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对很多港漂来说,都是相当动荡的一年。因为疫情,好多事情一下子不能去做了;因为香港反复延期的通关,好多生活方式忽然要改变了;因为大规模居家办公模式的开启,日子好像过得越来越没有实感。而我与香港的“七年之痒”,也悄然来到了。
“留下还是离开?香港永久居民值不值得拿?”这似乎是困扰众多港漂的两大经典问题。有人说,这一场疫情加速了大家的选择。面对港府槽多无口的抗疫措施,忍受着与内地亲属遥遥无期的分离,很多原本想待满七年拿永居的港漂,走了。而依然选择留下来的人,对香港一定是真爱了。
但其实吧,对于我这种资质平平之人来说,这从来都不算是个问题,因为——除了香港,我还能够去哪儿呢?


我不是那种一边身居香港顶流企业的要位,一边有内地知名大厂伸来橄榄枝的精英。来自十八线小城的我,漂在香港与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都是最底层的小打工仔,并没有什么区别。
回家是不可能回去的,除了不想被整天催着下崽,更得顾及父母的面子,不至于成为闲人饭后的笑话:谁谁家的闺女,之前吹那么厉害,结果还不是在香港混不下去跑回来?
虽然网上“香港vs上海”或者“香港vs深圳”的话题下面,各路大佬高谈阔论,从政策发展分析聊到经济预期,然后结论是一水的唱衰香港,但我认识的几个同样普通出身、如今在北京或上海各自打拼的同学姐妹,其实跟我一样都是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不靠父母支援,光凭自己打工根本付不起首付,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北京上海。

相比较而言,我觉得香港可能是大中华地区内对女性最友好的城市。最最开始,香港十分打动我的一点是:在这里似乎特别有安全感。除去前年那段黑白颠倒的日子,不管是晚上加班到几点,我都可以一个人大胆走夜路回家。但在内地的城市,天一黑我就只想赶快回家。
再比如,我在香港找工作时,从来没遇到过被询问:你结婚了吗?有计划怀孕吗?但是在内地,很多公司一看到你是年近30的女性,恨不得刨根问底把你未来十年的人生计划全给挖出来。
再扯远一点,香港婚姻法没有内地那套一言难尽的“离婚冷静期”,离婚后丈夫通常还需定期支付给妻子赡养费,直到前妻再婚。我知道有很多优秀的小姐姐最终选择离开香港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在这里很难脱单成家。但其实在香港,结不结婚从来都不是一件那么要紧的事。
我有个同事40岁+才喜气洋洋办第一次婚礼,还有个50岁+的同事一人一猫过日子,潇洒得不得了。他们都过出了让自己舒服的那种生活,我觉得都挺美好。
当然了,有些原因你可能不方便向父母交代,而我给爸妈的理由则是,香港永居过去可是需要投资一千多万才能拿身份证移民的,我拿了不就约等于省了一千多万嘛!
再说,就算后悔了也没有关系。据说现在那个港澳台内地居住证也很好办,买社保住酒店都没问题,毕竟未来大湾区迟早是一家。

“七年之痒”已经到来,既然决定了拿香港永居,那么下一步就是干!

网上关于申请永居的攻略五花八门,说除了填表格之外还要准备税单啊、工作证明等等等等,我这种中间离港超过180天的还要开个什么特别的证明……可怜我当时正不巧处于失业中,工作证明啥证明都没有。于是索性就一赌气:先随意搞搞看吧,被审查官们打回不批了再说。
申请永居的第一步是网上核实永久居民身份,我进入指定网站,一步步操作下来才发现:根本没有地方给你上传杂七杂八的证明,只要上传申请表格和身份证、港澳通行证这种基本的身份文件就可以了!——事实上,我后来亲身前往入境处甚至整个流程都没被要求提交任何其他证明文件。
当我在网上提交申请的一个半月后,收到了入境处寄来的核实申请信。信上说,只要带着这封信以及香港身份证和港澳通行证就行了。

虽然信上写着办理手续约需要90分钟,但实际非常快。那时我刚入职新工作,所以就把办理时间改到早上九点入境处开门的第一波,最后丝毫没耽误十点准时到公司上班。这第一是因为核实手续很简单,前后完成不超过十分钟;第二则是根本没啥人排队,很快就轮到我了。
跟每次续签iang时入境处人山人海的情况完全不同,办永居这回我总共见过的不超过十位,还普遍年纪偏大。(我猜主要是单程证转永居的那批)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当初和我在香港一起读master的同学,毕业后的第一年离开了一半,接下来的两年又差不多再走掉一半,到现在熬完七年的可能不到五分之一。
拿着办好的永居批核确认通知书,我看时间还早,又顺便走去八楼办身份证的地方碰运气。为什么说碰运气呢?因为网上都建议说办身份证要提前预约,但我发现全都预约满了没位置,所以就walk in试试看要排多久,结果竟然只用排五分钟就叫到我的号了!
果然还是那句话,大胆干就完事。
两周后,新的香港永居身份证到手,我接着去办了香港护照。护照的办理更加方便快捷,在机器上全自助就能搞定,照片也是现场在机器上拍,随到随办,一周后即可拿证,办证费用可以嘟八达通。

