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社采访组
2023年6月15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长江北岸。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快速行驶,车窗外飘洒着雨滴,长江静谧流淌,大型货轮不时驶过,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果树,和岸边依山而建的县城,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
30年,弹指一挥间,人是物非,沧海桑田。
1992年12月,记者踏雪寻访东瀼口镇雷家坪村。当时三峡工程尚未决策上马,长江巴东段水流湍急、险滩林立。进入雷家坪,需要乘船、坐车,再徒步攀爬,鞋子沾满了泥巴。如今,柏油马路直接修到了村民家门口,从县城到雷家坪,只需半小时车程。
行车至山脚下,一排三层楼房映入眼帘。“这是三峡后续项目长江干流库岸综合整治工程的安置点,李斯国一家现在也搬到这样的房子里了!”巴东县水利局副局长赵文星说。
李斯国,正是30年前记者寻访的主人公。当时正值三峡开发性移民试点时期,他作为巴东第一批三峡农村移民之一,带着一家人搬到了淹没区水位线以上生活,经营起14亩柑橘园。
“你还记得我呀!”
记者刚一下车,李斯国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当年年富力强的他,如今已是78岁高龄,虽然满头白发,但精气神不减当年,走起路来依然硬朗。
“两年前我就搬到这里了,这房子每层都有120平方米,买的话得100多万(元)!”李斯国笑得合不拢嘴。
白墙黛瓦的三层小楼依山而建,长江美景在这里尽收眼底。院子被主人打扫得纤尘不染,精心打理过的盆栽绿植生机勃勃,盛放的三角梅娇艳欲滴。
屋子里,老伴曾维青早就准备好了自家种的橙子和桃子,招待远道而来的老朋友。记者拿出1993年1月15日出版的《中国水利报》(复印件),一字一句地读了《踏雪寻访雷家坪》一文,李斯国夫妇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
“还有图片?”李斯国戴上老花镜,和老伴一起仔细端详起照片。
“这个抱在怀里的是我孙女,现在都已经结婚有孩子了!”曾维青哈哈地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两条缝。
1985年,跑船赚了钱的李斯国,打算在海拔117米高程的山脚下修新房。移民局的干部得知后给他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三峡工程迟早要建,在山下建房子不如在山上建。李斯国响应号召,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带头搬迁,将房子建在了海拔220米高程的山上。
“当年您带头第一户搬迁,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不值一提。”李斯国笑着说,“看到水面慢慢涨起来,我们心里很高兴啊,见证了一个时代。”
当年的房子是一栋两层楼房,就在新家后面的山坡上。李斯国一家7口有5间宽敞的卧室,厨房有20多平方米,家里还装了自来水。这样的生活条件放在当时,即便在沿海发达地区,也不多见。李斯国一家在这里一住就是36年,3个孩子陆续结婚生子,孙子孙女长大成人,老屋见证了一家人的幸福时光。
李斯国带着记者来到老房子旧址,房子已经拆除,只有一个空旷的平台,上面架设了一些公共设备。平台的左右和上面的柑橘树比当年茂盛了很多,挂满了圆嘟嘟的果子。旁边原来的水窖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灌溉水管。平台的下面是方格护坡,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房屋。
“2018年以来,巴东持续推进三峡后续项目长江干流库岸综合治理,投入20.99亿元,开展道路港口建设、滨水库岸护坡、生态环境修护等工作。”赵文星说。2021年,李斯国再次响应号召,搬到了李家湾小区安置点,老屋周边进行了护岸整治,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
“新房子跟老房子比怎么样?”
“天壤之别!最早住的是土胚房,后来搬到砖瓦房,现在住到了小楼房!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现在条件大变样,家门口又有公路,又有江面,房子采光也好,晚上可以沿着江边的步道散步,舒服得很!”
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两口打开了话匣子,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越搬越好!”李斯国感慨,如果没有库岸整治项目,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他们老两口和大儿子一家住在三层小楼里,燃气灶、热水器、液晶电视等现代电器一应俱全,四五年前家里还买了小轿车。
卧室里摆放的一张结婚照格外显眼——老两口穿着婚纱、西服,笑意盈盈。“这是前两年在镇上拍的。结婚的时候没拍过,补了一张!”曾维青腼腆地笑着说。现在,老两口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再多看几年社会的新发展。
过上好日子的不止李斯国一家。东瀼口镇副镇长王东介绍,得益于三峡后续项目资金扶持,雷家坪现在通了公路,发展起了柑橘、小水果等特色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楼房。“社区里的小广场正在建设当中,建好后大家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悉,截至2023年6月,巴东县已获批三峡后续专项资金35.43亿元,实施了涵盖交通建设、产业帮扶、生态改善、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项目169个。“库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移民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巴东县水利局局长谭勇说。
“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这是在雷家坪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30年斗转星移,三峡工程从蓝图成为现实,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巴东县移民群众也在三峡后续工作项目资金支持下,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幸福,当年“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美好愿景早已成为现实。
记者离开雷家坪时,雨依然不紧不慢地下着,落到地上不见了痕迹。
(采访组成员:李先明 石珊珊 王晓)
来源 | 中国水利报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责编 | 王子月
引言采访三峡外迁上海的移民中,刘叔是我遇到的一位态度非常“强硬”的人,采访过程中,刘叔甚至直接喊出,我就是上海人,我死都要死在上海。而关于他的故事,也让我非常感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吧。今天我来到上海嘉定区的娄塘镇,据说这里在2004年的时候,接收了很多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2004年 9月1日,重庆云阳县的刘建军(故事里我们称刘叔)背着龙凤胎儿女抵达上海。
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2001年5月12日晚上,三峡库区云阳外迁移民在老屋吃最后一顿团圆饭2001年5月13日,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首批外迁移民启动2001年5月14日,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故陵镇2014名移民乘船经过建设中的三峡大坝工地。2001年5月15日,三峡库区云阳县外迁江苏南通移民蒋永蕾于轮船上产下女婴,取名杨渝苏。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三峡移民工程多伟大?140万人移民新城,淹没水下的古镇复制重建**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命题。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不得不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三峡移民工程就是一个经典的例证,它既展示了人类技术的巅峰,又凸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责任。
三峡移民: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2021年,是刘芳从重庆到浙江定居的第20年。20年前,带着简单的行李,刘芳一家从重庆辗转到了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定居。跨越1000多公里从袓国西南内陆到东南沿海,只为响应党的号召,支持三峡工程建设。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①屋檐下静默的男人,和他狭长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激起观看者胸中无限心事。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腊月,位于广东省肇庆四会市城中街道河西村委的西合村,沉浸在节前的喜庆节氛中。 村民刘廷雄已开始忙碌起来了,他采购了一批重庆特色年货,等着儿孙回来一起过在广东的第21个春节。20年前,刘廷雄等703名来自重庆巫山县大昌镇的三峡移民离别故土,乘坐专列直抵肇庆四会大沙火车站,开始了新广东人的生活。20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移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劳的付出,重建起新的美丽家园。
上海是新中国经济制度的探索之地:新中国的第一家国营公司,“公私合营”率先启动,市场经济打开新局面,第一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界面新闻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特邀当代上海研究所原所长马学新担纲顾问,复盘上海70年“创业史”,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100个重要瞬间。从奔流不息的浪潮中回望那些曾奠定中国当代经济结构、制度的关键节点,既是致敬,也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