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芬兰教育:文中的妈妈是芬兰人,生活在中国20年,最后又因教育带孩子回归故土——芬兰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原来,我们一直对这个小而美的国家存在“滤镜”。在真实世界独立自主,让“普娃”也能在激励中前行,才是教育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前段时间,外滩君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
一位中文非常流利的芬兰妈妈,网名“芬兰卡姐”,分享自己为什么不惜放弃自己在中国的事业,也要带女儿回芬兰读书。
卡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芬兰人,因为从小跟随父母在中国和芬兰两国读书和生活,后来又定居广州,从事酒店业和旅游业,还嫁给了一位东北小伙。
可在几年前,卡姐却放弃自己在广州辛苦打拼的事业,以及积攒了十几年的人脉,毅然带着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回芬兰读书。
卡姐和女儿emilie在中国
是什么让卡姐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卡姐在视频里分享说,孩子在中国太受宠了,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仗着妈妈的总经理身份,在员工面前摆架子、耍优越感。自己和丈夫对她再怎么严格,也敌不过身边的大环境对她的“过分宠溺”。
她希望女儿能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学会过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卡姐已经带着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转战芬兰,就读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所公立学校。
外滩君很好奇,卡姐的女儿回芬兰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变化?像卡姐这样的芬兰妈妈,又是如何看待两国教育差异的?
在洋溢着圣诞氛围的一天,外滩君连线了远在芬兰的卡姐。
从中国回到芬兰
重新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
卡姐感慨,回到芬兰以后,女儿emilie最大的变化就是,重新变回了一个“普通”的孩子!
这正合卡姐的期待。
在中国,emilie虽然从小读的是双语幼儿园,但因为是为数不多的外国孩子长相,老师和周边的人都给了她额外的关注华宝小知识了解芬兰的窗口。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妈妈的语言能力这么强,女儿应该也差不了吧?
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卡姐说,“不得不承认是有语言天赋这回事的,我的女儿就属于语言天赋很一般的孩子。”
尽管她有着和卡姐相似的“跨文化生活”背景,但是女儿却出现了一种语言上的混乱。因为在学校里说中文和英语,在家和妈妈说芬兰语,导致女儿每一种语言都学得很费劲。更重要的是,她对语言学习缺乏卡姐小时候的那种激情。
这也让卡姐意识到,女儿的天赋和兴趣不在语言上。认识到这一点,也就少了很多焦虑。
对比自己和女儿两代人的学习经历,卡姐最大的感悟是,中国式教育可能更适合那些学习成绩拔尖的孩子,准确的说,是班级排名前10%的孩子。
作为学霸,卡姐就曾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她观察应试教育下的学霸们,往往有这样的特征:擅长传统学习方式;能适应高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对高密度的学习内容感到兴奋。这样的孩子,也会受到老师的关注华宝小知识了解,也明白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学校也不要求孩子在某个年级,一定要达到统一标准,而是允许有一份“因人而异”的成长计划。
这也给了老师更多的松弛感和自主性,他们相信孩子暂时落后没关系,后面还有时间慢慢补上。
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体系里有一种“容错机制”。
中国孩子要面临中考分流,芬兰孩子也一样,考高中同样有压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也会去读职校,但是“大学教育”这条通道并没有堵死,职校毕业孩子还是可以去考大学。
就像卡姐的亲弟弟,当年因为有学习障碍,没有考上高中,上了职业学校,学习土木工程专业。30多岁时,他又返回学校提升学历,读到土木工程的硕士。如今在一所职业学校担任老师。
正是因为芬兰教育里“没有死胡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条通道之间,差距不大,而且可以互相转变,让芬兰孩子和家长都有了不焦虑的底气。
作为一名芬兰妈妈,卡姐对中国和芬兰教育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在她看来,两国国情不同,人口数量、人均资源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芬兰教育像是“经营便利店”,中国教育则像“管理大商场”。前者可以方便地做到“个性化”“灵活性”,后者则因体量巨大,需要“统一调配、强调效率”。
也因此,前者让每一个普通孩子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普娃更自信;而后者也许更有利于培养精英,让那些在学习领域有天赋的孩子,能做到“强者更强”。
不过对于想要留学芬兰的家庭,卡姐倒是有个建议,希望大家能够摘下对芬兰教育的滤镜,看清芬兰教育的真正优势,以及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
“不管怎样,在任何教育环境里,都不可能轻松躺赢。”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中国人在美国到底过得怎么样?一问都不好,一劝都不回国(本文探讨的是截至2021年的情况,未来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前往美国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然而,这种选择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中国人在美国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困境以及他们对回国的态度。
我,60后,90年代来美国陪丈夫读书,来到这里才明白回不去了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回首往事,我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风声,看见那时的笑颜,仿佛昨日的事情就发生在眼前。我是移民哥,90年代来到美国陪伴丈夫读书的女性,来到这个陌生的土地,才逐渐明白,原来回不去的,不仅仅是故乡,还有那段青涩年华的时光。
想移民的友友们,千万不要去德国、瑞典、芬兰!如果有人给你说这几个北欧国家好拿身份还便宜!赶紧跑!纯属满嘴跑火车!?第一个:德国?难度系数高!费时费钱!审批环节繁琐!德国有三种方式:德国蓝卡、法人签、工签,蓝卡要求在德国找到年薪5w欧的工作;法人签要求营业额30w—50w欧,利润10-15%;工签拒签率极高!
