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芬兰教育:文中的妈妈是芬兰人,生活在中国20年,最后又因教育带孩子回归故土——芬兰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原来,我们一直对这个小而美的国家存在“滤镜”。在真实世界独立自主,让“普娃”也能在激励中前行,才是教育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前段时间,外滩君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
一位中文非常流利的芬兰妈妈,网名“芬兰卡姐”,分享自己为什么不惜放弃自己在中国的事业,也要带女儿回芬兰读书。
卡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芬兰人,因为从小跟随父母在中国和芬兰两国读书和生活,后来又定居广州,从事酒店业和旅游业,还嫁给了一位东北小伙。
可在几年前,卡姐却放弃自己在广州辛苦打拼的事业,以及积攒了十几年的人脉,毅然带着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回芬兰读书。

卡姐和女儿emilie在中国
是什么让卡姐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卡姐在视频里分享说,孩子在中国太受宠了,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仗着妈妈的总经理身份,在员工面前摆架子、耍优越感。自己和丈夫对她再怎么严格,也敌不过身边的大环境对她的“过分宠溺”。
她希望女儿能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学会过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卡姐已经带着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转战芬兰,就读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所公立学校。
外滩君很好奇,卡姐的女儿回芬兰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变化?像卡姐这样的芬兰妈妈,又是如何看待两国教育差异的?
在洋溢着圣诞氛围的一天,外滩君连线了远在芬兰的卡姐。

从中国回到芬兰
重新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
卡姐感慨,回到芬兰以后,女儿emilie最大的变化就是,重新变回了一个“普通”的孩子!
这正合卡姐的期待。
在中国,emilie虽然从小读的是双语幼儿园,但因为是为数不多的外国孩子长相,老师和周边的人都给了她额外的关注华宝小知识了解芬兰的窗口。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妈妈的语言能力这么强,女儿应该也差不了吧?
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卡姐说,“不得不承认是有语言天赋这回事的,我的女儿就属于语言天赋很一般的孩子。”
尽管她有着和卡姐相似的“跨文化生活”背景,但是女儿却出现了一种语言上的混乱。因为在学校里说中文和英语,在家和妈妈说芬兰语,导致女儿每一种语言都学得很费劲。更重要的是,她对语言学习缺乏卡姐小时候的那种激情。
这也让卡姐意识到,女儿的天赋和兴趣不在语言上。认识到这一点,也就少了很多焦虑。
对比自己和女儿两代人的学习经历,卡姐最大的感悟是,中国式教育可能更适合那些学习成绩拔尖的孩子,准确的说,是班级排名前10%的孩子。

作为学霸,卡姐就曾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她观察应试教育下的学霸们,往往有这样的特征:擅长传统学习方式;能适应高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对高密度的学习内容感到兴奋。这样的孩子,也会受到老师的关注华宝小知识了解,也明白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学校也不要求孩子在某个年级,一定要达到统一标准,而是允许有一份“因人而异”的成长计划。
这也给了老师更多的松弛感和自主性,他们相信孩子暂时落后没关系,后面还有时间慢慢补上。
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体系里有一种“容错机制”。
中国孩子要面临中考分流,芬兰孩子也一样,考高中同样有压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也会去读职校,但是“大学教育”这条通道并没有堵死,职校毕业孩子还是可以去考大学。
就像卡姐的亲弟弟,当年因为有学习障碍,没有考上高中,上了职业学校,学习土木工程专业。30多岁时,他又返回学校提升学历,读到土木工程的硕士。如今在一所职业学校担任老师。
正是因为芬兰教育里“没有死胡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条通道之间,差距不大,而且可以互相转变,让芬兰孩子和家长都有了不焦虑的底气。

