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岁的亚裔小男孩陶哲轩,来到美国的一家智商测试中心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他的iq(智商)指标竟高达230,远超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陶哲轩还参加了美国的sat高考测试,在总分800分的测试中,他居然考了760的高分。
上面的两项测试,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陶哲轩智力超群,比所谓的“神童”还要高出一头。
然而,面对天才儿童,民间有“早慧的孩子不成才”的说法,那么陶哲轩后来怎样了呢?
01
陶哲轩是澳大利亚华人,他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两岁多时,他就可以玩积木上的数字排列组合的运算游戏。
于是,父母直接让小哲轩跳过幼儿园,送他进了一所小学。
但3岁多的孩子,正是玩耍的年龄,他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还没有形成,是很难融入小学生生活的,而且由于年龄太小,与班上的其他同学难以沟通,很难得到同学之间的尊重和友谊。
而且,除了数学之外,其他的学科,陶哲轩的表现平平。所以,小哲轩在学校很不开心,表现得郁郁寡欢。
陶哲轩的父母很快意识到自己是在拔苗助长。再这样下去,很可能培养出一个新时代的“伤仲永”。
于是,他们赶忙把小哲轩送进了幼儿园,让儿子和其他的同龄孩子一样,去拥有一个完整的快乐童年。
陶哲轩的父母深知,一个孩子将来的道路能走多远,成就能有多高,关键还要看他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打下的知识基础是否扎实,心性品质是否优良,如果现在就硬往高处拔的话,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
就这样,小哲轩在幼儿园的快乐玩耍中,心智也得到了成长。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课程也在母亲的辅导下,愉快地学完了。
小哲轩5岁时,父母觉得他完全可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于是在与一所私立小学校领导沟通后,他们直接让小哲轩进入二年级上课,而且他的数学课可以与五年级的学生一起上。
当开明的小学校长发现了陶哲轩在数学方面的特长时,便将他推荐至隔壁一所中学旁听数学课,这令陶哲轩的数学根基迅速扎实打牢。而同时,父母对陶哲轩在德、体、美、劳等品德方面的培养也没有丢下。
陶哲轩8岁就升入中学,父亲为了测试他的智商水平,带他到美国参加了sat高考部分测试,陶哲轩在满分800分的情况下考了760分的高分。
而他的智商测试指数居然达到了230,比爱因斯坦还高许多。单从智商检测技术角度来讲,陶哲轩可以名副其实地被称为“神童”。
但父亲并没有打破儿子的学习路径,还是让儿子按部就班地进行中学课程的学习。
这期间,陶哲轩全面发展,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基石,令其变得醇厚和牢固,他的数学才能也在这厚实的基础上开花并初结果实:他于12岁就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从而成为拥有该项竞赛金牌的最小年龄者,至今无人打破。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父母也非常注重培养他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始终令他保持孩子的那份敢于探索的好奇心。
1989年14岁的陶哲轩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在弗林德斯大学完成了一般大学生要至少六七年才能完成的本硕连读,17岁便成为该校的硕士毕业生。
从此,陶哲轩在通往世界顶级数学家的路上,越跑越快。
02
然而,由于陶哲轩在学习上一直都是顺利无比,尤其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他更是自信满满。
因此,在陶哲轩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期间,他上课时常常不记笔记,认为完成作业就行;甚至连有些自己不喜欢的课就不去上,也没有养成系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对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他也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
如此草率任性,差点让他在读博的第一年就挂科了。
而这次有惊无险的学年考试,也给陶哲轩敲了警钟,使他彻底告别过去漫不经心的盲目自信,开始更加认真地听课,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任务,虚心向同学请教学习,不再去玩浪费时间的游戏。
就这样勤勤恳恳地经过4年的努力,陶哲轩完成了博士学业。三年后,在陶哲轩24岁时,就已经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正教授。
从此,他一边教学一边科研,31岁的他就获得了世界著名的菲尔茨奖、麦克阿瑟天才奖,以及美国的艾伦.沃特曼奖等奖项,已经达到了很多数学家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陶哲轩学有所成后,于2009年12月来到中国,担任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面试总考官,并且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一次非常专业的数学演讲。如果不是他戴着陶哲轩的胸牌,他看着就像是清华府中的研究生一样。当有记者拍照时,他甚至还会做出个孩子般的“鬼脸”来。
他的现身说法和深入浅出的科学演讲,让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学子们很受启发,称他不愧为“当今世界最好的数学家”。
回到美国后,作为一个数学全才,陶哲轩的研究范围很广,几乎涵盖了当今数学界最高、精、尖的难题,似乎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陶哲轩也因此被行业内尊称为“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
此外,陶哲轩的合作能力也非常强,他能完美地协调好团队申请的差异与交叉研究之间的关系,所以他的研究课题,总能得到同行们的支持和帮助。
2015年,陶哲轩与另一位数学家本林格合作,给全世界送上了一份大礼:用指数原理解决了“孪生质数”的相关猜想,破解了埃尔德士差异问题,此问题曾经困扰着无数数学家长达80年。
至此,作为曾经的神童,现在的世界顶级数学家,陶哲轩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怀疑和撼动的了。
