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海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环境、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即日起,本报推出“幸福就在身边”专栏,从小切口入手,随机采访区内居民,用“百姓话”说“身边事”,感受南海新区的民生温度。
“环境好,配套全,我太喜欢现在的南海新区了!”这句话,是南海新区龙昊小区居民邵诗红的幸福感言。自从4年前搬迁上楼后,她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海公园绿意盎然。
随处可见的绿色景观、建在家门口的小游园、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不论哪一样,都让邵诗红再三点赞。“走哪儿都有树有花,商场学校就在附近,公交车开到家门口,闲着没事就爱四处逛逛。”邵诗红是土生土长的南海新区人,之前过的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现在住进了设施齐全的小区,晚上没事还出来跳舞锻炼身体。“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特别知足!”邵诗红说。
邵诗红晒出的“感言”,正是南海新区民生实事撑起的幸福感。一直以来,南海新区始终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城乡融合发展,让18个村近5500户群众搬迁上楼,全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吸引着游子们重回故土。王楠楠就是在“上楼”之后选择回来的年轻人之一。
“相比大城市,我觉得现在的南海新区更适合我,而且我已经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家庭、工作两不耽误。”作为曾毅然选择“出走”的年轻人,王楠楠说,如今的南海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环境好,城市配套逐步完善,就业机会也很多,甚至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条龙”的教育资源。正是这些变化,让她做出了“回家”的决定。
从盐碱荒滩到推窗见绿,从学校匮乏到开门入园,从生火做饭到燃气入户,从生炉子取暖到统一供暖……曾经迫不及待“逃离”的乡村,已成为王楠楠心甘情愿扎根的“安乐窝”。她坦言:“离开时没想过会回来,但看看现在的幸福生活,又十分庆幸自己回来了。”王楠楠已成为一名小区网格员,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与游子携伴而回的还有外乡人。远道而来的董文雅和吕文富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受环境吸引,两人将家搬到南海新区,一住就是4年多。董文雅直言道,要在这里一直待下去。
吕文富与董文雅夫妇畅聊幸福生活。
“以前听说这里环境好,来了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大公园、小游园、健身广场应有尽有。”如今,董文雅还主动当起“宣传大使”,将自己在南海新区的生活分享给朋友们。许多朋友也因此被吸引过来安家定居。
居住环境代表着城市的颜值、文化和温度,更直接体现一座城市的综合水平。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幸福感,南海新区坚持把公园、小游园、广场建设作为优化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区有小游园13个,公共健身步道10余条。
其实,南海新区新老居民热捧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高标准配套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更让大家夸赞不停。
海岸嘉居打造“高品质”住宅区。
从济南“拖家带口”而来的张立华和张焕良经常给南海新区点赞。如今,两人不仅和儿子、儿媳住在同一个小区,还和周边邻居“打成一片”,平日里的乒乓球比赛、黑松林散步等各项活动就没“断档”过。
张立华说,自己是冲着空气好、环境好来的,没想到还收获了“人情暖”,家里的亲戚朋友现在都特别羡慕她。
医务人员定期入户测量血压;家里东西坏了,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维修;逢年过节组织摘樱桃、包粽子、包月饼等暖心活动……说起住在南海新区的好处,搬来7年的张元兰打开了“话匣子”。
7年前,张元兰被南海新区的优质环境吸引,顶着全家人的“不理解”,卖掉老房子,毅然移居南海新区。7年后,她却成为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大家纷纷向她打听起南海新区的情况。
“当时都说我瞎折腾,但来了之后发现这里不仅环境好,服务也好,我没选错。”张元兰说,刚住上房子,当年冬天就通了暖气。与此同时,丰富的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物业服务等,也让张元兰老两口的心跟着暖了起来。
香水河大桥邻水为伴。
为让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南海新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多亿元,水、电、气、暖等“十通一平”全部到位,实现区内一元公交全覆盖,开通了直达威海主城区的公交快线,并加快推动净水厂、莱荣高铁威海南海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与品质稳步提升。
随着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群众在南海新区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对此,总是闲不住的董文雅两口子深有感触。
“经过我们小区的公交车一共有4条线路,出租车可以打电话预约上门来接,而且老人可以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董文雅说,在搬来南海新区的5年里,交通路网不断发展完善,两人也跟着享受了不少便利。眼下,两人正满心期待着莱荣高铁的开通。
董文雅表示,自己没事的时候就想出去玩,等莱荣高铁开通后,出门旅游就更方便了。
金花河湿地公园景色宜人。本文图片均为资料片
景美、家安、心暖,这是南海新区居民感受到的幸福感。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齐头并进,一幅幅贴合群众心声和需求的民生蓝图,一项项民生实事的大力推进,南海新区正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写下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
