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新西兰
有人将新西兰比喻成天堂国家,认为它的生活比中国好很多。而新西兰又是一个移民国家,正遭受着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样缓慢的人口危机。因此,一些中国精英带着新的技能、想法或梦想移民到新西兰。
然而,对于一些中国人,包括我,永远不会移民到新西兰,这不仅是因为新西兰是美国的小弟,经常做让中国人不高兴的事,而且我们知道新西兰的食物乏味,基础设施差,并且对它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
新西兰出生的人口已经赶不上退休的人口,这有两个后果。
首先,经济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几乎超过任何其他单一因素,因此,除非新西兰出生的父母平均生育2.1个以上的孩子,否则人口将保持不变或下降。
其次,如果没有移民,越来越少的工作年龄人口必须养活一个越来越多的退休群体。这要么意味着高得多的税收、资本利得税,要么意味着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减少。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要到新西兰去养他们的老人?
与收入水平相比,新西兰的生活费用很高。尤其是外国资本不受阻碍的流入造成了该国严重的住房危机,奥克兰等等大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对于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来说,牛奶的价格至少是中国的两倍。
要维持高费用的生活,就得有工作。然而,新西兰的工作或商业机会少之又少,而且有质量的工作往往不会对中国人开放。作为中国人,期望得到与当地人一样的收入是一种奢侈,中国人在这里并不受待见。
由于移民的大量涌入,新西兰各个城市已经有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迅速涌入,会造成与现有文化的紧张关系,中国人尤为被排挤。在主流社会中,中国人是不被接受的。中国移民只能在社会边缘做生意,比如经营中餐馆。
作为中国青年,我选择了海归,也要劝中国人,不要移民到新西兰。中国同样有着高质量的生活,还有着数不清的商业机会和机遇,我们何必要去新西兰呢?
在新西兰奋斗的华人青年如是说:
新西兰的中国人有好多群,有上学时候加的群,有工作后加的,各种各样的群。不变的就是群里总是三种身份,一种是移民移民过去拿到pr的、一种是在申请过程中的,还有一种自然是观望的。群里的每个人都是因为不同原因到了新西兰,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不尽相同,却又都有相同的目标就是在新西兰好好生活下去。
我来到新西兰快七八年了,在国内大学读的是传媒类大学,当时家里的规划就是托人找关系到电台工作。做了那么多年的乖乖孩子,我一直有着一股冲动,“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机缘巧合当时有个去新西兰留学的机会。
父母觉得把未来都安排的顺顺利利的,为什么还要去遭这份远离家乡的罪呢?为了暂时安抚他们,我也退了一步,就说如果能考出雅思,那么就出去,没有考出来雅思我就在国内乖乖的毕业工作。
2011年我踏上了远赴新西兰留学的道路。我考出了雅思,父母也只好同意我出国留学。交了中介费申请学校和办签证,我选择的是惠灵顿那边的一所学校,读的传媒专业。新西兰的传媒专业是正在飞速发展的专业,在新西兰,开设传媒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毕业生可选择在新闻媒体,传媒集团,文化公司,电台,电视台工作。
新西兰传媒方向分为media studies & creative industries:媒体研究及创意产业(同归于大众传媒),偏研究方向,以及creative technology:创意科技,偏实践方向。新西兰沿袭英式教育,像新西兰八所国立大学大多设有传媒专业,一些私立大学也有这个专业,所以越来越受留学生欢迎了。
其实一开始到新西兰,大概只带了一万多纽币(移民局要求的),几个月就花的差不多了,因为住在亲戚家里,虽然省了住宿费,可是那边离学校远,就花了5500纽币买了辆自动挡的车子,一下子生活拮据了。又不好意思伸手问父母讨钱,还好新西兰是允许打工贴补家用的。做过饭店服务员,做过快餐店帮厨,还在鱼薯店做过。
在新西兰,只要你努力了,一定能生存下去。这是我对群里很多人都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刚来的时候真的很痛苦,这边到了晚上六七点差不多店铺都关门了,刚到学校学习跟不上,最重要还听不懂这边的人讲话,因为真的口音很重,而且很多三四线或者更远的地方讲话夹杂着俚语,那时候真的差点放弃。
后来毕业了被一家公司招去做了市场营销,专业对口移民真的很简单。那时候来这里并没有移民打算的,可能有点误打误撞的。没有人的留学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我可能多了点运气,但是也没少酸甜苦辣。有了目标,坚定不移的向前走吧!
另外,我还想说一个小姐姐的故事,小姐姐也是我在群里认识的,她和我的新西兰生活完全不一样。她是创业移民到的新西兰,现在在北岛经营一家旅店,我对她的印象就是很忙,因为她都不在群里说话,每次说话也是因为有人问她创业投资的问题。但是每次她说的我都记得很清楚,因为我觉得她对移民的现状真的分析很透彻。有人问她“移民是不是要有放弃一切的决心和勇气?”
