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耄耋之年的白先勇,依旧对上海有着深深的眷恋。
白先勇在台北家中 许培鸿摄
在著名华文作家、《现代文学》创办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白先勇84岁生日到来之际,恰逢其经典作品《台北人》出版五十周年。这本短篇小说集印证了白先勇这位文坛大家笔下融汇东西、见证沧桑更迭的赤子之心,出版五十年来,不仅版本众多,更有英语、法语等译本,还有不少研究专著,可谓声名卓著,享誉海内外。
熟悉《台北人》的读者不难发现,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许多篇目与人物,都与上海息息相关,无论是百乐门的金大班,还是永远的尹雪艳,都留有浓浓的海上情结。事实上,抗战胜利后,幼年的白先勇曾在上海居住两年不到的时间,而就是这短短的上海岁月,给白先勇一生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化推广,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1987年,白先勇作为访问学者回到大陆,在复旦大学讲学一学期,不仅重访了许多儿时的足迹,更结识了蔡正仁、华文漪等一大批上海昆剧团优秀的艺术家们,也为今后弘扬昆曲艺术之路,种下因缘。
作者与白先勇在上海南京路 许培鸿摄
的确,白先勇与戏有缘,更与上海有缘。多年来,他笔下的众多人物形象都一一在上海的戏剧舞台上展现,更是多次在上海的舞台上引起轰动……2018年,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更授予白先勇“特殊贡献奖”,这是上海这座城市对自称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多年来致力传统文化复兴的崇高致敬与礼赞。面对殊荣,白先勇笑嘻嘻地对我说:“你是知道的,其实‘义工’绝不是我一个人,而是许多文化精英共同努力的成果。”
这些年,有着浓浓上海情结的白先勇,常有机会来上海小住几日,或作讲座,或发布新书,或推广昆曲,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依旧忙得不亦乐乎。但凡是上海的活动,只要时间允许,他一准乐呵呵前来参加,哪怕有着做不完的访谈,见不完的客人。行程再匆忙,他也会尽量抽出时间尝一尝喜欢的大闸蟹、腌笃鲜、小笼包,会一会岳美缇、曹可凡、徐俊等老朋友,那一刻的轻松惬意,让白先勇充满着喜悦与满足。
上海记忆
两年前的阳春三月,天气晴和,我陪伴82岁的白先勇走在上海南京路的街头,这场景既新鲜又陌生。从先施公司旧址到永安公司,从七重天到新世界,还有茂昌眼镜、亨达利钟表,“小时候都来过,没想到它们都还在原来的地方!”在王开照相馆,幼年的他曾拍过一张照片,“当时在王开拍照片,老吃价(稀罕)额,因为王开是顶顶好额照相馆!”岁月荏苒,一口道地的上海话却始终未变,他依旧记得大新公司(今市百一店)当时安装了第一部自动扶梯:“家人抱着我去坐,感觉好新鲜!”
七十多年前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南京路依旧霓虹闪烁,熙熙攘攘。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白先勇,眼底有一丝留恋与欢喜:“上海还是那么美,那么有情调。”站在曾经熟悉的故土,身穿灰色风衣的他,双手插在大衣口袋中,翩然独立,拍下了一张照片。“阿是有点老克勒?”他笑着调侃道。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戏剧再精彩曲折,又怎及人生际遇的万分之一?直到今天,耄耋之年的他,依旧对上海有着深深的眷恋:喜欢住在老锦江,也爱去儿时生活之地走一走看一看,还有不少上海文化界的好朋友,更爱吃精致入味的上海菜……只要有机会来上海,他一定不错过,在这里,有值得享受的友情,更有值得怀恋的往昔。“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上海对我的影响,我对上海的感情,都是很不一样的!”
