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今天(7月28日)是“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实施20周年的日子。这项政策,香港坊间素来称之为“自由行”。
当时间的旋转门转到最近五六年,站在深圳这边回望香港会发现:自2017年国家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来,“自由行”不再是内地到香港的单边支持政策。
特别是在今年全面恢复通关后的大半年时间里,“自由行”已被包括香港居民在内的湾区民众,共同演绎成为现象级的“双向”行动,并带上”美好湾区“里浓浓的生活气息。
港珠澳大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跌宕起伏的大时代下,有人说,“危中有机”是香港回归后的时代印记之一, 亦是香港“狮子山精神”的其中一个体现。
事实上,回归后的香港,之所以能一次次飞渡险滩,离不开中央政府一次又一次伸出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即“自由行”政策,就是中央政府有力支持香港恢复和繁荣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01/
“非典”暴发 中央支持“自由行”
未满月就从珠三角4市扩至8市
2003年6月中旬,香港迎来“非典”疫情后首个大规模的广东旅游团队。
2003年,香港遭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香港经济在当年第二季度急速逆转,特别是4、5月份,访港游客人数分别大跌64.8%和67.9%。香港的整体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在香港最困难的时刻,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cepa(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多项支持香港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旅游,是cepa在旅游服务业方面的一项重要承诺。
在2003年7月前,内地居民只能以探亲、商务及参加旅行团的形式申请到港澳旅游。也就是说,如果要去香港旅游,必须跟着有专营权的旅行社“团进团出”。
2003年7月28日,首批以个人身份前往香港旅游的“自由行”,分别在珠三角的东莞、佛山、中山、江门这四个指定的城市正式拉开大幕。未曾满月,又扩展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惠州这四个城市。在2004年“五一”黄金周,“自由行”政策在广东省全面铺开。自此,广东人去港澳旅游,如同“省内游”一样方便。
截至2007年1月,共有22个省(区、县)的49个城市实施了“自由行”政策。
全国49个城市实施“自由行”政策时间。
02/
金融海啸冲击中央支持深户“一签多行”
水客带货干扰优化政策改“一周一行”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来袭。为体恤香港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遭受的冲击,2008年12月19日,中央政府以“组合拳”的形式,出台14项挺港措施,力度远超1998年。其中,就包括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内容。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4月1日起,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办理一年内多次往返香港的签注。“一签多行”等同于一年无限次往返香港,深港“双城记”的精彩故事,也因此提升到新的版本。
早在2003年1月27日,深圳皇岗口岸就开始 实施旅客24小时通关。
但此政策在深圳实行后,一些职业水客也借此政策,频繁往返香港“带货”,不仅扰乱了内地市场经济秩序,也给港人生活带来困扰。鉴于香港的承受能力,2014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取消“一签多行”,请求改为“一周一行”。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准备, 2015年4月13日起,深圳居民赴港签证,改为“一周一行”签注。
对此,时任特首梁振英曾公开致谢:“在国家不断放宽内地居民出境和世界各地不断放宽中国内地居民入境的大环境下,中央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中央理解香港承受能力的问题,我们亦得到深圳市和广东省对香港现在面对情况的谅解。在这里感谢中央政府,感谢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
此后,赴港澳个人游的城市一直没有再增加。时光的旋转门似乎就停留在2007年。直至现在,还是只有49个城市开通了“自由行”。些许不同的是,2017年8月1日以后,经所有口岸去港澳的团队游签,不用经旅游团就可直接过关。而更为便利的是,2019年4月1日起,港澳通行证“全国通办”,申请人异地就可申办旅游签注,还可在自助签注机上办理,立等可取。
03/
“自由行”让香港受益良多
整体得益不等同于个人得益
“自由行”究竟对香港经济起到什么作用?据统计,1997年到港的1300万的游客中,只有300万内地人,占比23%;2003“自由行”之后有800万人次。而在疫情前的2018年,来港的内地游客达到最高峰值5103万人次。
香港维多利亚港。
香港美妆某零售连锁商,就是抓住“自由行”的政策红利得以发展起来。疫情前它在香港共有46个门店,其中几个还是以高企的店租拿下的黄金商铺。位于尖沙咀北京道一个约650平方米的大店,就是在 2011年时以50万港元月租拿下的。当它成为内地游客扫货的店铺后,到2014年2月续租时,月租狂飙到约132万港元。
李嘉诚在2015年讨论收紧“自由行”的一片热议声中,曾公开表示,内地是香港最大的靠山,如果没有“自由行”,“股票会跌1000点以上”。
何超琼女士也曾表示,香港在惠港政策下受益良多。在她看来,“自由行”为港澳之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事实上,她与港中旅于1999年合资成立的“喷射飞航”往来港澳的快速客船业务,也因此开创了全新的篇章。
