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外观
本文图片均由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提供

东汉灰陶庖厨俑

“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徐继波捐赠的外迁船票
以身殉职的巫山移民干部冯春阳生前用品
正是三峡库区最美的时节,高峡出平湖,碧绿长江滚滚而来。江水之畔,矗立着一座巨石般的建筑,这就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
20多年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因工程建设需要,库区131万人迁离家乡,到新的地方定居。为了纪念这一批人的付出,在重庆市万州区,三峡移民纪念馆拔地而起,珍藏着这段感人的历史。
泛舟于历史长河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是三峡库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移民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区面积7000平方米,2016年10月开馆运行。“外观采用江边岩石的造型,象征着三峡移民的坚强和勇毅。”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馆长岳宗英说。
以收藏、研究、展示三峡历史文物、民风民俗为主题的万州区博物馆,2016年迁往江南新区,与新成立的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合并运行。
“一层是万州区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万川汇流——万州历史文化陈列’,按历史顺序分为‘迈向文明’‘巴风楚雨’‘羊渠华彩’‘南浦盛事’‘川江门户’‘万商之城’6个部分。”岳宗英介绍。
濒临长江的地理环境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使万州成为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距今7000年前,人类文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出现。展厅里,实物、模型与场景复原、多媒体方式结合,展现出万州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展品以万州乃至峡江地区历年考古出土文物为主,其中有不少来自“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的考古发现。
粗眉大眼,双耳招风,面带微笑。这件造型逼真的东汉灰陶庖厨俑,2005年出土于万州武陵镇天丘墓群,是“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中发掘的珍品。陶俑呈跪坐姿态,头戴无檐圆冠,身穿右衽灯笼袖布衫,双袖挽起,身前的案板上放置着鱼、葱、姜、蒜等食材,充分体现了汉代工匠在塑造人物的神情、服饰及姿态等方面的娴熟技巧。
高鼻深目,面容严肃,头戴盔胄,身着铠甲战袍。眼前这件青瓷俑,表现了一个孔武有力的胡人武士形象。“它是1978年在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出土的,来自唐初刺史冉仁才夫妻合葬墓。”岳宗英说,此俑制作精美,纹饰多样,寓意丰富。武士身着护具上有大量宝相花纹,是唐代服饰流行的纹样。其左手按长方形盾,盾牌上部饰夔牛纹,下部配以神龟纹,寓意持盾人能威震四方、长寿安康。“这件武士俑是唐代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佳品,也为研究唐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战国虎纹青铜戈、东晋龙饰石磨扇、王氏“日入千万”铜方壶……行走在展厅,如同泛舟于历史长河中,数千年来万州的各个侧面在眼前逐一展现。
词中愿景成为现实
万州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第一移民大区,累计动迁人口26.3万人,移民规模占重庆总量的1/4,占库区总量的1/5。为镌刻三峡工程及百万大移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务院三峡办规划在万州建设三峡移民纪念馆。
纪念馆的二层和三层为“伟大壮举 辉煌历程”基本陈列,通过沙盘、浮雕、壁画、照片、投影、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方式,展示了三峡工程和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故事。
走进序厅,一面数字墙引人注目。“最上方的131万,是三峡移民的总人数。我们给观众介绍的时候会提到一个比例,100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三峡移民。”岳宗英介绍说,“175米,是长江目前最高水位。2座城市、10座县城、106座集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峡库区以及移民的基本范围。”
一旁的壁挂地形模型,直观展示了三峡库区的范围。而另一侧的《峡江图考》,完成于清光绪年间,以山水图的形式描绘了原始三峡的风貌,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长江三峡河道图。
穿过序厅,进入展览的第一部分“百年宏愿,筑梦三峡”。“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首次提出在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岳宗英说,民国时期,也提出过三峡建设计划,但当时修大坝的目的侧重于发电带来经济效益,而现在的三峡大坝则以防洪作为首要出发点。
展出的资料显示,自汉代末年到建设三峡工程之前,长江中下游一带每10年左右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洪灾。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围困武汉市整整100天,京广铁路也被截断了整整100天。
此刻,透过博物馆的一扇观景窗向外望去,高峡出平湖,长江已不像旧日那般奔放不羁。岳宗英告诉记者,这里模拟的是在长江上乘船时透过船舱窗户看到的景观。狭长的玻璃窗上方,雕刻着毛泽东当年考察长江时写下的词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词中的愿景成为现实。
接下来的复原场景,是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表决现场,长江三峡工程方案以1767票的赞成票获得通过。历史性的瞬间在这里定格,宣告了三峡工程将从纸上走进现实。
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三峡工程建设历时17年,迁徙移民131万,其时间跨度之长,任务之艰巨浩繁,在中外水利建设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经过长达8年的移民试点工作,国家逐步确定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不是说让移民搬出去就完事了,而是要确保他们在新家园扎稳脚跟,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岳宗英说。1993年,国务院颁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标志着开发性移民方针正式确立。
