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外籍人士青睐有加的国家,“租房”和“买房”常年在该国都是热门话题。尽管全球大部分地区面临经济放缓压力,新加坡的房地产行业仍然热度不减。
而随着外国人不断涌入新加坡楼市,本地人早已不堪重负。新加坡政府为此不得不提高针对外籍人员的房产税,以令楼市降温。该国国家发展部4月下旬发布公告称,将外国人购房印花税从30%翻倍提升至60%。在此之前,截至2022年11月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房产均价已达每平方米10万人民币,名列世界第八位。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在去年底超越纽约,成为全球房租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
离开的,留下的
“来新加坡吧,来买十万一平的condo(新加坡私人公寓),来租一个月8000rmb的爬满蟑螂蚂蚁还要跟房东较量的破烂组屋,体验两年内房租直接翻倍的快感,来感受工作十年拿不到pr(永久居民身份)的生活。”来自中国的嘻嘻今年3月28日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道。
两年半前,嘻嘻在新加坡留学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目前,她付着每月2000新元(约合人民币10300元)的房租与人合住。她口中的组屋(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hdb)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这些组屋大多为二房式,一般提供给中下阶层及贫穷家庭居住,向外出租有一定限制。
随着近年大量资本及高薪人群的涌入,新加坡房租屡创新高。据新加坡权威房地产网站数据,截至2022年,新加坡私人公寓与组屋的租金已分别连续21个月、27个月上涨,涨幅达到了31%和24.7%。另据新加坡城市重建局(ura)的租金指数数据,2022年所有私人住宅物业的价格同比飙升29.7%,这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在多年疫情和延宕的通胀危机影响下,高额的租金已给在新加坡寻求发展的外乡人带来更多挑战。
据大公网去年6月29日报道,外籍租客较多的地区租金涨幅最大,部分房东甚至要求将租金提高一倍。而在新加坡545万人口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外籍人士,其中约65万人是永久居民或持有白领工作签证。
看着租金在过去一年里迅速上涨,在情绪化的发言之外,嘻嘻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坦言:“租金提高了,但工资不涨,生活成本也就提高了很多,最大的影响是攒钱变得更加困难。”由于高昂的租金,她只能选择一些居住环境一般、租金更加便宜的房子,生活质量也因此下降。
而在新加坡工作了三年的诗幂,面对日益高涨的租金,也正在考虑是否要继续留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
“我现在的房租是每月3600新币,但我希望房租能降到2800左右。”作为一名it领域在职人员,一方面,诗幂所在的公司已经开始缩减津贴;另一方面,她的工资仍维持着刚入职的水平,换言之,工资涨幅远追不上房价涨幅。
新加坡是一个有着开放多元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因此一直被视为是移民实现中产阶级梦想的理想国度。
2022年,在大环境和政策的推动下,大批创业者和梦想成为新中产的人奔赴新加坡。但这股风潮还未盛行太久,新加坡就已成为一部分有着“中产梦”的人在现实考虑下不得不放弃的选择。
新加坡《商业时报》2月23日报道指出,公司积极招聘、出租房屋供应紧张、混合工作模式、留学生重新回到新加坡、利率上升和合租经营者,这六大因素造成了2022年非土地私人住宅租赁市场供不应求。
“太疯狂了!”去年4月离开新加坡前往香港工作的cathy向澎湃新闻表示,“去年1月,2500新币(约合人民币12913元)就能在新加坡租到一间卧室,三个月后我离开(新加坡)的时候,4000新币(约合人民币20661元)都不一定能租到。”
难以承受的租金让部分外企和外籍人士不禁开始担忧,并考虑离开新加坡。据《联合早报》3月28日报道,新加坡欧洲商会调查显示,新加坡的国际和本地商业社群正关注本地住宅和办公楼租金成本日益上升的情况。97%的受访公司表示,员工对租金成本上升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困扰。
“由于通货膨胀,再加之70%的租金上涨,任何能离开的人都会离开新加坡。”在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担任主管的法国人保罗告诉《南华早报》,尽管他及家人都“喜欢住在新加坡”,并且已经在那里待了七年,但因为他的房东打算把租金提高70%,他们最终决定在今年6月搬回法国居住。而约有60%接受《南华早报》采访的外籍人士表示,他们正在考虑或计划离开新加坡,他们群体中的许多人也打算这样做。
让更多人头疼的是,在房屋租赁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租房不仅意味着需要负担更高的租金,还伴随着与房东的“博弈”。
“新加坡租房不仅是贵,还非常‘挑’。”小沈向澎湃新闻介绍,房东会有自己的偏向,如更愿意将房子租给有家庭、有工作的人或者女生等。
