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20万!不用投资,不用学历,轻轻松松移民加拿大!”近些年来,“润”出国的朋友越来越多,移民国外的门槛似乎也不那么高。但离开故土,前往异国他乡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好吗?
接下来这对来自香港的夫妇,也曾在当地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但为心中梦想,他们毅然抛弃一切,选择移民。
国外生活究竟如何?他们将用亲身经历真实展示移民海外所要经历的感悟与坎坷。
中产移民
手里攥着宣讲会上散发的传单,耳边回响着讲师充满激情希望的话语,一对中年夫妇走入一家公司,与公司创始人胡康邦会面,进行服务咨询。
男方姓周,英文名叫赫曼,此时已经年入不惑,每月依靠开公交车的2万港币薪水糊口。而他的妻子赖女士也已31岁,为周先生育有一子一女。
因为担任老师的关系,赖女士收入相对多些,每月收入达到4万港币。
但此时这对夫妻所要咨询的并非是婚姻关系或者理财,而是如何离开香港,移民去英国。
其实周先生一家在香港属于妥妥的“中产阶层”。
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2022年第四季度,香港薪水中位数为每月2万港元。在全港367万劳动者中,仅有3.4%的人月薪超过10万。
可以说月收入平均达到6-7万港元,平时家中还养着一位菲佣的周氏夫妇,在香港是生活相对体面的社会精英并不为过。
但为什么生活相对富足的他们还要选择移民呢?在赖女士看来,她每天工作太过辛苦,连躺在床上看电视都做不到。
她平日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以致大女儿功课常年垫底,小儿子患有语言障碍,两岁都不能流畅说话,她想让孩子拥有一个更轻松的环境。
而周先生则觉得自己的家太小,夫妇两人的卧室狭窄,连从两边自由下床都做不到。
但实际上更多是因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在当地被人看不起,收入也不高。他听说蓝领职位在欧美收入很高,所以想去“试试”运气。
在周氏夫妇眼中,香港如同一口缓慢烧热的锅,自己身在其中已经感到窒息。而千里之外的英国是梦想中的天堂,自己值得在大洋彼岸的英伦三岛过上更好的生活。
恰逢英国政府在2021年初单方面颁布新的bno政策,规定只要持有英国bno护照的港人,在得到签证后即可在英国居住5年,住满五年可申请定居权,定居满一年便可申请加入英国籍。
因为在香港回归前,很多有出国需要的港人都申领过bno这种过渡护照。依据英国新规,这些人都能方便地移民去英国,所以不少对现状不满的民众都希望到英伦重新开始,这其中就包括周氏夫妇。
但夫妻两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脑中的概念很多只是港英政府在1967年后实施港人对英“理想与习俗”教育的产物,都是建筑在沙土上的空中楼阁。
两人国都没出过几次,又如何能品尝出哪里的空气更加“自由和甜美”呢?
事实上周先生一家的状态,在当地专业办理移民事宜的胡康邦看来并不具备成熟的移民条件。
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在心理建设上都存在过多的冲动与“理想主义”,强行移民也就是“试试运气”。
在得知周氏夫妇于英国并无亲戚朋友,家中没有多少存款,且没有事先获得工作签证的现状后,胡康邦对其能否在英国扎根的推测是五五开。
周先生一家大概率将被“扫地出门”,即便成功也要历经坎坷,认为周氏夫妇的移民之梦是一场豪赌。
尽管如此,夫妇两人还是开始轰轰烈烈的移民征程。在经历漫长的航班之后,他们来到英格兰西北部、邻近曼城的克鲁落脚。
面对用真金白银从移民代理租来的公寓和略显破败荒凉的小镇,夫妻二人默默无语。似乎是想彰显自己的强硬,但更像是说服自己,周先生对妻子说出“宁愿在英国做乞丐,也不在香港做皇帝”的豪言壮语。
但收拾房间、购买食物、看房租房等生活的琐碎,却如冷水一样将周先生的热情浇得透心凉。甚至连妻子都在旁边讽刺到,自己也想嫁吴彦祖,面对现实吧,先生!
