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席卷全球的卫生大事件面前,使用公筷已成为国家提倡的餐桌上进餐的文明行为习惯之一。
而很早就有人指出,歪果仁对于中国饮食上最不可接受的几点中,就包括中国实行的是聚餐制,而不是分餐制。
之前火爆网络的一个小视频中,几个老外在中国点餐,每个人抱着一个菜吃得不亦乐乎……
实际上,中国分餐制的习惯非常久远,甚至在3000多年前就是实行分餐制,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餐饮文化中关于分餐制的故事。
早在唐朝以前,人们吃饭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大多数的宴会都是分餐制的,即每个人单独吃一些食物,符合卫生要求。
2015年,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重大新闻,考古专家认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就是最早的“中国”;
图注:陶寺遗址中出土的木案
其实在距今约4500余年的陶寺遗址中,就发现了当时古人饮食用的木案。木案基本上都是长方形,长约90~120厘米,宽约25~40厘米。
木案下面还有木条做成的支架,通高约10~18厘米。根据遗留的颜色判断,木案都是涂成红色,有的还用白色绘出边框。这些木案出土时上面还放有多种酒具,可以说是最早的分餐制文物。
而在夏商时期,当时人主要用鬲当作日常烹饪的器具,近年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碎片表明,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结合出土陶鬲的数量与形制,专家也推断当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图注:陶鬲li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其中提到的席就是每个人的座位,而割指的是分配给每个人的食物。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席位安排的不合理,食物分配的不合理,都不稀得吃你家的饭。
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孟尝君就和自己的门客们吃一样的饭,有一个门客认为孟尝君自己吃得好,自己吃的不好,就很生气,结果看到孟尝君吃的和自己一样,直接羞愧到自杀了。且不说这个门客的做法是否合理,但是这个故事也是当时实行分餐制的证据了
图注:油画《楚汉相争-鸿门宴》作者王宏剑
更有名的一个分餐制故事就是鸿门宴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几个主要角色的位置都是分开的。也说明当时采用的是分餐制。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而在各种汉代出土的壁画中,当时的分餐制也是很形象的被描绘下来。
一般认为,在南北朝时代,因为大量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直接打碎了汉代以来分餐制的局面。
当时也出现了胡床、胡椅等新的家具体系,悬腿或者盘腿坐姿也逐渐代替了汉代之前跪坐的姿势。
到了唐代,就更为明显了。
在敦煌莫高窟473窟的壁画中,已经可以看到唐代的宴饮聚会已经开始聚餐了。
图注:敦煌473窟,唐代的宴饮壁画
从上图可以看到,四男五女九个人分别面对面坐在一个凉亭中,亭中正中间摆放有一条摆满了各种食物的高脚长条桌,四位男士和五位女士分别坐在两边的两条高脚长凳上,男士好像是盘腿坐在椅子上。
他们面前各自摆放有独立的杯盏碗筷,可以说已经是聚餐的形式了。在这幅壁画中,男人和女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
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女性仍然无法在餐桌上吃饭。这是历史上歧视妇女的产物,但是这幅壁画向我们证明了唐代没有这样的规则,这可能被认为是唐代妇女地位较高的体现。
在敦煌壁画中,类似的场景还有不少。
图注:野餐图,唐代壁画
另外在西安发现的唐代野餐图中,也发现有类似的场景。
上图中9个人分坐在摆满食材的长桌三面,所坐的也都是高脚椅子,一张椅子可以坐三个人,其中有人盘腿坐,有人垂腿坐。
而且每人前面都有单独的杯筷餐具。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认为,唐代引入胡人的高桌椅后,聚餐制就逐渐出现了。可以说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就是随着高脚桌和大椅子的出现而逐渐从分餐制走向聚餐制的。
图注:宋徽宗-《十八学士文会图》
到了宋代的时候,当时已经接受了聚餐或者是会餐,在宋徽宗所绘制的《十八学士文会图》中,可以看到十余名文士都坐在鼓凳上,围着一张巨大的食案,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等到宋代以后,在经历了元朝、清朝两次异族入主中原,聚餐制可以说已经替代了分餐制,成为主流的餐饮方式了。
一大家族聚会在一起,吃一大桌丰盛的菜肴,更是联络感情的好时机。
不过,中国5000年的餐饮文化,无论是分餐制还是聚餐制,其实内在的文化内核都没有变。
如果国家真的大力提倡分餐,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后,大家也都会使用公筷,再次回归分餐了。你说呢?
