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平塘,连绵群山似凝固的波涛。“海浪”中央,“中国天眼”遥望宇宙,永不停息。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称其“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今年以来,“中国天眼”成果频出,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
06:34
见证创新发展新高度
“中国天眼”有多大?
口径500米,仅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就用掉1万多吨钢材;
反射面板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
如果将“中国天眼”装满水,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2升……
给这只“观天巨眼”做维护保养,难度可想而知。
自运行以来,“中国天眼”日常运维多靠人工,但因高危作业风险、极端气候等因素影响,人工运维效率低,稍有不慎,还可能造成破坏。运维工作与科学观测之间矛盾突出。
为提升运维质效,“中国天眼”于2019年底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努力下,该项目于今年7月26日通过现场验收。
项目负责人、fast副总工艺师孙才红介绍,通过这一项目解决了“中国天眼”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高危作业风险隐患、人工维护效率较低、气候条件制约观测等问题。
“智能维护机器人系统将有效确保fast的运行安全,提高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和使用效率,促进天文成果的产出。”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据测算,这些成果每年能为“中国天眼”增加约30天的可观测时间。
运用智能机器人参与运维工作,是“中国天眼”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推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高水平管理和运行的典型案例。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运维工作需要中国科学家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不断“挑战认知和技术极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2011年开工建设以来,“中国天眼”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仅在建设阶段,就获得了钢结构、自动化产业、机械工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电磁兼容研发等10余个领域的国家大奖。
近年来,以“中国天眼”为代表的一个个重大科技项目,不断见证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高度。成绩背后,是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而突破力量的源泉,就厚植于自立自强的创新土壤之中。
拓展人类观天极限
发现新脉冲星数量达800余颗,是国际上同一时期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有望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的演化理论;
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为理解超大质量黑洞、星系并合历史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等重要问题提供帮助……
今年以来,“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为探索宇宙奥秘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fast需要以公里级的设施体量,实现毫米级的测量精度,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控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表示,此次通过验收的馈源舱全天候智能测量系统已经实现5毫米的测量精度,未来有望继续提升至2毫米。
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在1毫秒的时间内能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快速射电暴自2007年首次被确定存在以来,迅速成为天文学最新研究热点之一。
得益于“中国天眼”的超高灵敏度,我国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对更好理解这一宇宙神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所在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在他看来,这一发现得益于“中国天眼”的建成和高效运行。
“fast的灵敏度让中国天文学家站在了人类视野的最前沿。”李柯伽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科研团队均已开展了约20年的纳赫兹引力波搜寻,凭借“中国天眼”的优良性能,cpta研究团队以数据精度、脉冲星数量和数据处理算法上的优势,弥补了观测时长的差距,使我国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和研究同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运维智能化水平的提升,fast的运行效率将进一步提高,这将帮助我们更快地积累更多观测数据,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多重要发现。”李柯伽说。
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20多年前,一群中国科学家怀抱着对民族的赤诚和探索宇宙的初心,以“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在全世界都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让“中国天眼”最终得以屹立在贵州的群山之中。
2011年3月,“中国天眼”正式开工建设。为加快工期,台址开挖和装置本身部件的设计、试验同步进行。
“fast反射面板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厚度只有1毫米,对索网的抗疲劳性能要求极高。”姜鹏告诉记者,反射面板如同人眼的“视网膜”,索网则是支撑“视网膜”的“神经系统”,其结构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现有钢索都难堪重任。
整整两年,姜鹏带着一帮青年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索疲劳试验。近百次失败,从千头万绪中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攻克超高强度、抗反复拉伸的钢索,首创主动变形反射面,使望远镜覆盖40度天顶角,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
如果问“中国天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除去科学上的价值,或许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敢创新,能创新。
