,在一边上班一边读研中促进教学相长。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杨雨盟说,“人生不能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有时候,很多限制是自己设下的,不是外界设下的,我们完全可以去打破那些限制,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先慢慢去探寻到自己的梦想,再逐渐去铺出一条路来,一步步去实现梦想。”
亚太日报 丹玮据《乌克兰真理报》消息,俄罗斯国有通讯社俄新社称,当地时间27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与一名来自临时占领的扎波里日亚州的一名8岁女孩通话,祝贺即将到来的新年。俄罗斯媒体表示,这名8岁女孩名叫奥列克桑德拉·泰塔伦科,她和家人目前居住在俄罗斯占领的扎波里日亚州,女孩曾表示“梦想可以见到德德·莫罗兹(一个类似于圣诞老人的人物,传统上在除夕夜给孩子们送礼物)并去克里米亚玩”。
这段时间,香港局势依然不乐观“修例风波”爆发以来暴力蔓延无转好趋势还侵入香港校园香港大学生们也被蛊惑、牵连↓↓↓ 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以来 最疯狂、最丑陋的典礼场面在香港中文大学7日的毕业典礼上,出现了令人愤怒的一幕。据香港《星岛日报》、香港新闻网消息,部分学生身穿黑衣,戴着面具、口罩,打出乱港标语,甚至挥舞美国国旗。
教师职位在澳大利亚长期位于紧缺移民职业列表,不过相关各岗位的职业技术评估却因为需要雅思7788,让很多申请人望而却步。澳洲教师类职业标准和专业认证机构是aitsl(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其主要任务是为教师和学校领导人提供专业发展和支持,以提高澳大利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我,越南女孩到中国留学,被打工小伙追求,6000彩礼嫁到农村很知足讲述:移民哥整理:肖寒先生我是移民哥,今年28岁,来自越南。18岁那年,我拿到了奖学金,来到中国留学,在这里,将会度过美好的五年时间,可谁能想到,如今的我在中国整整生活了十年时间。大学临近毕业之际,一位中国打工小伙向我展开追求,对于这份热烈的爱情...
【侨报记者王梓田5月13日湾区报道】由“硅谷女性”协会(svwa)发起的2018-2019年度“大爱无疆界” 听障助学筹款活动现已启动。记者日前采访了“硅谷女性”会长葛苹,她介绍了该项活动以及协会开展的各项公益事业。葛苹指出,“大爱无疆界”项目自2012年起,每年坚持为中国甘肃庆阳特殊教育学校的贫困学生筹集善款,捐赠学习用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掌握自身谋生技能,以适应社会,通过100美元一对一的资助,把海外华侨华人的浓浓爱心传递给中国大西北贫困地区的听障学生,给他们的未来带来希望。
她,一个中国女孩,23岁时嫁给一个58岁的美国老头。多数人会以为这个女孩是一个羡慕富贵的,才去这么舍身一嫁。其实,这个女孩叫陈香梅。她可不是什么穷人家的女孩。陈香梅出身名门,外祖父是有名的外交家廖凤舒,当过中国驻古巴、智利、巴拿马、马尼拉等多国多地的总领事,后来辞职经商,发了大财,不缺钱。廖家也不缺地位。
大家应该经常会在电视里看到国外的路边,会有一些街边艺人展示各种技艺,杂耍特技,诗琴弹唱,行为艺术络绎不绝。现在国内也经常能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碰到一些网红架着手机架,站在那里旁若无人唱歌跳舞。近日,郎朗突然现身英国伦敦火车站即兴弹奏钢琴,引来了大批路人围观,现场一度失去控制。此举立马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在你们中间,有一位从小患有听力障碍的特殊同学,她经过上万次的努力才学会了发音。求学路上,她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在困难的历练中茁壮成长,终以616分的好成绩考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圆了华师梦。她说:‘我希望爱的雨露能洒满每一个角落,希望每一位听障的孩子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在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华中师大校长郝芳华这样介绍一名本科新生。
姓名:王文丽性别:女年龄:14走失时间:12月31日走失地点:广西北海合浦县县城特征描述:穿黑色大衣和牛仔裤,右嘴角有颗痣联系电话:13827621397是否报警:是据家人介绍,该女孩之前从未出走过,这次离家后疑似被人骗走和家人失去联系,该女孩身上未携带防范设备。家人多方寻找未果,心急如焚,望附近好心人留意,如有看见者烦请留住并告知,最好能拍照与家属核实,家人感激不尽!
我国自古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有很多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消亡了,比如契丹族、鲜卑族。但有一个民族非常独特地活了下来,他们就是开封的犹太人。而在2016年2月29日,有五位中国年轻女性不远万里移民来到以色列。她们的到来不仅吸引了以色列本土媒体,还引起全球各地犹太媒体的关注。中国怎么会有犹太人呢?但事实是,真的有。
中国人可以娶拉脱维亚女孩吗(跨国婚姻,中国小伙能否牵手拉脱维亚美女)
抖音上一个在德国的女孩(德国街头三种语言怒怼“港独”的女孩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