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香港大学生来沪实习。从6月初到7月底,200多位香港大学生来到上海,用50多天的时间了解这座城市,感受这里的职场,进而思考自己的未来。采访中,这些“00后”告诉记者,香港背靠内地、面向世界,把握这一优势,香港青年的人生舞台会更大,选择会更多。

图为大成律师事务所导师张尔婳指导郑仲宏。
实习:从紧张到带着期望去上班
带着腼腆的笑容,穿上笔挺的白衬衣、黑西裤,走入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24层,上月(6月)4日起,19岁的香港大学大一学生郑仲宏开始在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实习。
“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不同,两边使用的语言、文本格式与资料库也不同,需要慢慢熟悉。”为了帮他尽快进入状态,律所为这位工商管理及法学专业学生制定由简入难的实习计划——从最初的检索英文资料开始,逐步涉及中文业务,再尝试法律文书写作。
在上海,郑仲宏第一次接触到内地的立法过程。作为第三方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6月前往某区,就《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修订展开调研,听取政府与企业意见。虽然初来乍到的郑仲宏未必能了解立法缘由、各方立场,但他被现场气氛感染到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得很激烈,有时声音会越讲越大。每一位持分者(粤语,意为利益相关方)都会讲清自己的观点。”
郑仲宏坦言,民营律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与立法过程,在香港不多见,这种形式给了更多人讲话的机会,“两地法律制度不同是客观存在,但法的精神、法律工作者所需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应该是相通的”。
能力提升的同时,港生也在悄然感受上海的职场文化。“坦白说,刚来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两个月没朋友的准备。”上月(6月)初刚到穆氏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时,香港都会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吴姿莹有点紧张。一星期后,她就喜欢上这里的国际范儿,公司所在的南丰城附近高楼鳞次栉比、生活设施完善,公司里不仅有内地人、香港人、台湾人,还有新加坡人、泰国人、意大利人等,讨论工作时,普通话、英语、粤语间在无缝切换。
“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聚在一起,可以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她曾经跟过一个为在沪德企总部做室内设计的案子,“那些了解德国文化的员工,一定更清楚客户需要什么”。在走访客户了解收集需求后,吴姿莹还要与设计组、机电组、科技组等同事一起头脑风暴。有的同事擅长空间精算,有的擅长概念运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设计理念慢慢落到图纸上去。
“开始实习有点紧张,现在我会带着期望来上班。”吴姿莹发现,上海不仅与香港一般的国际化,并且有很多发展机会,“虽然辛苦,但收获喜悦更大,在上海实习其实挺酷的。”

图为唐品恒与香港孩童交流。
生活:找寻当上海人的感觉
这是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大四学生唐品恒第二次来上海。去年9月,他作为交换生来到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体验了把内地高校文化。这段时间,他成为沪港交流社团紫菁少青发展中心的实习生,陪伴20多位香港中小学生参加“期盼夏令营”活动。
“上海与香港在生活上蛮像的,但香港生活便利度好像略逊于这里。”唐品恒的观点代表了多数港生的认识。比如,香港打车几乎只能选择计程车,但上海有各种打车软件;香港外卖送餐平台不多,且加价不少,而上海平台上丰富的菜品让港生直呼幸福。
其实,相较于生活便利而言,对于这些香港本土青年而言,他们更在乎的是一座城市的“氛围”,进而判断自己能否可以、以及是否愿意融入进去。
郑仲宏回忆,进律所的第一天,感觉自己有点像外星人。上海同事讲话的口音、语速、梗都听不明白,即便很想同大家聊天,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让他意外的是,那天下班,同事邀他一起吃饭,大家围坐一起,聊着聊着发现彼此共通点不少。比如,两地年轻人都很拼,甚至有点卷;比如,聊到港星佘诗曼,他说看过佘演的《使徒行者》,内地同事立刻提到了《延禧攻略》;再比如,对于专业性较弱的大学专业,普通话称为“万金油”,粤语也有类似的俗称,叫“水泡”……在谈天说地中,年轻人间距离被慢慢拉近。
当然,也有让港生不适应之处。在香港,公与私分得很清楚——公事用公司通信软件、单位电话及工作邮箱交流,私事用“whatsapp”交流。在内地,所有事情都交给微信,公私事怎么分也分不开。
到了周末,抛开工作,吴姿莹会去扫街。这是她在香港养成的习惯。走在港岛,既可以看到中式唐楼石屋,也能见到欧式西洋会馆。“这点上海与香港很相似,建筑东西文化交融,且都被活化利用。”站在今潮8弄,她会想到香港大馆,前者是石库门弄堂,后者是香港中区警署,彼此都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活化,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成为市民游客休憩之所。
7月1日晚,吴姿莹去今潮8弄参加庆香港回归26周年活动。以石库门建筑为“画布”,伴随音乐节拍,维多利亚湾、太平山顶、中西建筑等香港标志性景点一一投射其上,“那刻我有点恍惚,忘了到底是在上海还是香港”。
虽然之前来过上海旅游,但吴姿莹坦言,当游客与当职场“打工人”视角会不同,后者更能找到当上海人的感觉。作为一名外来者,她特别喜欢上海人的分寸感,“和他们在一起时,我可以选择‘在外面’,但当我‘想进入’时,上海朋友不会排斥我,反而会张开双臂欢迎”。

