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移民夫妻在上海浦东新区住450平洋房,千万补偿不愿意拆迁?如今为何一天要打三份工?22年与千里之外的80岁老母亲一面都不见,是什么缘故?
最近在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某村游玩,听说附近有移民村,就是从三峡那边搬迁过来的移民,想去采访一下他们,看看他们如今过的怎么样。
在一位热心大姐指引下,我找到了这户移民家的房子,第一眼看到房子的时候,我就很惊讶,三层的洋房上上下下透露着富贵和大气,我迫不及待想要采访一下这户人家。
夫妻自己建的房子
以下就是我和房主大姐大哥的采访内容,采用问答的形式记录,
是啊,我们就是重庆云阳那边的嘛,重庆云阳就住在江边上,我们的房子淹了,土地也淹了,就给我们安置的啊,不愿意安置的人也可以靠后(房子后迁到其他地方)。我们也不愿意来,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就住在水边上。那个时候好多村里的都没有来,自愿搬迁到其他近的地方去了。
2001年,21年了,过了7月份儿就22年了,我今年65岁了,我来的时候42岁嘛,我跟你讲妹妹,我过来的时候,我两个女儿,大女儿14岁,小女儿7岁,现在大女儿都结婚了,小孩都十几岁了,我小女儿30岁了,都还没成家。
我原先的房子150平嘛,一上一下两层,后来我们找村里和镇里打报告,村里看我们小孩大了,就让我们在上面加了一层。
我们自己家里呀,我们每一年都在这里过的,我们是这样的,我们夫妻就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嫁出去,我又不招女婿的,我们的财产都是给两个女儿,我老家妈妈都80多岁了,没有时间回去看她。
我们也想回去,但是回不成。我大女儿现在结婚住在我家里,我们夫妻俩都还在上班,没有时间回去。我现在回去陪我妈,我以后老了走不动了谁来养我啊。
我们就是每年年头上,我妈妈生日,我们就是2000还是3000的给钱,平时给点零花钱给妈妈。但是回去就是从来没回去过,我老公20年回去了三次,他父母过世的时候回去了,我小女儿29岁了,7岁来到上海一次都没回去过,这一去一回的,我们靠打工赚点钱都不够一趟路费的。
当时过来一点都不习惯,慢慢的习惯了,我自己是讲不来普通话嘛,我没读过书,我普通话讲不好。我们夫妻两个弟弟,你看到我们这么多移民,每个生产队出来28户人家,只有我们夫妻两个是最苦得,为什么跟你讲我们苦啊?
他们来上海,现在退休了,还干什么干呀,我们还在继续做的,我都65岁了,我老公67岁了,还得上班,都是靠自己。做肯定比不做的好,你想我们夫妻两个人5000块钱,你不做,你以后万一生病了,你吃什么。
是啊,妹妹啊,这么多年,随便哪个夫妻没有我们两个辛苦,我们两个打三份工,我退休今年都十年了,加上我们退休工资,也还算可以的。我们就每年省吃俭用,造了这个房子,我们一辈子家当就这个了。来上海就是钱好赚,只要你肯做。
后悔什么,不后悔的,还是来上海好呀,小孩有保障嘛。我们在这边农村,农保1000多。我们都是靠自己的手来做,我们村的村干部对我们很好呀,每年过年到年底,他们来过来看看,拿500块钱,平时的话,对我们挺好的。
有!我们来的都是亲戚,我老公的两个舅舅都来了,一个在嘉定,一个在奉贤,我妹妹也要过来了,准备去嘉定。有亲戚跟没有亲戚一样,没有时间去啊,这就是一样的呀
哈哈哈哈,我是移民哥,乐观一点好啊,这样孩子们也少担心啊,笑一笑身体更健康嘛!这20多年还算可以的呀,就是累一点。妹妹你知道我这个钞票是怎么赚的?
我是移民哥,我现在又在做环卫工人,我老公在观海,晚上我们两个一起回观海,要打扫办公室,我早班还有个马路要打扫,等会儿我吃完饭我还要去打扫马路。
他们说这么大年纪还干的这么辛苦,我说天上掉不下来馅饼,都是靠自己。我自己劳动赚点钱,用的也方便。
我们夫妻两个一辈子就这个房子这点家当了,就三层,每一层三个房间,这个房子在市区要1200多万,但是我们这里不是市区,我还是喜欢住这样的房子,但是孩子要读书,现在要拆迁,我们夫妻两个都不愿意,这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房子,住了这么多年有感情啊!