梦碎英伦
来到英国6周后,周先生一家已经花掉5万英镑,合42.7万人民币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此时两人依旧没有收到bno签证,在当地仍属于“非法移民”。
眼见手里的存款将要消耗殆尽,夫妇两人不得不放下身段出门谋生,补贴家用。
周先生因为没有技能且英语不好,连麦当劳也不愿接收,只能靠送快餐,维持基本温饱。与国内“送快餐月入过万”不同的是,在英国送餐员在英国收入都很低。
仅以周先生为例,他辛辛苦苦一周开工6天,只能赚到300英镑,约合2560元,一月下来收入比过去还少。
但周先生却始终没能正确调整心理状态,在吃穿用度上大手大脚,只用名牌,在出租屋中购买8k大彩电,连睡的床都价值1000英镑。在周先生看来,眼前这点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考到英国驾照,自己迟早会把钱赚回来。
可是他却长期忽视自己能力的提升。
就拿购买的彩电来说,因为看不懂说明书,电视长期沦为摆设。自己想打电话寻求帮助,却因为语言不通,连自己什么时候买,自己叫什么名都说不清。
相反,赖女士则更为现实且上进。在生活上,赖女士着力控制家中消费,小心翼翼维持收支平衡。在照顾家庭之余,她也没有放弃工作。
因为英国不承认她的学历和工作经历,赖女士被迫在当地的一家饼干厂从事流水线分拣工作。凭借着相对较好的英语,赖女士很快融入工作岗位,与很多同事变成朋友。
在工厂,她惊奇地发现自己身边很多来自香港的同事。他们原来是手艺精湛的牙医、硕士、甚至是对政治侃侃而谈的议员。但他们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来到英国后郁郁不得志的香港移民。
与其他在流水线上浑浑噩噩工作的人不同,赖女士始终积极适应新的角色。
她发现工厂中很多香港籍的员工英语很差,在工作中经常因为“听不懂话”而违反规定。于是找到厂中领导,用自己并不算特别地道的“港式英文”建议公司在员工中建立聊天群。
这样一来,公司有什么规定,她可以向不熟英语的同事传达,当同事对公司有什么意见,她也能及时翻译,免除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赖女士的建议和开诚布公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公司人事主管nick。因为作为管理者的他,此时正在为员工语言不通大费脑筋。赖女士的建议大大提高沟通效率,为公司后期免去不少麻烦。
鉴于越来越多的香港移民来到英国,公司特地将赖女士从流水线调到办公室,令其担任公司的招聘专员,专门负责港籍员工的招聘和在岗位对接的工作。
在签署正式聘用文件后,赖女士成为英国kpi集团的正式员工。
而与赖女士在事业上逐步迈上正轨不同,周先生似乎还在原地踏步。一嘴蹩脚英语依然不堪一用,连跟房产经纪聊天砍价都做不到。
而他一直心心念念的英国驾照更是遥遥无期。
来到英国超过3个月,周先生依旧没有收到自己的bno签证,还是“黑户”一个。没有签证,自然也就不可能拿到英国的驾驶牌照,这令以运输职业维生的周先生窘迫异常,进退维谷。
而当他们咨询移民律师自己何时才能拿到bno签证,进而彻底移民时却发现自己马上就要被英国政府遣返了。
因为夫妻二人当初申请的是bno签证,但申请递交后迟迟得不到回应,因此他们决定“铤而走险”,采用lotr签证前往英国。
所谓lotr签证并非是正式的居留签证,只是为方便有计划移民的人提前到英国“适应环境”的短期签证,有效期仅有半年。搞笑的是签证之间,个人不能同时申请,一旦一项签证生效,其他签证的申请将自动取消。
这意味着此时周氏夫妇即将面临签证到期,被遣返回国的窘境。
要想强留英国,只能继续申请bno签证,但夫妇二人在英国几乎花光积蓄,根本达不到签证规定的财产要求。
面对冰冷的现实,夫妻默然而坐,寂静无语。
“我们离婚吧!”