因为一路意料之外的畅通无阻,这一切的过程于我而言,总觉得有些轻飘飘的。两个新证同时在手的那个瞬间,我忽然感觉自己好像拿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毕业证”,心里默默舒了一口气。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打工仔,终于不用每两年就提心吊胆一遍,生怕续签出了什么幺蛾子了……
走出入境处,我悄悄发了一个仅自己可见的微信朋友圈——
“港漂修成正果√”
车车)
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热门期,有些专业常青罢了,比如cs这种,热了十多年了。有些专业比如土木,也火了好几年。像会计,也有段时间很火爆,现在没那么强势了而已。最近最火爆的还是data science,ba,fintech这种。未来会加上health这种方向,以及digital marketing方向。
视点聚焦吴小莉:香港的房屋问题感觉像一个死循环,有解吗?何永贤:当时的社会气氛制造了很多障碍,每次都把土地问题政治化。吴小莉:您第一次去看劏房、笼屋的感受是什么?何永贤:就算早一个月、两个月建成公屋,对于这一群朋友来说都是功德。吴小莉:公屋的轮候时间,就像是一只恐龙,停住、掉头,需要很大力气去拉它......
其实,香港转永居永居并没有对在港时间的天数有所要求;通过香港官方文件显示:连续通常性居住满7年后才能申请永居,申请人单次离开香港的时间不宜超过180天,不然会被视为非通常居住于香港。近期就有朋友问小邦:那如果单次离港的天数超过180天是不是就不能转永居?这里小邦来详细说说,天数上并没有那么绝对!其实关于“通常居住”和“离港时间不能超过180天”这一概念小邦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详细解释解释,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
近日,中国国家男足在2022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赛首场比赛中客场5-0战胜马尔代夫。赛后,球场上出现暖心一幕:两位归化球员艾克森和李可身披国旗向现场中国球迷致谢。日前,艾克森在微博表示:我在中国过得非常幸福、自在,这里就是我的家。回归广州恒大,回归这个为我打开中国这个伟大国家大门的俱乐部;加入中国国籍,让我可以为国足再一次征战世界杯贡献自己的力量。
孩子拿了香港身份后还能在内地上学吗?首先香港身份分为香港居民身份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一般通过优才专才进修获得的香港身份本人以及配偶。受养人是属于香港的居民身份,要通常居住满7年以后才能申请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这7年孩子在内地的身份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在香港算是本地生身份,在内地的身份也是不变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内地读书是没有任何影响的,该读什么学校就读什么学校。
香港,极尽繁华和富丽,是余光中诗里的温柔情人,是徐志摩笔下的璀璨明珠,是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也是在世人眼中繁华的代名词。近年来,香港政府为了吸纳全球优才,推出了香港优才计划、香港进修留学定居项目、香港专才计划等,那么,这些绿色通道,内地移民香港需要什么条件才可以申请呢?香港优才计划香港优才计划,是申请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符合两套计分制度进行评估,这两套计分制度分别是综合计分制和成就计分制,两种分制都是满足要求7年后可以申请转永居。
香港身份证分为两种: 一种是香港居民身份证,另一种是香港永久身份证。通过香港优才、进修、专才首先获批后是拿香港居民身份证,7年后,能证明申请人以香港为通常性居住地,方可转为香港永久居民。那么这七年是必须在香港生活吗?并不是。香港永居对留港时间长短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更没有网传每年需要在香港居住满180天的说法。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聊移民圈那些事儿的自媒体人。今天我要跟大家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上海人的香港情结。你可能会问,上海人为什么会对香港有情结呢?难道不是香港人才对上海有情结吗?毕竟,上海是中国最牛的城市,而香港是一个小小的特区,还要面对各种麻烦。上海人有什么理由去羡慕或者眷恋香港呢?
三天前,英国政府发公告称正式开放一个新的工作签证类型——企业扩增签证(scale-up visa),帮助一些高增长的企业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截图自gov.uk这个签证直接写出了适用范围,为了吸引:科学家、工程师、软件开发、经济学家、建筑设计师、投资顾问等类型的人才。英国安全与移民部长kevin foster声称,是为了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能够更自由地引入他们所需的人才,
瑞典华人之中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一条来源不明的谣言,说是回国或者去别的国家居住后只要半年入境一次瑞典,永居就不会被取消,也有版本说是一年入境一次。但近期,某瑞典华人与留学生论坛有人现身说法,表示自己只离开瑞典在国内呆了9个月,就被移民局调查并取消了永居,而且上诉到移民法庭都没用。一时间华人圈流言四起,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