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捷克共和国生活的麻烦之一不是所谓的服务水平低下,仇外心理,官僚主义迟钝或其他投诉。捷克人倾向于对同胞和女性持消极态度,往往极为消极。人们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由于猖獗的民族自豪感而受到一定的自嘲。 但是近年来,我忍不住认为消极情绪太极端了,它对我称呼为祖国的国家造成了影响。
谦虚与消极
这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国家,但是我所遇到的消极情绪并不是曲解的谦虚;反而充满敌意。我遇到的许多捷克人都对我或我周围的捷克人民和/或捷克国家表示明显不满。尤其是对于陌生人来说。
一家朋友在一次聚会上与我会面时问道:"你为什么要住在这个共和国?"来自同一社交圈的一位年长男子抱怨自己当时是捷克人时必须与捷克人一起喝酒;曾经有一个女人反复告诉我她不喜欢这里,尽管她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一个年轻的男人告诉我他希望自己不是捷克人;我听过一位捷克同事对另一位捷克同事说的"捷克人很愚蠢",当然用的是捷克语。
这其中一些说法也许带有一定的玩笑意味,但它出现的频率是惊人的。我无数次被告知捷克人要知道"如何避开法律"。第一次去银行时,店员警告我这里被捷克人偷了东西,我不确定这么做如何使我放心将钱留给他们的。
我以为也许只是我和我的偏见。 (我愿意承认其中一部分可能仍然是这样。)但拉迪斯拉夫·霍里(ladislavholy)的书《小捷克和大捷克国家》所载的研究与我所谈论的相对应书里提及了两次民意测验,其中一项是在1990年进行的,另一项是在两年后进行的,要求捷克人描述自己。在最早的民意测验中,最常见的特征都是负面的:嫉妒,顺从,自负和狡猾。两年后,结果变化不大。自我主义取代了狡猾,成为第三大最常见的回应,所有特征都被更频繁地提及。在随后的民意测验中,只有一个积极的特质"勤奋"进入了前四名。
尽管数据似乎直接证实了负面观念的普遍性,但这些数据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那最近的调查显示了什么?许多其他调查表明,消极情绪仍在继续。
在2008年进行的一次干调查中,有6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信任自己的同胞。去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捷克人想住在国外。在年轻人中,这一数字高达70%。
这种情绪使捷克共和国在2012年成为地球上最悲观的国家中的第二名。经济崩溃的希腊排名第一。甚至海地地震后也被认为不那么悲观。可以说,造成了创纪录数量的失业人数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局势正在加剧这种感觉。
然而,一些数据显了一线希望。社会学研究所的舆论研究中心透露,捷克人对历史,艺术,音乐,文学以及最重要的体育运动表现出自豪。但是当您遇到的一大批人不断问您为什么要住在这里,而我甚至没有足够的积极理由说服我自己,这让我很难在这里安顿下来。
反观边上的保加利亚,上次在那里旅居了一个月我就再也忘不了,那里的人们天天都像过节一般,街上充满了薰衣草和玫瑰花香。走在大街上的我,不知不觉便融入了当地愉悦的氛围中去。人们总会热情的与你打招呼,听到我是从遥远的亚洲大陆来的更是充满了好奇,甚至还有爽快的保加利亚人邀请我去喝一杯。那里的生活很慢,你能在任何地方看到身边的人脸上的微笑。让我感觉是个安全又幸福的地方。
捷克共和国位于欧洲的中心。也就是说,到波兰、奥地利、德国和斯洛伐克只需要两个小时。开车到法国和意大利只需要6个小时。在获得捷克身份后,你可以随意出行欧洲所有的主流国家。捷克共和国于2004年加入欧盟,并将于2007年底成为申根成员国。获得成为捷克护照后即成为欧盟公民,可自由定在27个欧盟国家,享受当地福利。
1995年,出国留学还不太火爆的时候,我就来了塞浦路斯留学,当时我是塞浦路斯第四个留学生。之所以选择塞浦路斯,我当时没有想太多,主要是在这边读完本科后可以选择在世界其他国家继续读研究生,因为这里的教育是欧美等国家承认的。没想到在英国、爱尔兰读完硕士后,我还是想回到塞浦路斯,不仅是因为发现了这里有商机,也是因为这里的环境确实宜居。