03
其实,天才首先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情感需求。
陶哲轩他也有着普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而这些情感素质的养成,是陶哲轩在与同龄孩子的正常接触当中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在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数学天赋之后,其父母并未将陶哲轩孤立于同龄孩子之外,而是采取了让他按照正常孩子的成长方式来成长。
由于他有着3岁半上小学,却融入不了大孩子“圈子”的经历。在后来的成长中,陶哲轩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总是能与同学及老师和谐相处,从不因自己智商超群而恃才傲物,而是经常把微笑挂在脸上,保持着平易近人的风范,深受学生和同事们的喜爱。
在学生眼中,陶哲轩是一个“谦和、努力、反应快”的数学教授,而在同事们眼里,他又是一个能团结大家,共同推动学校数学系发展得更好的核心人才,虽然他并不是数学系主任,也没有担任过其他领导职务。
陶哲轩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非常强,有时甚至超过了一些人文学科的管理学教授,体现出了很高的情商,成为智商与情商“双高”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他也并不是只知埋头于工作的书呆子。在工作之余,陶哲轩最看重的却是生活中带给他的快乐。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职期间,他结识了自己的妻子,一个比他小3岁的韩裔美国人,曾经做过他的学生,毕业后,在美国航天总署担任工程师。
他们坠入爱河,并很快结婚。婚后,育有一对儿女,家庭生活十分幸福。
别看陶哲轩在学校是一个严肃的研究者,是人人崇敬的导师和教授,一旦回到家里,他就是一个笑意涟涟,让孩子们骑在脖子上玩耍的超级奶爸。陶哲轩从不把工作中烦恼带回家,他只想陪家人快乐生活,陪孩子们健康成长。
也正因为有了和谐快乐的家庭生活,他才能心无旁骛地在工作中,在他所挚爱的数学研究上,做出不凡的成绩来。
正如《纽约时报》对他的评价:“他最令人羡慕的地方,不在于拔尖的天赋和卓越的成就。而是在于拥有了天才和成就的同时,还能成为享有健康生活和快乐的普通人。”
看来健康快乐、幸福生活,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其余的,都是这个价值目标的副产品!
工作、家庭、孩子,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并不会因为你是所谓的天才就会有所不同。
04
有人说:“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如果不是陶哲轩的父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一个现代“伤仲永”的悲剧,也许就会在陶哲轩身上重演。
但其实,现今“伤仲永”的故事,仍然在不停地重演。
2013年,河南省商丘市的女孩张易文,4岁时就认识4000多个汉字,在孩子还没有学习过物理、化学的情况下,9岁时就被父亲强行带去参加高考,结果落榜。
第二年,经过4个月的强化培训后,父亲又让她去参加本地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结果被当地一所专科学校录取。
但是10岁的张易文,很难适应大学里的自主生活,更谈不上和与之年龄大许多的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她13岁勉强毕业后,根本适应不了社会。
9~13岁,本应是花季少女心智成长、成熟的最好年龄,可是却被无尽的知识学习淹没了。
另外,还有湖南的神童魏永康,13岁读大学,17岁时被保送硕博连读,20岁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被从中科院退学回家。
还有美国神童布兰登·布雷默,他1岁半就会读书写字,10岁高中毕业,音乐、摄影等诸艺精通,却在14岁时,用手枪射击头部自杀。
无论是张易文、魏永康还是布兰登·布雷默,虽然他们都有极高的天资,但是他们却只顾知识的学习,而错失了本该培养情商、心性的年龄段。他们身体年龄虽然长大了,但他们的心理年龄仍无法成熟,无法适应社会及团队的要求,无法与人沟通和协作。
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获得持续成功的关键。
但是,陶哲轩是幸运的。
除了学习文化课知识外,父母对他的情商培养,也是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
比如,在他小学阶段,因为参加奥数竞赛,其母亲还特意让他加入了“南澳天才儿童协会”,使陶哲轩认识了与他年龄差不多的一大批天才儿童,这让陶哲轩意识到自己不是“另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中,他时刻牢记父母的指导,注意融入同学圈子,在帮助同学的同时,也向他们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
尽管如此,在读博第一年,他也因为骄傲自满,差一点挂科。但好在陶哲轩拥有强大的自我纠偏能力以及面对失败的勇气,这才能够令他重新找回自我、找回学习的感觉和乐趣。
这些人生宝贵的教训,变成了陶哲轩一生的财富,使他成了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05
谁说早慧的孩子成不了才?那是针对那些被“捧杀”的孩子而言的。
真正的“神童”,绝不掩盖自己普通人的需求。他们的不平凡,也是在普通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拼搏奋斗出来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很早就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天赋,不用沾沾自喜,更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而是按照他的年龄特征,做好每个阶段的学习引导,使他享受到一个完整的快乐童年、阳光大气的少年、魅力四射的青年,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比他的突出才能更有意义。
