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
这么清脆嘹亮的声音,出自一部十年前的纪录片《手语时代》。主人公芳芳的女儿贴在妈妈耳边呢喃般地唱起这首歌,可惜芳芳是一名无法获取任何声音信息的听障人士。
他们的人生,就像一部无声默片。
默片呈现出的荒诞,对那些听不见的人们却是笑不出来的生活障碍。 /《摩登时代》
汽车驶过柏油马路摩擦的声音,鸟儿在树上吱吱喳喳叫的声音,风在耳边呼呼吹过的声音,任旁人再说一万句“我爱你”,他们统统听不见、摸不着。
在中国,这个群体共有2780万人。
但在这次疫情之下,这两千多万人再次变得“透明”。 在人人戴上口罩的新常态社会,听障人士像一群被“消失”的人。因为一层薄薄的口罩,他们无法读取唇语,也无法从别人的脸部表情里读取任何有效信息,在科技异常发达的今天,他们却被切断了沟通的桥梁,成为那群触不到的人。
9月27日,是第63个国际聋人日。
在我们对数字化、文明化社会高谈阔论的今天,他们的生活本不该如此。
从戴上口罩开始,聋人就少了一个和外界沟通的语言。 /图虫创意
在失去耐性的社会,
他们只好不懂装懂
听障人和普通人明明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却像隔了一堵墙。
为了让这堵墙消失,他们有时候会假装自己听得见。“不懂装懂”,已经成为他们在这个失去耐心社会的生存法则之一。
90后听障者小鱼是一家酒吧的服务员。
当初招她进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小鱼有听力障碍,并表示会在日常工作中尽力帮她。但是,当小鱼要求重复了几次工作内容后,就有人表露出了明显的不耐烦。
自此,无论别人说什么,小鱼都会下意识地点头答应。有一次,领班发现了小鱼这个问题,让她复述一遍任务,小鱼哑口无言。
在现实中,会手语的普通人很少,更别说这样的爱情故事。 /《听说》
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已是听障人士的日常,而生病,则是听障者们的大忌。因为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病症,也不想招人烦,很多听障人士面对生病的选择是一拖再拖,直到小病变成大病,再也无法挽回。
《手语时代》里一位老人打着手语表示:“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搞不懂复杂的病症名称,看病的时候,大夫三言两语就把你打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病,有没有吃对药。”
在他的聋人圈子,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有聋人得了膀胱肿瘤,没有理解医生说必须手术的意思,结果硬生生地拖到了晚期;有聋人得了心脏病没及时治疗,也去世了……他们不敢生病,特别是没有子女或子女也是听障人士的失聪老人。
因为听力障碍,他们不能生病,不能买保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咨询,在无人关注的细微领域,他们早已学会了“隐身”:
比如新闻联播里因手语屏幕太小,无法看清手语老师的表情,90%的内容他们都看不懂;要是遇上无字幕视频,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放弃;走在陌生街头,首先求上天保佑自己“不要迷路”。
他们失去的是听力,并不是社会权利。
如果无法正常和外界沟通,这比失去听力更可怕。
没有一位听障者该被落下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听力残疾人达到2780万,总人口占比1.99%,居五大残疾之首。
然而,专业的听力服务人员仅达到1万人。
仅靠这1万人,远远支撑不了这2780万人的生活。在医院,在车站等生活必需场景,都鲜少看见手语人员的身影。
怎么帮助他们接入正常生活,成了当代社会必须思考的问题。幸好,这个答案,他们或许不必等太久。
科技向善的思考,体现在如何让弱势群体过上正常生活。
去年的一幕,深深烙在了信息无障碍技术人张建宗的心里:在车站,一名听障朋友举着两部手机,苦苦坚持了一个小时,走近一看,原来他正在通过一个无字幕视频学习。
a手机播放着无字幕视频,b手机使用特殊的翻译软件,中间连接的是一条特殊的字幕线,就这条线也要300块左右。敏锐的张建宗意识到,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一点。
“信息无障碍”在中国已发展多年,意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
在这一点上,听障人士或许可以获得“科技平权”。在科技的世界里,听障者和普通人的差异将被越缩越小。
在多数时候,打字可能是听障人士得到的最实在的“科技平权”。/《听说》
“本来,我还担心在数字化的社会下,残障人士和普通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现在看来,在科技的世界下,残障人士活得更自由、更多选择。”
张建宗的话不无道理。
作为哈尔滨亿时代数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去年6月,张建宗和他的团队花了9个月,结合ai技术,搭建出具备“实时手语翻译”、“办公会议”、“自如交流”、“学习娱乐”四大功能的畅听无碍app,免费为听障人士提供实时手语翻译,语音文字转写等服务,涵盖面包括医疗问诊、银行金融、法律咨询、政府警察、亲友沟通等等场景......