图为吴姿莹。
带教老师:亦师亦友亦家人
200多位香港大学生在上海生活,背后有众多单位默默付出。市区两级的海外联谊会、众多香港在沪社团组织参与,为港生联系了230余家实习企业,覆盖本市国企、民企及外企,并根据同学不同专业,提供了包括研发工程、园区管理、法务专员、市场营销在内的570多个实习岗位。
到了周末,他们还会组织香港学生走访上海。比如,住在普陀的同学,会前往苏州河沿岸、天安千树、中以(上海)创新园参访;住在浦东的,则会去川沙古镇、上海天文馆、洋山深水港、商飞基地等地,感受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还有,就是陪伴港生的带教老师,经过两个月的相处,如今已算是亦师亦友亦家人。
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0多年的黄咏仪,是沪港交流机构“紫菁少青”的负责人。这两个月,她常会给唐品恒煲点汤、煮点凉茶、带些甜点。黄咏仪说,这些孩子跟自己孩子一般大,其中不少是第一次离家远行,希望家乡味道能让他们不再过于想家。不过她很欣慰,港生的适应能力超过她想象,即便是最让老师们担心的就医问题,他们也能自己上网解决。
吴姿莹的带教老师,穆氏建筑设计办公策略总监蒋哲生,来自台湾,曾经在港台及欧美工作。“joyce(吴姿莹)做事踏实,视野开阔,大学专业是商科,又在内地、香港与加拿大学习生活。”在蒋哲生看来,他的任务是要把吴姿莹的专业优势、国际化背景在上海有效实现“在地化”。于是,这段时间,台湾人蒋哲生带着香港人吴姿莹拜访客户、踏勘现场、一起头脑风暴,共同推进项目。
带教老师告诉记者,最让他们欣慰的,是港生的努力与进步。
郑仲宏是大成律师事务所带教老师张尔婳教的第一位香港大学生。“他特别敢问。”张尔婳注意到,有的实习生会把问题藏在心中,而他却愿意反复提问,直到弄懂为止。与此同时,在整理记录时,郑仲宏会反反复复听录音,“写得很仔细,上海话内容听不懂的用问号标出,很认真,很踏实。”
张尔婳说,两个月的实习,郑仲宏已逐渐了解内地法律文本,更深层次的法律逻辑还需慢慢培养。“对于一年级法律专业生而言,他做得很不错了。”她为自己的实习生点赞。
随着实习逐步结束,沪港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麦德铨总算有了点闲暇时间。他很喜欢这段时间的忙忙碌碌,因为这是一种传承——20多年前,他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发展,得到了不少在沪港人的帮助照顾;如今,事业有成的他,觉得有责任为香港孩子在上海的衣食住行操心。
“希望大家通过实习,全面深入体验上海生活。”麦德铨告诉香港年轻人,只要讲得客观,在上海工作的利与弊都可以告诉家人朋友,“如果考虑留在上海,那就更好了”。