白先勇家族旧照
熟悉白先勇的人都知道,他的语言能力特别强,几十年来,不仅一口道地的桂林乡音难改,还会流利的广东话,在美国则完全用英文教授外国学生《中国小说史》……可没想到他的一口上海话也说得如此流利,听来老派且亲切。面对赞扬,白先勇却笑着说:“洋泾浜,洋泾浜!哈哈哈!其实我只是会几句,毕竟小时候在上海生活过一阶段,留下的印象很深。”
上世纪60年代白先勇与父亲白崇禧
从1946年到1948年,两年的上海岁月在白先勇的一生中并不漫长,却异常珍贵。白老师告诉我,白家曾在上海很多地方居住过,“最早在虹口的多伦路,我的父亲母亲与兄弟姐妹们都住在那里。后来我得了肺病,与家人隔离,住在虹桥的一幢房子里,内心非常孤单、脆弱与落寞。记得那时候,虹桥还是一片农田,非常偏远。39年后我第一次回到大陆,还曾去过那里,依旧比较荒凉。可今天,虹桥已经是非常繁华和热闹的地方了。今夕何夕,叫人感慨系之。记得1987年我第一次重回上海,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窗外望去是黑压压的一片,几乎没什么灯光,和我印象里的上海,似乎并不一样。可当时我就有预感,总有一天,上海这座长江流域的‘龙头’一定会起飞,到时候一定会不得了!到了今天,果然!”说起当初的判断,白先勇跷起大拇指,一脸兴奋,自豪的神情仿佛在夸耀自己的家乡。
洪健笔下的“白公馆”
说起白先勇在上海留下最有名的“足迹”,无疑是汾阳路150号那幢漂亮的小洋房了,直到今天,它还被亲切地称为“白公馆”。如今,这幢洋房修旧如旧,重获新生,已成为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的所在地。记得去年,擅画建筑的国画名家洪健与我一起走进那里采风,不久之后就画出一幅别具韵味的《冬雪》。画面上,素雅的老建筑被白雪皑皑覆盖着,窗内星星点点的灯火,平添了上海冬夜的温馨。我第一时间把画传给白老师看,引起了他很多回忆:“那时候汾阳路叫毕勋路,我在离它不远的南洋模范小学读书。那幢楼说是叫白公馆,其实我父母一天都没在那里住过,那是我养病独住的地方,我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们一直住虹口的多伦路。我的印象里,花园里有个很大的喷水池,上面还有个很漂亮的雕塑……1987年我第一次回上海时特意去探访过,雕塑没有了,水池还在,我曾经的卧室成了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女士的办公室。最近我才知道,那里已经完全恢复昔日的原貌,谢谢这位画家,他画得很像,很美!让我一下子仿佛回到了从前。”
昆曲情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白先勇与上海的另一处因缘际会,发生在美琪大戏院。1945年秋天,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美琪大戏院,蓄须明志多年未曾登台的京昆艺术大师梅兰芳带着万众期盼,华丽回归心爱的戏曲舞台,与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连演几天昆曲,从《游园惊梦》到《断桥》,丝竹管弦,水磨声声,一时间,万人空巷,而就在氍毹间的流连婉转之处,那悠扬的笛声,竟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八岁孩童敏感、细腻且多情的内心。他,就是今天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的白先勇。
于昆曲,白先勇有一生难忘的情缘,小时候在心中埋下的种子,历经岁月更迭,走过天南海北,最终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别样绚丽的花。他曾坦言:“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词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是中国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典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级的艺术,我们所有人都要好好珍惜它。”
梅兰芳与梅葆玖演出的《游园惊梦》
整整十八年的普及、传承昆曲之路,白先勇走得艰辛曲折却又快乐充实。正所谓“多情人不老”,这情,正是最美好的传统艺术与民族文化。而这十八年来,昆曲命运已不同于当时,原本的“则见风月暗消磨”,已转为“惊春谁似我”。这两句是汤显祖写给男主角柳梦梅的词,此处却可以借指昆曲在当代的由衰转兴,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昆曲真正做到了“月落重生灯再红”。
几度沧桑歌未歇,谁能想到,就在这颗文化的种子埋在心田的初始地,借着“2021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东风,又迎来了古老昆曲艺术在电影中的华丽回归,还是那古典且不失洋气的美琪大戏院,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却是一代代文化人、艺术家对中华文化在当今盛世伟大复兴的热忱、努力与期盼。
今年6月,纪录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在美琪大戏院迎来首映。尽管由于疫情阻隔,白老师不能亲赴现场,但主办方在得知这段往事之后,特意在首映前刊印了当年梅兰芳先生在此演出的报道,给观众留作纪念。大银幕中,八十四岁的白先勇一袭唐装,笑容可掬,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这位华文文学大家亲自为观众娓娓道来一生的昆曲情缘,眉眼之间,仿佛还是那个八岁的天真赤子:“我的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东方西方,总在寻寻觅觅自己的家乡究竟在何处,最后我发现,原来心中永远的根,就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化。”
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剧照
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正如白先勇曾经对我说过的那番“心里话”:“我的职业是作家,文学是我安身立命之本。其实我只要在家好好写作就好了,何必去做这些繁琐之事呢?关键还是因为对昆曲的爱,因为这件事情,值得我去做。与昆曲紧紧捆绑近20年的时间,我想,我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作家变成了大众媒体上的昆曲‘布道者’,无论在哪里,我一遍又一遍地讲,昆曲有多美,直到大家相信我……昆曲是我们民族最美的瑰宝。我已经是84岁高龄了,其实早该退休,但对于民族的文化艺术,我有一种不舍。我更希望在21世纪,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我们能迎来一次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以昆曲为切入点,如果能做成,相信不久的将来,文学、艺术、哲学……都会迎来繁荣兴盛,我个人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王悦阳)