如果是在“重沟通”的场景里,听障人士可以一键免费预约远程手语老师,进行实时翻译,再也不惧怕就医、法律、保险等复杂沟通场景。如果需要“临时社交”,则可以通过“自如交流”的语音转写功能,把手机在5米之内对准要说话的人,即可把语音实时翻译为文字,隔着口罩、交代工作任务也可以轻松完成。至于“学习娱乐”,通过一台手机即可观看任何无字幕视频。
听障人士的种种困难,都转变成了“畅听无碍”,技术进步在其中起了一种缓和困境、破局重生与传递真实温暖的作用。这便是科技进步的本源——
科技因人类的发展需求而生,以解决问题和改良方法的目标而生,为改变世界与人类文明的长远目标而生。
科技不是一个独立的、静止的、旁若无人的事物,它的每一次革新与进步都应该惠及不同的人群,让缺失的慢慢补全,贫瘠的渐渐富足,失温的找回暖意,让听障人士“听得见、说得出”,比那些冰冷的数据动人太多。
在科技之下,任何人都应该获得走进数字世界的能力。
让技术,触达每一个角落
技术的发展,让一个群体的生活更加便利,能否将关注某个群体的善意扩大到整个社会中,才是更加关键的。在畅听无碍app的背后,是基于华为云的ai能力和全力投入,而这正是在践行华为提出的tech4all倡议。
tech4all是华为在2019年提出的一项倡议——即“科技普济天下”。这项倡议的重要理念,就是弥合“数字鸿沟”,每个人在数字世界里应拥有平等的权利,也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目前,全球仍有40亿人没有联网,超过60%的家庭没有宽带联接,他们正在面临数字鸿沟:偏远山区的儿童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孟加拉的女性无法随意出门,哪怕只想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残障人士无法在现实社会里通行无阻,只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科技的帮助下,弱势群体可以不再弱势,也不再被特殊对待,每个人以及社会都能坦然面对和接受这个群体。
在科技的加持下,听障人士终于可以像常人一样办理业务。
tech4all的倡议致力于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华为联合相关的政府、企业、组织在公平优质教育、保护脆弱环境、促进健康福祉、推进均衡发展四个方面着力探索科技对社会、乃至对全球的更多可能,用科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公平优质教育方面,通信网络和智能终端走进四川蓬安县、南非、孟加拉等地,科技让孩子、农村女性们有机会筑梦未来。
在保护脆弱环境方面,ai技术深入宁夏宝丰光伏园区、菲律宾热带雨林、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解决荒漠化问题,保护雨林,保护东北虎的栖息地。
在促进健康福祉方面,5g与ai努力解决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就医问题,让更广泛的人群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华为与南非运营商rain、非营利教育组织click foundation合作开展了digischool项目。
技术并不冰冷,它像空气一般环绕人的四周,它应该让人更自如地呼吸,而不是因此变得更为窘迫,正如tech4all的观念“不让任何人在数字世界掉队”——每一次世界的整体革新都应该照顾到大多数人而非某一群人,甚至不止人类,还有其他生灵还是整个社会和自然生态。
今天是第63个国际聋人日,畅听无碍app正如听障人士的守护者,但他们的生活也需你来守护。
“畅听无碍”是面向残障人士志愿服务的免费软件。当前虽然“畅听无碍”app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语音文字互转,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听障人士的沟通与生活,但在一些场景下,仍需要手语志愿者通过“畅听无碍”app中在线视频通话的功能,为听障人士提供实时手语翻译。当前我国手语方言超过百种,手语专业志愿者非常稀缺,希望大家可以将信息转发,让更多具有良好手语基础的志愿者可以看到,加入到“畅听无碍”的志愿者阵营中,更好的为听障人士提供一份帮助。
加入方式:下载“畅听无碍”app--“我的”--“角色切换”--选择“手语翻译”。
点开视频
聆听他们的故事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相关数据统计,加拿大人口总数为3446万人,华裔有176万人,占加拿大总人口比重5.1%,排在所有族裔第七位。加拿大不少城市都能看到华人扎堆住在一起,比如说温哥华有50万华裔,走在路上说不定就能遇到好几个华人。 美版知乎上有人提问: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的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外国人回答让我感到震惊。他发帖说:
