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全球土地面积第二的大洲,也是全球人口第二的大洲,有大概13亿人与中国的人口数相当,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中国的3倍。可就算拥有这样好的地理环境,非洲却落得个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下场,大多数国家民众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如果说非洲人是因为没有足够土地种粮食,根据联合国测算的数据显示,非洲仍有8.3亿公顷的可开垦土地,如果大面积种植小麦水稻或者玉米,至少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不过非洲人似乎对种地并不感兴趣,大多数人即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也疏于管理,导致产量降低。
而且事实上,非洲的气候条件还算可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除了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北部,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沙漠性气候,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以外,非洲的中南部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对于种植作物来说,气候和降水都能够得到满足。

不过非洲人却利用这样好的条件,着重去种芝麻,并不是说非洲没有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而是相比于这些粮食作物非洲人更愿意种芝麻。可是非洲人又不是西游记里吃香油的妖怪,光种这种榨油的作物,怎么保证温饱呢?
对于非洲人来说,无论是种植小麦水稻还是玉米,都需要进行播种育苗,栽培施肥,以及收割。且不说前期花费的投入大,需要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就连收割如果没有大型机械的话,就需要人力收割脱粒。这样的辛苦活非洲人可能就干不了,倒不是说他们没有力气,而是他早已形成了一种惰性思维。

这种惰性思维有一大半原因,是曾经殖民非洲大陆的殖民者造成的,由于他们在非洲划分势力范围,让当地人种植各种不同的经济作物,并将其销往全球,然后再换回粮食到非洲,牢牢把握非洲的经济命脉。
所以即使现在非洲人也更愿意种植芝麻等经济作物,然后在出口之后换成外汇,再购买粮食。

非洲人宁愿种植芝麻,也不愿意种更多的水稻玉米,除了传统思维的限制还有哪些原因呢?
对于非洲人来说,他们也不是不愿意种粮食作物,只是现实的很多环境因素催生了这一结果。2016年非洲的芝麻产量就高达150万吨以上,成为了全球各地区唯一芝麻产量增加的地区,自然也是产量增加最快的地区,占全球芝麻产量的40%,而其中的85%都用于出口。

非洲芝麻产量第一的是位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而紧随其后的是邻国苏丹,还有西非的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和,以及东非的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都加入到了芝麻的生产大军中。而非洲芝麻产量的增长,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民众的偏爱分不开关系。
政府支持很好理解,可能更多的是想出口创汇,而不愿意种地的非洲人却愿意种植芝麻,首先是因为芝麻最早就是原产于非洲,在汉朝时期才传入中国。可以说非洲的自然环境就是为了芝麻量身打造的,芝麻是一种喜温的植物,所以在中国这样四季分明的国家,芝麻的播种都是在夏季最高温的时候。

但是在非洲一年四季的温度普遍较高,或者说像非洲的带草原气候根本就没有四季,只有干湿两季,也就没有播种季节的限制。而且芝麻喜欢生长在透水的土壤中,非洲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芝麻的种植。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非洲的芝麻产量,也相较于其他国家更高。
而如果是选择玉米水稻这样的作物,并不一定适合在非洲的环境中大面积种植。而且即使合适,很多非洲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民众根本没有心思通过一年的时间从播种到收割。但芝麻则不同,通常只要3个月便可以成熟收获,基本不用怎么打理,种子撒下去愿意打理就收成好一点,不愿意打理就收成差一点,但也不至于绝收。

即使因为战乱错过了收割,芝麻的种子成熟撒在地上,再过三个月又可以收割。只是收割的时候必须要人工,但芝麻的质量较轻,比起动辄一亩地几百公斤上千斤的产量,芝麻收获起来就轻松太多。
非洲不种植水稻玉米,而去种植油作物芝麻是因为销路很好,那为何世界各国都愿意进口非洲的芝麻?

相比于非洲芝麻种植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芝麻产量却在不断减少,满足不了中国民众对芝麻的需求量,所以中国每年要从世界上进口约100万吨的芝麻,而其中主要来源就是非洲。其实除了中国,欧洲国家也愿意进口非洲的芝麻,并且欧盟还给了非洲芝麻有机产品的认证。
对于这个认证个人认为还是实至名归的,毕竟非洲产的芝麻就是那么撒到地里,任其生长,也很少会有人有心去施肥打药,不过气人的是即使这样,非洲由于环境的适宜,芝麻长得比其他地方的就是要好。再加上由于气候温暖适宜,可以进行连收连种,产量自然也就更高。

