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弗里堡州的首府,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市,叫弗里堡。它位于瑞士德语区和法语区的交界处。于是,它不仅沿袭了法国人的浪漫,还不乏德国人的严谨。再加上该市的地标:圣尼古拉天主教教堂(cathedralest-nicolas),它是天主教洛桑、日内瓦暨弗里堡教区的主教座堂。
它的存在,为这位城市又添加了许多古老又神秘的气息。在弗里堡,63.6%的人说法语,21.2%的人说德语,3.8%的人说意大利语。就连它的名字,在瑞士范围内,也都是以双语形式出现的,法语名是弗里堡(fribourg),德语名是弗莱堡(freiburg)。在这座城市里还有一所瑞士历史悠久的大学,它就是弗里堡大学。
弗里堡大学成立于1889年,是瑞士唯独一所双语授课的国立大学(法语、德语)。下设5个系:神学系、法学系、经济学和社会学、文科学系、数学、自然科学系,各系分布于多所研究所。大学目前的学生人数约为9000人,其中15%为外籍学生。而这一千多名外国学生中,就有几十位来自中国的孩子。记者走访了其中两位同学,就让他们带大家一起来走进这所颇具特色的弗里堡大学吧!
来自山西省长治市的郝鹏超,2014年11月起在弗里堡大学,功读植物学专业phd。
当时为什么想到要来瑞士读博士?为什么不去美国?瑞士吸引你的地方有哪些?
郝鹏超:我最终能来瑞士学习自觉很幸运,研究生毕业前其实也有在想,既然都准备读博士了,为什么不尝试下出国深造,然后就着手准备材料和联系导师。当然了,我在瑞士的硕士同门师姐得知我的想法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经过不懈努力和幸运女神的眷顾,得以美梦成真。
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去美国,我觉得主要还是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喜欢在工作之余更加注重生活,而美国相对压力还是比较大,而且选择去美国读博士需要5年时间,时间成本太高。
瑞士最吸引我的地方应该算是自然风光了吧,宛若世外桃源。当然还有瑞士人生活的方式:与世无争。这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生活。
学习上是否顺利?瑞士导师有什么特点?和在国内做研究的差别在哪里?
郝鹏超:学业上因为刚来一年多么,所以在自己的课题上也遇到了很多瓶颈和困难,不过总的来说,算是渐入佳境吧。
至于我的导师,是德裔瑞士人,我感觉和国内的导师相比,瑞士的导师更加平易近人,见面都直呼其名,不用称谓,间接拉近了老板和学生的距离,我觉得这点很好,有助于我们和导师在学业上和生活上的交流。还有一点就是瑞士的导师科研素质都很高很严谨,很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
在瑞士做研究和国内相比,总的来说实验条件大同小异,科研质量也相当,不过,在瑞士学习可以有机会参加各个领域知名教授的讲座或报告,在国内的话这种机会要少很多。此外,在瑞士做研究和国内外其他课题组的合作很多,互利共赢,这点比在国内做研究要更有优势。
不会德语法语会不会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扰?怎么解决呢?
郝鹏超:对于我来讲,不会说德语法语可能有些许生活上的影响。但在学业上没有困扰。
至于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很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学语言啦,不过,对于攻读博士的我来说,可能时间上不允许我有太多精力去学习第三种语言,而且系里面通用语言是英语,读文献也都是用英文,所以我觉得首先把英语说好是最关键的。生活上呢,就简单的学习一些打招呼问候的法语就足够了,不算什么大问题。
在瑞士和欧洲去过哪些地方玩?印象最深的是哪里?
郝鹏超: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出去徒步看风景的人,也酷爱摄影。所以来了1年4个月,大大小小也去过很多地方,瑞士的话去过很多着名山峰和湖泊,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因为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至于其他国家,瑞士的所有邻邦都有去过,还有比利时和荷兰。
至于印象最深的地方,应该说有3处吧,首先是瑞士的马特洪峰,是我生平见过的最美的雪山,其次应该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也算是童年美梦成真吧,至后是奥地利哈尔施塔特,世界上最美的小镇,令人神往。
是否想过创业?
郝鹏超:对于创业的话,我目前没有打算,主要还是觉得目前自己是搞科研的,很难有一些想法和商业挂钩,大部分想法都和学术相关吧。不过,如果以后在生物领域有创业或者投资的机遇,我应该也会考虑弃笔从商。
来自辽宁的杨一,2016年春季入学弗里堡大学,攻读传播学和媒体研究专业。
为什么想到要来瑞士读传媒专业的研究生?
杨一:我认为传媒的本质是信息交流、沟通。虽然全球化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瑞士和中国之间的交流在很多方面并不充分,而且存在着极大的误差。比如,中国对瑞士的了解非常扁平化,仅限于『人均收入高』、『风景美』、『手表好』等等。其实,瑞士之所以富有,在它制度的独特性,很多领域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此外,瑞士对中国的解读也存在很多偏见。以瑞士影响力较大的《新苏黎世报》为例,前两天报道周小川g20峰会讲话,大标题就是《chinabringtlichtinsdunkel》,角度和立场太过单一。因此,在瑞士读传媒专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作为新生刚来到瑞士,觉得很大的问题是什么?有没有想到怎么解决?
