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刚继任苏共总书记不久的赫鲁晓夫率领大批外交代表团访问中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的国庆庆典。双方在晚宴上一见如故,赫鲁晓夫即兴向毛主席提出了一条建议:可不可以让中国的100万劳工,定居到苏联西伯利亚,参与工作?
令赫鲁晓夫感到十分诧异的是,他的这条建议最终获得了毛主席的同意。但遗憾的是,在短短2年之后,中苏之间的这项大规模劳务派遣计划便不了了之。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那么,毛主席在当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同意了赫鲁晓夫这项看起来“狮子大开口”的要求?这项中苏之间规模空前的劳务派遣计划,为何最终没能实现呢?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历史上的中苏劳务派遣计划。
(中国实习生在苏联工厂)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的专机在中国人民热烈欢迎的掌声中,降落在了北京国际机场——这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问中国。
赫鲁晓夫此行带来的,不仅仅有对新中国成立5周年的祝福,还有5亿2千万卢布的经济贷款和141项工业援助项目,这都将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赫鲁晓夫访华)
9月30日,随着人民大会堂内“莫斯科-北京”音乐声的缓缓奏起,两国外交代表团的晚宴正式开始。酒过三巡后,略有醉意的赫鲁晓夫突然向毛主席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中国可不可以派遣100万劳工,到苏联的西伯利亚参加工作?”
赫鲁晓夫这番即兴的发问,属实难倒了毛主席——因为在中国百年的近代历史上,就有不少列强与昔日的清朝和民国政府签署所谓的“劳务派遣”协议,掳走了大批中国劳工到海外工作。
(美国西部的华人劳工)
在异国他乡,这些劳工付出了汗水和泪水,却往往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待遇。
就拿19世纪美国旧金山的华人劳工来说,他们冒着在矿洞内作业的生命危险,每个月却只能拿到3美金的工资。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更是流传着“每一根枕木下,就有一具华工尸体”的故事。
面对着赫鲁晓夫的突然发问,倘若毛主席骤然答应,那么恐怕有损国家的主权尊严。但倘若断然拒绝赫鲁晓夫提出的请求,那么恐怕又会影响当时的中苏友谊。
(毛主席、赫鲁晓夫、胡志明等人合影)
在发觉到会场上一时间尴尬的气氛后,赫鲁晓夫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有些失态,于是他连忙补充说道:“毛同志,我不想给你们制造困难,也不想一定坚持我的建议。如果你们觉得这条建议会伤害到你们民族的自尊心,就当我刚才没提,苏联用自己的工人也完全可以。”
看到赫鲁晓夫十分诚恳的态度后,毛主席对赫鲁晓夫礼貌地说道:“赫鲁晓夫同志,这件事对于中国人民而言非常重要,请允许我们内部进行讨论商议过后,再给苏联方面相关的答复。”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经过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几天的商议过后,令赫鲁晓夫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竟然同意了他“引进中国100万劳工”的请求!
但是,毛主席在同意赫鲁晓夫这一请求的同时,也附注了相关的条件:譬如,在苏联工作的中国劳工,应该享有和苏联劳工同等的待遇。中国劳工在苏联劳动期间,有权利将工资总额的10%汇入中国。劳动合同期满后,每名中国劳工可以用自己的工资购买苏联的物品,并带回本国。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毛主席在同意赫鲁晓夫的请求后,附注的几项条件,无一不保证了中国劳工在苏联应该享有的待遇,同时维护了新中国与苏联之间平等的外交地位。倘若这项国际劳务派遣协议签署下来,那么中国方面可以获得宝贵的外汇与苏联商品,苏联则能够获得在西伯利亚急需的劳动力,可谓互利共赢。
但是,正当毛主席等人同意了赫鲁晓夫的这项请求之后,赫鲁晓夫等人却临阵反悔了。在清醒后的赫鲁晓夫看来,自己在晚宴上说出“引进100万中国劳工”的那番话,属实有点吹破了牛皮——因为在当时的西伯利亚,苏联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粮食,来养活突然多出来的100万人。
(苏联西伯利亚工人)
更加重要的是,赫鲁晓夫担心如果贸然引进100万中国劳工,会影响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结构。在赫鲁晓夫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如果苏联真的在西伯利亚引进100万中国劳工,那么中国就会兵不血刃地占领俄罗斯远东地区”。
正所谓“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今中国已经同意了苏联最先主动提出的要求,赫鲁晓夫这时再断然拒绝或反悔这项国际劳务派遣计划,反倒显得苏联没有诚意。因此,在两国正式签署协议时,赫鲁晓夫给出了一个吝啬的数字:先引入1000名中国劳工,到苏联西伯利亚工作。
(赫鲁晓夫与毛主席)