可以说,“自由行”实施以来,为香港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增进两地民众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社会整体得益不等同于大部分人的个人得益。如何才能进一步改善民生福祉,让普通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轻人从经济增长中产生足够的获得感,从而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呢?这是摆在中央政府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
“自由行”政策实施以来,内地旅客一直是访港旅客“主力军”。
04/
搭建“自由行”的“湾区通”通道
给香港年轻人来粤追梦大空间
时间的旋转门转到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此拉开大幕。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建设大湾区对于香港的意义在于,通过“互联互通”,包括硬联通和软联通,将香港民生难题置于大湾区这个更广阔的腹地中考量,将香港年轻人的未来与大湾区这个更大的经济体紧密关联,让他们迸发更为强大的创新力。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居民来内地就业无需办理就业证,申领居住证,回乡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功能升级享受内地逾30项公共服务,允许在内地申请换发补发回乡证等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青年往返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生活、创新创业的“自由行”政策相继出台。
特别是在2019年底,在香港历经长达五个月的社会动荡后, 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措施出台,包括便利港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房屋、支持便捷使用移动电子支付、保障在粤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教育这些惠民举措。
与此同时,广东省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体系,发布在粤就业创业“政策包”,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发展、创新创业。
随着这些“双向”支持政策的出台,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莲塘/香园围口岸等重要的互联互通硬件基础设施的建成启用,可以看到,大湾区内部已搭建成越来越便利越来越高效的“自由行”的“湾区通”通道,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身影亦遍布珠三角九市。而粤港两地越来越频密、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广泛的“双向奔赴”式的交流与融合,则要等到疫情全面通关后。
05/
粤港两地“双向奔赴”
“反向代购热潮”兴起
2023年2月6日起,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所有内地与香港“通关”口岸不设人数限制,无须预约。
通关后,一系列利好接踵而来:广深港高铁发车数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深港地铁公交扫码互联互通,全面恢复实行内地居民赴港澳团队旅游签注“全国通办”······经受沉痛打击的香港零售业、备受煎熬香港的餐饮行业,再一次迎来一批批 “自由行”的内地游客。
像前面提到的某美妆零售连锁商,随着通关后客流量回升,拉动了新财年一季度业绩。据其2023/24财年一季度显示:2023年4月1日-6月11日,实现营业收入8.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9%。
全面恢复通关,是粤港两地1098天后的重逢,意味着不仅是家人朋友间的团聚,更是粤港两地的“双向奔赴”。
因为回到了疫情前“说走就走”的模式,2月6日零时,在皇岗口岸开放后,首位通关过深圳的旅客,竟然穿着拖鞋为“食宵夜”而来;当天9时20分,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带领80人的考察团走出广州南沙庆盛高铁站,展开为期两天的考察。这是两地恢复全面通关后,首个访问内地的香港考察团。
暂且不论梁振英的考察天团如何重启两地频繁密切的经贸投资往来。因为更有意思的是,或许就是从这一天起,无论是香港普通市民还是上层人士,都慢慢组织起了湾区“自由行”的人潮,甚至在他们的积极行动下,还在深圳演变成现象级的“反向”消费潮。
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多位特区政府官员、特区立法会议员等香港政界人士选择在休息日或假期赴内地游玩。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4月份来深圳游玩时,甚至还在深圳书城外偶遇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容海恩。黄伟纶表示,2月初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旅检后,他和家人每次均在10分钟内完成过关,走出口岸就可直接接上深圳地铁2号线,自行游逛非常便利。
香港网友上传的“反向”订外卖清单。
周末到深圳尝美食、逛商场、看演出,迅速成为许多香港市民心中优选的休闲方式,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而由他们掀起的“反向代购热潮”,更是不时见诸媒体。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仅6月份,北上港人总数就超过408万人次。
为便利港人快速进入大湾区内地九市,今年 7月1日零时起,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车主获准后,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截至7月25日19时,香港单牌车通关总量已经达到4700辆次。
7月1日,首辆香港单牌车经港珠澳大桥入粤。
“港车北上”是香港到内地出行交通工具的又一次大升级。从两地人员“自由行”,到香港机动车单边“自由行”,“港车北上”的一小步,其实是大湾区融合的一大步。
