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英国政府发公告称正式开放一个新的工作签证类型——企业扩增签证(scale-up visa),帮助一些高增长的企业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

截图自gov.uk
这个签证直接写出了适用范围,为了吸引:科学家、工程师、软件开发、经济学家、建筑设计师、投资顾问等类型的人才。英国安全与移民部长kevin foster声称,是为了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能够更自由地引入他们所需的人才,推动英国的新兴技术和创新的发展,同时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力——在英国创造就业、增长和繁荣。
所以,建筑设计,属于是有增长潜力、创新与技术发展所需、能够创造经济生产力的职业和行业?
英国给出的答案是:是的。
这个新的scale-up签证,是给高增长的企业用来扩充海外雇员,引进杰出人才用的。什么叫高增长,按官方说法,是:
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保证了拿签证的人才的发展空间。那么什么是杰出人才呢?规定直接列出了这几种:科学家、工程师、程序员、软件开发、研发人员、经济学家、建筑设计师、技术人员、投资顾问。

截图自gov.uk
跟大家相对更熟悉的毕业生签证psw和高潜力人才签证hpi很类似,拿到这个scale-up签证就给你2年,不同的是你要先有英国的工作offer,毕竟需要企业提供担保。而跟其他工作签的区别是,企业提供的只是“首6个月的担保”,也就是说,你可以在6个月之后自由更换雇主和工作。
而且,如果你在2年居留时间内,有至少一半的时间年薪达到33,000英镑以上,就可以申请续签。续签不需要提供雇主担保,时长3年。在2年居留+3年续签之后,就可以直接申请英国永居。可以说这个企业扩增签证,非常直接明白地能够看出英国向引进国际人才的急切。
顺便一提,33,000英镑年薪对建筑设计师来说,其实企业给你申请扩增签证的底线就能满足。而glassdoor上伦敦地区建筑设计师的平均薪资数据,是65432英镑/年,给大家做个参考。

满足scale-up签证的薪资水平

glassdoor
你要是问建筑专业好不好这个问题,可以想见答案肯定都是一水儿的劝退。
几乎跟英国推出新签证同一时间,前两天我也跟大家聊到:今年国内名校土木大类普遍分数线跳水,包括但不限于东南大学的建筑系、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吉林大学土木类专业本科招生均未录满,各大平台一片“唱衰”建筑及其相关专业。
文章发在平台之后我收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留言,“滞后”这个词,真是非常精准地概括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建筑设计本身是在不断革新的,停留在“楼”的概念的那种建筑设计,就是会随着上游产业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的起起伏伏而起起伏伏,大家懂的都懂。但是建筑设计就的确停留在建楼上面了吗?
我们就拿ucl来说,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有很多研究方向可供选择:材料、建造、生物技术、参数化语言,这些和建楼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或许是不是建筑设计的另外一部分、在当下以及未来、更能解决我们面临的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方向?
年初跟大家分享腾讯的30-70k月薪招聘建筑设计师信息时,就跟大家分析过,除了建筑理论基础、出图技巧等等,其实现在很多新兴的就业方向,需要的是各个学科内容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与探索创新。不仅仅是虚拟空间,“数字孪生、自动驾驶、智慧城市、人机交互”等,都是建筑设计可以去兼容和发展的方向。

朋友分享的招聘信息
二是,我一向觉得很多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出现,跟产学脱节真的有很大的关系。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包括到现在为止,建筑设计的生源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招了一批最拔尖的学生,卷生卷死地教了四年,到就业了,啪,发现学校好像压根没想过就业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是移民哥,建筑设计十几年来一直在高薪专业排行榜上,在筛选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高潜力企业和人才时,会把建筑设计师列进去的。
因为比我们多发展了几十年下来,不仅是建筑相关的教学内容一直在革新,大学的本科及以上建筑相关专业直接绑定从业资格,让学生直接对接就业市场。结果就是,我们一片“劝人学建筑,天打雷劈”的同时,英国不管是universities uk(ukk)、完全大学指南(cug),还是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统计,都显示建筑专业的就业率和薪资排行,一直都在top12内上下浮动。
以上这些内容,不等于“劝大家学建筑”,也不等于“劝大家不要学建筑”,同样地,不等于“要留学”或“不要留学”。一个选择是伴随着很多因素权衡的,建筑的确不属于绝对意义上的钱多事少高薪好就业,专业门槛和申请难度也一直摆在那里。
但是呢,当你能够获取的信息越多,能够选择的空间越大,就越能在限制条件下实现自己的需求。
举个例子,你喜欢建筑设计这样有长线价值的专业,就喜欢建楼,喜欢画图,但又想少加班、薪资也想过得去,行不行?考虑考虑最顶尖的国企、设计院,或者考公考编进高校这样的方向,那么你最好是有一个世界排名靠前的海外学历,亦或是通过保研考研等方式拿到国内顶尖院校的学历。你本身手里的敲门砖比较强力,就可以达成目的。

