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经济发展而言,津巴布韦曾占据世界金字塔的底端。3千兆津巴布韦币才能兑换1美元,钱币跟废纸无异,货币体系一度崩溃,2019年津巴布韦打造的新货币才把自己从深渊的边缘拉回来。
80年代到90年代,鲜有中国人来津巴布韦寻找生活的出路,大都是跟着中国的基建项目“摸石头过河”。直到近十几年,一大批中国人来到津巴布韦挖掘新的商机,目前就华人移民津的数量已超过1万人。那么,中国人是如何在曾久居于食物链下游的津巴布韦搞事业,并混得风生水起的呢?
01三大高收益的行业
中国人来津巴布韦(以下简称“津”)主要干三件事:第一,投身于制造业,依靠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发家致富;第二,在矿业上发力,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打造“财富王国”;第三,经营农场,民以食为天,“饭碗”是所有人的必需品。
首先,我们先谈谈制造业。在津,那些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日用品是稀缺商品,无人生产,也没法生产。而一个曾浪迹天涯的背包客吴江涛则靠着生产小皮鞋成为了津华人圈里有名的鞋厂老板。
一次在津的旅行,吴老板偶然发掘了当地的商机,决定在津投资开办了一家名为“2u”的鞋厂。用塑料制成的仿皮鞋虽然没有什么品牌优势,但却具有十足的吸引力,每双价值1-3美元,这对于津街上到处乱窜的“赤脚大仙”来说是一笔无法拒绝的好生意。于是,吴老板生产的鞋子凭着价格优势在津的市场迅速走红,每月四万双的输出量让鞋厂越做越好。
但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鞋厂的生意除了遇到同行竞争和治安问题的挑战,最难搞的还是内部偷盗问题,每个月总有十分之一的货物神秘消失,无疑是当地员工的操作。若是向当地警方求助,在外国人和当地居民之间权衡利益关系,结果显而易见。于是,吴老板只能以薪资激励和感化教人,将员工的工资提到了每月200美元,要知道当时当地的最低工资也就120美元,这对于失业率高达90%的津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份美差。再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店垮了,员工也跟着遭殃。最后,除去生产成本和工薪等费用,如鞋厂这样的制造业在津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不容小觑。
第二呢,是矿业。矿产是津的一大支柱产业,矿藏资源丰富,其中钻石和铂金储量居世界第二,其开发潜力可想而知,能通过矿业致富是在情理之中,这里就不再多加赘述。
下面主要看津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业。据世界银行统计,2017年,津有68%的就业来自于农业领域的贡献。而在此之前,津的快车道土改曾让农业发展陷入危机,土地的重新分配让“良田无人种,农场变荒地”,珍贵的土地一度成为津某些阶层的附带财产。由此,津的粮食产量骤缩,农业收入缩水120亿美元,甚至到2016年,被誉为“非洲菜篮子”的津竟有400万人急需粮食援助,这样的落差着实让人目瞪口呆,但也为新人提供了入场券。
自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起,中国企业应津政府之邀,来到津的农场,寻找新的生机。其中,皖津公司则是津境内农业生产企业的领头羊,从2011年占地面积达1800公顷的两个农场扩展到今1.2万公顷的10个农场,每年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年产量达到近2万吨。虽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津国内的需求,但收益可观。
据孙奎宣回忆,“2011年温亚尼农场几乎是一片荒地,顶多就三块田地得到了悉心照料,其他田地呈散养状态,杂草丛生,若是将拖拉机开进去,10米之后就看不见顶了”。此番形容也许有点夸大,但却是津多数农场的真实写照。
经过中国人和当地人的协同努力,津的农场陆续恢复种植,温亚尼农场营业的那一年小麦产量就达到了3500吨,是津整个小麦产量的33%,而7年内,皖津公司经营的所有农场为津的粮库提供了10万余吨的粮食。这些个数字不仅仅意味着表面的巨额利润收入,更是对津境内食不果腹的人民的雪中送炭,意义深远。
总之,农业是津的民生之基,经营农场自是具有光明的前景。一方面,对于中国个体来说,经营农场难免遇到重重阻碍。由于许多农场已然荒废,基建缺乏或无可用,初期对于农场的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农业设备等方面,后期主要是运输费和人力费用等,如此看来,农业投资周期长、奏效慢,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农业又是投资的不二之选,津的粮食需求和该国的政策支持,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风险和机遇的关系。其次,该国基本以美元结算,较为稳定,比起本国货币相对靠谱。
02注意事项
那么,在津搞事业还要注意写什么呢?