有补贴,我这个房子上下300平,86000块钱,国家补贴一半,我们自己还出了4万多,国家有生产安置费,一个人是16600块钱,我们家就是4个人,补了六七万,再就是一人一亩地,你看前面那就是我们的自留地。补贴的钱没到我们手里,要收基础设施费一个人10600,就扣了5万多,这个扣的钱就拿来建我们这个房子。
他们本地人还不相信,说我们的房子是国家建的,就是我们老家拆迁补贴的钱补到上海这边了。这个房子国家给无息贷款15年,一个人只能贷6500,再不够自己想办法,我老公在老家那边做砖窑厂的,自己做老板,到浦东这里就干不成了呀。
我们这个房子后面30米还有一套房子,是租给别人的,有两层,100多个平方,从后面上去,我就是房子多,这些房子空着的,放扫把车子,这都是我扫马路的放在这里。等小女儿结婚了,我们手里还是有点钱的,那样就够养老了。
跟这对夫妻寒暄之后采访就结束了,这对夫妻非常健谈,是我以往没有遇到过的,夫妻两个从重庆云阳搬迁过来,背井离乡,这么多年不求人,靠自己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65岁的年纪,在上海,家里还有几百平的大房子,两个女儿,应该是到了安心养老的年纪,这对夫妻还在辛苦工作,网友都表示很疑惑。我也衷心祝愿他们身体健健康康,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对三峡移民到上海浦东新区,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在下方留言。
1994年,国务院确定山东省重点对口支援忠县。就在那一年,重庆忠县从此与山东省结下不解之缘。25年来,山东省对忠县开展资金、项目、移民等多方面的援助与支持,有力促进了忠县经济社会发展。 11月20日中午12点,在忠县复兴镇夏家山居民点,刘纯群拧开水龙头,准备洗菜做饭。而在以前,他们家生活用水可没有这么方便。
增减省级行政区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中国现有的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中,除了1997年设立的直辖市重庆、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外,其他省区的总体架构和数量,在清朝前期便已基本固定了下来。▲现在中国的省份名字和区划,大体在清朝就已经固定了下来民国中后期及新中国初期,是又一个省区频繁增设或撤销的历史时期,涉及西康、察哈尔、绥远、平原、松江、辽东、辽西、宁夏等9个新省区。
三峡移民是指因三峡工程建设所致而需要搬迁的居民。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需要数以万计的人搬离旧居,重新安置到新的家园。其中一部分居民被安置到了上海崇明岛。对于这些三峡移民来说,能够被安置到上海崇明是一种幸运。崇明岛处于上海市区以外,是一个干净、宜居的地方,而且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政府为了保障移民的生活,还提供了丰富的帮助和扶持政策。
引言采访三峡外迁上海的移民中,刘叔是我遇到的一位态度非常“强硬”的人,采访过程中,刘叔甚至直接喊出,我就是上海人,我死都要死在上海。而关于他的故事,也让我非常感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吧。今天我来到上海嘉定区的娄塘镇,据说这里在2004年的时候,接收了很多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2004年 9月1日,重庆云阳县的刘建军(故事里我们称刘叔)背着龙凤胎儿女抵达上海。
满载300余名上海游客,“静安·夷陵号”动车旅游专列再次启程,溯长江而上,向三峡驶去。“坐游船过水闸,置身三峡大坝里,特别新奇!”经常出门的旅游达人包先生这几天不断更新朋友圈晒图。上海游客在三峡大瀑布游玩。 阚红星摄上海游客在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观景平台,感受“高峡出平湖”的独特景观;到三峡人家,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体验别样土家风情;去三峡大瀑布,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一趟巴山蜀水之旅,他们大呼“过瘾”!
明朝初年的大移民又称洪武大移民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熟悉的瓦屑坝、山西洪洞它们一南一北构成了明朝初年巨大的移民集散地(明初移民图,参考《中国移民史》)(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摄影师@太白雪)安徽地跨南北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地从移民来源上看淮河两岸地区
三峡移民: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2021年,是刘芳从重庆到浙江定居的第20年。20年前,带着简单的行李,刘芳一家从重庆辗转到了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定居。跨越1000多公里从袓国西南内陆到东南沿海,只为响应党的号召,支持三峡工程建设。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哪个更好?有位网友在平台上提出了这个话题,估计题主是有“警察”情结的人,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单从这一点,就得为题主点赞。目前来看,国内的警校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公安部直属的警校、司法部直属的警校和省属的警校。题主提到的这两所大学,可谓是国内警校里面最顶尖的大学了,均隶属于公安部。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移民到新疆哪个地方好(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和南疆库尔勒市哪个城市更适合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