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著, 2020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
南迁序幕:东汉初多数又回迁中原,少数留吴、蜀
从王莽政权后期至东汉初,黄河流域陷于大规模的战乱之中,北部又受到匈奴的威胁,西南、西北和东北先后出现地方割据,只有南方比较安定,所以中原人纷纷南下避乱。这些人中的上层在北方重新安定后基本都返回原地,平民和无地农民则由于南方较容易获得土地和维持生计而选择了定居。
但是这些迁移并非都以大规模移民为最终结果,有几次迁出的人口或者以后又返回中原,或者大部分死亡,没有多少人在迁入地定居。如迁往徐州的数十万人,在初平四年被曹操全部屠杀。流入荆州的难民,在曹操得荆州后,大多北归,返回关中的就有数万人。在曹操占领汉中后,原来投奔张鲁的人户又被全部迁回,有的还被迁往关东。还有的人避乱距离不是太远,局面安定后就返回故乡。真正成为移民的是迁入江南和四川一带的那些人,由于蜀、吴相继建国,并分别延续了43年和60 年,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因此而定居。
第一轮南迁潮自西晋始长达200余年,有东中西三线
西晋统一不久,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就在元康元年(291)爆发,到永康二年(301)更演变为大规模的混战。匈奴等少数民族乘机而起,推翻西晋统治,建立了各自的政权。中原再次成为烽火连绵的战场,从4 世纪初的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到5 世纪中叶的宋元嘉年间(424—453),从黄河流域南迁的移民络绎不绝,余波一直持续到南朝陈前期。
这轮移民高潮历时一百多年,加上它的余波更长达二百多年,但移民南迁的路线前后大致相同,主要有东、中、西三线:
* 东线永嘉后宗室世家带头约迁200万人,定都建康是主因
东线以淮河及其支流(包括当时入淮的济水)汝、颍、沙、濄(涡)、睢、汴、泗、沂、沐等河和沟通江淮的邗沟构成的主要水路,辅以各水间的陆路。不仅在今河南、山东和安徽、江苏北部的司、豫、兖、青、徐诸州移民大多由此线南渡,就是在今山西、河北的并、冀、幽州的流民大多也在渡过黄河后循此线而南。由今河南和淮北渡淮的北方人往往居留于淮南,或继续由陆路南下,渡江后定居于皖南、赣北沿江地带。由今山东、豫东而下的流人一般居于沿泗水的彭城、下相、淮阴一带,或渡淮居于苏北,或由邗沟南下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过江至京口(今镇江市),聚居于江南。
还有少数人由山东或苏北航海至广陵或江南,甚至直接到达东南、南方沿海。此线的起点是西晋、十六国和北朝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终点又是东晋、南朝政治中心所在和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是最重要的一条。永嘉后的北人南迁,特别是宗室贵族、文武大臣、世家大族,多数经由此线。江淮间和苏南、皖南是侨州、侨郡、侨县的主要设置区,也是北方移民最集中的地方。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而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亦是移民来源之一。本区之所以能接收最多的移民,固然有诸多地理上的优势,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东晋至南朝定都建康所形成的吸引力。
这次南迁是史无前例的、至此规模最大的移民,原始移民估计至少有200 万人,也将华夏人口扩散至南方新的空间。
《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因其严谨的学术和现实关怀荣获2020十大好书
*唐安史之乱后的南迁,多向江南和蜀地
唐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范阳、卢龙节度使安禄山发动武装叛乱,当年底夺取东都洛阳,次年六月攻占潼关,玄宗出逃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南)即位(肃宗),唐军实施反击。黄河以北沦为屠场,关中遭受惨重破坏。肃宗至德元载(756),叛军大举南下江淮,但受阻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市)、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南)。大批河北、河南的难民只能向淮河以南、长江以南逃生。当年十二月,驻守江陵的永王李璘图谋占据江东,沿长江东下,袭击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广陵(治今扬州市),引起江淮间震动。上元元年(760),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刘展于广陵叛乱,朝廷调平卢兵马使田神功镇压,战事波及淮南和江南各地,导致百姓进一步南迁。
至德二载(757),唐朝收复长安、洛阳,叛军退回河北。但至乾元元年(758),史思明复叛,次年三月在安阳大败唐军,进而攻占洛阳,影响关中。因战事扩大,波及汉水流域的襄阳、南阳盆地边缘的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等地。此过程中洛阳一带百姓惊恐出逃,又引发南迁高潮。关中百姓迁往蜀地,襄、邓难民迁至江南和湘江流域。
*藩镇割据期间,饥荒和赋税成为南迁动因