而中国东部适宜种植作物的区域,无非就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北方冬季太冷,一年当中寒冷期较长,不太适合芝麻的种植,而且即使要种也要专门选在夏季播种。而南方地区温度倒是更温暖,但是雨水较大也不适宜芝麻的生长。
这样的环境下芝麻的产量和品质都不会太好,自然也就打消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这一点在非洲恰好相反,因为他们如果种植其他作物,可能一年到头忙下来的产出粮食的品质不高,成本却不小,而且无法与美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出来的产品竞争。

而芝麻在非洲既能长势很好,又不太好实现机械化,正好可以让非洲另辟蹊径。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芝麻毕竟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依赖一下进口已无关紧要。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玉米小麦这样的粮食作物,哪都可以买到,实在不行非洲大陆上的面包树果实,老鼠、蜗牛、蝙蝠都可以吃,但是种植芝麻却可以高产挣些小钱钱。

不过我国也在不断地援助非洲,和其他国际援助那样直接送米送面不同,中国更多的是教非洲人种植技术,甚至在非洲开始试种水稻,希望未来非洲也能脱离贫困和饥饿。
导语:最近,“年薪20万元外派非洲”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关注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介绍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外派非洲的选择与挑战。在当前国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考虑在非洲寻找就业机会是一个合理的选择。非洲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各个行业都存在着许多机会和挑战。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888位真人的故事我是移民哥,那天,我跳进了三米的深坑,感到膝盖半月板处扭了一下,我并没有在意,可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个没放在心上的小伤,后来给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最终被评为八级伤残。我也提前离开了热爱的军营。从军营到非洲,从单身到奶爸,我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而每一个选择,都遵遁了内心的选择。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在悄然推进。从清朝末期的闭关锁国到如今的飞速发展,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赶超欧美等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瞬间的转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各色人等涌入这片古老而又现代的土地。回望过去,如果在街道上看到外国人,必定会引起众人的围观,而如今,外国人在中国城市中已不再是稀奇景象。
我对黑色大陆有严重的迷恋,并在晚上研究还能去哪里。非洲很大,但机会不多。有些国家的访问真的很危险--军事冲突、宗族争斗、绑架勒索、出于合理宗教原因的爆炸。而这些人是大多数。索马里、乍得、南苏丹、尼日尔、利比里亚和其他20个国家。有些国家是如此贫穷,以至于你不去旅行,而是无休止地怜悯穷人,每次看到孩子伸出的瘦弱的手都会抽搐。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在20年前,很多农民办理去非洲创业的青年农民工,现在仍有10万人,还在非洲诸国从事种植业,在那里开垦土地,种植蔬菜水果,日子过得非常富足,都成为非洲富裕的中国人。为什么我国人能在那么穷的地方生活得下去呢?非洲很多地区确实是个好地方,有肥沃的土地,有非常好的灌溉条件,有充足的劳动力。
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是中赞政府“一带一路”合作的头号工程,张晓臣和李金平2017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工作。在这里,他们完成了许多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在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领结婚证,在“中国电建,世界经典”条幅正对面的厂房中控室求婚,在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的当天步入人生2.0......张晓臣和李金平在赞比亚下凯富峡项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注意到去非洲的中国人与黑人女性结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但这并不仅仅是巧合。事实上,这背后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跨文化婚姻的发展和融合。文化互补,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 利玛窦生前最后的演讲词利玛窦(matteo ricci)号西泰,又号清泰,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一个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响当当的名字。利玛窦的墓地就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礼堂西侧小树林里。我因公于2010年9月出访了意大利,且有幸在他的家乡逗留了两天。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056位真人的故事我站在窗边,正高兴地给哥们打着电话。突然,一把枪顶在了我头上!我知道害怕没用,就冷静地对他说:“你想要什么都给你!”最后他拿走了手机和现金。他刚走出房门,我急忙追上大喊着:“大哥,手机解锁密码忘记给你了。”是的,我很配合,因为怕他解不开手机回来报复我。我叫杨飞龙@小阿飞走非洲,河南洛阳偃师市人,今年26岁。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赴非洲大陆开展商贸活动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非洲女性步入婚姻殿堂,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你或许会好奇:为何他们会选择和黑人女性结婚?难道是仅仅因为商业目的,或是来自西方世界的影响?然而,当你深入触摸这个问题的核心,你将会为所发现的真相所震惊。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与跨文化适应(从利玛窦故乡归来——对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适应的思考)
非洲人在非洲和中国人结婚的比例(中国女孩嫁给非洲人大约有十万人)
非洲人在非洲和中国人结婚的比例(中国女孩嫁给非洲人大约有十万人)
非洲人在中国犯罪如何处理(2019年中国大妈在非洲被判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