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5日,一列满载三峡移民的列车先后于早晨和中午停靠到了邹城、兖州和济南火车站,新增三峡移民开始入迁山东。在20天内,将有735户3046名三峡移民正式迁徙到我省。
2000年,作为试点,我省的广饶县接收了首批来自三峡库区重庆忠县的611位移民。
2002年,我省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济宁、淄博、泰安等市共接收安置了7049名三峡移民。
2004年我省确定由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8市承担新增三峡库区重庆开县移民的安置任务。其中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各400人,泰安和威海各300人。3000人为协议人数,受人口的自然增减因素影响,统计到8月1日,我省将要安置人数为3046人。
我省的新增移民入迁工作于8月5日正式开始。
当天,401名和397名移民已分别抵达了他们在济宁市和济南市的新家。
8月6日,409名移民和315名移民将分别抵达青岛市和威海市。
8月16日,410名移民和401名移民将分别抵达烟台市和潍坊市。
8月25日,将分别有417位移民和296名移民抵达淄博市和泰安市。

至此三峡库区移民山东已经接受完毕。
山东省对三峡工程外迁移民资金决算情况进行了民审计,山东省三峡移民基本实现“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基本没有回流。

最主要原因还是山东对移民的政策措施得当。
第一,山东省8市的32个县(市、区)、97个乡镇(办事处)、187个村被确定为新增移民安置点。8市经济较为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耕园地分配方面,调整稳产高产的耕园地11013.44亩,满足移民耕作需求,达到人均1.09亩,高于山东省农民平均水平。
第二,这些市交通便利,电力、通讯、医疗、教育、商业、社会保障等综合条件较好。在移民建房方面,建设移民统建房2446套26.48万平方米,人均26.23平方米。
第三,审计结果表明,山东省较好地完成了三峡移民安置任务,在管好用好中央移民资金的同时,截至2011年6月底,山东省积极筹措地方配套资金达13761.3万元,人均移民补助1.36万元。

回溯历史,从第一批移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在库区移民定居后,刚开始也存在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适应等问题,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心理辅导。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们已经渐渐习惯并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有些人还在回忆自己年少时离开的家乡。多少给人一种少小离家的感觉。


2018年央视做了一个采访,采访一个方面从三峡搬迁到山东的一个村民熊德国,每一个移民都有一个活生生的故事。

当年正直壮年的他们有的已经已经当起了爷爷,曾经年轻的孩子们做了不同的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并成了地地道道的当地人。
这场声势浩大的百万移民搬迁,国家给予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移民们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来到了远方,也谱写了一曲舍小家顾大家的温暖人心的篇章。
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①屋檐下静默的男人,和他狭长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激起观看者胸中无限心事。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外观 本文图片均由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提供东汉灰陶庖厨俑“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徐继波捐赠的外迁船票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正是三峡库区最美的时节,高峡出平湖,碧绿长江滚滚而来。江水之畔,矗立着一座巨石般的建筑,这就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
新手写作不易,请读者朋友们给我一个小小的点赞,这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大叔外迁上海南汇22年后为何直言不稀罕上海户口?大叔说“有苦难言”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叔怎么说,以下是我记录的和大叔的对话,你好大叔,你们这里有三峡移民你知道?我就是从三峡移民过来的,2001年来的,我那个时候就是拖家带口的从老家万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现在故乡就没有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征程上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同步推出“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钩沉那些已然过去的“今天”启迪新时代的奋斗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征程上再创荣光2000年8月17日首批三峡移民抵崇明:到家了!2000年8月17日,由重庆市云阳县启程来沪的首批150户、639位三峡库区移民,乘坐长江“江渝9号”轮安抵上海崇明,并于中午全部到达新居安顿落户。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外观本文图片均由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提供东汉灰陶庖厨俑“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徐继波捐赠的外迁船票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正是三峡库区最美的时节,高峡出平湖,碧绿长江滚滚而来。江水之畔,矗立着一座巨石般的建筑,这就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20多年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①屋檐下静默的男人,和他狭长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激起观看者胸中无限心事。
腊月,位于广东省肇庆四会市城中街道河西村委的西合村,沉浸在节前的喜庆节氛中。 村民刘廷雄已开始忙碌起来了,他采购了一批重庆特色年货,等着儿孙回来一起过在广东的第21个春节。20年前,刘廷雄等703名来自重庆巫山县大昌镇的三峡移民离别故土,乘坐专列直抵肇庆四会大沙火车站,开始了新广东人的生活。20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移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劳的付出,重建起新的美丽家园。
上海是新中国经济制度的探索之地:新中国的第一家国营公司,“公私合营”率先启动,市场经济打开新局面,第一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界面新闻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特邀当代上海研究所原所长马学新担纲顾问,复盘上海70年“创业史”,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100个重要瞬间。从奔流不息的浪潮中回望那些曾奠定中国当代经济结构、制度的关键节点,既是致敬,也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