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边境的开放以及航班的增加,
现在澳洲华人想要回国已经非常方便。
而就在本周,
中国再次宣布了26项便民措施
其中两条让海外华人更便利了!
中国宣布26项便民措施
这些外籍华人回国可落地签
中国公安部8月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公安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26条措施。其中部分措施涉及外籍人士,也包括已加入外籍的海外华人。
其中一条是,外国人申办居留证件免于留存护照,这一条同样适用于加入外籍的海外华人。
据介绍,按照现行规定,在华外国人申办居留证件时,应将护照交付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留存审核,在领取居留证件时返还。
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主动回应在华外国人护照便利化应用的现实需求,决定出台“外国人申办居留证件免于留存护照”便利措施。
这一措施重点针对在华工作、学习、科研、投资、创新创业以及探亲等常住外国人,方便他们在申办居留证件期间可继续持护照开展旅行、住宿、税务、银行、邮寄等社会事务。此举预计每年至少惠及70万人次以上,有助于营造更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和宽松友好的涉外环境。
此外,中国还宣布为外籍商贸人员提供口岸签证和多次签证便利,只要有商务邀请函等,可以直接飞到中国办理落地签证。
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还决定为外籍商贸人员提供口岸签证和多次签证便利。对来华商务洽谈、商贸交流、安装维修、参展参会、投资创业等的外国人,来不及在境外办理来华签证的,可凭企业邀请函件和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口岸签证入境。
并且,因商贸业务需要多次往返的,入境后可以换发3年内多次入境有效商贸签证。
不仅仅是商务人士,想要免前前往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免签回国
可去国内多个城市
首先就是海南免签入境政策。
这一政策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只要是在海南的旅行社接待,不管是个人旅游还是团体旅游,59个国家的公民可以免签入境,最长停留时间30天。
这59个国家中就包括澳大利亚。
第二种方法是,港澳地区外国人组团入境广东免签。这种方法适用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当然也包括澳洲。
只要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的公民,持普通护照在香港和澳门参团旅行的,可以免签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市所辖行政区)+汕头旅游,且停留不超过6天。
截至2023年3月26日,中国已与18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如果不是想要长期待在中国,澳洲的外籍华人也可以通过广东144小时过境免签在中国短暂停留。
从2019年5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实施对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根据这个政策,24个欧洲申根签证协议国家及其他15个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等6个美洲国家、日本和韩国等亚洲6个国家,及澳洲和新西兰,合共53个国家的人员,并持有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144小时内确定日期、座位前往第三国(地区)联程客票的,可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享受过境免签政策。
从2016年10月1日起,在上海邮轮口岸对乘坐邮轮抵达上海的外国旅游团(2人及以上)试点开始实施15天入境免办签证政策。
入境后整团随原入境邮轮在15天内可以在中国多个城市内的邮轮靠泊港口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城市行政区域内(含北京市,并不得超出上述省份行政区域)活动,直至出境,包括上海市、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中国将大量增加国际航班
中澳航线迎来进一步恢复
不仅仅是各种便利政策,如今航空业迅速恢复,澳洲华人想要回国也更加方便。
自从中国国境解封,中澳航班就开始不断恢复,虽然很多航线都重启了,但是距离疫情之前的繁荣景象仍有不小的距离。
这一点,中国也是如此认为,航空运力远没有恢复到应该有的正常水平。
就在近日,中国官方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时候,公开强调了:
要增加国际航班,
保障中外班列稳定畅通。
在此之前,中国民航局在多个工作会议上,都把推动国际航班的恢复作为今年的重要工作,现在,下半年的经济部署中又再次强调了恢复国际航班,可以说,很快,大批国际航线将会重启!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国际航班的整体运力在2023年6月达到3368班,通航62个国家,相比疫情前航班恢复率达到44%。
但是!航班恢复的情况并不均衡。
上半年受境外旅游市场恢复滞后、航班运行组织周期偏长、部分国外机场保障能力不足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国际客运市场恢复滞后于国内,国际航班客座率仅为67.5%,低于疫情前12.4个百分点。
还有专家指出,目前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还没有被批准恢复跟团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客的出境需求,另外,疫情期间关闭的各地签证中心也要陆续恢复,这也影响了想出境的旅客的签证获得速度,进而影响了出境的节奏。