提示:阅读本文约3分钟!最近,新加坡由于通胀的问题,似乎大家都呼喊着两个字:没钱!但是,出去消费的欲望却丝毫没有减弱,毕竟新元还是很坚挺,出去消费还是蛮划算!那下半年在新加坡干什么赚钱?先看一组数据!目前,亚洲多个地区接连宣布松绑边境管制,让旅游业突然又热炽起来。旅游预订网站也发现,亚洲地区也成了新加坡人年底假期的出游首选,十个最热搜城市,亚洲就占了七个。
最近,晓岚和一群老外去芬兰旅行,我的旅伴里有芬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韩国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却玩得挺投缘,我常常用自己蹩脚的英文跟他们介绍自己的国家,以及我所生活的重庆!他们对我们的地大物博充满好奇以及浓厚的兴趣,他们当中来过中国的只有2人,而且也只去了一个城市,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电视、网络或ins上热门的旅游博主。
巴基斯坦女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让很多不敢想象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对于中国的好兄弟巴基斯坦同样如此,一般而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这个定律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似乎不那么适用。有美国人觉得,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并没有表面上那般亲密,甚至有可能想美国和土耳其一样经营多年终究是塑料兄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因此,有人发出疑问,当巴基斯坦人到中国会有怎样的待遇,此外住在中国又是什么感觉?
导读津巴布韦有“非洲粮仓”之称,粮食产量相当的惊人,只不过因为20年前一场错误的举动,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至于现在的津巴布韦遍体鳞伤,正在自愈中......说起津巴布韦,很多人就会被这个国家的钱联系在一起,这个国家的钱的面值大的让你难以想象,简直要比天地银行的面值都要大。其实津巴布韦以前不是这个样子,津巴布韦以前在非洲国家里面,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尤其是该国的农业,很发达。
俗话说,音乐无国界,意思是音乐是人类间通用的语言,不需要用眼睛去看,而是专心用耳朵去聆听就可以了,即使语言不通,但是那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仍然能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从心里深处,产生互动和共情。这就是音乐 的魅力。比如,我们国人听英文歌曲,虽然对英语不精通,根本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仍然能明白这首歌曲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是欢快的,忧伤的,还是抒情的,不同的歌曲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
本文授权今日头条原创首发中国与伊朗签署了25年合作协议。伊朗媒体指出协议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在伊朗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规模有4,000亿美元;第二,石油和贸易用人民币和数字人民币结算;第三,北斗卫星支持伊朗的导弹。对中国和伊朗来说,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是双赢的。中国需要伊朗的石油,需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伊朗也需要中国的投资和北斗卫星。
在异国他乡,对着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通过翻译软件和别人聊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薪6000元,每月1日领工资,干得好有提成,看似从事着白领一族的工作。然而,被限制私自走出办公大楼,无法联系日夜思念的家人,一起工作的人彼此不知道真实姓名,因为他们只有代号……让人感到无尽的煎熬痛苦和莫名的孤独寂寞。
1、想去尼泊尔赚大钱结果全是套路一个定居在尼泊尔的华人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年前,有一个中国人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做旅馆生意,看上一家旅馆转让费是20万人民币。这个人就跟中国的一个朋友说,投资尼泊尔的旅馆需要100万,两三年就能回本。但自己手里没那么多钱,可以两人合伙。于是朋友拿出了25万,他用20万接下了旅馆,然后一分钱没花,还占了75%的股份。
他曾被誉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也曾被中国亲切地称为“老朋友”,近日,这位经历过二战和冷战的“活化石”重新来访,激起了无数的讨论和热议。很多人都在思考,年逾百旬,早已功成名就,本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的基辛格博士,为何要“重出江湖”?今天咱们不谈国事,来看看这位“老朋友”是如何描述中国的。其实在基辛格心中,中国从来就不只是对手或者朋友这么简单。
中国“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由于门槛高、控制严,能获得“绿卡”的外国人少之又少。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公安部批准1576名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至此,中国“绿卡”持卡人数才过万。而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口已有近百万人。宁波诺丁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毓隆是马来西亚人,在宁波生活工作了近十年,去年拿到了中国绿卡,“很开心,以后坐飞机不用带护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