杨一:很大的问题显然是语言。因为我在国内学习的是德语,并且申请的课程是德语授课(部分课程是英语授课),但是瑞士德语有很重的口音,这是我目前急需克服的障碍。(解决:大学语言中心提供德语课程,并且还可以找互助的语言伙伴。)
到了瑞士后,有没有觉得它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样?
杨一:我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因为目前来说瑞士和我想象得差不多。因为来瑞士之前看了很多资料(多种角度),并且综合了在这边留学的朋友给的一些信息。总体来说,瑞士有它好的一面,这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缺点也确实存在的。
大学申请指南
申请弗里堡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要求满足以下两个主要条件:
1,弗里堡大学所承认的中国大学毕业证书
2,根据所学课程,拥有c1水平的语言能力证明(英语,德语或法语)
材料清单请查看大学官方网址:http://www.unifr.ch
弗里堡大学本科、硕士课程每学年针对外国学生的学费为1610瑞士法郎。博士及博士后学费为每年230瑞郎。
生活水平提升的条件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海外,想要去领略一下不同的风土人情,尝遍天下美食。在国内虽然可以享受生活,但是也会被工作和养育儿女“击败”。竞争激烈的职场,儿女出生就在比赛的教育让职场的人群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并将目光转移到移民上。可是多数人对移民不是很了解,甚至担心费用是否太高,自己担负不起,还要去吗?
在科技界,埃隆·马斯克的名字就像一颗闪耀的明星,照亮人类对未来的梦想。近年来,这位创新者再次引发全球关注,这次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震撼的计划——在2060年将人类送上火星。这个设想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严肃的科学考虑和宏大的视野,为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描绘了一个令人激动的画面。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首先依赖于科技的稳步进步...
2022年3月15日,美国eb5投资移民区域中心新政开始执行。由于新政每年预留了32%的免排期移民配额,使得eb5瞬间成为唯一无排期的美国职业移民方式。但很多新投资人只关注到eb5新政下投资门槛提高和排期豁免,而更重要的四大变化却被忽视,尤其最后一项,更堪称本次变政的最大亮点。首先,加强监管,避免欺诈
自2010年起,每年大约有5-6万名中国公民获得美国永久居民身份。目前,在美国定居的华人总数大约是550万人。中国有14亿人口,虽然移民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但哪怕很小的比例也是很大的数据。而在美国定居的华人中,一半以上都拥有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文凭,所以高学历在美国华人中非常普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多在美国定居的华人都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的永居身份(即绿卡)。
美国移民好像已经成为了大众闲暇时间所交谈的话题,不再是一个与自己生活不着边际的事情。在进行移民的时候,申请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很多伙伴在这个时候出现错误,导致自己的审批无法通过,还需要再次花费时间和金钱提交。正因为这样的事情比较多,所以今天就美国移民申请常见问题开展解说,看看有没有你遇到过且没有解决的问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中国人”这句话,已经不是大家脱口而出的一句玩笑话。北到荒无人烟的北极,南到冰雪覆盖的南极,甚至是环境恶劣的非洲大陆,都分布着不少的中国移民。他们或是为了出去寻求财富商机,或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个人理想,亦或者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去闯去拼去感受,另外一种人生。根据《世界移民报告2022》的显示,中国已经跃升为第四大移民输出国。
根据美国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的华裔已经超过了550万人。而在这550万人中,有近90%的中国籍博士会选择留在美国,很少有人会回到中国。然而在这背后却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近几年来,中国留学生的毕业率也在逐年增加,为何华裔们不愿意回到中国?华人留在美国其实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朝鲜和美国是世界上最不友好的国家之一,两国之间没有外交关系,经常发生军事和政治的对抗。然而,就在本月,一名美国士兵竟然主动跑到了朝鲜,成为了近五年来第一个被朝鲜扣留的美国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现在的处境又如何?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名美国士兵的名字叫特拉维斯·金(travis king),今年23岁,是美国陆军的一名侦察兵,从2021年1月开始服役。
目前雅思考试分3种,普通雅思、ukvi雅思和雅思生活及技能考试,其中留学申请一般只会涉及到普通雅思和ukvi雅思。普通雅思ielts这也是最多人报名的雅思考试,分为a类(学术类)和g类(培训类)。a类适用于本科以上的留学申请,比如出境读本科,读硕士就需要提供a类雅思成绩,基本上每个海外院校都认可。g类适用于英语国家移民申请
“还我血汗钱!”“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钱?”一名满头白发的中国老人,在烈阳下正激动地在美国大通银行门前大喊。此时这位老人的背后站满了愤怒的中国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居然让七旬老人如此愤怒?竟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在炎炎夏日里声嘶力竭地吼叫着?2022年5月28号,美国纽约,群情激愤的华人相约在纽约街头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