大历十二年(777),李正已据有今山东大部和江苏北部15州,拥兵10 万;田承嗣据有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北7 州,拥兵5 万;李宝臣据有今河北中部7 州,拥兵5 万;梁崇义据有今湖北西北部和河南西南部6 州,拥兵2 万。自德宗建中元年(780)起,藩镇之间、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及唐军叛乱不时发生,波及地区民不聊生,纷纷外逃。二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承袭父职,为德宗所拒,不久成德、魏博、淄青、山南东道四节镇起兵反叛。六月,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据襄阳一带,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县北)刺史李良安带老幼2 万余口迁入江西,依附江西节度使李皋。四年正月,李希烈叛军包围郑州,游骑逼近洛阳。二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在长安叛乱,拥朱泚称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继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市)。
藩镇控制区不许百姓外迁,藩镇与朝廷的主要战场在河南,而在此期间关中常因灾害和来自江淮的漕运断绝而出现饥荒,河南和关中成为主要的外迁地区。人口流失导致留在原地的百姓实际赋税加重,又引发新的逃亡,因人口不断增加而赋税较轻的南方自然对流民具有强大吸引力。
藩镇控制区不许百姓外迁,藩镇与朝廷的主要战场在河南,而在此期间关中常因灾害和来自江淮的漕运断绝而出现饥荒,河南和关中成为主要的外迁地区
* 唐末至五代,北方辽国战扩,南方主动招揽北方客
僖宗乾符二年(875),王仙芝、黄巢分别于长垣(今河南长垣县)和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起兵,后王仙芝战死,余部统归黄巢。黄巢与朝廷间战事遍及今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西、湖南、湖北各地。广明元年(880),黄巢攻入关中,僖宗出逃剑南,转往成都。中和四年(881),黄巢兵败自杀于狼虎谷(今山东济南市莱芜区西南)。
此后,军阀混战不断。秦宗权据蔡州(今河南汝南县)称帝,遣部将四出攻掠。战祸涉及今河南、安徽、江苏、陕西、湖北等地。昭宗龙纪元年(889)秦宗权覆灭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汴宋节度使朱温、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继续争战,皇帝几次出逃。天复四年(904)朱温逼昭宗及长安居民东迁洛阳。
五代期间,政权更迭几乎都通过军事实力,北方战事不断。916 年契丹建国,947 年改国号为辽,不断向中原扩张。而南方各国相对稳定,为增加本国实力,吸纳外来人才,招抚北方民众。
第二轮南迁移民浪潮形成的三道波痕
大规模、持续的南迁移民浪潮在淮汉以南沉淀下来,形成三道波痕:第一道远达湘南、岭南、闽南,第二道集中于长江沿线,第三道在淮南江北、鄂北和川中地区。按移民数量而言,则依次为第二、三、一道。
第二道内北方移民高度集中,自东向西又可分为三区:苏南浙北区、皖南赣北区和鄂南湘西区,其中一二两区与淮南合称江淮之间,是当时北方移民的主要聚集区。
苏南浙北区相当于唐朝的润、常、苏、湖、杭、越、睦等州,估计在这一区内定居的移民要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皖南大致相当于天宝时的宣、歙二州,但在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的数年间新设了5 个县,又从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分置了池州(治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说明户口的增加相当可观,移民数量必定很大。赣北相当天宝时江、洪、饶、袁、抚、吉等州。安史之乱后的户口统计数一般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可是赣北却有三个州有很大增长,而且饶(治今江西鄱阳县)、洪(治今南昌市)二州都在山区设立了新县,说明平原地带人口已经相当稠密。
赣南湘西北区相当于唐朝的荆、澧、朗、鄂、沔等州,是移民最高度集中的地区。因地理位置接近,中原移民蜂拥而至,荆州户口增加10 倍,不得不析置新县,州治江陵城(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就有30 万户的纪录。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的户口数也增加了1 倍,并从一个下州升格为观察使的治所,管辖本州和蕲州、黄州,成为中央财赋主要来源的东南八道之一。
与永嘉之乱时的南迁相比,这次迁移的路线更长,迁入地更广,数量也更多。由于南方原有人口远比西晋末年至南朝为多,所以长江中游人口相对较稀少的荆州成为移民集中地,江西也因人口较少而吸收了大量移民。黄河流域的移民不仅大大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而且使南方各地区间的人口分布比以前更为均衡了。
北宋靖康之乱后形成汉人南迁第三次高潮
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几年间,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惨重的破坏。二年春,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在求生欲望的驱迫下,北方人民纷纷向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迁徙。南宋也多次号召北方人民南迁,并用行政或军事手段将一批北方人民迁往南方。靖康以后的北人南迁持续一个半世纪,规模极大,形成中国历史上汉人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集中的迁移大致有七个阶段。
* 第一阶段: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