我在美国居住了将近4年时间,如果加上2013年来美国做志愿者一年的时间,大约5年的时间。我来美国不久,就赶上了疫情,社交活动停了,没有那么密集地参与整个社会的运作。加上我现在在美国的事业也刚刚起步,卷入度没有那么高,所以我只从生活和一些职场的角度来说说。因为我是移民哥,更喜欢从文化角度去感受这些差异。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208位真人故事我叫李忠学@才思敏捷的田舍翁,1969年出生于云南西双版纳,现定居温哥华。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深山发电厂当了一名监控技术员。后来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带着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干过汽配厂电工、油砂电工、污水处理厂电工,还卖过水机,送过外卖......这种生活老婆根本无法适应,于是带着孩子回了国,最终因长期两国分居,导致感情破裂而离婚。
世界上有着上百个国家,每个国家不管是风土人情还是国家制度都不相同,因此想要融入另外的国家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件需要花费时间的事情。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国家度过一生,虽然因为工作学习或是旅游会前往其他各国,不过定居的地点却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国家,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前往其他国家定居生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前往其他国家进行学习、工作或是单纯的旅游,有一些也会选择定居在其他国家,长期生活在那里,除此之外,因为历史原因,所以很多国家都有数量众多的华裔存在。
近期,魁省移民部长克里斯蒂娜·弗雷谢特(christine fréchette)在国民议会提交提案,拟更新魁北克2024-2027年移民规划,魁省计划增加未来移民数量,即从今年到2027年,四年内把目前每年5万的新增移民数量逐步增加到每年6万,同时,还将对魁北克投资移民计划(qiip)实施改革,在语言、居住以及投资金额等方面进行调整。
奥地利与德国、瑞士并称德语区三强,同时也被誉为“欧洲花园式国家”,首都维也纳连续 8 年被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奥地利位于欧洲中位,被称为欧洲心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背靠着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脉,蓝色多瑙河由西至东横跨全国。巍峨的群山之中,点缀着数以 百计的湖泊和河流。奥地利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记者|吴丽玮口述|王仁14万中介费换来旅游签 2018年8月,我从长春转机到北京,再从北京坐飞机到了奥克兰别说坐飞机了,我一个东北老农民,以前连靠近点儿看飞机都没看过机票是付了八千块钱找中介买的,我现在才知道8月份是新西兰冬天,机票特别便宜,往年这个时候可能两三千就够了不过这也不算啥了,我中介费还花了13万呢就是我自己在网上无意间看到的,说到新西兰打工能挣钱,中介给你办签证,签证办下来才付钱,办不下来一分钱不用掏,我就信了
纽约州南安普顿镇附近移民营地。海外网7月11日电美国《纽约邮报》10日刊文揭露美国纽约州移民的悲惨现状,称不少为当地富人修建草坪、粉刷豪宅的非法移民,因居住费用高昂,不得不住在隐匿于树林的营地里,营地的环境十分恶劣。在纽约州南安普顿镇周边,有不少肮脏的移民营地。《纽约邮报》探访了位于当地高速公路废弃加油站旁茂密树林的一个营地,那里到处是成堆的垃圾,露天做饭的火坑是营地一大“特色”,火坑旁边有多把废弃的椅子还有一张破烂的桌子,休息区铺有一块很大的防水布,周围都是临时搭建的小棚屋,里面摆满了破旧的床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