面对着赫鲁晓夫的再三变卦,我国却十分大度地接受了这项一改再改的条款,当时参与这项劳务派遣计划谈判的刘少奇说道:“先派遣1000名中国劳工也好,我们可以试试这项计划究竟是否可行,为日后中国的劳务派遣提供经验。”
1955年夏天,第一批前往苏联工作的1000名中国劳工和3名管理人员搭上火车,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漫漫旅程。苏联方面则将1000名中国劳工分配到三个不同的企业当中,分别是:伊尔库茨克东方重工业建筑托拉斯400人,莫洛托夫建筑管理局302人,吉达联合企业298人。
(在苏联工作的中国劳工)
在火车开往苏联西伯利亚的路上,苏联方面因为担心工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给中国工人分发了大批牛肉罐头、黄豆罐头、面包等食品。对于这些在新中国内还十分罕见的罐装食品,很多工人都不知道该怎么食用。有一些工人则吃不惯面包、罐头这些“洋餐”,索性将他们扔出了车窗。
渐渐地,车厢里的工人内部弥散出一股不安的情绪:他们担心到苏联以后,自己会不适应那里的饮食习惯,或者遭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一去不回。
(在苏联的中国劳工)
不过,在火车抵达目的地后,工人们这种惴惴不安的情绪就顿时烟消云散。随着火车进入苏联西伯利亚的各个站点,中国工人们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苏联方面在听闻中国工人在火车上发生的饮食习惯不适等问题后,也找来了会做中餐的厨师,让远道而来的中国劳工也能吃上自家熟悉的馒头和米饭。
在中国劳工进入苏联之初,苏联方面也并没有立刻安排这批中国工人进厂,而是带领着他们到当地的公园和各种名胜古迹游玩,熟悉当地的城市环境。还有一批中文翻译耐心地为中国劳工讲解苏联城市的历史情况和文化风情,这让中国的劳工们非常感动。
(中国劳工在苏联)
在休息几天过后,这批远道而来的中国劳工正式走进了工厂。在这里,苏联劳工不仅让中国的工人们去干一些木工、粉刷、砌砖、挖土等体力活,而且还传授他们俄语、机械操作等技术知识。在工作之余,苏联的工厂们还组织工人一起看电影,组织春游、秋游,进行各种各样的联谊活动。
随着技术教育在这批中国劳工中的普及,中国的劳工们逐渐摆脱了此前简单重复的体力活,纷纷开始从事技术工作。不过在工作之初,有一些中国工人因为技术和语言上的生疏,并没有完成预定的工作指标。但随着这批中国劳工逐渐习惯了苏联的生活环境,产品生产效率也是节节攀升,让苏联不禁夸赞中国工人勤劳的品质。
(在苏联的中国劳工)
除了在工厂内拥有和苏联工人同等的待遇条件外,中国劳工在住所和精神娱乐上也有着不错的条件——当时苏联方面给中国工人提供的宿舍都是2层楼房,里面有2个卫生间,2个浴室,2个卧室,甚至还有1间可以自己生火做饭的厨房。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当时还特地为每个宿舍都安装了一个电热水壶。
而在精神娱乐方面,中国劳工的宿舍楼群内单独设置了一处名为“红角”的报刊阅览室,里面既能看到《消息报》《真理报》等一批俄文报纸,也能够看到中国人民再熟悉不过的《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红角”内的收音机也对中国劳工免费开放。
(在苏联的中国劳工)
中国劳工的勤劳、朴实,也吸引了当地苏联女工们的芳心。仅在吉达联合企业这一家中国劳工派遣地,就有8对中国劳工与苏联女工相恋。由于中国劳工和苏联女工有着语言不通的困难,一些苏联女工就偷偷记下中国劳工的号码,然后向翻译打听他们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劳工中,有一名叫胡兰三的中国工人和一名苏联女工相恋。这名苏联女工每天都会给胡兰三买上一盒香烟,送到他的手里。在胡兰三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工厂后,苏联女工每天还会走十几里的路前去看望他。
(生产车间内的苏联女工)
苏联方面的领导对异国之恋的态度十分开明,苏联方面的政策是:准许中国劳工和苏联女工通婚,但必须要经过中苏双方的审核与登记,如果两人结婚后要在苏联或者中国定居,则必须经过移民国家的同意。
这批远赴苏联的1000名中国劳工,之所以能够在苏联享有如此幸福的生活,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他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劳务派遣改变了过去旧社会中国工人被剥削和压迫的境遇,使在海外漂泊的中国工人真正实现了与其他国家工人的平等。
(中国劳工与外国友人合影)
遗憾的是,由于苏联方面在引入第一批中国劳工之后,不愿意再扩大引入中国劳工的规模,因此这项中苏之间的国际劳务派遣计划在1956年就划上了句号。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分道扬镳,这1000名中国劳工也陆续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尽管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两国劳务派遣计划中途戛然而止,但是这1000名劳工在苏联享受到了平等的待遇。在这批中国劳工返回中国后,他们带来了大批从苏联学来的先进技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4年9月,刚继任苏共总书记不久的赫鲁晓夫率领大批外交代表团访问中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的国庆庆典。双方在晚宴上一见如故,赫鲁晓夫即兴向毛主席提出了一条建议:可不可以让中国的100万劳工,定居到苏联西伯利亚,参与工作?令赫鲁晓夫感到十分诧异的是,他的这条建议最终获得了毛主席的同意。但遗憾的是,