首先,一个好消息是基本没有疟疾的烦恼,由于津大都处在海拔1500m以上,天气凉爽,且首都哈拉雷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卫生条件也不差,若是有幸在首都工作,生活也不会差太多。但不免蚊虫的叨扰,在远赴津之前,需要多备一些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
其次,当地人虽然非常友善,但在交往过程中切忌使用“negro、black”等词汇,避免偏见和歧视色彩。另外一个小小的冷门知识点便是要谨慎使用“african”来称呼当地人,将非洲人称为“african”甚至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它其实是一种特指,是对“南非共和国荷裔白人”一群人的称谓。因此,最好是按照国籍或名字称呼当地人。
最后,打完工收拾包袱准备回国之时,从津购买的象牙和犀牛角及其制品是不会给“过”的哦。
参考资料:
10多万中国男人在非洲务工,为啥有些人不愿意回国了?原因很现实你可能听说过,有很多中国男人去非洲打工,有的甚至在那里定居了。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在那么一个落后、贫穷、危险的地方生活,而不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呢?其实,他们的选择背后有很多现实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生活成本低首先,非洲地区的生活成本相对于中国要低得多。
越南是目前东南亚热潮中,有最多工作机会的地方。不论纺织、制鞋、化学、电子制造还是茶饮店加盟,都在越南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中国人在越南工作的职位可分成两大类:市区或厂区。传产制造业的工作大多都在厂区,周一到周六上班,宿舍可能就设在办公室楼上。发展较好的大型中国企业会有各项的娱乐设施,健身房、游泳池等,但相较而言,因为生活圈小,较容易与当地产生隔阂。
在欧盟内部,位于北欧的丹麦以工资高而著称。根据欧盟的统计数据,丹麦人的平均时薪达到了44.7欧元,显著高于瑞典和德国。那么我们来看看,哪些行业收入最高。可以想见,高管的工资肯定相对而言是最高的,在丹麦也是如此,尽管丹麦的高管可能与基层员工的差距远小于中国、美国或英国的同等职位,但是还是很可观的。根据丹麦的统计数据,丹麦的ceo们平均月工资为104896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110172元),或者说130万丹麦克朗年薪。
参考消息网3月25日报道 外媒称,世界上的旅行护照基本是红、蓝、绿、黑这四个颜色。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它们会被亮出来。比方说瑞士护照是耀眼的红色,美国护照是蓝色,德国护照则是勃艮第红酒的颜色。而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呢?据《瑞士商报》网站3月9日报道,国际民航组织具体规定了护照的大小和样式(必须为125毫米长和88毫米宽),护照的颜色和设计则由世界各国政府自行决定。
王维平和女儿苏菲联奏琵琶。 鲁汶孔子学院供图当地时间5日晚,音乐会在鲁汶大学礼堂举行。旅法琵琶演奏家王维平携女儿苏菲(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钢琴专业学生)专程从巴黎赶来,在元宵夜一展中西方音乐交融交汇的独特魅力。王维平和女儿苏菲演绎琵琶钢琴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德永健 摄音乐会上半场以琵琶为“主角”,母女二人默契配合,时而联奏《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十面埋伏》等中国名曲,时而弹唱《但愿人长久》、《送我一枝玫瑰花》等歌曲,还以琵琶诠释了意大利歌剧选曲、巴赫创意曲等西方名曲。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412位真人故事我是移民哥,生于1986年,上海人。从一个打工人奋斗成了创业者,可是巨大的压力,让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一次偶然机会,我爱上了骑摩托车,开始疯狂穿梭于城市与山间,生活也因此找到了一丝乐趣。可突如其来的疫情风控,让我陷入了沉思。这一成不变的安逸生活,真的越来越让我心慌,也让我迫切想要改变。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奋斗在意大利综合编译:星期六(7月15日),一名中国学生向警方报告,称自己遭到了一名北非邻居的殴打。报道称,据这名中国留学生反映,这场纷争在几天前就开始了,起初是这名中国留学生和一名北非邻居因噪声问题,引发争执,这名北非人抓住任何机会来侮辱这名中国留学生,让这名中国学生回到中国去,并用“中国人是大便”等词汇来侮辱他。
2020年3月,一场疫情席卷全球。生活在德国海德堡的托马斯·拉贝医生为了疫情防控焦头烂额,德国的医疗物资严重短缺,所以托马斯·拉贝接触的许多病人只能待在家里进行自我隔离。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托马斯突然决定给予中国大使馆写一封信求助,希望中国能够帮帮正在疫情中挣扎的德国。这就很奇怪了,托马斯是德国人,中国大使馆又能帮到他什么呢?
不久前,twitter上的一场热烈辩论引发了公众的瞩目。一位韩国网友挑衅性地评论中国,质疑中国为何在坚守和平理念的同时,军费开支仍然高居世界第二。这引发了来自西班牙网友的回应,他们利落地回击说,这是为了促使他们的"美国父亲"也遵循和平原则。此言一出,韩国网友瞬间变得无言以对。确实,如果没有美国这个国际霸主,我们可能真的不需要如此高的军费。
恐怕走到哪,广东人都是那个极特别的存在,低调得让人惊讶。著名的短裤人字拖印象,包租公包租婆几乎人均“隐形富豪”……社交平台上,晒广东人低调俨然已成为流量密码。有网友表示,自己的包租婆同事,竟然用钥匙圈来代替发圈,“是不是下班就要去收租?太低调了根本看不出来。”还有网友认为,仅凭低调“抠门”,就能判断出是否真的被广东人当朋友:出门吃饭,能用自带纸张就绝不买,而且一张纸还要分成两半用,唯有这样才算真正走进了一个老广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