未来:在上海结下的情谊会继续
这个月(7月)底,两个月的实习进入尾声,200多位香港大学生要开始新的行程。
“已经开始有分别的悲伤。”7月23日,吴姿莹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一条。50多天的时间,她和公司同事朝夕相处,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我会认真考虑是否在上海或大湾区发展。”她还和蒋哲生约定,如果以后蒋老师来港,她请吃地道的港式茶餐厅;如果她来上海,蒋老师就请喝咖啡。“我们不会断了联系,在上海结下的情谊一定会继续。”
学历史的唐品恒则要留在上海,9月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读研,师从何爱国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向。“我家人比较希望我读金融专业,但我很小就看《三国演义》,学中国历史是我的兴趣。”他给自己定了个读研计划,一方面希望能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想通过旁听其他人文专业的课程,扩展自己知识面,“我很喜欢张载的‘横渠四句’,希望以此激励自己走好人生路。”唐品恒还告诉记者,实习经历让他感受到上海对境外人士的友善。比如,过去,境外银行卡无法绑定微信与支付宝,如今,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便捷支付真正从入境开始。
走出陆家嘴高端写字楼,郑仲宏要回港大继续大二学业。如今,内地与香港在法律领域的交流和协作越来越多,香港法律执业者也能通过考试在粤港澳大湾区执业。郑仲宏相信,香港法律人可以发挥其熟悉涉外法律事务优势,无论最后选择留在香港,还是到内地发展,一定会有很多成长机会。
临走前,张尔婳还特意叮嘱她的学生,之后要多实习、多经历、多思考,“你的人生还很长,无论选择当ao(香港政务官),还是进入律所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所长与所爱。走自己喜欢的路,幸福感一定会强一些。保持联系,期待未来听到你的好消息。”
没错,许自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可以说是200多位香港大学生来沪实习目的。在50多天的上海生活中,他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正如不少香港同学所言,短短的两个月,未必就能下决心留在上海,但一定可以给自己未来多一个选择。

50多年前,新加坡被马来西亚踢出联邦后,是怎么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的?他们为什么会被视为“华人之光”?又为什么频繁背着我们搞小动作?本期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两国的那些爱恨情仇。一提到新加坡,我们国人心中是复杂到了极点。作为同种同文的“友好邻邦”,我们建国73年了还在第三世界的队伍中加速狂奔,而他们成立不过57年,就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前列里吃香喝辣。
每个国家都有移民政策和移民项目,适用于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目的是吸纳人才,帮助国家发展,比如新加坡就有至少九种移民方法,涵盖了各类人才,适用人群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今天给大家分享新加坡移民的9个方法,非常全面,值得收藏。方法1、教育移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去新加坡读书的方式移民,这也是非常多年轻人的首选,一是能接受更优越的教育,提升学历,增强竞争力,二是有更大机率移民成功。
每个国家都有移民政策和移民项目,适用于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目的是吸纳人才,帮助国家发展,比如新加坡就有至少九种移民方法,涵盖了各类人才,适用人群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今天给大家分享新加坡移民的9个方法,非常全面,值得收藏。方法1、教育移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去新加坡读书的方式移民,这也是非常多年轻人的首选,一是能接受更优越的教育,提升学历,增强竞争力,二是有更大机率移民成功。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陆人选择移居香港?香港到底有什么魅力?香港身份又有什么好处?香港移民又有哪些方式?一起来看看吧!我们要知道,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实行“一国两制”的原则。这就意味着,香港有自己的法律、货币、税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异。
据新加坡最新的人口简报,在2022年共有2万1537人成为新加坡的新公民,新移民如何融入新加坡社会,也是政府十分在意的,甚至是申请pr和移民的条件之一。在昨天(6月26日)举行的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成立35周年庆祝晚宴上,担任主宾的哈莉玛总统说:并非所有新移民都觉得有必要融入新加坡人的圈子,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社交圈里非常自在。
新加坡是全球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物流和航运中心。近年来,全球很多高净值人士移民新加坡,在这里生活、定居,或是发展事业。比如facebook联合创始人萨维林、金融大鳄罗杰斯、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澳大利亚矿产大亨廷克勒、新西兰商人钱德勒,海底捞创始人李西廷等人。一、为什么有钱人都爱移民新加坡
最新金融中心排名显示新加坡已经跃升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金融中心!受到金融界广泛关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发布了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2)!在最新的排名中,新加坡超越中国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3!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有46%的企业,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其亚洲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总部
新加坡作为全球第三的金融中心,优越的经商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的政治环境、多元丰富的社会文化、顶尖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使其成为了商业拓展和移民热门选择。新加坡身份真的是亚洲顶级的存在,但如今的新加坡不是移民哥们普通人高攀得起的了,想拿到新加坡的身份,没你想的那么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顶尖的教育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人想来这里长期生活居住。?最近,眼哥就收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孩子是刚满18岁的新公民,父母都是中国籍(非pr)可以在新加坡买房吗?有什么具体要求和限制?(图源:hdb官网)眼哥为此特地去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官网(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查询了新加坡买房的购买资格,上面明确显示无论公寓组屋,
这里是小薯的旅行流浪馆,跟我一起看世界。由于我大天朝人口壮大,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都有了唐人街,唐人街已经是中华文化在国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国外的华人们思乡的地方,近几年来也成为国人到国外后必打卡的目的地。唐人街不一定是一条街,也可能是一个区域,有些唐人街在国外还拥有自己独特的名字。而位于新加坡的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