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2020年,我国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口增长35%。
10年间,广东人口密度增量达到100人/平方公里以上。另外三个同样达到该水平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和浙江。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896万人。其中,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十年新增跨省流入人口达812.43万人,跨省流入总人口接近30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开启人口“收割机”模式的广东,实际上也有潜在问题。人口增速增量均位列第一背后,各经济区域人口流动两级分化明显、一线城市人口负荷过重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非珠人口流失严重,两极分化明显
统计年鉴显示,2010-2020年期间,广东常住人口新增2183.06万。不仅连续14年稳居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地位,亦是人口增量第一大省。
截至2020年底,广东常住人口超过1.26亿人。这一数据相当于英国总人口的近2倍,以及韩国总人口的近2.5倍。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流动人口将近52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半数,其中省内流动人口和外省流入人口分别为2244万人、2962万人。也就是说,广东每5个人中至少有1人来自外省。
不可否认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到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广东人口总量迅猛增长,流动人口较10年前增长了51.71%。但是各区域间的两极分化也进一步加强。
与其说广东是人口“收割机”,不如说珠三角才发挥了人口虹吸作用。相比2010年,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的主要为珠三角地区,从5622.95万人涨至7823.54万人,增幅39.14%。其人口比重也从53.85%提升至61.97%。
粤东和粤北地区常住人口不增反降,东翼常住人口从1682.47万人下滑至1631.84万人,跌幅3.01%;北部山区从1609.97万人下滑至1591.96万人,跌幅1.12%。
粤西地区城市虽然有所增长,但是整体比重也在下滑,常住人口占比下滑2.12个百分点至12.49%,也是四个片区中占比最小的。
人口净流入进一步反映各地经济竞争力。实际上,2020年21个地市中,仅8个城市实现人口净流入正增长,均为珠三角城市。
但珠三角选手也有“拖后腿”的。即使处于珠三角区域,肇庆也未能幸免人口净流出,2020年净流出人口达到43.72万元。
非珠地区,人口净流出最严重的三个城市为茂名、湛江和梅州,分别为205.3万人、161.51万人和156.86万人。
21个城市里,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实现正增长的仅7个,分别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均属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人口“天花板”渐显
“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宣传语,一度成为深圳“出圈”的元素之一。
10年以来,深圳增长人口达714万,占全省三分之一,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
大量人口流入之下,一线城市的承载力也逐渐趋于饱和,人口“天花板”渐显。在最新的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中,深圳也以超过7000人/平方公里位列内地城市第一,人均土地面积低于143平方米。
这一数据甚至超过香港。按照香港2022年中人口数据729.16万人及陆地面积计算,其人口密度为6590人/平方公里,低于深圳市域人口密度。
庞大的人口输入增进了当地经济,却也带来公共资源分配难、生活成本提高等问题。以教育方面为例,因教育缺口巨大产生的“上学难”正是深圳的隐忧之一。从1979年到2019年,深圳在校小学生人数已从4.7万增加到了106.9万,但当地小学仅由226间增至340间,教学资源增速远远跟不上生源。
而在中学方面,多年来深圳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一直在50%左右的低位徘徊。另外三个一线城市中,北京大约为86%,上海和广州均超过60%。
随着资源矛盾凸显,深圳开始有意控制落户数量,如提高学历要求。2021年5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提高了对学历型人才落户的底线,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技师。
高企的生活成本、受疫情影响更明显等因素“劝退”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广深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炙手可热,常住人口增速明显放缓。2021年深圳、广州新增常住人口仅4.78万人、7.03万人。而在五年前,2016年两地新增分别为87.3万人、54.24万人。人口新增量已大不如从前。
根据第七次普查,2020年广州行政中心越秀区常住人口甚至呈下滑趋势,相比2010年减少11.87万人,降幅11.86%。
《广东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规划表示,2035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上限规模为8440万人。截至2020年,大湾区九市常住人口已达7823.54万人,这一增速已远超政府的初定目标。
《2022粤港澳大湾区投资白皮书》进一步指出,深圳和广州过去10年人口增长的量已经远远大于未来15年所剩余的量。
澳门想找新出路