如果一个才华横溢,但他道沦丧,不懂尊重规律,遵守规则,甚至做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情来,才能越高危害越大,要这样的“人才”,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拥有一颗平常心,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情商智商双高、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为人父母的最佳选择!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中国是对外国人最友好的国家”,在很多外国人心中,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一个定论。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接纳和包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旅客。中国有着招待外国人的悠久历史,先民就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美德。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可以享受到贴心周到的服务,到达机场、火车站,就会有志愿者们免费导游并入住旅馆,安排旅游行程等等,旅途中的一些细节,都能让外国人感到“中国人真的特别关心我们”。
阅读文章前,劳烦您移民哥”,以便您更好的参与分享和讨论,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命运,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在众多国家中,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国家都向中国学习发展道路,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其中,缅北的佤邦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地区,它坐落于缅甸掸邦的东部,与中国云南省接壤,人口约60万,军队占4万,官方语言是汉语。
近期,对于美国高层频繁访华的行动,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美方想要缓和与中国关系的表现。这一系列动作确实给中美关系带来了回暖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也必须审视这些动作背后的事实是如何的。近日,多家媒体证实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表态,他表示美国将“不得不”无限期与中国共存。这意味着,美国已经在对华问题上设定了“大国共存”的前提。
央广网北京8月6日消息(记者刘乐 潘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正午60分》报道,7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成都会见来华出席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并访华的圭亚那总统阿里。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圭亚那虽然相距遥远,但友谊源远流长。中圭两国要做彼此信赖、相互倚重的好朋友,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合作、共促发展,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圭命运共同体。
自1950年联合国开始统计人口数据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可能在2023年4月14日达到1425775850人,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全世界人口前两名。在海外,华裔和印度裔也是居住在世界各国,更是成为一些国家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临近高考期间,一则“能当北大老师,到底要多牛”的随机采访迅速传开。视频中的年轻人蓬松着头发,穿着随意,拿着一袋白馒头和一瓶凉白开,看起来有点“不太聪明”的样子,却是山东省数学联赛第一名、奥林匹克金牌、北大保送生。他是北大学子心中的“韦神”,是著名的数学天才。他究竟有何“终极技能”,能在遍地是大牛的北大被尊称为“神”?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源远流长的中国菜引以为豪,然而当我们走出国门,却发现中国菜并不普遍,相对日本料理、印度菜来说很少受到外国人的认同,在各种评分、评奖上也难觅中国菜的踪迹。说到中国菜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但放眼世界,中国菜的认可度并不高,这一点我们也无须回避。中餐被誉为世界三大烹饪体系之一,我们以中餐为荣,不仅在国内,
上期盘点了秘鲁、澳洲、菲律宾、加拿大、缅甸的华人,今期盘点海外华人人口前1-5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和新加坡。印尼华人最多却被禁止公共场合出现中文34年,实在太惨了!top5:新加坡华人298万,海外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学校教普通话和简体汉字,但比起中文,很多年轻人更喜欢说英文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以华族人口占多数的国家
在美国,一场无数华人梦寐以求的旅程正在蓬勃展开,吸引着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更高层次物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而这片金光闪闪的国度,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镀金”圣地。奔向美国的潮水迈入21世纪,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拥有着极具吸引力的经济、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这无疑成为无数华人心中的“热土”。
导语:近日,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于洋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他在微博中称中国应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并提出了岁贡与被折腾的思考。这番言论引起了网友们的质疑和愤怒,认为于洋竟然让中国“跪舔”美国,对于一个清华教师来说,这样的言论令人震惊。近日,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于洋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他在微博中称中国应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并提出了岁贡与被折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