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民族大融合中更是彰显了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华夏民族演变成的汉民族称谓已有二千年历史,但是有个现实,汉族各区域民系的现今人文特征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也仅有五六百年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现今各地的方言、戏曲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甚至如今西南地区嗜辣的饮食口味也是起于清代,先贵州,后四川,因为直到明末时期,辣椒才传入中国,以上这些皆为明清时期的痕迹。
反而,广东福建南方区域的人文特征滥觞于唐宋时期,中国南方的文化传承远甚于北方,现今的闽南话、粤语保留了大量的唐宋中原雅音,正应了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江南(唐之前谓之“江东”)吴越之地的吴语形成时间就更早了,只是离中原太近了,现今的普通话曾被国学大师章太炎批评为“金鞑虏语”,即“汉语胡音”。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中国古代的移民迁徙大多源自中原,战乱和朝代更迭首当其冲是中原地区,继而今天的中原地区早已是“此地非此人”,中国每次朝代更迭、战乱兵燹,人口损失基本上都在六七成以上,有时甚至超过九成,文化和人口冲击最大的无疑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
为什么说今天的南方汉族大多为中原北方汉族后裔?而今天的中原及北方地区汉族大多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后裔(淮河以北,以淮河为界),安徽的江淮之间则多为江西瓦屑坝移民,江苏的江淮之间则多为苏州阊门移民,还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 下面从历史地理学、分子人类学视角解读中国移民迁徙史,开始逐一道来。
一、中国人从哪里来
分子人类学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源自非洲,而非北京猿人、元谋人、蓝田人…,本届地球人皆源自非洲,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不是多地区起源,而是单一起源。
人类走出非洲,最早到达东亚大陆的人是矮黑人(d型基因)和棕色人种(c型基因),当时的我国西南地区是矮黑人分布较多的地区,之后古羌人南下并融合了矮黑人形成了今天的藏族,今天的藏族的d型染色体的比例很高就是证据,今天川西北九寨沟一带还有川陕甘三省交界之处的白马藏族的祖先氐族就是矮黑人,甚至有可能四川三星堆文明和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又叫哈拉帕文明)皆是矮黑人文明,之后三星堆文明被南下的古羌人灭了,形成古蜀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会越来越清晰,当然有待考古和dna分析的验证,还有一个很意思的结论是日本人的矮黑人基因比例也很高。
有些棕色人种进入我国今天的北方草原和东北地区,我国境内的蒙古族、满族和鄂温克族等游牧民族的c型基因的比例都比较高。
但是比较晚到达东亚大陆的黄种人(o型基因)取代了矮黑人和棕色人种,当时地球正处于冰河期,海平面远低于现在,现在的许多岛屿与大陆相连,成为人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后来居上的黄种人进入中国取代了前两者,形成了华夏民族。
东亚地区的民族迁徙线路
后来居上的黄种人(o型基因)进入中国云南之后,兵分三路:
第一条路走沿海,由云南进入再进入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后来的百越民族,是今壮族、侗族、布依族、黎族、水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越人还创造了良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南岛语族则在福建沿海和台湾岛(今台湾土著高山族、阿美族的先民)。
第二条路是从滇东向东进入长江中游,形成百濮民族,即后来的苗瑶语族,荆蛮、三苗,苗瑶语族曾试图北进涿鹿中原,但被华夏部落击败,所以成语“涿鹿之战”即炎黄部落大败蚩尤的九黎部落,被迫返回长江中游一带,蚩尤就是今天苗族人的祖先。
第三条路是从云南北上,穿过横断山脉和川西高原,进入今天的甘青河湟地区,形成了古羌人,这条路最艰难,但是这条路的人最厉害,日后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古羌人是今汉族、藏族、古蜀人、彝族、藏缅语族的祖先,所谓“羌、夏、藏、古蜀、彝同源”,古羌人在河湟之地分野,一支向东进入渭河流域,成为华夏民族;另一支古羌人南下和矮黑人融合成了藏族;还有古羌人南下形成了古蜀人、彝族、藏缅语族,也有说是夏后人从中原地区折返西南地区的,无论如何,都是古羌人之后裔,羌夏同源。所以不难理解历史上一说“禹出西羌”源自四川汶川北川一带,另说“夏为越后”源自东南,还有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在今安徽蚌埠淮河之滨,空间距离如此之远,似乎相互矛盾,其实不然,本文不赘叙。