小沈2021年从中国前往新加坡留学,去年7月开始在一家本地互联网公司工作。两个月后,小沈着手在工作后第一次租房。“我和我朋友这次租房时,最大的诉求是能够租在市中心,虽然租金会更贵,但我们希望生活方便一些。”小沈表示。
最终,小沈和她朋友以非市中心地段私人公寓(condominiums)的价格租下了市中心的组屋,每月租金为5500新币(约合人民币28500元),而前几年,这套房子的租金记录为每月4000新币(约合人民币20700元)左右。
尽管租金昂贵,小沈已经感到庆幸。她和朋友按照房东要求一次性签约了两年,此外她们还按要求在合约上写明了条款:每月请家政阿姨打扫,保持房间的清洁。面对挑剔的房东,小沈感慨,“我和我朋友都是女生,这也算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艾玛也向ft中文网表示,她五年前和家人从中国香港搬到了新加坡,住在圣淘沙岛度假胜地的一套三居室公寓里。去年11月,房东通知她,房租将从每月7000新币(约合人民币36000元)涨到14000新币(约合人民币72000元)。他们试图谈判,结果被告知去其他郊区看看。
“我们的工资没有上涨100%,甚至没有上涨50%——那是我们所有的积蓄。”艾玛说,从那以后,她们一家决定返回澳大利亚。
据《南华早报》报道,一位账号名为@salshoult的英国女性在tiktok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关于新加坡租金上涨的视频,随之大火。视频中,她颇具讽刺意味地描述了她“慷慨”的房东如何打算将租金提高75%,并声称这是一笔“极好的交易”,否则他会以100%的加价将该房产投入市场。
也有人为房东们说话。era real estate的一位房产中介伊娜?苏丹(ina sultan)向ft中文网表示:“多年来,房东一直饱受低租金之苦,但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另据马来西亚《星报》3月27日报道,在房租一路高涨的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房东通过在公寓中增加房间,以及将其房产标记为“共同生活”空间,来实现租金收入的最大化。而对于租户来说,家庭共享是化解高昂租金问题的一种方式。
在此背景下,居住体验的下降似乎是必然。正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籍学生小李表示:“对于我们普通留学生,毕业以后在新加坡找工作的,都住得不咋好。即便花五六千人民币租一个小房间也远远比不上国内的租房条件。”
但实际上,“劝退”大家的不仅是高房价。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2022年12月1日公布的针对外派人员“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新加坡与纽约并列成为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ft中文网2月21日援引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吴俊杰(woo jun jie)的分析称,尽管税率较低,但新加坡的高生活成本正在造成“真正的危机。外国人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大多数当地人住在公共住房里,上的是公立学校。”
对于新加坡来说,高昂的租金可能会破坏新加坡成为亚洲主要金融中心和吸引最优秀人才的努力。吴俊杰进一步指出,“自新冠疫情以来,新加坡有大量人员和企业涌入,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我们被视为安全的避风港。但(高租金)将影响新加坡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我认为其中一些(业务)将不可避免回流到其他市场,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市场。”
当然,在高昂房租的压力下,也有很多外籍人士仍选择留在新加坡。法国籍高级软件工程师亚历克西斯-特恩(alexis tran)告诉《南华早报》,他公司提供的待遇中包含了住宿,“并且,与其他需要为家人提供学费或更大地方的外籍人士相比,我不用为家庭提供支持,也不用抚养孩子”。
应对“天价”房租,妥协是很多人的生存之道。招聘公司查普曼亚洲公司(ethos beath)总经理理查德·布拉德肖(richard bradshaw)表示:“外籍人士有选择权,他们大多选择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不再居住在乌节或河谷等租金昂贵的区域。”
招聘公司page executive的副合伙人约翰·道尔(john doyle)则指出,租金将对外籍人士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情况。具体而言,例如一个有家庭的中层管理人员会发现,如果租金上涨幅度达到了20%到70%之间,就很难负担他们的生活费用。
签了两年租期的小沈表示,在房子到期前,她不会离开新加坡。除了租期这一硬性条件,小沈认为自己也更适应新加坡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节奏。但同时,她坦言,自己是在去年比较偶然的情况下留在了新加坡,如果是今年毕业,她可能就不会做出这一选择。
“新加坡的工作签证门槛在提高,当地的互联网公司也在裁员,现在毕业后想在新加坡找一份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小沈感叹道。
中产的“美丽陷阱”?