记者手记
让居民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参与者
对于南海新区的点滴变化,群众有着最真实的感受。在公园、松林、社区、街道,随机采访居民对南海新区居住环境的评价时,大家除了回答“非常满意”,更热衷于分享他们在南海新区的幸福生活,他们脸上由衷的笑容极具感染力。
“春风送真情,援助暖民心”,近日,贺兰县在铁东村开展“春风行动”移民村专场招聘会,本次招聘会由县人社局、就创中心主办,共吸引10家企业提供行政、电工、纺织、销售等岗位313个,分类提供适合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零工、移民群众、符合认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岗位。招聘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劳动力输出与引进同频发力,县就创中心成立多个工作小组走到移民群众家中一对一了解群众就业需求,并邀请辖区内优质企业进场招聘,尤其是南梁台子周边用工需求大的扶贫车间及农业合作社,着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岗位。
开栏的话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海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环境、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即日起,本报推出“幸福就在身边”专栏,从小切口入手,随机采访区内居民,用“百姓话”说“身边事”,感受南海新区的民生温度。
首先我们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科学谋划,精心制定了帮扶的路线图。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与村干部座谈等方法,了解村上的产业发展情况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情况。根据掌握的情况,我们制定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和优化帮扶计划。其次我们在帮扶的过程中积极走访排查,切实织密织牢防贫网。
香港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特区,不论医疗,教育和商业,都是处于上游水平,于是也吸引了很多内地人移居到香港,享受到更优质的各项福利。而要在香港生活和工作,香港身份证是必须要获得的,有的人可以顺利拿到,有的人死磕十几年也拿不到手,今天就给大家盘一盘,内地人想移居香港,有哪些快速可行的方法?申请香港移居有哪些方式呢?
苏南重镇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辈出、商贸产业发达的城市。这里是出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出名的商业要道,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以后就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比之浙南、福建、粤东等海洋气氛更浓、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苏州人的移民传统和闯荡倾向似乎要弱很多。但就是这样一个不需要外逃就能过得很好的地区,其实在历史上也一直向外输出着自己的移民。
一、招聘广告多数人在新西兰找工作都是看报纸上的分类广告。广告中对求才的对象、资历、待遇,都有详细说明。每周三及周五的求才广告特别多。广告用词多用缩写,因此对初阅者可能有困难。除报纸上的求才广告,一些大的购物中心及超级市场也会张贴求才广告。有些工厂或商店则将求才广告直接张贴门外,有意者可直接接洽。二、毛遂自荐
同安举办技能培训班水库移民就业创业有“技”可施 近日,同安区2023年大中型水库移民技能培训班正式开班,首场花卉技能培训在五显镇上厝村大泉李雅芬大礼堂举办。五显镇上厝村、后塘村、宋宅村等村70多名水库移民参加培训。 花卉苗木怎么养护?苗木移栽要注意什么?常见植物病害怎么防治?培训现场,花卉专家黄楚湘从具体问题入手,手把手指导“学生”深入了解花卉行业规则,熟悉各种花卉分类知识、生长繁殖过程及花卉管理等相关知识,助推移民群众发展富民产业。
一提到土木工程专业,很多人就觉得是去工地搬砖。其实,土木工程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从公元前开始人们就懂得了修筑房屋建筑水利设施等等,而现在的土木工程学科更是以较为严密的数学逻辑和实验基础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土木工程体系。一、什么是土木工程师 土木工程师是指从事普通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建造施工的设计,组织并监督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
在四川的最南端,有一座城市在短短几十年间,从当初只有七户人家和一棵木棉花树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如今拥有121万余人口,gdp超过1000亿元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就是攀枝花,全国唯一的以花命名的城市,是中国的钒钛之都,也是四川知名的阳光之城。攀枝花是典型的移民城市,这个城市的人口绝大部分是三线建设时期,从全国各地迁移汇聚到那里并落地生根的!也许攀枝花是全国唯一没有自己地方方言的城市,你走在这个城市的街道,全是一些操着各地口音的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国内外的升学就业形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论是选择国内还是海外,都需要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及其各自的优势。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国内与海外的升学就业进行分析,找出哪种更有优势。一、国内升学就业分析近年来,国内的各类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增多,教育质量和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