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
迪拜是一个守礼仪和传统文化的地方。在公共场所,请遵守适度保守的着装要求,避免过于暴露的服装。对于参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女性需盖住头部并穿着长袖长裤或长裙。
礼节
迪拜是一个尊重礼仪的地方,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非常重要。请尊重当地人民和宗教,避免对宗教和政治话题进行敏感讨论。
禁忌
在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商场和酒店等,禁止饮酒和吸烟。迪拜有严格的禁烟规定,只允许在指定区域吸烟。
饮用水
迪拜的自来水是安全的,但有些人可能对其口感不适应。建议您购买瓶装水来饮用,以确保健康和舒适。
社交媒体
在迪拜旅行时,谨慎使用社交媒体。避免在公共场合拍摄他人照片或录像,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防晒和适当着装
迪拜的天气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烈。请随时注意保持水分补给,涂抹防晒霜,并避免在炎热时段长时间暴露在户外。
购物
迪拜以其丰富多样的购物场所而闻名。在购物时,请注意与商家进行适当的砍价,尤其是在传统的市场如黄金市场(gold souk)。
尊重当地规定
遵守迪拜的法律和规定非常重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随意拍摄敏感场所,如政府建筑、军事设施等。
安全注意
像任何旅行一样,请保持警惕,并保管好个人财物。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避免繁忙地区的拥挤和窃贼行为。
我,美国人,在中国生活近10年,会打麻将、用筷子,普通话很流利近十年前,我背井离乡,跨足太平洋,踏上了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起初,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仅限于电影、新闻和书籍。然而,这十年的生活经历让我逐渐融入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国度,我学会了打麻将、用筷子,甚至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当地人交流。
我是移民哥,1972年出生在黑龙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上到初三时,我因为数学成绩都不合格,放弃了上学。1988年,才16岁的我,独自来到了齐齐哈尔市,在表姐的饭店里当学徒。1991年4月,通过邻居的关系,到俄罗斯菜园做劳务工,一个月工资600元。从此,我和俄罗斯结下了深厚的情缘。*32年来,我在这个热血沸腾的国度,跟黑社会谈判,与海关官员谈笑风生,带剧组拍电视剧,把被扣留的中国人送回家。
在距离泰国首都曼谷以北700公里,泰北铁路的终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它就是被人们誉为“北国玫瑰”、“养老天堂”的清迈。清迈是一座是比曼谷还要悠久古老的城市,自1296年作为兰纳王朝的都城算起,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今,古城遗迹保存完好,城内寺庙林立,城区依山而建滨河穿城而过,城里除少数酒店、银行、购物中心和外国领事馆的建筑比较现代化外,其余建筑大都古色古香,保持着浓郁的泰北风格。
编/摄:十萬的大葱广州人吃歪果仁的第5期羊小妹带你吃土耳其菜世界上有三大菜系:中国菜、法国菜、土耳其菜。相对于前两者来说,土耳其菜在广州则并不是那么的的被人所熟知。这家在广州开了十几年的土耳其老店,sultan turkish restaurant(托普卡皮土耳其烧烤餐厅)。被超级多朋友安利,跟羊小妹说一定要去的。
这是《自拍》第340个真实故事如果你有故事,请私信我刘开宇/口述小问/撰文呱呱/编辑我是移民哥,60后,东北人。我曾在国企工作,后来在俄罗斯当倒爷,现在是洲际自驾爱好者。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弄潮是潮流,我跟着潮流走,搭上中俄边贸的快车。90年代末回国,国企改制,在下岗潮中,我成了灵活就业者。大时代变革,下海和下岗都被我赶上了,小人物的悲喜我都经历了。
好多人都不知道的冷知识,原来中国人还没有登上过月球。 最早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并说出了那句让当时6亿人铭记的话语: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中国有富人喜欢去买国外的房子,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闻了,富人对财富的认知,要比一般人更透彻一些。这就好像,普通人往往把钱、把现金钞票当作财富的主要载体,认为现金存款多,就是有钱人,追求存款数字变大,把钱视为目的。而富人,往往更看重钱的工具属性,也就是钱所能带来的一种驱动力,驱动其他人、资源为我所用的驱动力。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003位真人的故事我是移民哥,1999年出生的河南人。18岁之前,我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学业。高考后,我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学音乐、玩乐队、当主唱,活出自我。大学期间,做客服、助教各种兼职,继续努力赚钱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我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暂别一切,成功考研上岸,现在被外派泰国做中文教师志愿者。
中国1月8日重新开放边境以来,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入境新加坡的旅客人次比去年同期猛增近15倍!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中国、日本、韩国等都将放假,预计到时候新加坡会迎来大批外国游客。根据新加坡旅游局最新数据,去年三月,从中国入境新加坡的旅客有4130人,今年三月则为6万零980人,同比增长14.76倍。
在他的社交账号上,不少河南老乡成了他的“铁粉”,有网友感慨,“这比有些河南人的河南话还标准。”也有网友表示,这名外国小伙不仅传播了河南“好声音”,还搭建起一座真正的“文化桥梁”。那么,这口流利的河南话“师从何处”?来河南学中医“因何机缘”?在豫求学8年学到了啥“中医精髓”?1月19日,大河网记者采访到河南省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研究生“无名”,听他讲述他与河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