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今天(7月28日)是“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实施20周年的日子。这项政策,香港坊间素来称之为“自由行”。
当时间的旋转门转到最近五六年,站在深圳这边回望香港会发现:自2017年国家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来,“自由行”不再是内地到香港的单边支持政策。
特别是在今年全面恢复通关后的大半年时间里,“自由行”已被包括香港居民在内的湾区民众,共同演绎成为现象级的“双向”行动,并带上”美好湾区“里浓浓的生活气息。
港珠澳大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跌宕起伏的大时代下,有人说,“危中有机”是香港回归后的时代印记之一, 亦是香港“狮子山精神”的其中一个体现。
事实上,回归后的香港,之所以能一次次飞渡险滩,离不开中央政府一次又一次伸出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即“自由行”政策,就是中央政府有力支持香港恢复和繁荣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01/
“非典”暴发 中央支持“自由行”
未满月就从珠三角4市扩至8市
2003年6月中旬,香港迎来“非典”疫情后首个大规模的广东旅游团队。
2003年,香港遭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香港经济在当年第二季度急速逆转,特别是4、5月份,访港游客人数分别大跌64.8%和67.9%。香港的整体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在香港最困难的时刻,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cepa(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多项支持香港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旅游,是cepa在旅游服务业方面的一项重要承诺。
在2003年7月前,内地居民只能以探亲、商务及参加旅行团的形式申请到港澳旅游。也就是说,如果要去香港旅游,必须跟着有专营权的旅行社“团进团出”。
2003年7月28日,首批以个人身份前往香港旅游的“自由行”,分别在珠三角的东莞、佛山、中山、江门这四个指定的城市正式拉开大幕。未曾满月,又扩展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惠州这四个城市。在2004年“五一”黄金周,“自由行”政策在广东省全面铺开。自此,广东人去港澳旅游,如同“省内游”一样方便。
截至2007年1月,共有22个省(区、县)的49个城市实施了“自由行”政策。
全国49个城市实施“自由行”政策时间。
02/
金融海啸冲击中央支持深户“一签多行”
水客带货干扰优化政策改“一周一行”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来袭。为体恤香港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遭受的冲击,2008年12月19日,中央政府以“组合拳”的形式,出台14项挺港措施,力度远超1998年。其中,就包括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内容。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4月1日起,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办理一年内多次往返香港的签注。“一签多行”等同于一年无限次往返香港,深港“双城记”的精彩故事,也因此提升到新的版本。
早在2003年1月27日,深圳皇岗口岸就开始 实施旅客24小时通关。
但此政策在深圳实行后,一些职业水客也借此政策,频繁往返香港“带货”,不仅扰乱了内地市场经济秩序,也给港人生活带来困扰。鉴于香港的承受能力,2014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取消“一签多行”,请求改为“一周一行”。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准备, 2015年4月13日起,深圳居民赴港签证,改为“一周一行”签注。
对此,时任特首梁振英曾公开致谢:“在国家不断放宽内地居民出境和世界各地不断放宽中国内地居民入境的大环境下,中央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中央理解香港承受能力的问题,我们亦得到深圳市和广东省对香港现在面对情况的谅解。在这里感谢中央政府,感谢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
此后,赴港澳个人游的城市一直没有再增加。时光的旋转门似乎就停留在2007年。直至现在,还是只有49个城市开通了“自由行”。些许不同的是,2017年8月1日以后,经所有口岸去港澳的团队游签,不用经旅游团就可直接过关。而更为便利的是,2019年4月1日起,港澳通行证“全国通办”,申请人异地就可申办旅游签注,还可在自助签注机上办理,立等可取。
03/
“自由行”让香港受益良多
整体得益不等同于个人得益
“自由行”究竟对香港经济起到什么作用?据统计,1997年到港的1300万的游客中,只有300万内地人,占比23%;2003“自由行”之后有800万人次。而在疫情前的2018年,来港的内地游客达到最高峰值5103万人次。
香港维多利亚港。
香港美妆某零售连锁商,就是抓住“自由行”的政策红利得以发展起来。疫情前它在香港共有46个门店,其中几个还是以高企的店租拿下的黄金商铺。位于尖沙咀北京道一个约650平方米的大店,就是在 2011年时以50万港元月租拿下的。当它成为内地游客扫货的店铺后,到2014年2月续租时,月租狂飙到约132万港元。
李嘉诚在2015年讨论收紧“自由行”的一片热议声中,曾公开表示,内地是香港最大的靠山,如果没有“自由行”,“股票会跌1000点以上”。
何超琼女士也曾表示,香港在惠港政策下受益良多。在她看来,“自由行”为港澳之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事实上,她与港中旅于1999年合资成立的“喷射飞航”往来港澳的快速客船业务,也因此开创了全新的篇章。
