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东北三省的人老家在哪儿的最多,那估计非山东莫属。作为近代中国三大移民潮之一的“闯关东”(另外2个是“走西口”和“下南洋”),有数以千万计的山东人从陆路和海路往东北迁徙——今天要说的这个地儿,就是海路“闯关东”的起点之一——龙口港。
在今天的龙口港附近有座龙口港世纪文化苑,这里的一座展览馆里陈列了当年“闯关东”移民大潮时的各种实物和史料。在历史上东北三省在很长时间里都地广人稀,而从晚清19世纪中叶开始,因为水患等灾害肆虐,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很多地方都遭灾,当地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只能纷纷拖家带口朝山海关外的东北迁徙,希望到了那里能找到出路维持生计,有的地方甚至整乡整县的集体前往东北。
从晚清到民国,“闯关东”持续百年,据说新中国成立时东北有4000来万人口,绝大部分都来自“闯关东”的移民,而其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所以说“东北人一半来自山东”,这一点儿也不夸张。
“闯关东”当时有陆路和海路2条线路,相对陆路的千里跋涉,从山东半岛渡海到辽东半岛的大连、旅顺,显然要方便顺畅很多——鲁辽之间频繁的穿越渤海的海上交通在明朝时就很是兴盛。所以“闯关东”的山东人多走海路前往东北。不过这海路的便捷也是相对而言,当年“闯关东”的移民们大多赤贫,很多都是乘简陋的舢板小船浮海而去,个中过程堪称艰苦甚至九死一生。早前有部很有名的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
龙口港就是当年海路“闯关东”的起点之一,在近代的百年光阴里,无数的山东人从这里告别故土,浮海而去,在渤海另一头的东北大地寻找自己和自己家族新的希望。在今天的龙口港边漫步,还能见到当年残存的栈桥码头的遗迹。龙口港在百年前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码头,1945年时八路军胶东部队从这里挺进东北,而现在这里更是北方知名的大港,停靠巨轮无数,闻名世界的“龙口粉丝”也是从这里被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胶东地区对于各辖区进行了普查,根据普查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在境内,居然有大量云南移民村落。例如,胶南县收录了全县1104个自然村,其中云南移民的村落高达342个,占据了村落总数的30%之巨。山东省胶州半岛胶县也就是如今的胶州市,收录了803个自然村落,云南村落有180个,占据了22%的比例,即墨县有1083个村落,而云南移民村落为231个,也占据了1/5的比例。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尹哥聊基因尹哥聊基因身高焦虑几乎贯穿了近代中国人的一生,小时候会被爸妈拉着和玩伴比身高,长大后相亲市场会看身高,养娃后还得逐月盯身高……在这个人人“恐矮”的时代,和身高有关的话题,极易引发全民热议。这不,最近网上一则关于山东高中生的视频就火了。画面里的小伙子们平均身高一米八、小姑娘们平均身高一米七
#历史开讲#民间传闻,有待考证,谢谢在我们老家这片地方,祖祖辈辈传下来了很多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人各说,慢慢的演化成了很多版本的故事,我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完美的用文字表达出来,请请各位朋友不要见怪,提前说声抱歉了。我的上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朱元璋为何杀尽山东人的民间传闻,其实是我们老家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个故事,不管对错与否,各位看官就当解个闷了,这一篇还是接上篇的故事继续讲,大家都知道“解手”的由来么?
要说东北三省的人老家在哪儿的最多,那估计非山东莫属。作为近代中国三大移民潮之一的“闯关东”(另外2个是“走西口”和“下南洋”),有数以千万计的山东人从陆路和海路往东北迁徙——今天要说的这个地儿,就是海路“闯关东”的起点之一——龙口港。在今天的龙口港附近有座龙口港世纪文化苑,这里的一座展览馆里陈列了当年“闯关东”移民大潮时的各种实物和史料。
1955年至1960年,全国统一组织了由内地到边疆的移民垦荒,山东省为重点移出省份,共迁出1106544人。 1955年组织外移13453户、58848人,其中迁往黑龙江省的占80.7%,迁往吉林 省的占15.2%,迁往内蒙古自治区的占4.1%。1955年全省有移民任务的地区共7个, 涉及28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