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省级行政区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中国现有的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中,除了1997年设立的直辖市重庆、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外,其他省区的总体架构和数量,在清朝前期便已基本固定了下来。
▲现在中国的省份名字和区划,大体在清朝就已经固定了下来
民国中后期及新中国初期,是又一个省区频繁增设或撤销的历史时期,涉及西康、察哈尔、绥远、平原、松江、辽东、辽西、宁夏等9个新省区。
▲1952年-1953年的中国行政区划
到1955年,这些新省区已经被全部撤销,只有宁夏在1957年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他8个省区再也没有恢复,大致恢复了清朝的省级行政区格局。
除此之外,还曾有过一个新省区即“三峡省”的设想,省会设在宜昌市。但筹建工作从1985年开始到1986年就终止了,总共进行了一年多时间。
▲从四川和湖北分离出来的三峡省
实际上,“三峡省”距离真正建省已经为期不远,宜昌距离成为“省会城市”仅一步之遥。但三峡省筹备计划后的10年内,又设立了重庆直辖市,功能与定位与当初的三峡省有相似之处。
那么,为何三峡省最终会胎死腹中,并让位给了重庆直辖市呢?
▲重庆脱离四川
一、三峡的两面
自古以来,设立新省区的主要是出于巩固国防或管理需要,唯独“三峡省”是个罕见的例外。
三峡省,顾名思义与长江三峡有直接关联,1985年中国打算上马三峡工程,“三峡省”就是特地为三峡工程而设的。
▲三峡省因三峡工程而生
长江由西向东穿越巫山山脉,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合称为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瞿塘峡和巫峡位于今重庆市境内,西陵峡位于湖北省境内。
▲长江三峡仿佛长江的一个瓶颈
长江三峡两岸多是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一向以雄伟险峻、水流湍急而著称于世。
▲长江三峡让上游和中下游的交流出现阻碍
可这也给水上交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其形成了一个几乎独立的文明板块。
▲长江三峡的卫星图
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西周初期,古蜀国统治着几乎整个四川盆地,国都在沱江畔的成都附近。
公元前7-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原本占据汉江上游的巴国,逐步迁入四川盆地东部。
▲以前处于枯水期的三峡看不出长江的浩荡
这样一来,四川盆地被分割成两个板块,西面的蜀国占据着成都平原,东面的巴国则分布在长江两岸的山地,包括险峻的长江三峡。
蜀国与巴国争斗了数百年,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巴蜀文化”。
▲春秋时期的巴国和蜀国
公元前316年,秦国一举攻灭蜀、巴两国,终于将四川盆地彻底融入了中原文明。秦国在蜀、巴两国故地分别设立蜀郡和巴郡,郡治为成都和江州。
江州由秦国新建,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即重庆的前身。
▲“巴”和“蜀”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立益州刺史,总管蜀巴两郡,四川盆地再次成为统一的行政区。
益州刺史的治所是成都,与蜀郡合二为一,成都成为四川盆地的政治、经济中心。
▲东汉地图
“巴”从此低了一头,渐渐被人淡忘,“蜀”则变成了整个四川的代名词。除了在宋元两代和民国初期,重庆曾短暂成为四川的政治中心外,一直屈居成都之下,作为川东重镇扼守着沿长江入川的水路。
▲依山傍水是重庆最主要的特色
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溯长江而上,上海1843年开埠、武汉1861年开埠,由于三峡的阻隔,重庆要到1890年才开埠,相对晚一些,却比位于四川腹地的成都有了新优势。
▲19世纪中国各地开放的通商口岸
清末民初,重庆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过成都。1916年-1935年之间,四川省政府、四川省长行署、四川督军公署等机构多次在重庆设立,而不是在成都。在民国期间,四川省的实际政治中心转移到了重庆。
▲1918年各城市人口数据,重庆略胜成都
抗战时期,重庆的国防作用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939年,重庆被国民政府升格为直辖市,并成为领导中国抗战的陪都。之所以选择重庆,而不是更繁华的成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长江三峡这个天险。
定都重庆,更适合建立以三峡为核心的防御体系,能够封死日军沿长江入川之路,保证中国能有一个稳定的抗战大后方。
1939至1945年间,陪都重庆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此后重庆一直是中央直辖市,1954年才转隶四川省。
▲民国十二大直辖市
二、世纪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江三峡的国防作用消失,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愈发明显,尤其对航运有很大制约作用。
长江三峡水流湍急,重庆到武汉只能通行3000吨船舶,枯水期更是下降到1000吨,而武汉往下游能通行5000吨以上船舶。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成立,开始全面规划长江综合治理和利用。1953年,毛泽东提出兴建三峡大坝,希望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长江水利委员会最早由国务院直辖,可见国家的重视程度
