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炎炎夏日,温度逐渐攀升。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下班挑个好瓜,回家冰镇后吃上两块,沁人心脾的滋味便能让白日的暑气散去大半。
但大家估计很难想到,同属东亚圈,对于我们平民百姓来说只要乐意,每天都能享用到的西瓜。
可在我们经济发达的邻居——日本、韩国那里,西瓜却是名副其实的奢侈消费品。
甚至,啃完了西瓜,还会充分利用瓜皮另制一道佳肴。
到底是什么卡住了这两个发达国家的脖子?
而我们又为何能得到西瓜自由?
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世界各大类型地形地貌基本在中国都能找个范本。
西瓜这种水果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空气来生长,相较于中国,日韩北部气候不利于西瓜的种植。
在气候与土地的限制下,日韩本地生产的西瓜数量自然远远不如中国。
其次,在日韩,西瓜不仅仅是消暑解凉的水果那么简单,甚至被炒作成送礼文化中的奢侈礼品在培养。
许许多多的“名瓜”,例如黑皮西瓜,方形西瓜,皆出自于日本人之手,可以说日韩保守的市场将西瓜的价值翻了几番。
世间的东西大都以稀为贵,日韩保守的经济体制只允许进口固定数量的西瓜,再加上关税的攀升,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夸张的市价。
在中国,夏季西瓜普遍一元1斤,而日本,西瓜折合要300元1斤,韩国则是1000元1斤。
所谓事在人为,这高昂价格背后,自然也有一群有心人的推动。
以日本举例,谈农作物,就不得不绕开一个扎根日本,堪称庞然大物的组织——日本农协。
农协的成立起初是为了日本战后的农业恢复,后来发展到几乎垄断了整个行业。
它一方面抬高了日本农产品的价格,一方面又盘剥着日本农民的利益,垄断着全日本农产品的贸易。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组织的存在,的确也保护了日本的农业市场,其顽固的保守主义立场,使得日本农业市场免受海外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也保障了日本农民的利益。
以西瓜为例,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日本农协的坚持,价格低、数量大的中国瓜才未对日本市场造成冲击。
若不是限制了进口量以及设置高额关税,那么中国瓜入场对日本的瓜民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
可对于日本普通人来说,放开瓜市场有没有好处?
当然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购买到价格低廉的农产品,从而降低生活成本。
但对日本农民来讲,他们没有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再加上日本现实的农业条件,日本农产品的价格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相比,根本不具备竞争优势。
将中国瓜和日本瓜同台竞争,中国瓜只要卖几十块钱一斤都有的赚,可本土的就会赔钱。
不谈日本人对精耕细作口味的挑剔,老百姓追求的主要还是便宜,不是细微的口感差距。
日本农协垄断着生产与销售的两个端口,同时,对农业和农村的各项相关经济领域实施着绝对控制。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资料,也都由农协负责统一供给,比如说化肥、农业机械等等等等。
正是因为这种垄断,使得相关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健康。
我们看到的天价西瓜,本质上就是日本消费者和日本生产经营者在利益上的矛盾,代表着那些被暴力喂养的脑满肥肠的日本官员。
而中国瓜不是生来甘甜可口的,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政府对于果农的扶持,还有一众国士的奉献。
吴明珠,袁隆平院士校友,湖北武汉人士。
1956年,吴明珠主动向组织申请,去贫苦的新疆开展研究工作。
农学工作哪有不下地考察的,甚至在地里一呆就是几天。
都知道新疆的瓜果多样,香气飘飘,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是有名的艰苦贫乏之地。
吴明珠孤身远赴新疆,三年时间里,她踏遍了吐鲁番每一处瓜田,白天和村民交流地里考察工作,夜里整理资料钻研论文,甚至还学了维吾尔语。
1962年,“小青皮,红心脆”诞生,成为当年国宴上的一道佳肴,招待来访的美国总统。
三十多个优良品种,投身科研大道六十二载,这是吴明珠奉上的答卷。
2010年,吴院士身患阿尔茨海默病,逐渐忘却身边事物,淡出公众视野。
据悉,老人还习惯性地去瓜地逛逛,偶尔冒出“要去瓜地”“瓜要授粉”这样的话。
国士无双,为公者赞,向所有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辛勤付出的人们致敬,诚盼祖国昌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参考消息网3月25日报道 外媒称,世界上的旅行护照基本是红、蓝、绿、黑这四个颜色。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它们会被亮出来。比方说瑞士护照是耀眼的红色,美国护照是蓝色,德国护照则是勃艮第红酒的颜色。而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呢?据《瑞士商报》网站3月9日报道,国际民航组织具体规定了护照的大小和样式(必须为125毫米长和88毫米宽),护照的颜色和设计则由世界各国政府自行决定。