近十年来大湾区的珠三角九市基本实现人口增长,那么香港、澳门又表现如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香港、澳门人口分别为747.42万人和68.32万人,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别增长5.31%、23.7%。
虽然增速可观,但澳门不足70万人口的数量放在内地也仅三线县城的规模。加上当地经济严重依赖博彩业,其次是旅游业,产业发展上不需要大量人口。
这一情况正在扭转。一方面,疫情以来旅游业遭遇了冲击;另一方面,博彩法修订、“洗米华”被捕等事件大幅冲击博彩业。因此,澳门向来严格的户口政策也出现松动,试图通过澳门身份的放开为当地经济寻找新的起点。
2021年11月,澳门颁布《人才引进制度》,提出三项移民计划,以引进四个新产业的高端人才: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科技和文化体育。产业多元化已经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居民北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七普数据显示,居住在内地的香港居民有37.14万人、澳门居民5.57万人。上述人员中有41.85万人居住在广东,为全国最多。就业、定居与就学是港澳人士常居内地的首三个选项。
香港通关以来,很多拿香港居民身份已经满7年可以转香港永居身份的朋友,纷纷回香港核实永居身份,那么核实香港永居身份申请流程是怎样呢?yq三年没回香港对永居申请有没有影响?今天hedy就来手把手教大家满7年后如何核实永居。香港永居申请流程1、 准备好申请永居所需的资料2、 提交永居申请3、 收到入境处第一封信,表示已经开始处理你的申请
疫情3年,很多港漂被困内地,即便满7年也没回港办理永居手续。直到今年宣布通关,一大批港漂全跑回了香港办永居,入境处预约系统都要被挤爆了。那些换完永居的小伙伴也别忙着高兴,换完永居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做,大家快来看看自己都办好了没有!1.注销内地户口换完香港永居后需要注销内地户口,一般是需要回户口所在地办理,各个省市的办理方法不太同,大致流程一致。
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长期在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总数首次突破了300万人,达到了30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这些外国人中,来自中国的人数最多,超过了76万人。如果考虑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已经更换了日本国籍的中国人和逾期滞留者,那么获得长期居住身份并定居在日本的中国人大约接近100万人。
香港低税率、薪资高福利待遇优厚有不少小伙伴为这座城市着迷想要成为他的永久居民下面小助手就来介绍一下最新拿到香港永居权的6种方法~拿到永居权的前提拿到香港永居的大大大前提就是——以合法的方式在香港待满7年!注意看官方描述:“在香港特区成立以前或以后通常居住于香港连续7年或以上的中国公民。”按照此条件,申请人只要满足在香港通常居住7年就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留权。
通过优才计划、专才计划、高才通计划、研究生进修等方式移居香港,拿香港居民身份,在港连续通常居住满7年后就可以申请转香港永居身份。香港优才计划是所有申请香港身份方式中最灵活的一种,没有移民监,无在港就业要求,也不要求长期在港居住。众所周知,香港优才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来港定居,为香港做贡献。而且这几年,香港人才紧缺,对于吸引人才不遗余力,政策是越来越利好,通过率也越来越高。
时隔近8年,香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又称投资移民计划)再次被提起。在11月7日由香港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中,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建议,政府可重新推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让投资指定数额的人士移居香港(性质类似投资移民),提振目前较低迷的经济。她认为,若如果考虑重推计划,可设定一定限制,例如投资指定项目等,避免楼市炒风重现。
香港身份证分为两种: 一种是香港居民身份证,另一种是香港永久身份证。通过香港优才、进修、专才首先获批后是拿香港居民身份证,7年后,能证明申请人以香港为通常性居住地,方可转为香港永久居民。那么这七年是必须在香港生活吗?并不是。香港永居对留港时间长短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更没有网传每年需要在香港居住满180天的说法。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22日)发表了新一份财政预算案。让人惊喜的是,除了继续给全民派发电子消费券→《香港再派5000元消费券!港漂也有份! 》,特区政府还打算推出新版投资移民计划!投资移民计划重启!投资移民计划(即“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简单来讲,就是吸纳人才通过投资的方式移居香港!过往,香港也曾推出类似的计划。
有一部分因为某些原因会选择在香港结婚,那么香港结婚证在大陆被承认吗?在香港办理结婚证需要哪些手续,是不是与大陆办理的结婚证一样?以下就是信达国际杨顾问大家详细介绍香港结婚证在大陆被承认吗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一、香港结婚证在大陆被承认吗1、香港结婚证内地认可,但是需要认证。如果新人是在香港登记结婚的,那么香港的结婚证在内地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娱乐圈有不少香港和台湾明星,也是的得益于咱们这边娱乐圈舞台更大,能吸引他们来演戏,有的明星在这里出名,赚了很多钱,还有很多明星一直不温不火,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你知道的港台明星。黄安,说到这个人可能大家觉得名字陌生,但是他的作品你肯定听过,当年他凭借《新鸳鸯蝴蝶梦》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他曾开玩笑说,自己的歌是70后去ktv时的必点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