如同这个例子,或许你可以靠海外深造进入国际化的建筑事务所,去做参数化的、可持续的、生物表皮的、模块化建造的新建筑;用元宇宙建筑的作品集和跨学科的学历去做虚拟空间、做智慧城市;亦或者,申请留学去靠学校提供的资源,进入其他国家的就业市场,谋求更高的薪水等等。
这个就叫,你手里的筹码越多,选择就越多,得偿所愿的可能性就越大。
市场在不断转型,行业也在不断变化,建筑这个专业远不到“死了”这个地步,而不管是当代甚至未来职场形态的升级一并去做新的未来规划,还是综合考虑去选择更新兴、当前有更明显红利的专业,其实都可以套用这个道理,你提升自己,就有选择空间。

今天我们不聊学校,闲聊下中国留学生来到英国后才知道的几件事。一、英国人是不存钱的?错错错!经常会有一些人告诉你,英国人是月光的,不存钱的,而且喜欢提前消费,信用卡先透支。然后再大说特说,英国福利好,政府给兜着。说什么有免费的医疗,小孩上学也免费,甚至可以开低收入证明申请补助。等等。其实这个太片面了,英国底层的人的确不存钱,因为薪水就那么点,存不下,还不如嗨皮完,享受生活。
持有某种工作许可在爱尔兰居住五年的外国人有资格获得爱尔兰永久居留许可。获得爱尔兰永久居留权的外国公民将在其护照上盖上 stamp 4,其有效期为 5 年,可续签。此外,在合法居住八年后可以申请“无条件”背书。具体的条件要求包括:1、在爱尔兰合法居住至少五年(60 个月)。在这五年中没有在爱尔兰度过的时间不计入“可计算的居住地”;
其实,香港转永居永居并没有对在港时间的天数有所要求;通过香港官方文件显示:连续通常性居住满7年后才能申请永居,申请人单次离开香港的时间不宜超过180天,不然会被视为非通常居住于香港。近期就有朋友问小邦:那如果单次离港的天数超过180天是不是就不能转永居?这里小邦来详细说说,天数上并没有那么绝对!其实关于“通常居住”和“离港时间不能超过180天”这一概念小邦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详细解释解释,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
先说结论:申请香港永居可以不注销内地户口。持有中国内地护照和香港护照也完全是合法的。保守估计,内地应该有上万人配置有内地和香港双护照,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关于香港永居、护照和户口的关系,很多人都已经科普过,今天再跟大家简单(更清楚)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申请香港永居就一定要注销内地户口?因为这里涉及到
海外投资移民凭借申请门槛更低、流程更简单、办理周期更短,部分项目还可有固定收益等优势,迅速走进人们的视线并占领市场,成为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第二身份规划的首选项目,但很多人对移民的各项概念并不清楚,小编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科普一下~什么是移民?移民 ,其实是一个人永久定居某个国家的权利的变更。它可能伴随户籍的变化,也可能不包括户籍变化;可能移居国外,也可能依然留在国内。
英国,先拿永居,累计5年;申请入籍前五年内离境累计不超过450天,先拿到永居且满1年后可申请入籍。爱尔兰,先拿合法居留权,9年累计居住满5年;取得合法居留权后的第9年可以递交申请,第五年需要连续居住满12个月。德国,先拿永居,连续居住满8年:连续居住满5年申请永久居留身份,永居后连续居住满3年可递交申请入籍,通过德语b1水平考试
巴拉圭介绍巴拉圭共和国,简称巴拉圭。是南美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境内主要山脉是阿曼拜山和巴兰卡尤山,其南边国境完全与阿根廷接壤,东北与西北角则分别是巴西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人口超过705万(2018年),面积40.68万平方公里,西班牙语和瓜拉尼语为官方语言,瓜拉尼语为民族语言,首都亚松森(asunción)。
可免签进入美国的国家有哪些特殊情况:加拿大(跟美国是一体化的进出自由)1988年:英国、日本1989年:法国、瑞士、德国、瑞典、意大利、荷兰1991年: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冰岛、卢森堡、新西兰、挪威、西班牙,摩纳哥、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1993年:文莱1995年:爱尔兰1996年:澳大利亚
英国政府对非法移民一向是毫不客气,在脱欧时期,英国移民局打击“黑工”比往年更加频繁,执法态度也更强硬。最近为了更有效地驱赶黑工,英国移民局在当地时间7月5日下午动用了40多名警察在伦敦的唐人街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黑工的行动。在这次搜捕行动中,多家中餐馆成为搜查的目标,某网红餐厅甚至被迫关门。餐馆里的所有员工,包括老板自己,都被要求检查身份,证明自己不是非法劳工,否则就要被带走。
近年来移民一直热度不减,选择移民的客户在前期一般会把关注点放在选择投资移民还是雇主移民、技术移民的方式上,这些会涉及到移民后生活方式的不同,确实也是移民中最为重要的起始环节;或者有些客户会关注移民国家的选择,这些会涉及到移民的成本的问题,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都是客户热门的选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移民中介的热情介绍下,往往很少回去关注——当移民不成功后如何挽回经济损失,一方面可能是专业方面确实很难去分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第一次移民没有经验只能跟着中介节奏来,不知道其中会有何种套路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