经长江水利委员会初步研究,三峡大坝的蓄水高度拟定为191.5米,此高度以下的沿岸区域不再新建重要工厂和工程。加上长江干流疏浚工程,可以使万吨轮从上海直抵重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莫大好处。
对于工业化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来说,三峡大坝的技术难度远远超过当时的实际水平,三峡大坝一直停留在调研论证阶段,1961年曾经有过开工的计划,但限于国力和技术不足等原因,还是没能展开。
▲葛洲坝虽然距离三峡不远,但工程难度大幅度降低
三峡大坝虽然暂时被搁置,但对长江丰富水资源的利用并没有停止。1971年5月,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水利枢纽——葛洲坝水电站开工。葛洲坝位于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2.3公里处,最大坝高47米。
▲葛洲坝的位置
葛洲坝主要用途是发电,也有一定的防洪和改善航运作用,但对重庆-武汉段航运能力的提升颇为有限。葛洲坝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建造三峡大坝积累了经验。
▲三峡大坝对基石的要求极高,合适地段极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又经过葛洲坝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锻炼,而经济腾飞对长江各项资源的开发越来越迫切。总之,三峡大坝动工的条件日益成熟。
1984年4月,国务院编制《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三峡工程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并进入具体方案研讨阶段。从1953年筹建论证,再考虑到10-15年工程实施期,三峡大坝将成为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世纪大工程。
▲经过多年戡探才确定三斗坪坝址
三峡大坝的坝址定于宜昌市中心三斗坪镇,初步确定的蓄水位高度是150米,低于1953年提出的191.5米,因而被称为低坝方案,目的是为了降低技术上的风险。
三、为工程建省
除了技术问题,三峡大坝还牵涉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移民。大坝截流后长江水位上升,会淹没两岸大片土地,即使按照150米低坝方案,也将产生70万移民。据当初的估算,移民安置费可能会占到工程总投资的一半左右。
由于三峡工程跨越四川、湖北两省,最好由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统筹安排。1984年7月,中央决定设立三峡特区(省级),1985年2月8日,“三峡省筹备组”正式宣告成立。
▲三峡省筹建组最多时有500多名工作人员
为了一个工程而新建一个省级行政区,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国家对三峡工程的高度重视,开创了设立省级行政区的一个特例。
三峡省完全是为了解决三峡工程移民,凡是涉及移民的县市都划归三峡省,包括三个地级市(地区):湖北的宜昌,和四川的涪陵、万县,共计30个县,大约193万人口、8.5万平方公里。宜昌是该省最大城市,因而被定为省会。
▲三峡省在全国的位置,省会是宜昌
作为省级行政区,三峡省各方面都很弱,面积不算最小,比宁夏(6.6万平方公里)还要大一点,但经济十分落后,原本就是两省最为落后的地区,所属30个县大多分布在山地,自然条件恶劣,大约80%是贫困县,很多地方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
更主要的是人口太少,总数1700万,仅相当于其他省的二三分之一,而其中移民数量达到70万以上,超过三峡省人口的4%。
▲百万三峡移民催生了三峡省
省会设于宜昌,主要是考虑到宜昌是三峡省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然而比起其他省会城市,宜昌的各项指标显然落后得多,当时人口不足50万,而且对原川东各县市的辐射作用较弱,很难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
移民安置不是简单的搬家,光有住房是不够的,城镇居民需要重新安排工作,农民需要重新分配承包地。更别提中国人有重土难迁的情结,需要当地政府做大量的工作。这些都注定三峡移民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艰巨的工程。
▲三峡移民历经十年才完成
考虑到移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交通等条件,移民基本上被安置在相邻乡镇或县市。对于原来就人多地少、较为贫困的三峡各县而言,移民安置工作的难度非同小可。
由于这些因素,使三峡省从筹建开始便遭到质疑,很多人认为其不具备成为省份的条件。原计划三峡省筹建一年多后即可正式建省,没想到事情发生了变化。
四、世纪大讨论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三峡大坝又是长江干流上的超大型水利枢纽,对中华民族有着特殊意义,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乃至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三峡工程从一开始筹建,各路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建议,从各个方面讨论三峡工程的利弊,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势均力敌,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峡大坝原定80年代中期,实际延迟到1992年以后