中国语言分布图
中国汉语方言图
二、中国历史主要的移民时间轴
中国历史上有五次主要大移民,分别是:
第一次是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衣冠南渡,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移民。
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北人南迁。
第三次是北宋靖康之变,金国攻取北宋首都开封,并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宋室被迫南渡。
第四次是宋元之际,蒙古大军不断南下,北人被迫南迁,尤其是从广东南雄珠玑巷南下珠三角,珠玑巷成了今天岭南广府人的发祥地。
第五次是明朝初年大移民,这是对当下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大移民,基本上奠定了华夏各区域民族、民系的构成。由于元朝残暴统治,以及元末农民起义,战乱主要发生地江淮、中原等地人口锐减,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开始大规模移民,大家耳熟能详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南昌筷子巷、苏州阊门等著名移民集散地皆发生在明朝初年的洪武年间、永乐年间。
永嘉之乱之前的中国历史大移民还有:上古时期的华夏民族不断东移、被炎黄部落打败的蚩尤九黎部落迁徙、商朝盘庚迁殷、周灭商殷“殷民七族”迁徙、楚灭越国越人被迫沿海路南迁、秦始皇统一六国大移民、刘邦关中大移民、汉武帝移民屯垦边疆…
中国历史上数次大移民,笔者按照时间轴盘点清单如下: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衣冠南渡
↓
安史之乱,北人南迁
↓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
↓
宋元之际,尤其粤北南雄珠玑巷移民珠三角
↓
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南昌筷子巷、苏州阊门“洪武赶散”、军屯西南
↓
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四川,“湖广填四川”
↓
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人移民台湾,尤其闽南漳州、泉州人移民台湾
↓
明清时期,晋陕冀人民“走西口”移民内蒙
↓
清代太平天国之乱、同治西北回民起义,皖南+苏南+浙西北、西北地区人口锐减
↓
明清时期,广东福建人下南洋移民东南亚
↓
清末,山东和河北人“闯关东”,尤其山东人居多
为什么上面的移民时间轴,历史越近的明清时期盘点得越详实,这是因为历史越近对存世的今人影响越大,同样对今天的各区域民族和民系的人文特征影响越明显。
根据上述中国古代移民史,笔者盘点了中国古代主要移民集散地,如下:
移民集散地 | 移民时间 |
山西洪洞大槐树 | 明初 |
南昌筷子巷 | 明初 |
湖北麻城孝感乡 | 明清时期 |
广东南雄珠玑巷 | 唐宋时期、宋元之际 |
徽州篁墩 | 始于永嘉之乱,唐代 |
苏州阊门 | 明初 |
河北滦平小兴洲 | 明初 |
山东兖州枣林庄 | 明初 |
河南固始 | 唐代 |
福建宁化石壁 | 唐宋时期 |
河南滑县白马城 | 北宋 |
走西口(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 | 清代 |
闯关东 | 清末 |
上述中国古代移民迁徙史和移民集散地的史料较多,就不人云亦云了,就选几点来说说不一样的。
今天东北地区的汉族基本上是“闯关东”的山东和河北人,其中山东人居多,“闯关东”发生在清末,所以说,这些山东和河北人又大多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这就是历史的传承。
中国南方的地形不同于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基本上都是山水环绕,水运是南方古代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所以水系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特征,还有方言,所以语言是民族和民系划分的重要标准之一。
说说江西瓦屑坝,位于鄱阳湖东岸的码头,今安徽的江淮之间大多为明初江西瓦屑坝的移民,所以经常听到安庆人和合肥人说族谱上说老家是江西,其实不全然,移民集散地往往是周边移民的集中之地,尤其明初的大移民都是官方强制移民,瓦屑坝移民中也有很多是古徽州人(古徽州,今黄山市+江西婺源+宣城绩溪)经瓦屑坝,沿鄱阳湖、长江北上江淮大地,所以江淮之间的汪姓、程姓、方姓、胡姓也很多,而这些都是典型的古徽州姓,故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说。