可以说,“自由行”实施以来,为香港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增进两地民众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社会整体得益不等同于大部分人的个人得益。如何才能进一步改善民生福祉,让普通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轻人从经济增长中产生足够的获得感,从而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呢?这是摆在中央政府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
“自由行”政策实施以来,内地旅客一直是访港旅客“主力军”。
04/
搭建“自由行”的“湾区通”通道
给香港年轻人来粤追梦大空间
时间的旋转门转到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此拉开大幕。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建设大湾区对于香港的意义在于,通过“互联互通”,包括硬联通和软联通,将香港民生难题置于大湾区这个更广阔的腹地中考量,将香港年轻人的未来与大湾区这个更大的经济体紧密关联,让他们迸发更为强大的创新力。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居民来内地就业无需办理就业证,申领居住证,回乡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功能升级享受内地逾30项公共服务,允许在内地申请换发补发回乡证等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青年往返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生活、创新创业的“自由行”政策相继出台。
特别是在2019年底,在香港历经长达五个月的社会动荡后, 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措施出台,包括便利港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房屋、支持便捷使用移动电子支付、保障在粤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教育这些惠民举措。
与此同时,广东省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体系,发布在粤就业创业“政策包”,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发展、创新创业。
随着这些“双向”支持政策的出台,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莲塘/香园围口岸等重要的互联互通硬件基础设施的建成启用,可以看到,大湾区内部已搭建成越来越便利越来越高效的“自由行”的“湾区通”通道,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身影亦遍布珠三角九市。而粤港两地越来越频密、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广泛的“双向奔赴”式的交流与融合,则要等到疫情全面通关后。
05/
粤港两地“双向奔赴”
“反向代购热潮”兴起
2023年2月6日起,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所有内地与香港“通关”口岸不设人数限制,无须预约。
通关后,一系列利好接踵而来:广深港高铁发车数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深港地铁公交扫码互联互通,全面恢复实行内地居民赴港澳团队旅游签注“全国通办”······经受沉痛打击的香港零售业、备受煎熬香港的餐饮行业,再一次迎来一批批 “自由行”的内地游客。
像前面提到的某美妆零售连锁商,随着通关后客流量回升,拉动了新财年一季度业绩。据其2023/24财年一季度显示:2023年4月1日-6月11日,实现营业收入8.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9%。
全面恢复通关,是粤港两地1098天后的重逢,意味着不仅是家人朋友间的团聚,更是粤港两地的“双向奔赴”。
因为回到了疫情前“说走就走”的模式,2月6日零时,在皇岗口岸开放后,首位通关过深圳的旅客,竟然穿着拖鞋为“食宵夜”而来;当天9时20分,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带领80人的考察团走出广州南沙庆盛高铁站,展开为期两天的考察。这是两地恢复全面通关后,首个访问内地的香港考察团。
暂且不论梁振英的考察天团如何重启两地频繁密切的经贸投资往来。因为更有意思的是,或许就是从这一天起,无论是香港普通市民还是上层人士,都慢慢组织起了湾区“自由行”的人潮,甚至在他们的积极行动下,还在深圳演变成现象级的“反向”消费潮。
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多位特区政府官员、特区立法会议员等香港政界人士选择在休息日或假期赴内地游玩。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4月份来深圳游玩时,甚至还在深圳书城外偶遇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容海恩。黄伟纶表示,2月初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旅检后,他和家人每次均在10分钟内完成过关,走出口岸就可直接接上深圳地铁2号线,自行游逛非常便利。
香港网友上传的“反向”订外卖清单。
周末到深圳尝美食、逛商场、看演出,迅速成为许多香港市民心中优选的休闲方式,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而由他们掀起的“反向代购热潮”,更是不时见诸媒体。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仅6月份,北上港人总数就超过408万人次。
为便利港人快速进入大湾区内地九市,今年 7月1日零时起,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车主获准后,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截至7月25日19时,香港单牌车通关总量已经达到4700辆次。
7月1日,首辆香港单牌车经港珠澳大桥入粤。
“港车北上”是香港到内地出行交通工具的又一次大升级。从两地人员“自由行”,到香港机动车单边“自由行”,“港车北上”的一小步,其实是大湾区融合的一大步。
