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人民对“三峡移民精神”的了解,更好地宣传三峡移民精神,让三峡移民精神深入到群众中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志愿青春行,共续万州情”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2023年7月18日于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
图为实践团观看三峡移民纪念馆相关书籍 王世馨 供图
“志愿青春行,共续万州情”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进入三峡移民纪念馆后,通过相关书籍以及文献资料了解到了三峡移民全过程;从最初制定三峡计划、移民方针,到移民试点、依法移民,再到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以及后续工作安排、库区产业发展……无不体现出党与群众心连心,共进退。实行三峡移民计划共计四个部分,
第一即实施政策,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施“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避免历史上水库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教训,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党为了打这一仗做出了充分的政策扶持工作;
第二,与“先富带后富”一样的思路,为探索解决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的新路子,1985-1992年在库区连续进行了八年的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由个别到整体,确保三峡水库移民更好更够顺利的进行;
第三,三峡移民安置好以后更要稳住他们的生活,因此移民安置非常重要,移民安置规划直接关系到移民能否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由此,我们党实行了许多安置政策,例如就近后靠安置、外迁安置等等;
最后,为了解决移民安稳致富、以及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需要有序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在三峡库区的就地后靠移民过程中各区县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移民安置之路,并且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三峡原有风光依旧迷人,新增景观更添姿色。高峡平湖,百里画廊,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观,焕然一新的人文新景,让人流连忘返。
图为实践团了解三峡移民过程 王世馨 供图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三峡工程,三峡大移民让我们意识到他不是只是百万人口的简单重组,更体现了全国人民心系国家事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三峡工程建设历时20年,120余座城镇涅槃重生,131万移民迁徙,数量、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任务之艰巨浩繁,但最终三峡移民成功完成!
图为实践团跟随导游指引了解巴楚文化 冉星月 供图
图为粉彩瓷“福禄寿” 曾袁园 供图
随后,社会实践团了解到了巴楚文化、三峡文化。导游首先带领团队参观了黄庭坚的“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郁邬,林泉之盛,莫与南浦争长也”一诗,该诗表达了黄庭坚对巴山渝水的热爱和眷恋,它也是是万州最早的一个城市宣传用语。
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巴国盛产的食盐,着重强调的是“盐”这种调味品,他们着重强调的是“巴”这个古国,因此将其命名为“盐巴”,这就是盐巴一词的由来。当然那时候不仅有食品,还有用品,当时有许多粉彩瓷等瓷器,“福禄寿”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福禄寿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福,头戴官帽,手里拿着玉如意或抱着孩子,是天官的第一个皇帝,天官的祝福来自于他;“禄”,手握如意,意味着职位高、薪水高;寿,白色胡须,手持龙头棍,手持桃子,寓意长寿。
实践团了解了桐油文化,万州本地盛产桐油,万州不仅长江水路运输之便,且可直接报关出口,为桐油的集散销售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古时,万州经营桐油的店铺就已遍及全城,最多时曾达400余家,有“清明油,满地流”的民谚。万州桐油出口量约占四川全省三分之二,古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相油市场和下川东的商贸中心。
本次对三峡博物馆的参观游览,实践团成员充分的感受到了三峡移民工作的困难,并通过对群众的走访以及博物馆的参观游览,明确了对三峡移民精神的宣传以及后期的工作建设重心,实践团会在后期做好三峡移民精神的宣传,让三峡移民精神声入人心,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到三峡移民工程中,党和国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让群众们了解到三峡移民中的后续工作,开展和普惠性政策,更好的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图为实践团在三峡移民纪念馆合照 王世馨 供图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外观 本文图片均由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提供东汉灰陶庖厨俑“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徐继波捐赠的外迁船票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正是三峡库区最美的时节,高峡出平湖,碧绿长江滚滚而来。江水之畔,矗立着一座巨石般的建筑,这就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
20多年前我国有计划地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移民那就是三峡移民三峡电站属于世界级的大工程100万三峡移民同样也属于世界级的大工程小编耗时3个月根据官方权威资料收集整理的云阳10万三峡移民史值得所有云阳人阅读、收藏、转发175米水位线上的云阳老县城今云阳镇那么,是真的要10万人移民他乡吗?移民有哪些分类?他们移到何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征程上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同步推出“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钩沉那些已然过去的“今天”启迪新时代的奋斗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征程上再创荣光2000年8月17日首批三峡移民抵崇明:到家了!2000年8月17日,由重庆市云阳县启程来沪的首批150户、639位三峡库区移民,乘坐长江“江渝9号”轮安抵上海崇明,并于中午全部到达新居安顿落户。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移民定居乌鲁木齐市了。2010年4月,乌鲁木齐机动车保有量接近30万辆。2011年,乌鲁木齐市机动车拥有量36万辆。2014年,乌鲁木齐市机动车拥有量是67万辆。2019年4月,乌鲁木齐市机动车拥有量116万辆。2020年9月,乌鲁木齐市机动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27万辆。从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可以看出,乌鲁木齐的人口越来越多了。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外观本文图片均由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提供东汉灰陶庖厨俑“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徐继波捐赠的外迁船票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正是三峡库区最美的时节,高峡出平湖,碧绿长江滚滚而来。江水之畔,矗立着一座巨石般的建筑,这就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20多年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
增减省级行政区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中国现有的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中,除了1997年设立的直辖市重庆、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外,其他省区的总体架构和数量,在清朝前期便已基本固定了下来。▲现在中国的省份名字和区划,大体在清朝就已经固定了下来民国中后期及新中国初期,是又一个省区频繁增设或撤销的历史时期,涉及西康、察哈尔、绥远、平原、松江、辽东、辽西、宁夏等9个新省区。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2023年5月27日,中国·马来西亚精品图书版权合作签约仪式在吉隆坡国际书展期间顺利举办,来自中国的海燕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单位与马来西亚科利提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达成版贸合作,签署了多种图书的版权输出协议。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副局长赵海云,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董事部主席、上议员阿旺·沙利延先生,马来西亚出版协会主席谢赫·费萨尔先生及中马出版机构代表出席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