因太平天国运动兵燹,皖南地区人口锐减,很多江淮之间老百姓又开始南渡长江,而这些江淮老百姓大多又是明初的江西瓦屑坝移民的后裔,这就是传承,宁国人祖籍湖北比例很高,郎溪、广德人大多来自河南信阳光山、罗山,太平天国运动再加上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缘故,造成了皖南地区(今黄山市除外)“吴语”逐渐被“江淮官话”蚕食,吴语在皖南地区岌岌可危。苏南和浙西北地区也深受太平天国之祸,也接收了很多湖北、河南等地移民。
安庆地区大姓陈独秀的陈姓,也是江西瓦屑坝移民,但这支就是源自赫赫有名的江右“义门陈氏”,义门陈氏有“天下第一家”之说,名人辈出,史学大师陈寅恪就出自“义门陈氏”,“义门陈氏”的源流是割据江东的南朝陈霸先的侄儿,永嘉之乱,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中原的颍川陈氏南渡江东,和“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谢士族一样衣冠南渡,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东山再起“淝水之战”,一斑窥豹,偏安一隅的南方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性优于北方。
“徽州篁墩”是上述十几个著名移民集散地中最早的,始于永嘉之乱的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以及唐代南迁徽州的士族,篁墩是古徽州汪、程、朱、胡等大姓的发祥地,前面已经说过汪姓,徽州是朱熹故里,胡姓中有胡适、胡雪岩、胡锦涛,再说说徽州大姓江姓,徽州江姓有两支,一支是济阳江氏,成语“江郎才尽”的南朝才子江淹的“江”,另一支江则为“萧江”,是萧姓避祸改姓为江,这个萧就是赫赫有名的“兰陵萧氏”,曾创立南朝宋齐梁陈中的“南齐”和“南梁”,有笃信佛教误国的梁武帝萧衍、编撰《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还有前几年热剧《琅琊榜》的背景就是南梁,兰陵萧氏也是永嘉之乱从山东南迁江东的,所以说,六朝的江东之地承载了岌岌可危的中华文化的南迁。
说说冷门的“河南滑县白马城”,这是今天广西有些说“平话”汉族人的祖籍地,北宋时期大将狄青镇压广西壮族“侬智高起义”,这些“白马移民”跟随狄青南下广西,而他们的谱牒写的是“山东白马”,今山东非彼山东,古时“山东”指的是崤山、函谷关以东,而今天山东的地域概念源自明朝,历史有时候给今人开了玩笑,这也是历史地理学的魅力。
还有,贵州安顺屯堡的明初“军屯”移民大多是江淮子弟,至今保留着“南京话”痕迹,即江淮官话,这是典型的“语言孤岛”现象。
“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前则有“江西填湖广”的南昌筷子巷;中原及北方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江苏江淮之间大多源自苏州阊门“洪武赶散”;需要注意的是,以淮河为界的苏北和皖北大多源自山东枣林庄,继而可追溯到洪洞大槐树;河北滦平的明初移民来自关外是为了拱卫京城,同时滦平也是今天普通话的标准音采集地;福建宁化石壁村“客家人”移民地 … … 这些史料和文章较多,笔者就不赘叙。
三、谈谈广东、福建
如今的广东汉族有三大民系: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又叫潮州人,清末汕头开埠),还有少数民族:壮族(百越后裔)、瑶族和畲族,后两者是苗瑶语族南下岭南。
广东古属百越,粤通“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南征百越,终于中国南方沿海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岛才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秦始皇开凿灵渠,派大将赵佗等人平定岭南百越,置岭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大致分别对应着百越中的南越、西瓯、骆越。没想到秦二世而亡,镇守岭南的赵佗只好自立为王,在岭南创建了南越国,并坚持“和辑百越”政策,这位活了103岁高寿的赵佗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
秦始皇置岭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南越国疆域图
岭南文化始于赵佗南越国,兴于唐宋,汉族和百越民族不断融合,唐之前的广东土著的越人居多,从唐之后今广东地区汉人开始居多,当然还有百越民族汉化。
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广东籍唐代名相张九龄开凿了大庾岭梅关,之后梅关古道上的南雄珠玑巷成了“广府人”的移民圣地,所以说岭南文化兴于梅关毫不为过,梅关的开通让岭南的政经中心从西江流域又回到了广州。
唐代,广东还出了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禅宗六祖惠能,留下了很多禅宗公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幡动,风动,还是心动”… … 韶关南华寺就是六祖惠能的道场。