未来这些都陆续开放以后,对于国际航班的需求量一定会更高,所以提前部署国际航班恢复,也是为了进一步放宽国际旅行做准备。
据航班管家发布的最新一期民航运行周报,2023年第29周的国际航线航班量7361架次,环比上周上升1.5%,同比2019年下降52.8%。
国际出港航班的目的地中,东南亚占比42.9%,居于区域首位。其中,中国-韩国的航班量居于首位,中韩航班恢复率超过六成,而中美航班的恢复率只有6.4%,中欧航班的恢复率也只有48.5%。
数据显示,中英之间的航班恢复率最高,已经达到了96.7%,其次是中国到中东和新加坡,分别达到75.8%和71.5%。
中澳航班恢复率63.9%。
根据最新的消息显示,当中国官方决定进一步恢复国际航班后,中澳、中美、中加之间的航班数量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到疫情之前,机票价格的水平预计也将恢复到疫情前。
最后,
目前中澳航班仍在持续增加,
机票价格也在持续下降,
跟疫情期间相比,
华人现在回国简直是太方便了。
如今新的便民措施公布,
未来符合条件的外籍华人想要回国,
也变得更加便利了。
可免签进入美国的国家有哪些特殊情况:加拿大(跟美国是一体化的进出自由)1988年:英国、日本1989年:法国、瑞士、德国、瑞典、意大利、荷兰1991年: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冰岛、卢森堡、新西兰、挪威、西班牙,摩纳哥、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1993年:文莱1995年:爱尔兰1996年:澳大利亚
高考优势省份异地升学最晚时间节点。大熊老师。说起异地升学,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的选择,也不知道自己家的孩子能够去哪些省市。今天大熊用一个视频把这些热门的省市最晚办理的时间说明白。·上高中且不超过高二上半学期的孩子只能考虑辽宁和吉林,这两个省是全国唯一的高考报名要求2年学籍和2年户籍的省份。·上初二到初三上半学期的孩子可以去天津、西安、宁夏、黑龙江、福建、海南,这些省份高考报名要求都是要求3年学籍和3年户籍。
国家移民难度排名:哪些国家容易移民?很多人询问:哪些国家好移民?今天我想给大家做一个分类排序,不考虑个人情况差异,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从难到易排序:北欧和西欧国家、新加坡、澳洲和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地中海国家。北欧和西欧国家:这些国家不属于移民国家,无法直接获得永居身份。申请人需要通过创业或工作来获得签证,并在满足贡献要求后获得身份。
欢迎大家收看就在上海疫情,揪动所有人的心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曝出:有一名阳性感染者,明知阳性,还是乘坐动车,影响几百人。枉顾规则。枉顾感染风险。一意孤行,令人愤慨。这个男人,姓曾。福建莆田人。3月27日,他在上海初筛阳性。后经复核为确诊病例。但明知已染毒,已带毒,他不隔离,不治疗,还在28日乘动车离开上海,到达莆田。
“胜利日”终于安稳结束,胜利日之前,俄方连遭多重打击,先是克宫遭遇无人机袭击,而后又是俄政党主席遭暗杀,现在,该轮到普京出招了。就在5月10日这天,普京连出两大出人意料的狠招。其一,轮到俄罗斯玩“退群”了。10日当天,俄罗斯发布声明,俄方正式废止《欧洲常规力量条约》,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任命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负责协助议会审议该问题。
尽管高考移民受到严格控制,但仍有一些家长选择这条路,将孩子送往其他省份参加高考并购买房产。这篇文章将探讨高考移民在严控之下仍受人热捧的原因,并分析相关产业服务链条的形成。教育部规范大中小学招生秩序 加大治理“高考移民”近年来,关于高考移民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些中介机构趁机以高价售房、虚假咨询等手段获利,形成了与高考移民相关的产业服务链条。
按照我们以往的认知,移民肯定是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大国,大国绿卡有多香?显而易见的就是医疗、教育、工作或创业机会,更好的生活环境等等。然而,在富豪圈当中最火的往往不是这些大国,反而是许多名不见经传,又小又冷门的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拿到护照,而且几乎没有门槛,一人办理,全家三代乃至四代都可以拿到身份。
不久前,2023年《经济学人》全球10大最宜居城市榜单对外公布。机构用一个加权指数对全球173个城市进行了宜居性排名,这个指数包括稳定性(25%)、医疗保健(20%)、文化与环境(25%)、教育(10%)和基础设施(20%)等五个大类的30 多个定性和定量因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本次位列top10的城市分别是:
如果你在台湾找人聊天,会发现在台湾的平均每10个人中,有7个人会说闽南语,1个人会说客家话,剩下的2个人可能来自四海八方。那么起源于福建的闽南语为什么会成为台湾的主流语言?台湾岛最早的原住民又是源自哪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福建与台湾的故事。台湾最早的人类时间回到1970年,在台南市有个郭姓人家,父亲和三个儿子都喜欢考古。
位于加勒比海的岛国多米尼克,拥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加勒比自然之岛”,一直以来都是欧美富豪度假的优选地。近年来,多米尼克因其仅需10万美金起的护照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多米尼克护照项目在全球快速护照项目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不仅没有复杂的申请流程和要求,而且费用平价,并且护照功能强大,因而深受全球投资者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