上百万移民里,有的是后靠安置,有的是本省安置,还有很多迁到了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11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江和沿海地区。
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离开家乡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纪念馆征集了大量移民搬迁时的照片,布满了整整一面墙。
“这个农民带走了自家所有的农具,虽说到了新家用不上了,但这是他对于故乡的念想。”岳宗英指着照片墙说,“这是徐继波,三峡外迁移民的第一人。他怀里抱着一盆黄桷树,是重庆的市树。”展厅里还陈列着徐继波一家外迁时的车船票,一张张带着岁月痕迹的票据,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对于三峡移民,迁入地政府关怀备至,除了为他们安排工作和住房,还把迎接移民的准备物资细化到一壶热水、一盘水果、5斤猪肉、100斤柴火……展柜里的移民生活物资配备计划表,移民干部为移民准备的第一顿饭的照片,细细看来,让人为之动容。
“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移民干部的热忱付出。很多干部牺牲在工作一线,有的是积劳成疾,有的是遭遇意外,他们同样值得铭记。”岳宗英说。
到2008年8月,长江三峡移民工程通过了国家阶段性验收,累计迁移131万人,提前一年完成移民安置规划规定的全部任务。
搬迁的结束,并没有为三峡移民的故事画上句点。“接下来的几个部分,展现了今天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三峡移民的生活状态。”岳宗英指着一组城市对比图说,“这是2016年库区区县城市风貌与10多年前的对比,发展进步一目了然。这两年又有好多观众反映,对比图该换了,现在的库区城市与2016年相比,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好多移民回来参观,看到前面没流泪,看到今天库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流泪了。他们说,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岳宗英说,这些变化,靠的是库区人民的不懈奋斗,也离不开国家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和对口支援省份的无私援助。
“三峡是全国人民的三峡,这在我们纪念馆筹建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岳宗英告诉记者,三峡移民纪念馆收藏有三峡移民工程的各类实物资料4806件(套)、照片3156幅、音视频资料150余部,绝大部分来自社会捐赠,如《峡江图考》就是一名迁往云南的重庆万州市民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新财年开启,塔州技术移民新政策解析(一)继新财年开启,塔州技术移民新政后,今天小迪再为大家介绍一下491的政策。491开设5个通道,分别是:工作,本州毕业生,长期居住,塔州小生意,及海外申请人。其中海外申请人又分为2个分支:已经拿到工作offer的,以及特定职位的。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每个通道的要求。
但在收入方面,华裔家庭收入中位数约7万2800多元,稍低于亚裔家庭收入中位数。此外,亚裔依旧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族裔。第1名福建长乐、连江、福清等地区人福州长乐福建移民已经超过广东移民,成为纽约最大的华裔移民群体。作为美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市区人口850万,华人100多万,并以福建人居多,而福建人中长乐人又占绝对多数。
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累计超千万国人移民海外,该不该向移民征收“弃籍税”?近日,关于国内知名导演冯小刚的一则消息冲上了热搜,在被传全家移民出国之后,冯小刚本人在网上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自己喜欢北京,不喜欢吃西餐,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干对不起国家的事,绝对不会移民。与此同时,冯大导演还一键清空了微博上所有的历史信息。
上海是新中国经济制度的探索之地:新中国的第一家国营公司,“公私合营”率先启动,市场经济打开新局面,第一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界面新闻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特邀当代上海研究所原所长马学新担纲顾问,复盘上海70年“创业史”,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100个重要瞬间。从奔流不息的浪潮中回望那些曾奠定中国当代经济结构、制度的关键节点,既是致敬,也是思考。
2004年8月5日,一列满载三峡移民的列车先后于早晨和中午停靠到了邹城、兖州和济南火车站,新增三峡移民开始入迁山东。在20天内,将有735户3046名三峡移民正式迁徙到我省。2000年,作为试点,我省的广饶县接收了首批来自三峡库区重庆忠县的611位移民。2002年,我省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济宁、淄博、泰安等市共接收安置了7049名三峡移民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前言三峡移民外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贫困问题,数以万计的人们选择离开家园,迁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否明智?在重庆的人们是否比外迁的人们更幸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迁的库区人们一、当时的选择三峡库区在工程建设之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受淹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身为三峡移民的他,正要将自己的家搬往另一处,不久后他的祖屋即将沉入水底。
前言。我是移民哥,92年生人,毕业于东南大学的金融系,东南大学作为国内一所知名的985、211双一流大学,对于无数学子们来说,是一座梦寐以求的学府。在东南大学进修四年以后,我没有再继续考研,而是选择踏入社会去实践,我感觉我的人生是幸运的,在我毕业以后,所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国内500强的企业里做实习生。
郑守仁院士撰稿,这本书记录了三峡工程的“秘方”由郑守仁院士亲自撰稿,生晓高、翁认红、陈磊撰写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上下卷),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近260万字。郑守仁院士秘书龚国文介绍,本书堪称一部三峡工程设计及施工纪实,它记录了整个三峡工程各个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与科技创新、施工过程的攻关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