秦将赵佗,广东籍的惠能和张九龄这两位的前辈皆是来广东为官而留在岭南的,有意思的是这三人都源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燕赵之地,所以说,唐宋之前,汉人南迁岭南多为士人,唐宋之后汉人南迁岭南多为平民。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广东三大民系与百越民族的融合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潮汕人与百越民族融合率很低,因为潮汕地处“省尾国角”,潮汕人就是福建人的后裔。
潮汕话是闽南语的分支,潮汕地区有句俗语“潮州人,福建祖”,唐末和南宋时期,中原汉族后裔从福建迁入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所以雷州半岛也有闽南语分支。从潮汕地区的大姓和福建一样“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就可看出端倪。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海洋文化赋予了商业和冒险精神,和闽南人一样“爱拼才会赢”。
广东省的汉语方言分布图
罗香林是历史学家朱希祖的女婿,一生著述丰富,罗香林首次提出了“民系”是民族的支派,如同给了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把“手术刀”。
罗香林提出的客家人“五次大迁徙“是目前客家人源流的主流观点,认为客家人迁徙始于永嘉之乱的“中原衣冠南渡”,但笔者认为,客家人始于永嘉之说值得商榷,客家移民不会早于安史之乱,客家人是汉族无疑,但可能与畲瑶民族也有关联,前文已提到唐宋之前,汉人南迁岭南多为士人,唐宋之后汉人南迁岭南多为平民。
其实,永嘉移民主要集中于长江南岸、长江沿线,还有四川,尤其江东地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与琅琊王氏在江东创立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所以,永嘉移民南渡尚不至岭南、以及粤闽赣交界之处,即使如此,也会被当地百越、畲瑶先民同化。
福建别称“八闽“源自宋元明清的八个州府行政区划,而非“八姓入闽”,福建流行的“永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即:林、陈、黄、郑、胡、何、邱、詹八姓,更不足为信,不要动不动就向前追溯至“永嘉南渡“,汉人大规模入闽始于唐宋时期,分子人类学基因研究显示福建第一大姓林是楚国王室后裔,颠覆了今福建林姓认同的祖先是商末时期的比干,如此一来,福建林氏和豫章熊氏皆同属楚王后裔。还有,闽南陈姓始祖则是唐朝入闽镇压“蛮獠啸乱”(今畲族,畲瑶同源,属苗瑶语族)的河南信阳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之后开发闽南,如今河南信阳固始还有“陈元光广场”,陈元光在台湾有个不肖子孙陈水扁,历史就是这么幽默,而郑氏则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是闽南泉州南安人。
金庸先生是大家,《笑傲江湖》中有个福建“小林子”林平之,林姓是福建第一大姓、陈姓是福建第二大姓,“闽台是一家”,台湾则反之,陈姓是台湾第一大姓,林姓则为台湾第二大姓,所以说闽台“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所以,闽南文化源自中原河洛是信史,闽南语又叫“河洛语”,源自唐朝中原雅音,闽南有传统音乐“南音”,闽南话直接吟唱唐诗,比今普通话读唐诗更押韵。
南方的闽南话、粤语保留了很多唐宋中原雅音,有意思的是今年“中国好声音”唱粤语歌妹纸伍珂玥夺冠,所以陈毅说“千载唐音听粤腔”。
本文盘点了中国古代移民史,其中有些只是罗列了大移民事件和移民集散地,并没有展开陈述,因为这部分有很多史料和文章,笔者只是谈一些新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历史地理学研究有时候像警察破案,在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继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整个华夏民族历史长河中,南方汉人“蛮化”,北方汉人“胡化”。所以说,数千年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不断东渐、北迁,文化和经济中心却是反向的,而是南迁。
冬奥会的准备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备受关注。土耳其驻华大使馆透露,共有6名滑雪运动员和1名滑冰运动员将代表土耳其参加冬奥会高山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和短道速滑项目。对于参加北京冬奥会,土耳其运动员们表示非常期待,相信冬奥会将圆满成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土耳其政府、社会和媒体都高度关注北京冬奥会并热切期盼本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民族大融合中更是彰显了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华夏民族演变成的汉民族称谓已有二千年历史,但是有个现实,汉族各区域民系的现今人文特征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也仅有五六百年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现今各地的方言、戏曲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甚至如今西南地区嗜辣的饮食口味也是起于清代,先贵州,后四川,因为直到明末时期,辣椒才传入中国,以上这些皆为明清时期的痕迹。