关于三峡大坝的蓄水高度也争执不下,150米低坝和200米高坝两个方案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再加上环保、考古、工程难度等方面因素,使三峡大坝的方案论证演变为一场世纪大讨论。
相比之下,150米低坝方案的风险较低、投资较少,受到了更多人青睐,但遭到重庆的强烈反对。重庆方面的理由是,150米低坝方案违背了使重庆通航万吨轮的初衷。
▲按照175米方案重庆才勉强挤进三峡库区
事实上,150米低坝方案对重庆的影响很小,重庆江面的水位没有提升,也没有产生移民,所以筹建中的三峡省没有将重庆规划在内,三峡省本身就是以150米低坝方案为依据的。
重庆当时只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但出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对长江三峡所在的川东地区有着较大影响力,中央不得不考虑重庆方面的意见,更何况这个意见颇为合理。
▲长江水运对于山城重庆的意义十分巨大
重庆方面希望能采用高坝方案,使三峡库区扩大到重庆,实现通航万吨轮的目标。可高坝方案将产生更多的移民,总数将超百万,技术难度也进一步提高,超出了当时我国所能承受的范围。
此外,湖北省对设立三峡省也有不小意见,净损失宜昌等几县市,收益甚少,只有四川省受益最多,甩掉的川东原本就是贫困地区,却享受到了改善航运的大部分好处。
▲对于湖北来说,设立三峡省几乎是净损失
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中央认为需要对三峡工程进行更全面、更稳妥的考虑,暂时不能上马,移民工作自然也被延后。这样一来,为解决三峡移民问题而存在的三峡省,一下子失去了意义。
1986年5月,中央印发《关于将三峡省筹建组改建为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的通知》,意味着还在筹建中的三峡省被撤销了。1985年2月至1986年5月,三峡省从筹建到撤销,总共经历了一年零三个月。
五、重庆市上位
三峡省筹建工作的终止,并没有影响到对三峡工程的讨论,只能表明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慎重,不给外界造成三峡工程已经内定上马的印象,三峡工程本身才是决定因素。
有关三峡工程的大讨论一直延续到1992年,这一年的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正式启动。最终确定的蓄水高度是175米,水库容量221.5亿立方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
▲最终确定的175米方案兼顾了各方面的需求
虽然仍低于原先的200米高坝方案,但重庆江面水位得到提升,再通过多项技术的综合利用,万吨轮已经能直达重庆,实现了最初的航运目标,满足了重庆方面的需求。
1992年10月,第一户三峡移民告别家乡起程,标志着三峡工程的百万大移民开始了。1993年国务院颁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对移民工作进行了规范,并且把开发性移民放在了首位。
▲俯瞰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
接替三峡省的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省级),从名称上看就是移民和经济开发并重,不仅要完成工程移民,更要带动当地经济,使移民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三峡移民中的大部分属于川东,而四川省政经中心是远离川东的成都,管理三峡移民有点力不从心。考虑到重庆在川东的历史地位,以及三峡工程的必要性,中央决定提高重庆的行政级别,负责三峡移民问题。
▲三峡大坝建成后,重庆能够通行1万吨以上的巨轮
四川省原有总面积达到56.8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在内陆省份中属于超大型,成都又对川东地区有点鞭长莫及,现在分出一个重庆直辖市,使四川省的管理难度大为下降,因此没有太大异议。
重庆是三峡工程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工程完工后,万吨轮可以从上海直达重庆,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限量。重庆又是川东最繁华、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城市,由其来解决移民问题最合适不过。
▲原定划入三峡省的涪陵和万县都已是重庆的一个区
1997年6月,重庆正式被列为直辖市,这是1954年转隶四川省后,重庆又一次成为直辖市。下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当时的总人口是3002万,面积8.2万平方公里。
▲重庆直辖市组成部分
万县市和涪陵市原本属于筹建中的三峡省,现在划归重庆,等于由重庆继承了三峡省的四川那部分。而三峡省的宜昌等湖北部分没有划给重庆,保持了原状。
▲不少三峡移民迁入安徽等外省
到2002年,在重庆、湖北及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的统筹安排下,三峡移民全部完成,十年来总共完成移民113万人,创下世界水利工程移民数量的新纪录。国家为此投入330亿元,占三峡工程910亿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多。
更可贵的是,移民地区借助三峡工程这股东风,乘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移民们也很好融入了新环境,生活水平比以前大有提高,基本摆脱了贫困。
▲专为三峡移民兴建的新家
原定属于三峡省的涪陵市和万县市,本来属于贫困地区,如今已经变成重庆市的两个区(涪陵区和万州区),2022年人均gdp分别为13.5万和7.2万元,而2022年全国人均gdp为8.57万元,可见涪陵区已经处于中上水平。
