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个案例:
大家都知道欧洲第一强国-德国。如果你去德国旅游,你会发现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
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
德式阅读,可以总结概括为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 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再遥不可及。
数据调查显示: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书也成为了朋友之间最受欢迎的礼品。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
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评的6本书为例:《波比和流浪汉:一只改变我生命的猫》;《战争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愈密码:六分钟病愈方法》;《百岁老人跷家去》;《狐狸谷》。
读书应该是德国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达到了平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的阅读。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 “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看完案例,在你心中,是否曾经也问过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用?
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我们总是拼命赚钱,拼命生活,或多或少变得有些功利,所有的事情都想能够明码标价,付出的努力得到等值的回报。比如,希望可以通过书本,获取更大的效益。而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反而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所以,读书有什么用?它既不能让我们立刻变得身价百万,也不能一瞬间获取更多物质上的满足,不能换取金钱,不能获得工作……但是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大的勇气,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大风大浪,自如地处理各种困难和挫折。
一本书就像一碟菜。我们曾经吃过很多食物,如今可能记不起来它们的味道,但可以确信的一点是,这些食物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们的骨头和血肉。我们看过的书,可能记不住里面的内容,但相信从书本中的感悟,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阅读,是最低成本的社交
英国知名数学家伊萨克·巴罗说:“读书的乐趣,在于结交好多比我们高明的人,指引我们走向广阔的人生。”
阅读一本书,就像是在结交一个朋友,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去品味他的生活态度。可以感受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可以感受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洒脱;可以感受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恬淡宁静……
阅读一本书,就像与久别的朋友重逢,听一听他的故事,品一品他的喜怒。想要成为《围城》中孙柔嘉和方鸿渐小两口的和事佬,化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想要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古塔山杜梨树下的约定无法实现而惋惜;想要为《白鹿原》中田小娥和黑娃的爱情叫屈,去扯断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枷锁……
阅读一本书,就是交一位好友,不同类型的书,犹如性格迥异的朋友。就像清代张潮所说的那样:“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书架上添加了《红楼梦》,家里就请来了曹雪芹;书架上添加了《哈姆雷特》,家里就请来了莎士比亚;书架上添加了《呐喊》,家里就请来了鲁迅;书架上添加了《战争与和平》,家里就请来了托尔斯泰……
只需要一本书,就可以将古今中外的先贤,请至家中;也是一本书,就可以和这些智人进行思想碰撞。美国作家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有一种活法。”结交不同的朋友,才有可能感受不同的人生,阅读一本书,就像是在感受不同的人生。
如此,读书便成了最低成本的社交。
阅读,是提升认知的最佳途径
路遥《人生》中有一个桥段一直印象深刻:当刘巧珍到城市中去见高加林的时候,给他讲的全是庄里的事情:“咱们庄的水井修好了!堰子也加高了!”“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十一个……”而高加林想要聊的却是时事政治、国家大事,想要聊文学、聊诗歌。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眼界,聊的话题就会不一样,这也成了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眼界和地位。
出身可能是上天决定的,但是我们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却不是。
迪克·威尔逊在《毛泽东传》中这样描述:毛因看书耽误农活,经常与父亲发生争执。当父亲要求他规规矩矩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毛的回答是:“我会规规矩矩地干活,但我也要看书。我保证先干活,后看书,田里的活干完后,总可以干点自己的事情吧!”从此之后,毛利用上午时间干完全天的活,然后就用自己争取出来的时间去看书。
学生期间,他一整天泡在读书馆中,直到闭馆才离开。如果因为学生斗争,教室里不能看书时,他就躲到厕所。这段时光,成了毛知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了解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穆勒的《名学》、亚当·斯密的《原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赫胥黎的《天演论》。
也正是日积月累的阅读,让他彻底从农村走出来,认识了大千世界,了解了各国的现状;使他能够带领共产党,拯救中国,为我们如今的盛世奠定基础。