靖康元年(1126)正月,京师开封告急,徽宗南下避难闰十一月,开封陷落,军民4 万余人夺万胜门逃亡。
南宋建炎元年(1127),元祐(后称隆祐)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先迁扬州,再迁至江西,大量百姓随同。是年冬,高宗经汴河退于扬州,河北、河南百姓纷纷南迁。三年二月,高宗驻杭州(临安),南迁百姓络绎不绝迁至江南。
绍兴(1131—1162)初,因金朝在北方的统治已初步稳定,一批抗金义军和不堪金人统治的百姓迁入南方。绍兴八年(1138),金朝废刘豫伪齐政权,直接占领河南、陕西等地。十年,宋军大举北伐,攻入黄河流域,但不久奉命南撤。两次军事行动都促使大批北方人民迁入南方。
靖康以后的北人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西北流寓之人遍布江、浙、湖、湘、闽、广,还包括今陕西汉中地区和四川,范围之广史无前例。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逋亡之人”,南迁浪潮方告消退。
* 第四阶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1224)
嘉定七年(1214,金贞祐二年),因受蒙古军队威胁,金朝自中都(今北京市)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并于十年大举攻宋。南宋发出告示,招引金朝军民,山东境内反金武装陆续渡淮河入宋境,次年红祅军也在李全率领下进入淮南。在此前后,今河南、河北、陕西境内连续多年发生严重的蝗灾、旱灾,灾民大批进入淮南。十二年,金兵攻入陕南、荆襄和淮南,进逼长江北岸,淮南流民渡江避乱,汉水以南自荆门、江陵到汉阳,长江以南自岳阳、鄂渚至武昌,遍布南迁军民。至十四年,金兵开始撤离宋境。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员至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声明不再南下。
本阶段的移民浪潮持续七八年,由于土著民南迁和金境流民大批迁入,陕南、汉(水)南、淮南等“三边之地”已形成“民、夷(指来自金境的汉族移民)杂居”、客大于主的局面。
* 第六阶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
蒙古军灭金后,南下攻打南宋的四川、襄阳和淮南地区。襄阳一带难民多南迁江陵,四川流徙百姓多聚于公安(今湖北公安县),有的远奔两浙避难,淮南难民也多进入江南。嘉熙元年(1237),江阴、镇江、建康、太平(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市池州区)、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县)、岳州(治今湖北孝感市北)等长江南岸府州境内都集结了大批来自两淮、荆襄的难民。景定元年(1260),蒙古统帅忽必烈北归,战局暂时稳定,流民减少。
蒙古军占领北方后,滥杀无辜,迫使北方人民大量南逃。此后直至宋朝灭亡,北方人民的南迁一直没有停止。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京西南、淮南东、淮南西和荆湖北四路是移民主要迁入区。元至元十二至十三年(1275—1276),四路的户数比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增加很多,增长百分比远远高于长江以南各路,应是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
此后直至宋朝灭亡,北方人民的南迁一直没有停止。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京西南、淮南东、淮南西和荆湖北四路是移民主要迁入区
第三轮南迁后的移民分布:川、赣、鄂、闽
以今地划分,浙江无疑是移民最重要的迁入地。作为南宋的“行在”(临时首都)所在,不仅有大批文武官员自北方迁入,还吸引了不少东京开封和河南移民,临安就有从汴京迁来的各种商店和服务行业。到南宋末年,杭州的风俗已与昔日的东京相似,连当地的方言也发生了变化。至今杭州城区的方言还带有明显的北方味,形成与周围都不同的方言岛。北方移民遍布各地,如绍兴曾集中安置各地流民,士大夫寄居的也很多,诗人陆游年少时就看到过来自今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的士大夫移民。
宋高宗一度驻在扬州,使扬州一时成为北方上层移民的集中地。建康府(治今南京市)也曾是高宗驻地,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平江(今苏州市)、常州、镇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都是移民最集中的地区。
陕西的流民和从西北撤退的军队大多迁入四川,但也有河北、河南籍的移民迁入。四川经济条件有利,可容纳大量外来人口。南宋前期四川的户口增加很快,移民的流入是一个重要原因。
江西接受的移民以来自河南的为主,大多定居于北部和中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带。江西在南宋期间户口增加的幅度很大,后期已超过两浙路而居第一。
进入湖北的移民以河南籍为主,但也有来自山西、河北、山东的。因地处南宋疆域前沿,继续南迁者居多,定居者则多选择襄阳和沿长江、汉水一带。
安徽境内的移民主要定居在皖南沿江地区。淮河流域因地处宋金交界,形势很不稳定,一有战争就又得迁移,所以早期迁入的北方移民基本都已继续南迁。
福建一直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成为移民的乐土,南迁的宋朝宗室也集中在福建。由于人口增加,平原和缓坡地的开垦利用接近饱和,梯田已相当普遍。生存压力甚至使福建一些地区形成了通过杀婴维持小规模家庭的习俗。
两广也吸收了一定数量的移民,但因距离较远,与上述各省还不能相提并论。
南迁移民大多来自黄河流域,其数量至少有几百万。