“从总体环境上来讲,新加坡不是一个对移民很友好的国家。”华裔新加坡人义丰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除非你是超级富豪不用考虑社会福利,但对中产家庭来说,移民新加坡性价比并不高。”
在住房上,仅持有工作准证的外籍人士并没有购买政府组屋的资格,若是想在拿到永久居民身份之前在新加坡购置房产,只能选择购买私人公寓。组屋作为新加坡政府提供给新加坡居民的“经济适用房”,不仅在价格上远远低于私人公寓等商品房,在房源数量上也有着极大优势。据新加坡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新加坡共有约140万套房屋,其中78.1%都是组屋,私人公寓和有地住宅(别墅)的占比分别为17%和4.9%。且据新加坡市区重建局1月27日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房地产数据,新加坡本地私宅价格连续六年走高,2022年全年涨幅达8.6%。而新加坡政府提高房产税的最新政策,无疑更是给外国人买房泼了一盆冷水。
在社会福利待遇上,异乡人和新加坡本地人之间更是有着难以跨越的身份鸿沟。义丰强调,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各个方面,新加坡本地人和外国人“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比如外国人在新加坡上小学,一个人一个月学费花八九百新币,我的小孩是新加坡本地人,我不仅有优先择校权,小孩一个月学费也只要13元新币。”“教育资源优越”作为宣传重点,几乎出现在每一个介绍新加坡移民的网络帖子里,但义丰反问道:“介绍这些东西是没有错,但问题是你能享受到吗?”
抛开社会福利不谈,对于在新外籍人士来说,不断飙升的房租和房价、年年增长的消费税以及“地狱级”工签申请难度,是摆在他们面前更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据财新网4月3日报道,2023年第一季度,新加坡房价指数(以2008年为基数100)已经涨到了131.4,这是这个指标连续12个季度上涨。而就在去年年底,新加坡税务局宣布自2023年1月1日开始,将消费税上调至8%,并在2024年1月1日调高到9%。
此外,新加坡人力部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从今年9月1日起,新加坡将变更工作签证(employment pass)审核机制。要获得新加坡工作签证,候选人除了需满足5000新元的工资门槛外,还必须经由新加坡政府按照互补性评估框架(compass)打分。该评估框架涵盖薪资、学历、企业员工国籍多元化、本地员工数量四个基本维度,候选人需达到40分及以上(共80分),才能申请工作签证。
以上种种,无疑都是压在渴望留在新加坡的普通人身上的层层重担,不断挤压着他们的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大批的高净值人群正在涌入新加坡。
据胡润研究院3月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新加坡取代加拿大成为全球受访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移民目的地,其次是澳洲、美国和欧洲。近年来,全世界多位超级富豪都选择举家定居新加坡,如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士·戴森、金融界大佬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等。
究其原因,除了老生常谈的金融体系完善、政局稳定、教育医疗水平发达等优势外,据《香港财经时报》分析,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基金免税计划是新加坡吸引全球富豪定居的独特优势。
家族办公室原本是为超级富豪设立的,以实现家族资产的顺利跨代传承和保值增值为目标。据福布斯2020年1月份数据显示,全球万亿富豪的资产近一半由家族办公室管理,家族办公室也被华尔街视作家族财富管理的最高形态。
根据家族办公室计划,若海外投资者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不仅能够享受新加坡基金税收豁免计划,设立家族办公室的申请人还能够结合“全球商业投资者”(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 简称“gip”),在完成家族办公室投资项目后,帮助自身和家人获得为期五年的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permanent resident,简称pr)。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服务部的林志翔会计师分析称,这全方面地提升了家族办公室计划的吸引力。
据报道,近年来,受益于地缘政治局势,新加坡家族办公室行业发展迅速。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数据显示,新加坡家族办公室的数量,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增长了5倍。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有400个单一家族办公室,且仍在持续增长。
另据彭博社3月2日报道,旨在吸引全世界富人的gip计划自2004年推出以来,已经为新加坡带来了至少55亿新币(约合人民币284.6亿),并创造了24000多个就业机会。
当然,同房地产领域一样,外国财富的流入也并非受到所有新加坡人的欢迎。
据半岛电视台3月27日报道,在新加坡,一些生活领域受到了富豪们的冲击。冯先生告诉半岛电视台:“我知道过去几年各地的通货膨胀都很严重,但当这么多有钱人在这里定居时,势必会使我们的情况更加糟糕。”
据悉,新加坡90%以上的食品都是进口的,这使得该国很容易受到外部风向的影响。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月和2月的食品通胀率超过了8%,明显高于整体通胀率。
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在3月,新加坡经发局宣布新规,再提高通过gip获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的投资门槛,并要求投资者聘请更多新加坡公民。新条例自3月15日起生效。
经发局表示,做出这些改变,是“为了有选择地吸引有能力为新加坡带来更多经济影响,以及有意在新加坡扎根的企业主和投资者”。
针对这一新规,彭博社分析指出,新加坡目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部分源于海外高净值人群的大量涌入。新加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超级富豪,这导致从豪华汽车,到高尔夫俱乐部,再到公寓费用等都不断飙升。