可以说,过去20年来,港澳居民从观望到行动,从“单向流动”变“双向奔赴”。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在软硬联通建设的加持下,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的进程在提速,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融合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湾区居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而随着大湾区内部人才要素的流动,更是加速了三地的互通互融。大家在流动中相互交流,在流动中相互影响,在流动中美美与共,为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平添无限活力。
延展阅读香港“自由行”20周年!港科大教授鼓励湾区“双向自由行”
- hello world -helloworld近日,香港财政部部长陈茂波在北大光华学院演讲时表示,各种吸引人才计划推出以后,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不到四个月,香港已收到四万多个申请,批了两万多个。香港劳福局局长孙玉菡在受访时也表示,截至今年4月中旬,「高才通」已收到约2.3万份申请,其中有近1.4万份申请获批,每日新增的申请人数稳定200个左右。
2004年1月1日,为了促进粤港两地的经济发展,根据"粤港过境汽车技术问题第19轮会谈"中港两地政府达成的共识,香港居民可免试换领内地驾照,同时内地居民也可免试换领香港驾照办理中国驾照换香港驾驶证(香港驾照)需要提供以下资料一、驾驶证原件(包括正页和副页)已在国外的申请人无需寄驾驶证的外壳回来;二、有效‘中国护照或‘港澳特区通行证原件,里面没有签证或签注也可以;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加之国家政策上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是出台许多利好港籍居民的福利。如今,拥有一个香港身份,不仅仅可以在香港获得更好的发展,就是大湾区内也有许多的发展机会。通过香港优才计划拿香港身份是当前最为火热的方式之一,无需投资,无需在港工作,可以充分做到移民不移居,因而被众多人才所青睐。
谈谈我申请香港优才计划的整个心路历程!(从了解到选择银河情定香港身份)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香港优才计划申请者的故事.... 如果你打算申请香港优才计划,可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跟香港优才计划结缘,最后选择成功获批的。说不定对你有帮助(一)我为什么选择了香港优才计划我今年40岁,22岁大学本科毕,本科学工学专业,毕业后在资讯电讯行业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忙工作,辗转于各个城市。
孩子拿了香港身份后还能在内地上学吗?首先香港身份分为香港居民身份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一般通过优才专才进修获得的香港身份本人以及配偶。受养人是属于香港的居民身份,要通常居住满7年以后才能申请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这7年孩子在内地的身份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在香港算是本地生身份,在内地的身份也是不变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内地读书是没有任何影响的,该读什么学校就读什么学校。
你是不是也想移居香港,享受一线城市的繁华和便利,体验中西合璧的文化和生活,拥有更多的发展和机会?但是你是不是也觉得移居香港很难,需要很多的条件和手续,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别担心,老吴来告诉你,其实移居香港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你符合以下6种方式中的一种,就有可能实现你的香港梦!投资移民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方式,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和商业计划,就可以申请投资移民香港。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加之国家政策上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是出台许多利好港籍居民的福利。如今,拥有一个香港身份,不仅仅可以在香港获得更好的发展,就是大湾区内也有许多的发展机会。通过香港优才计划拿香港身份是当前最为火热的方式之一,无需投资,无需在港工作,可以充分做到移民不移居,因而被众多人才所青睐。
通过优才、高才、进修以及专才等方式拿到香港居民身份之后,90%以上的香港新移民,都是冲着香港永居身份和香港特区护照去的。然而香港新移民想要拿香港永居身份和香港特区护照,不管是哪种方式移居香港,都需要满足7年连续通常居住才能申请转为香港永居并申请香港特区护照。很多朋友都有疑问:拿香港居民身份后,必须长期住在香港吗?
早年间,明星有钱人纷纷拿了个香港身份,原因也各有不同,有为子女教育的,也为了工作方便的,毕竟香港护照可以免签一百多个国家,出行还是非常便利的。大家都知道香港身份的好,似乎明星富豪要获得香港身份格外容易,那么,作为普通内地居民,获得香港身份可以通过哪些正规途径呢?拿香港居民身份的方法有很多,对内地的朋友来说,比较多人选择的就是香港优才、专才、进修移民、单程证这几种。
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2022年的夏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李小姐,一个来自北京的优秀女性。她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硕士学位,曾经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过,有着丰富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去香港发展,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和文化。她为什么想去香港呢?原因有很多,比如: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吸引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和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