“我们不能离婚,我们申请的是夫妻签证,离婚也要5年或6年后再离。”
“如果我死掉会不会好一点?”
面对丈夫的颓丧,赖女士回应道,死很简单,但现实很难的。
所以这场移民英国的旅程真的就只是试试而已吗?
兴许周氏夫妇的生活还会赢得转机,可能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但经过此役,夫妻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分歧和裂痕,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复。
帝国迷梦
事实上,周氏夫妇在英国的遭遇,是许多移民港人在英国生活的真实写照。
截止到2021年底,全港共有13.1万人向英国政府申请bno签证,但仅有9.7万人成功拿到移民英国的资格。
但成功登陆大不列颠群岛的港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也并不如意。其中工作难找、花费过高和文化排斥是“劝退”移英港人的重要原因。
据《南华早报》在2021年的调查显示,通过bno护照移民到英国的香港民众仅有18%的人在当地成功就业。即便是找到工作,也多以看守、送餐员、流水线工人等“低端”岗位为主。
这前后反差其实不难理解,因为通过bno前往英国的港人普遍是接受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
因为本地工作经验和学历技能的缺失,导致他们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同时他们也不愿放下身段,委身从事一些低端岗位,致使其在英国普遍生活困难,靠吃老本过活。
正如赖女士生活在利物浦的朋友所说,绝大部分港人移民英国后都只能从事别人看不上的低端岗位,能像赖女士这样从蓝领晋升为白领的港人在英国是极罕见的。
另外欧洲国家虽然收入较高,但税率高起,无形中抬高民众生活成本。
仅以上文为例,在香港年收入在70万港币左右的周氏夫妇,算上已婚和生育二孩的税收减免,如果申报得当,他们一年仅需支付6.4万港币的税款,税务支出仅占其收入的9.1%。
但同样的收入,如果放在英国要交的税要比在香港交的多得多。70万港元约合7.2万英镑,一年下来要缴纳超过2万英镑的税款,其占比已经超过总收入的27%,可见在英国生活着实不易。
最后,英国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和排外思想,港人移民融入注定艰难。
很多港人都以为英国政府颁布bno护照“5+1”的移民新政,代表政府和社会欢迎港人移民英国,但到英国后却会发现并非如此。
英国政府之所以会发布这种政策,本质上就是图名图财图人。
拿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2021年的公开讲话来说,“移民新政”不仅向世界展示英国人与我国政府唱对台的“强硬立场”,又能通过香港移民为英国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产,是“一箭三雕”之举。
英国政府批准bno签证,最重要的凭据就是申请人是否拥有足够资产。
一旦批准签证,英国政府便会催促申请者尽快将资产转移至英国,同时为维持签证有效,申请人还需要缴纳不菲的费用。
可见英国政府自始至终看中的就只是港人精英账户里的钱罢了。
即便成功移民到英国,港人们也免不了受人白眼。因为英国人向来觉得移民是“臭外地的,到我们大英要饭来了”。
即便是来自东欧的移民,在当地人看来也是抢夺工作岗位的“掠夺者”,更何况皮肤样貌差异甚大的少数族裔呢?
据英国《卫报》披露的一份种族平等研究显示,超过25%的少数族裔在英国经历种族侮辱,33%的人因种族在公共场合被嘲笑,16%的人受到邻居的种族歧视。
不知那些黄皮肤的“精神英国人”“回国”后,看到周围人时不时对自己露门牙,提眼梢时是怎样的心情?
所谓bno“5+1”签证政策,背后折射的不仅有英国人“强装面子”去追忆的“帝国余辉”,更有深受殖民政府蛊惑港人心中的“帝国幻梦”。
但面子毕竟会丢,梦也终究会醒!