当前,新加坡政府正在对其政策进行微调,鼓励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和对该国证券交易所和基金的投资。早在今年2月,新加坡政府就已宣布对价值较高的房产和豪华汽车加税。
如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最后一届任期已经过半,新加坡第四代领导班子领军人物黄循财将“接棒”。如何平衡吸引海外资金和人才的需求与本地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势必将成为新加坡新一届领导班子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964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对所有新加坡人许下“居者有其屋”的承诺,成为历代新加坡领导人对其国民的坚守。但对于远渡重洋前往新加坡追梦的外籍人士们来说,或许“居无定所”将是他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本期编辑 邢潭
拜登政府周二宣布了一项移民政策新规,拟禁止通过其他国家前往美墨边境的移民在美国申请庇护。预计这份153页的新规计划将影响数万人,这也被看作是拜登政府为管理美墨边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中最具限制性、最严苛的一项。移民政策专家表示,新规类似于回归特朗普时期的“将非法移民送到墨西哥”的边境移民政策,将极大限制那些来美国前曾在其他国家短暂居留的人在美申请庇护的能力。
新加坡是一个生活环境和条件都不错的国家,想要移民过去需要你有钱,所以这个国家成为不少中产阶级人群的首选。新加坡移民2023年要花多少钱?和选择的移民方法有关,要看你适合哪一种,然后再来算花费。一、新加坡移民方法有哪些?途径一、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可以一步到位获得pr,但是需要有非常多的钱来投资。上半年新加坡也提升了投资的金额,现在至少需要1000万新元。
这几年,一直都有调高各类工作准证门槛的消息传出,今天实锤了!新加坡政府又抬高了ep、sp准证入门和投资移民门槛。难道说,新加坡这是明确地要对外国人留下就业说“no”了吗?ep、sp薪资门槛连年提高外籍员工会更难就业?3月1日,新加坡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在国会上宣布,将再次提高ep和sp的申请门槛。
海外移民,一直是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的推动力。近 30 年来,净移民在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和避免经济衰退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望在 2023 年迎来移民热潮,因为入境人数超过了财政部的预测。照此测算,到2033年,澳大利亚的人口将达到2990万。自从工党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在强调将对澳洲的移民体系进行重大改革。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面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隔,面积仅为728平方公里(约三分之一个深圳的面积),总人口不足600万。尽管规模不大,新加坡是全球公认的世界上极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是公认最开放、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经济体。根据花旗集团委托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进行的“全球城市2025竞争力调查”,到2025年时,新加坡将稳坐亚洲最具竞争力城市的宝座,在全球排名上可望名列第3,仅落后纽约及伦敦之后。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面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隔,面积仅为728平方公里(约三分之一个深圳的面积),总人口不足600万。尽管规模不大,新加坡是全球公认的世界上极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是公认最开放、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经济体。根据花旗集团委托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进行的“全球城市2025竞争力调查”,到2025年时,新加坡将稳坐亚洲最具竞争力城市的宝座,在全球排名上可望名列第3,仅落后纽约及伦敦之后。
土耳其购房移民涨价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涨价并未阻挡选择土耳其购房移民者的热情。甚至俄乌战争也对此有所影响,大量俄罗斯人选择在土耳其买房移民,预备自己的第二身份。身份规划在近几年来的移民原因中更加常见,更多人选择拥有第二本护照或者签证来满足业务拓展、资产配置、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土耳其就是第二身份规划的一个优质选项,那么除了身份规划这种基础的移民需求,土耳其购房移民还有哪些优势和缺点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出国留学作为了选择之一。对于现今的留学生而言,加拿大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加拿大的文化多元开放包容,教育优质严谨,并且也有极为友好的移民政策。本文将详细介绍各省的留学政策。篇幅较长,小e建议大家收藏哦。01安省安省作为加拿大第一大省,经济强大,并且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留学生最多的省份。
新加坡是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置和一流的教育水平,是近两年很受华人欢迎的移民目的地。而且,新加坡没有移民监,在拿到新加坡身份之后,可以灵活地选择居住地,并且还能享受新加坡身份的一系列福利待遇。那么,如何移民新加坡?本文给大家推荐两个性价比比较高的移民项目,希望能对您有帮助~一、新加坡自雇移民
新财年将至,澳洲变政牵动人心距离澳洲新财年越来越近,澳洲移民政策将要大改的消息频频传出,不少意向澳大利亚的申请人每天都在等待着政策的最终落地,以便及时调整移民计划。澳内政部长就澳未来新移民制度发表主题演讲今天澳洲内政部长clare o’neil发表澳大利亚未来的新移民制度的主题演讲,并公开了一份新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