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大国,一直都吸引外国人前来定居和工作,政策比较完善。但是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移民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很多伙伴都担心这会对美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移民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自己移民后的生活。其实这种担忧很普遍,谁不想换一个环境好好的生活呢?因为近几年移民政策变化多,今天就这个话题来谈谈对美国和移民的影响。
渭南青年网 (编辑 户加恒 通讯员 薛静 雷丽) 8月29日上午,华阴市移民局开发局干部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一行五人对孙庄村排水污水处理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督察检查,要求项目甲方代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司其责,做好工程尾留工作,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孙庄村美丽家园项目于2017年10月开工,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五方责任主体的通力配合下工程进展顺利。
古希腊的人从各母邦向外迁徙的根本原因,就是主要因人口增长造成的普遍危机形势。由于贵族占有绝大部分最好的土地,可耕地缺少,很长时期内, 贵族”和平民处于冲突之中。许多“自由”人不得不像农业工人一样为大地主劳动。人口增长使土地匮乏变得更加突出,并掀起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结果造成占有土地的贵族与其余居民之间的政治关系紧张。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德国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方面十分发达,以理学、工程技术而闻名的科研机构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支撑了德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中国的很多技术都是从德国引入的,与此同时,现在中国的企业也逐渐开始发展到德国。
正在经历第四次移民潮,人群发生质变,都是为了……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各个国家移民政策都在抢人。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处在移民潮?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以前经历过哪几次?我跟大家聊聊。第一次移民潮是上世纪为了出去赚钱,主要是以海外劳工为主要人群。那人家当时的目的是主要是迫不得迫不得已留下。那第二次移民潮是21世纪...
明查员 杨依然速览- 据日本外务省数据,2020年-2021年,中国是日本“移民”流出的第二大目的地。最受日本公民“青睐”的中国城市为上海、香港、台北和北京。广州和苏州的常住日本人口均在5800人左右。在华日本人绝大多数并未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居住在我国的外籍人员达到约84.57万。
此时此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味儿正浓。在外游子终于回到家乡,我们也不例外。返乡的行囊中有年货、有思念,还有一双重新认识故乡的眼睛。回到出发的地方,乡音激活记忆,感知时间的流动与地方风貌变迁,这里蕴含着个人的独家记忆,也呈现着中国大地的时光侧影。为此,新京报评论部联合新京智库,推出“新春调研行”专栏,记录并评述新闻人眼中的新时代乡村实景,品尝各地独特家乡味道,与读者共同感受时代脉搏。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英语口音和用法。如果你想要提高你的英语水平,或者想要了解不同的英语文化,那么你就需要学习和区分这些不同的英语口音。英语世界中最常见的四大口音: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发音的区别发音是区分不同英语口音的最直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