她是这么回答的,如果你有移民计划,不管你去哪个国家以哪个城市为落脚点。到那个地方租个房子时间,可以是几周也可以说是一两个月,自己做饭生活,静下心感受一下,而不是以游客身份体验。如果觉得不习惯不舒服,那就回去或是再换个地方吧,不要浪费钱想尽办法过来了。
当时她说完,群里有段时间是安静的。但是我觉得她的观点是对的。我还认识一个朋友,他们在移民新西兰之前,去过好多国家,花了很多时间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最后再众多国家里选择了新西兰。这个朋友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有在一个国家生活过一段时间,你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这里。不要因为移民而移民,不要因为移民而勉强自己接受不同的生活。
在今天这个时代,移民已经不像90年代,那时候真的是走向完全陌生的世界。但是今天的移民,本身方式多了,选择也多了,即便如此,每个人都要有目标有方式的去做选择,并且为这个决定持之以恒。
新西兰作为一个现代、繁荣、经济蓬勃发展的发达国家。新西兰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旅游胜地无数、森林资源丰富、生活水平也相当高。另外,新西兰素有“养老圣地”之国家美誉,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恬静且安全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人热衷新西兰移民的重要因素。然而却有些人说移民新西兰我后悔死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下新西兰移民,以便大家对
最近的视频得到了大家的点赞和关注,非常感谢。有很多人私信问我如何来到新西兰,能否自己申请移民,或者在新西兰工作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些人已经在新西兰工作,但被移民中介欺骗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做一期视频来解答。今天的视频可能会被下架,请大家点赞、收藏并下载视频,反复观看,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被誉为幸福国度的新西兰,以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闻名。当地生活步伐较慢,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吸引不少向往慢活的国人,查询移民到新西兰的方法。近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新西兰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更强有力的措施抗击新冠疫情,获得该国人民的一致支持和赞许。因此,今次请来永健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经理李俊贤,主要探讨移民新西兰的3个方法。
david和amy在facebook上认识,两年后在新西兰结婚。(新西兰天维网 资料图) 中国侨网3月1日电 据新西兰天维网编译报道,新西兰老翁david smith已经78岁了,本应享受晚年的年纪,却不得不与华人妻子分离:移民局以虚假结婚为由,将他的妻子amy smith遣返回中国香港。如今,他们只能每天通过视频聊天慰藉彼此。
相对于其他拥有时间限制的国家,新西兰作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永久回头签的国家,他的移民热度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才能拿到新西兰绿卡呢?小编在下文给大家详细介绍了新西兰现有的移民类别。01 居民签证类别skilled migrant category (smc)?需要达到的分数 – 180 分?有英语需求 – 雅思 6.5 或其他移民局认可的英语鉴定考试或学历
#新西兰##不加班##绿卡##移民新西兰##工作和生活平衡##国外生活#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203位真人故事你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满意吗?你是否有过想要回到过去的念头?世界这么大,你是否想出去看看?那些从电视和网络里得到的信息,都是真的吗?今天,就走进我的故事,一起寻找答案吧。(大家好,我是移民哥,1990年出生于江苏溧阳,现居新西兰。
180分制的技能移民系统即将成为历史,新西兰移民局将在2023年8月16完成最后一次的180分制筛选。从2023年10月9日起,技能移民类别将引入全新的“六分制”系统。简单来说,在新系统下,申请人需要至少获得6分,并且有一份新西兰雇主提供的技能工作合同,才可以递交技能移民申请。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的移民配额限制,新系统下的技能移民没有人数上限,只要符合要求,均可以提交申请,这对申请人来说是一大利好。
自新西兰去年八月开关至今,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时至今日再看新西兰的移民及工签政策变化多少让人有些唏嘘。急缺劳动力的时候就放开政策,劳动力大量涌入就收紧门槛。政策变动上个月,新西兰移民局公布了新的技术移民打分系统,根据申请人的学历、工作经验等进行评分。所获分数达到6分就能申请移民。同时,新西兰移民局也宣布将雇主认证工签的时长延长至5年。
新西兰开放5年多次往返签了。每到这个时候,喵酱尤其骄傲自己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新西兰移民局3月27日发布消息,以旅游、探亲或进行商务活动为目的前往新西兰,并于2017年5月8日后递交签证申请的中国公民,可获最长5年多次往返签证。访问签证一般准许(访问者)每次到访新西兰时停留1个月。但是,在任意18个月内的停留时间不得超过9个月。
新西兰是很受海外人民的欢迎,很多移民计划申请永久居留签证而无限期地定居,来自中国的移民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那么新西兰移民的途径有哪些?需要什么申请条件?跟着星汉留学移民小编来了解一下吧!新西兰优才技术移民:对于那些没有达到分数要求的申请人,有一个适合他们的移民项目——新西兰优才技术移民,申请人在新西兰留学一到两年,学业结束后转为工作签证,年薪至少3.5万纽币。
新西兰移民需要的条件 买房子收入可以吗(新西兰买房移民是否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