这是《自拍》第291个真实故事如果你有故事,请私信告诉我孙光/口述小问/撰文呱呱/编辑我是移民哥,北京人,80后。我原来在乌克兰做生意,踏踏实实过着日子,俄乌一发生冲突,我成了难民。带着全家逃出乌克兰,走了半个欧洲,仍没找到落脚地。等回到乌克兰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能毁掉,生活被战争碾碎,难以复原,只有慢慢去粘合、重建。
#俄罗斯姑娘##国外生活##中国留学##中国文化##中国故事##高冷#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396位真人故事我中文名萨莎,俄罗斯姑娘。20岁时,我成了中国留学生。没承想,4年的留学生涯,因为疫情,我在俄罗斯在线学了3年。第4年,我终于可以来中国读书了,可惜已是最后一年,现在即毕业,留学生涯就要结束了,但我与中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你能吃多辣?”这是一张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街头的海报,落款是一家名叫“hot pot republic(火锅共和国)”的餐馆。一条tiktok视频记录了这家北欧餐馆里的火爆场景。红色的灯光,墙上一张京剧脸谱,屋内坐满了外国人。他们有的两人小聚,有的四五成团,围坐在火锅前。他们有模有样地拿着筷子,仔细地从锅里捞上肉,放进酱料碟里蘸一下,再慢慢地送入嘴中。
很多朋友对间谍的事很感兴趣,那我们今天再来探讨一下秦老师那篇文章。他在文章还提到一位战友转来的文章,该文显示,2018年统计,“在中国境内的间谍人数足有11万人之多,其中外国国籍有5万左右,5万中有足足的2万人是美国国籍,还有2万是日本人,其他间谍多是来自欧盟国家。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11万间谍中有近7万人是中国国籍。
本文授权今日头条原创首发中国与伊朗签署了25年合作协议。伊朗媒体指出协议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在伊朗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规模有4,000亿美元;第二,石油和贸易用人民币和数字人民币结算;第三,北斗卫星支持伊朗的导弹。对中国和伊朗来说,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是双赢的。中国需要伊朗的石油,需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伊朗也需要中国的投资和北斗卫星。
在2019年2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召开了例行答记者问活动。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一如既往地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然而,其中一位外籍记者的提问却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他询问:“近日,一名中国籍商人在坦桑尼亚被判处15年监禁,中国会如何处理此事?是否会要求减刑?”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不言而喻。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外籍记者在这样的场合直接提问,既让人意外,又有挑衅之嫌。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移民哥”。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中国,一个拥有世界第一人口数的国家,与排名第二的印度人口相差无几。然而,由于我国的出生率较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传言不断涌现。人口众多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助推器。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人开始渴望换个生活环境,移民到其他国家生活,而发达国家成为了首选目标。
今天的微博热搜上又在编造假故事啊,讲的什么事儿呢?说的是一个中国人在英国一个家庭里面,吃外国人的食物,吃到了崩溃。都2023年了,还编这种故事呢。自媒体有两大流量法宝,其中之一就是让老外夸中国菜。什么外国人吃了一次中国菜就再也回不去了,认为以前吃的东西,简直就是猪食。中国的食物天下第一如何如何。当着你的面儿夸中国菜天下第一,那也不过是人家跟你客气客气而已,别真的当真了。
他曾被誉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也曾被中国亲切地称为“老朋友”,近日,这位经历过二战和冷战的“活化石”重新来访,激起了无数的讨论和热议。很多人都在思考,年逾百旬,早已功成名就,本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的基辛格博士,为何要“重出江湖”?今天咱们不谈国事,来看看这位“老朋友”是如何描述中国的。其实在基辛格心中,中国从来就不只是对手或者朋友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