可以说,过去20年来,港澳居民从观望到行动,从“单向流动”变“双向奔赴”。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在软硬联通建设的加持下,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的进程在提速,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融合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湾区居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而随着大湾区内部人才要素的流动,更是加速了三地的互通互融。大家在流动中相互交流,在流动中相互影响,在流动中美美与共,为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平添无限活力。
延展阅读香港“自由行”20周年!港科大教授鼓励湾区“双向自由行”
香港移民最近很火,一方面源于近年来本地人才的流失,香港需要源源不断地引进人才;一方面也是长期的需求都在,疫情影响下,各地都在抢人,特别是香港这样的国际化都会。从港府的施政报告不难看出,香港对于人才流失以及相关人才引进在做非常积极的努力。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香港移民?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香港优才),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香港专才)以及读书进修方式(可以是专上副学士、 本科学士、 研究生硕士、 博士)。
每年都有大量人才通过优才计划、专才计划移居香港,这些人才移居香港,成为了香港非永久居民后,除了要解决孩子教育需求之外,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关于孩子教育问题,对于香港非永居来说,只要孩子有香港身份(不管是非永居身份还是永居身份),都能在香港学校就读,包括官津、直资、私立、国际学校。而关于住房问题,新港人购买力普遍不差,特别是从香港楼市今年以来的成交量来看,香港非永久居民买房的人数越来越多。
文|郑敢言香港特区入境事务处7月13日在法庭就一宗假结婚骗案判刑后,揭露瓦解历来最大宗假结婚犯罪集团的行动内情(行动代号“圈套”),该假结婚集团由2014年至2018年活跃期间,以金钱报酬诱使港男港女与内地居民假结婚,令对方取得来港单程证,其间共安排逾150宗假结婚,涉款逾千万港元。根据香港《入境条例》相关规定,对于涉嫌“假结婚移民”的人士,一旦确认,将面临最高港币15万元的罚款及入狱14年的判罚。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点移民圈那些事儿的移民规划师。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香港移民政策的最新变化,以及2023年的一些重要动态和解读。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优质的教育、医疗、金融、法治等资源,吸引了很多内地和海外的人才前往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招揽全球优秀人才,推出了多项人才计划,为有意移民香港的朋友们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和机会。
明查员 杨依然速览- 据日本外务省数据,2020年-2021年,中国是日本“移民”流出的第二大目的地。最受日本公民“青睐”的中国城市为上海、香港、台北和北京。广州和苏州的常住日本人口均在5800人左右。在华日本人绝大多数并未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居住在我国的外籍人员达到约84.57万。
大家好,我们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点移民圈那些事儿的自媒体人。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上海人为什么爱去香港?他们在香港享受什么样的优势和待遇?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不是说香港人那么看不起大陆人吗?我们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难道是为了被歧视和鄙视吗?当然不是啦,我们去香港可不是为了找刺激,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和目的。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以及如何选中介。很多精英朋友在了解完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流程、费用、续签等情况之后,开始考虑找中介。现在市面上的中介很多,鱼龙混杂。如何挑中介是一个技术活。挑中介看什么? 看公司成立时间、看公司规模、看公司口碑、看公司的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看顾问老师和文案专家是否专业这些都没有错。今天银河优才君教你一个小窍门。
不等于香港永居。你确定搞清楚了吗?办的是香港身份证还是香港永居?无论是自媒体还是线下的,大部分讲了一大堆优点,这几万块人民币能拿个香港身份多好?不是身份证而是香港的永居。·比如办了香港的研修移民,先留学一年,毕业之后就给香港身份证。·如果想拿香港的永居需要7年之后,这7年的时间肯定要有工作。·如果不在香港生活,未来7年之后是没有香港永居的。
通过优才计划、专才计划、高才通计划、研究生进修等方式移居香港,拿香港居民身份,在港连续通常居住满7年后就可以申请转香港永居身份。香港优才计划是所有申请香港身份方式中最灵活的一种,没有移民监,无在港就业要求,也不要求长期在港居住。众所周知,香港优才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来港定居,为香港做贡献。而且这几年,香港人才紧缺,对于吸引人才不遗余力,政策是越来越利好,通过率也越来越高。
视点聚焦吴小莉:香港的房屋问题感觉像一个死循环,有解吗?何永贤:当时的社会气氛制造了很多障碍,每次都把土地问题政治化。吴小莉:您第一次去看劏房、笼屋的感受是什么?何永贤:就算早一个月、两个月建成公屋,对于这一群朋友来说都是功德。吴小莉:公屋的轮候时间,就像是一只恐龙,停住、掉头,需要很大力气去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