童毅影摘自第三章《黄河儿女》第3-第7节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著, 2020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南迁序幕:东汉初多数又回迁中原,少数留吴、蜀从王莽政权后期至东汉初,黄河流域陷于大规模的战乱之中,北部又受到匈奴的威胁,西南、西北和东北先后出现地方割据,只有南方比较安定,所以中原人纷纷南下避乱。这些人中的上层在北方重新安定后基本都返回原地,平民和无地农民则由于南方较容易获得土地和维持生计而选择了定居。
但在收入方面,华裔家庭收入中位数约7万2800多元,稍低于亚裔家庭收入中位数。此外,亚裔依旧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族裔。第1名福建长乐、连江、福清等地区人福州长乐福建移民已经超过广东移民,成为纽约最大的华裔移民群体。作为美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市区人口850万,华人100多万,并以福建人居多,而福建人中长乐人又占绝对多数。
在秦朝和汉朝的时候,福建还是蛮荒之地。最早的开发得到西晋,这是伴随着中原的人南迁入闽才逐步开始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迁出):“闽越国覆灭,福建再无闽越人”闽越王无诸死后,其子孙内讧迭起,频频挑起战争。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野心勃勃,私刻“武帝”玺,自立为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将闽越王国消灭。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王朝,被后世以“盛唐”与“强汉”、“刚明”并列,唐朝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空前盛世。贞观盛世,唐朝周围的亚洲国家,如“琉球”、“日本”、“高丽”等,这些国家或向唐朝称臣,或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现代我们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也是由于唐朝的的历史沿革。一、唐朝末年百姓移民的原因
河南地处黄河流域,又有华北大平原的肥沃土地,古时候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正是因为这样,河南地区经常战乱不断,黄河又连年决口,造成百姓苦不堪言。但即使这样,很多人也不愿意离开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历史上河南人的迁徒一直都在,但是比较大规模的有五次吧!不过每次河南人的迁移,都是一场无奈之举。
据统计,从1914年到1945年,日本向中国东北总共移民达30万人。原籍鹿儿岛和冲绳县的800多个日本开拓团来到哈尔滨方正县建立伊汉通开拓团,他们把炮台山脚下的正郊屯改名为吉兴村,并在此建起开拓团本部。1945年秋,由于形势不明、处处受阻,亡命途中的日本开拓民在山林里狼奔豕突,无路可走。饥饿、疾病交加,一路上倒毙和自杀的不计其数。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目的地之一。无论是中产阶级、明星还是有钱人,他们都被美国所吸引,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无限的机会。根据美国移民局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就已经接近20万人移民美国,现在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确实,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创业环境。对于中产阶级来说,美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潜力,可以享受高收入和良好的福利待遇。
在日本定居的华人,未来能否突破一百万呢?如今,距离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过去五十年了。在这五十年间,我们两国的交流是越来越频繁的。在过去的五十年间,中日两国是有分有和。但总体上,还是没有阻断两国的经济交流。相信许多人,还对日本的小家电有印象。或许还有观众,今天还开着日本产的汽车,使用着日本生产的电器。这些都是我们,还保持着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移民哥”,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2022年开春之际,一场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引发的武装冲突突然打响,时至今日,这场战斗依旧没有收官之意。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乌克兰在国际社会上,可能会一如以往地没有存在感。而正因为有了这场战争的加持,乌克兰不仅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还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很多西方国家的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一部分富裕的人开始出国留学和移民国外,去国外发展,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那么美国目前有多少中国人呢?2022财年,一共有102.3万人移民美国,获得合法永久身份。基本上每30秒就会有一位新移民踏上这片土地。其中不乏中国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