重庆市更是借三峡工程而成为直辖市,经济发展也现了经济腾飞,2022年gdp达29129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位列全国第四。
▲升为直辖市后的重庆焕发出蓬勃生机
宜昌虽然错过了成为省会的机会,但也受益良多,湖北与四川、重庆交流的大幅度增长,带动了宜昌的经济发展,如今其已成为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人口388万,2022年gdp为5500亿元,人均gdp14.1万元,位居中部六省的城市之首。
▲中部城市的人均gdp前十名,宜昌第一
三峡省虽然最终没有落到实处,但通过设立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以及重庆升级为直辖市,已经实现了设立三峡省的初衷,圆满地完成了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
67岁移民夫妻在上海浦东新区住450平洋房,千万补偿不愿意拆迁?如今为何一天要打三份工?22年与千里之外的80岁老母亲一面都不见,是什么缘故?最近在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某村游玩,听说附近有移民村,就是从三峡那边搬迁过来的移民,想去采访一下他们,看看他们如今过的怎么样。在一位热心大姐指引下,我找到了这户移民家的房子,第一眼看到房子的时候,我就很惊讶,三层的洋房上上下下透露着富贵和大气,我迫不及待想要采访一下这户人家。
新手写作不易,请读者朋友们给我一个小小的点赞,这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大叔外迁上海南汇22年后为何直言不稀罕上海户口?大叔说“有苦难言”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叔怎么说,以下是我记录的和大叔的对话,你好大叔,你们这里有三峡移民你知道?我就是从三峡移民过来的,2001年来的,我那个时候就是拖家带口的从老家万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现在故乡就没有了。
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车队2000年8月13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重庆三峡库区首批7000多外迁移民,在各级政府精心组织下告别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故土,走向新生活。这一天,重庆三峡库区数县的农村兄弟,扶老携幼,在送别的亲友簇拥下,一步三回头,乘上汽车,坐着轮船,奔赴陌生的天地……别了,我的乡亲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①屋檐下静默的男人,和他狭长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激起观看者胸中无限心事。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2004年8月5日,一列满载三峡移民的列车先后于早晨和中午停靠到了邹城、兖州和济南火车站,新增三峡移民开始入迁山东。在20天内,将有735户3046名三峡移民正式迁徙到我省。2000年,作为试点,我省的广饶县接收了首批来自三峡库区重庆忠县的611位移民。2002年,我省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济宁、淄博、泰安等市共接收安置了7049名三峡移民
67岁移民夫妻在上海浦东新区住450平洋房,千万补偿不愿意拆迁?如今为何一天要打三份工?22年与千里之外的80岁老母亲一面都不见,是什么缘故?最近在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某村游玩,听说附近有移民村,就是从三峡那边搬迁过来的移民,想去采访一下他们,看看他们如今过的怎么样。在一位热心大姐指引下,我找到了这户移民家的房子,第一眼看到房子的时候,我就很惊讶,三层的洋房上上下下透露着富贵和大气,我迫不及待想要采访一下这户人家。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2年,三峡移民工程正式启幕。131万移民远离故土,在新地重建家园。从移民工作初始,国家有关部委、各对口省市纷纷向库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为三峡库区的城乡建设“保驾护航”。20多年转瞬即逝,三峡移民工程对口支援之花早已结出累累硕果。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引入资金总额1088亿元,无偿援助资金18亿元,共组织培训各类人才3.1万人次。
当时的三峡省已经确定宜昌为三峡省省会)1997年的四川省重庆市直辖之前,三峡省因为建设著名的三峡大坝而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因为要解决库区移民以及整个三峡地区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政治经济职能权属的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计划组建“三峡省”,“三峡省”的省会设置在宜昌。当时确定的三峡省范围包括:四川的涪陵、万县两个地区,湖北的宜昌市、宜昌地区和巴东县。
三峡移民: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2021年,是刘芳从重庆到浙江定居的第20年。20年前,带着简单的行李,刘芳一家从重庆辗转到了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定居。跨越1000多公里从袓国西南内陆到东南沿海,只为响应党的号召,支持三峡工程建设。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