海归经纪人小姐姐舌灿莲花的说服我们买到楼花之后,又趁胜追击,希望能够在我们这里再成交一套自住房。毕竟,我们最初找到她,是冲着买自住房的方向去聊的,结果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意外地买了一套投资房。因为成交决策发生得很快,以至于我在很久之后都会有一种不真实感——我们就这么买了套海外房产!可是,可是,自住才是我们的刚需。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的远征。2022年,是全国移民管理战线迎难而上、勇毅前行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公安部党委直接指挥下,全国移民管理系统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全力以赴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用我在美国生活这些年的故事来给大家讲讲美国治安那些事儿最早到美国是在去正式学习之前到加州的欧文(irvine)uci参加了一个商业课程的program。在新生orientation上,我们的老师跟我们说了这样一句话“irvine是全美最安全的城市,你晚上是可以到处在街上走路的” 并且在说的时候倍感自豪
截至2020年8月底,我估计至少有10000个华人家庭通过希腊购房移民政策获得了希腊永久居民身份——包括已经买好了但因为疫情影响没有拿到蓝纸的家庭。在这10000个华人家庭中,来到希腊定居生活的家庭,比例应该不会超过30%;未来3-5年之内会来希腊定居的家庭,比例应该在20%左右;剩下的50%,未来5-10年之内都不会来希腊定居。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43位真人的故事我是移民哥,90后安徽人。我出身上海外来务工家庭,从小住在社区车棚旁的小屋。小时候不懂事,不懂得穷是什么,很快乐。长大后才明白,性格中卑微的部分可能就是源于当时家庭的环境。越穷反而越要面子。22岁,全家举债20万送我到加拿大留学,但这些钱根本不够支撑国外的生活。这才发现穷人在国外举步维艰,我只能靠打黑工赚学费,最多时打三份工。
大家对于希腊的印象,大概是海水在岸边拍打,很多人在沙滩上晒着太阳,完全沉浸在蓝白相间的浪漫国度里。近几年,有很多华人选择移民希腊,他们在希腊开启了浪漫的生活。今天,就为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希腊的华人生活,以及这个国度的风土人情。希腊作为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这里的人民比较热情。不排斥外来人员,对孩子很友好。
近日,网上有传闻称“瑞士可能要冻结中国人7.8万亿元存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传闻其实来自推特,原文说“瑞士外长卡西斯声称:如果中方坚持执行香港国安法,瑞士将冻结100位中国富人在当地银行的7.8万亿元存款,平均每人冻结780亿人民币。”卡西斯该传闻可能来自瑞士媒体2020年8月对卡西斯的一段采访,卡西斯在采访中确实提到了香港国安法,但丝毫没有提到“冻结存款”一事。
最近看到一份2022年中国台湾的侨民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00万人定居于美国,排名仅次于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可见,中国人对于移民美国还是很狂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要去美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有钱人来说,私有财富在美国受到了重点保护;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全球五百强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在美国;此外,美国的名校也非常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贡献。其中,美国是一个吸引了大量中国移民和留学生的国家。那么,现在有多少中国人生活在美国呢?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令人惊讶的事实。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