作为一名芬兰妈妈,卡姐对中国和芬兰教育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在她看来,两国国情不同,人口数量、人均资源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芬兰教育像是“经营便利店”,中国教育则像“管理大商场”。前者可以方便地做到“个性化”“灵活性”,后者则因体量巨大,需要“统一调配、强调效率”。
也因此,前者让每一个普通孩子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普娃更自信;而后者也许更有利于培养精英,让那些在学习领域有天赋的孩子,能做到“强者更强”。
不过对于想要留学芬兰的家庭,卡姐倒是有个建议,希望大家能够摘下对芬兰教育的滤镜,看清芬兰教育的真正优势,以及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
“不管怎样,在任何教育环境里,都不可能轻松躺赢。”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今天这篇关于移民加拿大行前准备的干货内容,是专门针对广大客户以及申请人而罗列的清单,从而帮助大家更高效、顺利地实现在加拿大安居乐业的梦想。移居加拿大,需要提前准备好这些:整理好所有必要文件移民是一个非常严肃、正式的过程。需要向移民局、海关等机构出示或提交许多申请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申请者家庭成员的个人信息、海关申报表和护照等。
用我在美国生活这些年的故事来给大家讲讲美国治安那些事儿最早到美国是在去正式学习之前到加州的欧文(irvine)uci参加了一个商业课程的program。在新生orientation上,我们的老师跟我们说了这样一句话“irvine是全美最安全的城市,你晚上是可以到处在街上走路的” 并且在说的时候倍感自豪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最近移民美国,他的老婆也随他一同去了,并在美国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因为在美国出生,自然获得了美国身份。后来为了照顾孩子,他把他的母亲也接到了美国。最近他们在美国买了一栋别墅,生活非常稳定。他开玩笑地问我是否羡慕他,而我坦率地回答说我一点都不羡慕。我曾经在200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出差将近4个月...
芬兰自行车道总长度超过4万公里,约占全国道路总长度的30%,是全国道路总长度的10倍高速公路!埃因霍温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圆形自行车专用立交桥;乌得勒支中央火车站地下有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车库,可停放12500辆自行车。作为世界上联系最紧密的国家,芬兰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无论是国内出行还是欧洲国家都非常方便。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也成为了外国人到中国后难以适应的问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外国人难以接受的中国生活习惯,并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吃饭,而外国人则更习惯使用刀叉。
巴基斯坦的经济并不算发达,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生活在乡下地区。那里的生活水平跟80年代的中国比较相似,比较贫穷但是环境却很好,很少见到污染。同时,风俗习惯也深刻的影响着农村人的生活,和巴基斯坦城市相比,这里更加保守落后。塔帕卡县,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个县,位于该省东南部。图为一个女人,看到有人拍照,立刻用头巾蒙住了整个脑袋。
近日,联合国儿基会报告,对试图穿越地中海中部前往欧洲的儿童人数惊人增加表示严重关切。特别是今年被迫离开家园的人比以往更多。与此同时,地区冲突与气候变化正在加剧这些移民危机。前往希腊科斯岛的移民船沉没,3岁叙利亚难民艾兰·库尔迪的遗体被冲上海岸。儿童渡海死亡人数翻番在冲突和气候变化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儿童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踏上了穿越地中海前往欧洲的危险旅程。
事业上的不顺让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所幸彻底放松自己,去希腊游玩了足足有月余,期间一直住在已经移民希腊的朋友家中。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国,我已经彻底感受到了移民希腊华人的生活状态,也了解了希腊移民的真实情况,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的也想自己办理希腊移民。一、我的朋友移民希腊之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说起我的朋友...
(观察者网讯)在中国生活了3年后,今年夏天第一次回到家乡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安东尼·威廉·唐纳德·阿纳斯塔西(anthony william donald anastasi)却感受到了强烈的生活差距——来到中国前把车卖了的他,如今回到公共交通系统覆盖率极低的美国几乎“寸步难行”。 7月22日,安东尼的经历刊登在港媒《南华早报》上,他呼吁美国应该学习中国投资建设发达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中国便捷的地铁系统和广阔的铁路网络让汽车变成非必需品,让探索中国变得容易。
泰国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中国游客:比想象的好很多,但只适合旅行很多朋友除了国内游以外,也开始考虑出国旅游。现在不少朋友都想要到周边的其他国家去旅游,其中泰国就是受欢迎程度比较高的一个选择。估计大多数朋友对于泰国的了解都是源自于电视剧或者是一些新闻报道,但这并不等于真正的泰国生活。泰国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中国游客:比想象的好很多,但只适合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