最近很多人都被骗了,所以你也要敲响警钟。市面上有这么一波人,以所谓rinp试点项目,诱人去加拿大偏远小镇里买房,但那只是打分表上的一个加分项而已。而且只在某些镇里可用,跟真正的购房一步到位移民,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些不良商家就是为了卖房,而非移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小心,要小心,要小心!更何况,现在加拿大根本不允许外国人买房!
8月5日,云南省移民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作恒一行到盐津考察,就盐津县温泉酒店及配套建设、高铁站站前广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合作进行座谈。县委书记杨仕翰,县委副书记,县长宋廷柱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双方就盐津县温泉酒店及配套建设、高铁站站前广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合作的背景、项目概况、项目合作模式等相关事宜深入交换了意见。
随着澳洲技术移民的政策持续放宽,咨询问题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很多工程相关的朋友在技术评估初期总把握不好方向。很多朋友在实际工作中,其内容其实并没有太细节化,甚至经常游走于几个岗位之间因此,澳洲移民律师来和大家分享下几种在澳洲移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工程岗位,以及各个职位之间的不同点和优劣势。anzsco133211工程经理engineeringmanagerea评估--工程经理负责企划、组织、指导、控制并协调公司的工程和技术作业;anzsco133111施工项目经理constructionprojectm
大家平时谈论美国很多,关于美国的新闻也很多,下面这些关于美国的十五个冷知识,你知道吗?美国国旗的设计师贝奇·罗丝betsyross可能根本没有设计第一面美国官方国旗,没有任何证据支撑,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传说。没有证据证明美国第一面国旗出自贝奇·罗丝之手美国国歌《星条旗thestar-spangledbanner》的旋律原本是一首英国酒吧歌曲。
法国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以其风光秀丽、文化优雅、精神自由而闻名于世。但是,法国也是一个移民大国,有着庞大的移民群体和复杂的移民问题。移民问题给法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困难?法国又如何应对移民问题呢?<h2class="pgc-h-arrow-right"data-track="3">一、经济方面:就业竞争、福利滥用和财政压力</h2>法国经济在欧洲和世界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但近年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历史上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依然屹立于民族之林,作为中国人,怎能不骄傲自豪。现代化文明发展迅猛,互联网技术让全球都变成了地球村,很多人都选择到海外求学和发展,我国海外移民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1073万人,位列世界移民人数的第三名,最讲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走出国门,移民潮又为何盛行?
关于加拿大对外籍人士政策的友好大家听说的也不在少数了,其中对于本地大学或者college毕业的学生发放毕业工签算是非常诱人的一个政策了,这在几个欧美移民国家是完全找不到的,也是留学生毕业必申的一个签证,不需要找到工作,没有任何额外条件就可以申请三年开放式工签。但因为最近审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要将近六个月的时间,所以有些毕业生们就会选择去边境换取毕业工签,因为边境是当天出工签,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近年来,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移民海外。新加坡距离中国近,治安稳定,教育实力在全球名列前茅,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更重要的是,拿到新加坡身份后,无论是在学习、考试方面,孩子都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一、为何让孩子移民新加坡读书1.分流教育体系新加坡吸收了东西方教育的优势,在沿袭英式精英教育的基础上,提倡因材施教。
近年来,随着日本对外来人口的开放,日本成为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日本生活了几十年的黑人数量也越来越多。那么,日本人是怎么对待黑人的呢?对于日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么,日本政府是如何处理黑人问题的?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难解决呢?日本人不欢迎黑人日本人的排外心理非常严重,对外来人口的排斥更是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