最后引用前海管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在媒体上的公开撰文,略表笔者对抱着美梦贸然移民英国者的态度:
英国因脱欧而陷入经济停滞乃至于衰退的低谷,此时港人移民前往,与当地人争夺日益稀少的社会资源,只能祝其好运了!
移民在现代英国的形成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现在很清楚种族、阶级、宗教和性别如何构成移民的经历,以及它们对英国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但正如南希·格林近二十年前指出的那样,研究移民的学者必须关注出境和入境。这种研究“退出政治”的呼吁对英国来说尤其恰当。在 1850 年至 1980 年之间的每个十年(除了 1930 年代),英国都经历了逐年的净移民。
说实话,很多人应该都有一种感觉。本该“大地回春”的2023年,日子并没有好过起来。特别是今天,我看到骏利亨德森发布的《主权债务指数》报表后,更加坚定上面想法。今年,香港整体未偿还债务比去年增长8%,人均负债已经超过20万港元,金额创下新高,“全民负债”毫不夸张。怎么欠下这么多钱的?逃不过这3个原因。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说点移民那些事儿,坚持把个人观点表达出来的移民规划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话题是:大陆如何移民香港?香港,这个东方之珠,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香港不仅有繁华的都市风光,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更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和自由的社会环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物流和创新中心,也为很多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和生活品质。
香港已经连续12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的城市,愈来愈多人蜗居在劏房等不宜居住所,去年市民轮候公屋的平均时间更创23年新高。香港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表示,未来十年公营房屋供应能完全满足需求,当局目前会加建简约公屋,在短期内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首份施政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会兴建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
近期,英国动作频频,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新政完善移民和签证制度。在英国保守党政府力推的新法律——《非法移民法案》(illegal migration act 2023),于上周获得国王查尔斯御准并成为正式法律后,英国内政部迅速更新了入籍禁令(citizenship ban)。最新法律规定,今年3月7日非法入境英国的人,将终身永远无法获得英国永居或护照。
最近移民真的是火爆了,问了下专门做移民的,最近两个月的业务量直接被整个一年都要翻倍了。不得不说,国内不管富人,中产,还是无产,都想尽办法跑路了。于是爱尔兰投资移民直接关停,葡萄牙黄金投资移民关停。澳洲这边更是恐怖,投资移民才处理到2020年,也就是说你现在去递交投资移民,还要先等三年的排期。除了投资移民通道,现在澳洲这边旅游签的通道也被卡脖子了。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说点移民那些事儿,坚持把个人观点表达出来的移民规划师。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香港移民的话题,香港移民最快的办法是什么?一步步教你如何申请。香港,这个东方之珠,一直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香港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国际化的氛围和机遇,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有着高效的法治和自由的市场...
本文编辑剧透社:issac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抄袭者将进行全网投诉提到tvb的知名气质美女,相信现年45岁的香港知名女星简慕华(rachel),一定会榜上有名。虽说简慕华已经离巢tvb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是早年她在荧幕上饰演的不少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离巢tvb的这几年,简慕华一直都特别低调,几乎很少会现身公开场合。
世界闻名的碎片大厦英国创新者签证英国创新者签证2023年4月13日起,英国政府终止了备受欢迎的初创者签证(start-up visa).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发布了最新的创新者签证(innovator founder visa)。创作者签证有望成为最受中国留学生,尤其是最受创业创新型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欢迎。
每日优鲜没等来白衣骑士,上市周年面临生死大考。白马骑士,逆风翻盘的戏码终究没在每日优鲜身上上演。7月28日一早,每日优鲜关闭30分钟极速达服务的消息就被送上了热搜,被网友调侃每日优鲜变成了次日优鲜。随后当天下午,有网友爆出每日优鲜内部会议录音,录音中每日优鲜hrbp代表公司告诉所有参会人员:“这里面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