花1500万移民新西兰,不到三年,家产见底,想回国却被父母拒绝努力二十多年,为的就是过上好生活,当所谓的梦想生活实现的时候,并不见得你追求了多年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2000年左右的时候,很多人追求的是“美国梦”,让不少千万富翁流失海外,也让不少学子费尽心思的跑到美国留学,说实话,那个年代,确实跑到美国读书有很多好处,毕竟美国的一流大学,实验室的完善程度,在国内当时不能比的,可时过境迁,十多年后,祖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很多曾经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而那些依旧追求海外生活的人,却没有那么顺利,更没有那么舒适。
移民,就是从一个国家移动到另一个国家,成为另一个国家的人。澳洲,是很多人移民的梦想,是很多有钱人的移民首选国家,每年都会迎来无数的海外申请人。移民澳洲之前,我也对澳洲充满了憧憬。但是现在移民澳洲后,我后悔死了!社会固化 澳洲社会体制形态成熟、阶级已经相对稳定固化,意味着你很难在这个国家得到什么真正的赚钱机会。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929位真人故事我是移民哥,70后,上海人。报名上小学时不会游泳的我被扔进深水区,浮上来后我在体校游泳队待了8年。小升初,我因体育特长加了40分后顺利进入重点初中。本以为顺风顺水的我,却因2分之差无缘警校。技校毕业的我从推销员一路干到市场总监,随后又自己创业。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我选择出国。
第一印象:农村发达,空气好,人民友善,华人多。日落很美。太空蔬菜。很棒的牛肉。我觉得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它。现在的印象:这里很容易适应,我喜欢这里。享受假期生活。人们很友好。我也开始完全忽视那些粗鲁的人。它非常免费,您不需要考虑很多事情。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其他印象:中国人的素质比中国高很多倍。遇到友好的人的机会很大。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299位真人故事我是移民哥,70年代末出生的北京人。我的事业起起伏伏,整体算成功。没想到大获成功,并代表中国漫画参加了亚洲动漫巡展。后来扎身商海,为公司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没多久,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互联网巨头公司合作商,成绩显著。可没想到,儿子的成绩却一塌糊涂,为了他,我不惜卖掉北京中关村的学区房,移民到了希腊雅典。
几年前华为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任正非正在考虑将海思的“科学菁英班”设立在西北工业大学,海思负责人何庭波却表示难以理解,当众质疑任正非:“难道我们不应该首先考虑清华和北大吗”?任正非反问:“如果将来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跑了,你负责吗”?顿时无话可说了。中国顶尖人才,有一半都留在了美国其实,任正非说出了一个很扎心的事实,如今中国顶尖人才的流失率特别严重!
从19世纪30年代起,谷物歉收和灾荒加剧了爱尔兰人的普遍贫困状态。同时,向海外移民的人数也普遍增加了,这使爱尔兰因此而丧失的人口比例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来得多。这种危机的高潮,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大饥荒时期。国际范围的马铃薯歉收,于1845年波及爱尔兰,毁坏了当年及其后连续几年的谷物。由于爱尔兰1/4的可耕地用于种植马铃薯,这场灾荒对爱尔兰--尤其是对爱尔兰的穷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截至2020年8月底,我估计至少有10000个华人家庭通过希腊购房移民政策获得了希腊永久居民身份——包括已经买好了但因为疫情影响没有拿到蓝纸的家庭。在这10000个华人家庭中,来到希腊定居生活的家庭,比例应该不会超过30%;未来3-5年之内会来希腊定居的家庭,比例应该在20%左右;剩下的50%,未来5-10年之内都不会来希腊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