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人民对“三峡移民精神”的了解,更好地宣传三峡移民精神,让三峡移民精神深入到群众中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志愿青春行,共续万州情”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2023年7月18日于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

图为实践团观看三峡移民纪念馆相关书籍 王世馨 供图
“志愿青春行,共续万州情”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进入三峡移民纪念馆后,通过相关书籍以及文献资料了解到了三峡移民全过程;从最初制定三峡计划、移民方针,到移民试点、依法移民,再到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以及后续工作安排、库区产业发展……无不体现出党与群众心连心,共进退。实行三峡移民计划共计四个部分,
第一即实施政策,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施“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避免历史上水库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教训,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党为了打这一仗做出了充分的政策扶持工作;
第二,与“先富带后富”一样的思路,为探索解决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的新路子,1985-1992年在库区连续进行了八年的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由个别到整体,确保三峡水库移民更好更够顺利的进行;
第三,三峡移民安置好以后更要稳住他们的生活,因此移民安置非常重要,移民安置规划直接关系到移民能否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由此,我们党实行了许多安置政策,例如就近后靠安置、外迁安置等等;
最后,为了解决移民安稳致富、以及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需要有序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在三峡库区的就地后靠移民过程中各区县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移民安置之路,并且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三峡原有风光依旧迷人,新增景观更添姿色。高峡平湖,百里画廊,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观,焕然一新的人文新景,让人流连忘返。

图为实践团了解三峡移民过程 王世馨 供图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三峡工程,三峡大移民让我们意识到他不是只是百万人口的简单重组,更体现了全国人民心系国家事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三峡工程建设历时20年,120余座城镇涅槃重生,131万移民迁徙,数量、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任务之艰巨浩繁,但最终三峡移民成功完成!

图为实践团跟随导游指引了解巴楚文化 冉星月 供图

图为粉彩瓷“福禄寿” 曾袁园 供图
随后,社会实践团了解到了巴楚文化、三峡文化。导游首先带领团队参观了黄庭坚的“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郁邬,林泉之盛,莫与南浦争长也”一诗,该诗表达了黄庭坚对巴山渝水的热爱和眷恋,它也是是万州最早的一个城市宣传用语。
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巴国盛产的食盐,着重强调的是“盐”这种调味品,他们着重强调的是“巴”这个古国,因此将其命名为“盐巴”,这就是盐巴一词的由来。当然那时候不仅有食品,还有用品,当时有许多粉彩瓷等瓷器,“福禄寿”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福禄寿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福,头戴官帽,手里拿着玉如意或抱着孩子,是天官的第一个皇帝,天官的祝福来自于他;“禄”,手握如意,意味着职位高、薪水高;寿,白色胡须,手持龙头棍,手持桃子,寓意长寿。
实践团了解了桐油文化,万州本地盛产桐油,万州不仅长江水路运输之便,且可直接报关出口,为桐油的集散销售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古时,万州经营桐油的店铺就已遍及全城,最多时曾达400余家,有“清明油,满地流”的民谚。万州桐油出口量约占四川全省三分之二,古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相油市场和下川东的商贸中心。
本次对三峡博物馆的参观游览,实践团成员充分的感受到了三峡移民工作的困难,并通过对群众的走访以及博物馆的参观游览,明确了对三峡移民精神的宣传以及后期的工作建设重心,实践团会在后期做好三峡移民精神的宣传,让三峡移民精神声入人心,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到三峡移民工程中,党和国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让群众们了解到三峡移民中的后续工作,开展和普惠性政策,更好的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图为实践团在三峡移民纪念馆合照 王世馨 供图
如果说,三峡工程是一座历史丰碑,三峡移民就是托起这座丰碑的基石;如果说,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观,三峡移民就是创造这一奇观的民族工匠。从1992年到2018年,秭归移民搬迁建设长达26年。今天,站在世纪工程的肩膀上,眺望雄伟的三峡大坝和高峡平湖胜景,回首三峡移民26年沧桑岁月,一幕幕三峡移民告别故土、抛家舍园的动人情景,一幅幅屈乡儿女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恢弘画面,象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在我们心中涌动。
引言采访三峡外迁上海的移民中,刘叔是我遇到的一位态度非常“强硬”的人,采访过程中,刘叔甚至直接喊出,我就是上海人,我死都要死在上海。而关于他的故事,也让我非常感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吧。今天我来到上海嘉定区的娄塘镇,据说这里在2004年的时候,接收了很多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2004年 9月1日,重庆云阳县的刘建军(故事里我们称刘叔)背着龙凤胎儿女抵达上海。
引言采访三峡外迁上海的移民中,刘叔是我遇到的一位态度非常“强硬”的人,采访过程中,刘叔甚至直接喊出,我就是上海人,我死都要死在上海。而关于他的故事,也让我非常感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吧。今天我来到上海嘉定区的娄塘镇,据说这里在2004年的时候,接收了很多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2004年 9月1日,重庆云阳县的刘建军(故事里我们称刘叔)背着龙凤胎儿女抵达上海。
67岁移民夫妻在上海浦东新区住450平洋房,千万补偿不愿意拆迁?如今为何一天要打三份工?22年与千里之外的80岁老母亲一面都不见,是什么缘故?最近在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某村游玩,听说附近有移民村,就是从三峡那边搬迁过来的移民,想去采访一下他们,看看他们如今过的怎么样。在一位热心大姐指引下,我找到了这户移民家的房子,第一眼看到房子的时候,我就很惊讶,三层的洋房上上下下透露着富贵和大气,我迫不及待想要采访一下这户人家。
孙大侃 丨作者导读:为什么说四川人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上网搜索“四川人”,也没有多少人能说明白。一些学者将四川人与北方人和南方人作了一番比较后,干脆下了一个定义:不南不北四川人。还有说四川人是亦正亦邪构成的特殊材料,四川人的“邪”,可能是只有四川人才能领会的词,中性偏褒,并不是“邪恶”,而是含有不按常规出牌等含义。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12019年,一个老汉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击中了很多中国人的心。背桃树的移民十年前他作为三峡库区的移民,穿着解放鞋、背着这树桃花在屋檐下沉默了好久,最终含着眼泪踏上了一条陌路。他叫刘敏华,是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而这张照片的背后,还有与他同样经历搬迁的百万余人。每一帧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的变迁与难以言说的心酸.......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三峡移民是指因三峡工程建设所致而需要搬迁的居民。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需要数以万计的人搬离旧居,重新安置到新的家园。其中一部分居民被安置到了上海崇明岛。对于这些三峡移民来说,能够被安置到上海崇明是一种幸运。崇明岛处于上海市区以外,是一个干净、宜居的地方,而且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政府为了保障移民的生活,还提供了丰富的帮助和扶持政策。
我第一次听说三峡移民回迁,是北京奥运会的那年夏天。为了躲开京城的热闹,我从重庆乘船顺流而下。在奉节,我每天都会经过白帝城,爬上夔门峡的山壁,那里有一座八角亭,是长江上游最后的信号台。那年,三峡库区的水位还没涨到最高线。但从信号台望出去,江面开阔,仿佛一镜湖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险峻。奉节的老县城几乎已全部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