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5日,一列满载三峡移民的列车先后于早晨和中午停靠到了邹城、兖州和济南火车站,新增三峡移民开始入迁山东。在20天内,将有735户3046名三峡移民正式迁徙到我省。
2000年,作为试点,我省的广饶县接收了首批来自三峡库区重庆忠县的611位移民。
2002年,我省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济宁、淄博、泰安等市共接收安置了7049名三峡移民。
2004年我省确定由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8市承担新增三峡库区重庆开县移民的安置任务。其中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各400人,泰安和威海各300人。3000人为协议人数,受人口的自然增减因素影响,统计到8月1日,我省将要安置人数为3046人。
我省的新增移民入迁工作于8月5日正式开始。
当天,401名和397名移民已分别抵达了他们在济宁市和济南市的新家。
8月6日,409名移民和315名移民将分别抵达青岛市和威海市。
8月16日,410名移民和401名移民将分别抵达烟台市和潍坊市。
8月25日,将分别有417位移民和296名移民抵达淄博市和泰安市。
至此三峡库区移民山东已经接受完毕。
山东省对三峡工程外迁移民资金决算情况进行了民审计,山东省三峡移民基本实现“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基本没有回流。
最主要原因还是山东对移民的政策措施得当。
第一,山东省8市的32个县(市、区)、97个乡镇(办事处)、187个村被确定为新增移民安置点。8市经济较为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耕园地分配方面,调整稳产高产的耕园地11013.44亩,满足移民耕作需求,达到人均1.09亩,高于山东省农民平均水平。
第二,这些市交通便利,电力、通讯、医疗、教育、商业、社会保障等综合条件较好。在移民建房方面,建设移民统建房2446套26.48万平方米,人均26.23平方米。
第三,审计结果表明,山东省较好地完成了三峡移民安置任务,在管好用好中央移民资金的同时,截至2011年6月底,山东省积极筹措地方配套资金达13761.3万元,人均移民补助1.36万元。
回溯历史,从第一批移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在库区移民定居后,刚开始也存在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适应等问题,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心理辅导。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们已经渐渐习惯并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有些人还在回忆自己年少时离开的家乡。多少给人一种少小离家的感觉。
2018年央视做了一个采访,采访一个方面从三峡搬迁到山东的一个村民熊德国,每一个移民都有一个活生生的故事。
当年正直壮年的他们有的已经已经当起了爷爷,曾经年轻的孩子们做了不同的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并成了地地道道的当地人。
这场声势浩大的百万移民搬迁,国家给予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移民们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来到了远方,也谱写了一曲舍小家顾大家的温暖人心的篇章。
□中国水利报社采访组2023年6月15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长江北岸。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快速行驶,车窗外飘洒着雨滴,长江静谧流淌,大型货轮不时驶过,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果树,和岸边依山而建的县城,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30年,弹指一挥间,人是物非,沧海桑田。1992年12月,记者踏雪寻访东瀼口镇雷家坪村。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外观 本文图片均由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提供东汉灰陶庖厨俑“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徐继波捐赠的外迁船票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正是三峡库区最美的时节,高峡出平湖,碧绿长江滚滚而来。江水之畔,矗立着一座巨石般的建筑,这就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
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满载300余名上海游客,“静安·夷陵号”动车旅游专列再次启程,溯长江而上,向三峡驶去。“坐游船过水闸,置身三峡大坝里,特别新奇!”经常出门的旅游达人包先生这几天不断更新朋友圈晒图。上海游客在三峡大瀑布游玩。 阚红星摄上海游客在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观景平台,感受“高峡出平湖”的独特景观;到三峡人家,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体验别样土家风情;去三峡大瀑布,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一趟巴山蜀水之旅,他们大呼“过瘾”!
2001年5月12日晚上,三峡库区云阳外迁移民在老屋吃最后一顿团圆饭2001年5月13日,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首批外迁移民启动2001年5月14日,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故陵镇2014名移民乘船经过建设中的三峡大坝工地。2001年5月15日,三峡库区云阳县外迁江苏南通移民蒋永蕾于轮船上产下女婴,取名杨渝苏。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外观本文图片均由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提供东汉灰陶庖厨俑“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徐继波捐赠的外迁船票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正是三峡库区最美的时节,高峡出平湖,碧绿长江滚滚而来。江水之畔,矗立着一座巨石般的建筑,这就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20多年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三峡移民工程多伟大?140万人移民新城,淹没水下的古镇复制重建**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命题。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不得不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三峡移民工程就是一个经典的例证,它既展示了人类技术的巅峰,又凸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