通常eb-1a人才移民获批后,申请人想要拿到绿卡有两个路径:一是通过海外领事馆面签,二是通过境内申请i-485转换身份。如果申请人人在美国,就可以通过境内调整身份拿到绿卡,但对于大多数申请美国eb-1a移民的大部分还是在国内,所以需要通过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途径获得移民签证,登陆美国后才能拿到绿卡。但是不管通过哪种途径,面谈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目的地之一。数百万人涌入美国,希望能够在这个国家找到更好的生活和机会。然而,我们不禁要问,美国到底有多好,才能吸引这么多人前来?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美国所拥有的优势美国以其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制度而闻名于世。这个国家给予人们广泛的言论、信仰和行动自由。无论种族、宗教或性别,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并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
经常在中文媒体上见到报道称,中国移民在美国的地位是二等公民,干粗活,挣钱少,受欺负,当不了政府官员……事实是怎样的呢?地理答啦通过一组大数据,来了解一下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真实境况!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华人人口已达452万,华人是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华盛顿移民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人在美国》移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移民在美国,是继墨西哥人和印度人之后的第三大移民团体。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地球知识局——中国在其他国家搞过租界么?no.1523-朝鲜租界晚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战中屡屡处于下风,各地不断出现外国租界。然而虽然在与欧西列强的交手中屡屡失败,清朝这个老大帝国在东亚内部比较起来仍保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东亚的主导权尚未易手,大清国仍对外国有一定的影响力。
嗨!大家好!会德语的朋友免不了要向德国人提起居住证和户口。如何精简地用德语表述这两个概念呢?赶时间的同学拿走不谢:居住证:f. aufenthaltserlaubnis户口:f. niederlassungserlaubnis尽管我建议读完全文~一、户口和居住证户 口从商代甲骨文记载起,户籍已有3000年历史。
2023年7月绿卡移民排期时间表已经公布。亲属移民方面,f3类美国公民的已婚子女和f4类兄弟姐妹的审批、递件排期都开始前进;f1类的表b递件排期大幅前进了8个月。但职业移民的审批、递件排期,均原地踏步。职业类别全面停滞,eb-5新政继续保持无排期 。具体情况如下:2023年7月职业移民排期表a:最终裁定日
几年前华为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任正非正在考虑将海思的“科学菁英班”设立在西北工业大学,海思负责人何庭波却表示难以理解,当众质疑任正非:“难道我们不应该首先考虑清华和北大吗”?任正非反问:“如果将来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跑了,你负责吗”?顿时无话可说了。中国顶尖人才,有一半都留在了美国其实,任正非说出了一个很扎心的事实,如今中国顶尖人才的流失率特别严重!
中国人都是怎么移民到美国的?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墨西哥和印度排名第三移民美国的国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人都是通过什么途径移民到美国的?最后一种是最受争议,也是目前比例很高的方式,第一种是直系亲属移民,比如子女为父母移民,父母为子女移民,这类移民占比为19.2%。第二种是非直系亲属移民,比如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这类移民占比为34.1%。
黑人不需要来自亚裔的同情,在美国,黑人的地位比亚裔高(转载)热点观者 06-11 16:41最近,美国掀起了美丽的风景。无论流行病的蔓延如何,由于非裔美国人的死亡,无数抗议者走上街头。但是,当我们所有人都同情黑人所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是否曾经以为黑人美国人的地位要高于亚洲人!美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国家,显然是一个完全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但是美国人对移民非常歧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1965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校招生的第一轮体检中,刷下去了一个叫彭云的学生。因为他身为一个成年男性,体重却只有90斤,并且还是600度的高度近视。就在彭云以为自己无缘于这所学校的时候,却突然收到通知,学院院长刘居英少将亲自点将,宣布他被破格录取。彭云这次的破格录取,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清华大学都抢着要的理科状元,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他的“特殊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