“没人告诉你可以怎么做,谁也没有把握自己的方法一定行。”姜鹏说,“反复试验、多次失败、越挫越勇”的艰难攻关贯穿了“中国天眼”建设、调试的每一个环节。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宣告落成启用,向全球工程界贡献了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
在调试阶段,“中国天眼”又碰到难题。“‘积木’搭好了,但望远镜不能按照总控的指令高效运行。”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控部主任孙京海说,“简单的修复解决不了问题,控制系统必须推倒重建。”
为了尽快开发出新的控制系统,孙京海无数次挑灯夜战至东方既白,几乎重写了全部核心算法代码。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工程调试进度耽误在自己这里。最终,在正式测试时,一套为“中国天眼”量身定制的控制系统,所有指标一次通过。
创新无捷径,唯有勇攀登。
“敢为人先的魄力、追求极致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定力,是fast的成功秘诀。”姜鹏说,多年来,“中国天眼”团队为我国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极目宇宙的道路上,“中国天眼”步履不停。天眼问天,没有终点……
文字记者:欧东衢、吴箫剑、潘德鑫、张泉
视频记者:欧东衢、吴斯洋、刘勤兵、杨欣、吴思
海报设计:孙瑶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编者按:新加坡确诊病例居高不下,不少在新加坡的朋友都有飞中国的打算。那如果是外籍人士向长期在中国居留,需要如何办理长期居留签证呢?《新加坡眼》app网友“赵开心”最近到了中国,她在山东济南成功办理了长期居留签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办理过程,山东济宁转长期居留签证需要的资料:境外结婚证认证(大使馆认证盖章),结婚证翻译文件(需有翻译公司盖章),翻译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不可以过期的),临时居住证,体检报告,申请人护照,邀请人护照身份证和户口本
中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说真的,我们一直都知道澳大利亚是热门的移民国,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国移民到澳大利亚。但是,仍然有很多申请人不知道在移居澳大利亚之后可以获得什么福利?她们甚至不知道移民与入籍的关系。澳洲移民后,是否仍拥有中国国籍?就是因为这些误会,所以很多人对于移民澳大利亚这个问题,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公司新入职外籍员工需要申请办理《上海市居住证》b证人事不知道这是什么又该如何操作办理?别着急一起来看▼▼▼适用对象海外人才居住证主要的适用对象为具有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在上海合法工作或创业的以下人员:加入外国国籍的留学人员;外国高端人才及其他外国专业人才;持中国护照、拥有国外永久(长期)居留权且国内无户籍的留学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专业人才,台湾地区专业人才等。
中国人都是怎么移民到美国的?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墨西哥和印度排名第三移民美国的国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人都是通过什么途径移民到美国的?最后一种是最受争议,也是目前比例很高的方式,第一种是直系亲属移民,比如子女为父母移民,父母为子女移民,这类移民占比为19.2%。第二种是非直系亲属移民,比如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这类移民占比为34.1%。
我是移民哥,来自欧盟国家——斯洛伐克。我在中国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很友好。人们只是很好奇我来自哪里,我在中国做什么,甚至鼓励我找一个中国男朋友和他结婚。所以当我看到一些关于中国人抗议《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新规的文章时,我感受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让我有些难以表达的情绪。 欢迎“外国人”去斯洛伐克定居
5万块钱起家,胆大包天敢状告发改委,身家20分钟缩水近千亿,一方面是全球技术领先者,另一方面又造假。水电大王,中国首富,能源大王等等的,这些都是媒体,曾经给辉煌一时的汉能创始人李河君的标签。2021在碳中和的风口上,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新能源,而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中国最大的太阳能薄膜发电公司汉能集团,却没能成为受益者,最后因为付不起房租,北京的办公楼被强制拆除,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1944年,河北秦皇岛市的一座村庄里,一个中年男人带着几岁的孩子,悄无声息地藏在河边的芦苇丛里,惊恐地偷偷看着不远处空地上发生的一切。一队凶神恶煞地日本士兵手中拿着枪,抵在几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头上,强迫他们走出村庄。
近日,网友们在纷纷讨论国产航母海试时间,热切盼望能一饱眼福。提到国产航母,必然会想起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其中有这样一位早已退休,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年迈老人,不辞劳苦,为国产航母的顺利建造做出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强的焊工”。他就是中国焊接专家潘际銮院士。潘际銮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焊接技术,这本是一项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但他却坚持这是中国未来迫切需要的技术。
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大约有200多万的海外哈萨克族人回到了哈萨克斯坦,其中外蒙古有将近19万人,中国有11万人之多。重点来了,我们本文主要想说的,就是这11万多来自中国的哈萨克族人。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中哈人”,意思是来自中国的哈萨克人。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的中哈们,他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呢?
作为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我国在人数这方面一直有着自己的优势。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口流失问题却愈加严重,截至2020年我国的移民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也因此这引发了不少人对其的思考,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如今面对如此人财两失的局面,到底该如何应对呢?而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越南在唐朝属于中国吗(越南自秦朝到唐朝始终是中国郡县而没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