借用蒋方舟的一句话:如果不去读书,你的价值观就任由周围的亲戚和朋友决定,读书是一种成本最低的了解世界的途径。
当阅读《罪与罚》,就会认识到,因为一百卢比,真的会逼疯一个人,甚至逼死一个人;当阅读《红与黑》,就会认识到,为了一己荣誉,和自己内心的敏感,真的会亲手去杀曾经心爱的人;当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会认识到,美国黑人的地位到底有多低……
阅读,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我们常说,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而阅读,恰恰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孩子具有大人所不及的模仿能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尽收眼底。父母的一言一行,正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两三岁的孩子为了手机向父母撒泼打滚;也可以看到四五岁的孩子熟知抖音、王者这样的热门软件;更可以听到六七岁的孩子满嘴“牛逼”、“卧槽”。任何人都会懂得,孩子的这些行为,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
一切的问题,都源于父母的影响:整天玩手机的父母,教不出爱阅读的孩子。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平白无故的优秀,出色的孩子,10%源于自身的努力,90%则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与其为孩子的教育抓耳挠腮,倒不如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让孩子看看阅读带给我们自身的变化,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魅力。
当遇到问题,我们可以和孩子平心静气聊天、改变以往咆哮式的沟通,然后告诉孩子,自己这样的变化源于一本叫做《非暴力沟通》的书。
当孩子遇到困难,我们一起帮助他找出解决办法,为他营造积极的环境,然后告诉孩子,这样的办法来源于一本叫做《正面管教》的书。
当孩子做事无厘头,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制定时间表,再将所有事情列出轻重缓急,然后告诉孩子,这个方法来源于一本叫做《自控力》的书。
你会发现,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但前提是,需要将阅读当作一种家风。一旦阅读成为家风,那书架,就会成为最大的不动产。
然而,有多少父母,宁愿花费上万元为孩子报补习班,也不愿意给孩子购买一本爱看的“闲书”,因为他们眼中的“闲书”,于高考无益。又有多少人,宁愿花费上百万购置一套学区房,也不愿为孩子打造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殊不知,最好的学区房,就是我们自家的书房。
最后,关于读书的意义,以下是知乎点赞最多的回答,借用一下:
小说读多了,你会见到各种跌宕起伏的人生,各种丑恶和挣扎,各种低劣和媚俗,各种憔悴和不甘,各种无奈和幽暗,你会读到各种人世间沉沦的故事,从此之后你不管面对什么事,都是你内心深处早已体验过的黑暗桥段。
历史读多了,你会见到各种大势,各种被命运洪流裹挟而去的微小个体,你会发现人的渺小,世事的既定和多变,愚蠢的重复和偶然闪现的微光,那微光如昙花一现,以至于你毫无信心能在有生之年遇见。
哲学读多了,你会见到各种价值观的形成,各种质疑的微妙,你会发现自己原本坚定相信的不过是一场虚妄,你原本嗤之以鼻的居然蕴含道理,你会不再执着于曾经那些坚守,你会用更思辨的目光看到这个亦真亦假的世界。
社会学读多了,你会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其实都其来有自,你会发现人类社会不过是一张想象中的草图,自以为是的运作,你会发现有些温暖的事情,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冰凉的考虑和目光,你是系统的一分子,你轻若浮萍。
人类学读多了,你会发现人类不过就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你会发现我们没有什么高尚,没有什么特殊,我们只是披着一张现代文明的外衣,行鼠窃狗偷之事,我们只是一边诉说着一个个虚假的故事,一边满足着各种贪欲。
从今往后,愿你可以静心阅读完自己喜欢的那本书!
素材来自知乎和网络。
今天就来说下在澳洲申请读博士的要求、流程和注意事项。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毕业生第一步你要先确定自己是下定决心要读博士,确定自己想要做哪个方向,并且是自己感兴趣想要做研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士,读博士和读书考试或在公司上班是完全不一样。在澳洲读博士做研究,不是导师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是给导师打工完成任务 (国内有些人把导师称为 “老板”,在澳洲并不是这样) ,也不是直接用现成的方法解决现有的问题。
澳洲博士奖学金政府奖学金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简称iprs)是澳洲政府拨的奖学金,由澳洲政府统一评选。iprs是只针对国际留学生的奖学金,不会给澳洲本?学?。而且这个奖学金待遇非常好,包含学费、生活费、签证费,医疗保险等。当然,申请难度也非常高。
很多国内的学生以为,出国到海外读博士学费很贵,如果没有奖学金,恐怕难以支撑生活。毕竟读博士与学习其他课程不同,需要全身心的完全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兼职打工的时间,而且高昂的学费也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负担的。 低成本的完成科研求学之路?新西兰可以! 今天小编为您带来。 新西兰政府为鼓励引进高技术人才,鼓励留学生来新西兰读博士,学费与本地学生相同,因此即使学校当时没有科研奖学金,每年学费才3万人民币左右,名副其实的学费便宜,性价比高!
先来说个案例:大家都知道欧洲第一强国-德国。如果你去德国旅游,你会发现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
留学生回国能否考公务员?当然是可以的。以历年国考公告为例,基本报考条件中并没有限制留学生报名,只需要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不违反其他不可报考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即可报名参加国考。值得注意的是,国考中绝大多数岗位都是符合留学生报考的,只有少量涉密岗位是留学生不能报考的,这并不影响留学生考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