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实质合作的3.0阶段,区域协同指数有何进展?
11月7日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7.6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1%,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达到24.2%。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达到11.74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1.45倍。
这份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发布的报告,今年新推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城市指数,围绕人的流动、产业创新、设施联通、民生服务、生态共保五大维度对41个城市做出观察、分析。
“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考的原点是,经济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都市圈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国现在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有24个,长三角有8个。从2018年长三角有6个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到现在有8个,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杭州综合吸引力最强
报告显示,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宁波、无锡等七大核心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集聚了长三角36%的人口和51%的gdp。从2020年到2021年的增量看,7座城市集聚了长三角60%的人口增量和53%的gdp增量。
长三角地区在人口增长方面仍具有优势,一年时间内继续新增百万余人口。其中,浙江的城市表现尤为亮眼,为长三角贡献了66%的人口增量;杭州在人口和人才两方面均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至2021年间,长三角常住人口新增约126.3万人;其中,浙江省新增人口达83.2万人。杭州、南京、合肥、宁波、苏州等核心城市仍然是区域人口增长的主力;其中,杭州以27万的常住人口增量稳居榜首。
作为城市综合吸引力的表现,常住人口的增长折射出城市对所有人群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反映了城市对高素质人群的吸引力。从城市吸引力指数得分看,杭州、上海、南京位列前三;杭州成为长三角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南京人口增量超越苏州。总体看,浙江的城市在城市吸引力方面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宁波、嘉兴、温州、绍兴等城市均进入城市吸引力指数前十名。
在就业方面,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仍然是长三角人才就业生活的第一选择。杭州、苏州、合肥等“新一线城市”的得分提升则最为明显,居2021年人才就业首选度提升前三位。

供应链向核心城市集聚
根据报告,2021年,长三角产业融合分指数上升至222.49点,同比增长5.67%;2012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2%。其中,创新产出维度达到362.27点,同比增长13.7%,是拉动产业融合分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4%)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北京(6.53%)、上海(4.21%)、天津(3.66%)、广东(3.22%)、江苏(2.95%)和浙江(2.94%),6个中长三角就有3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首席研究员、规划研究室主任马璇在解读报告时说,城市的创新引领力以及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规律,反映城市创新带动水平的影响力。
从创新引领方面来说,上海、宁波、南京、杭州四个城市依然是科技创新从0到1突破的主战场,凝聚了90%以上的大科学设施。江苏省城市相对均衡,四个城市跻身第二梯队,浙江着眼于人才培育,高被引学者不断提升,安徽聚焦设施建设,科学仪器、大装置等建设加速。创新链关联指数当中,城市创新链进一步集聚,可以看到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整个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1万亿增长到1.63万亿元,增长近50%,包括城市之间合作论文数也不断增长。
从空间上看,区域内产业协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产业跨区域的承接、转移和合作,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长三角区域内产业结构相似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下降为0.88和0.42,产业分工协作程度持续深化。
“目前长三角供应链呈现向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以及南通供应链总量排名前五,合计129378条,占长三角城市面向全国供应链总量的47.8%。其中南通打破核心城市垄断,供应链数量为14798条。”马璇说。

产业分工的相似与差异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博士的长三角课题研究也和上述报告指数相符。他对记者说,十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在部分领域的相对集聚度数值较为接近,其产业分工相似度较高;但总体而言,三省一市的产业分工侧重领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以江苏、浙江、安徽为参考系,长三角产业分工差异情况波动起伏,产业差异度指数在2016年达到峰值,最低为2013年,总体发展趋势较为平稳。这说明,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分工差异逐步优化。随着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链整体向高附加值攀升,长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张宓之说。
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例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近三年获批新药数量在全国占比为70%。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在全国占比达到30%。
前三季度三省一市经济数据也显示出新动能产业带动明显。
例如,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9%,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3.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42.5%;江苏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5%,比上半年加快3.3个百分点;安徽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浙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2.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
深圳是中国第一大移民城市,但是第二大移民城市是哪里呢?答案不是北京、上海、广州,也许许多人没有想到,它是苏州,苏州外来人口占比远远超过“北上广”。苏州外来人口占比很高,不等于外来的高端人才占比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苏州的确下了大功夫。2020年5月,苏州人才落户门槛全面放松,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苏州先后出台了30多项政策,张雪峰老师落户苏州自然也得益于相关政策。
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我国内陆腹地,是一个古老而又辉煌的省份。说他古老,并不是随口一说。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能够证明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代人类居住。说他辉煌,更是有足够的论据来论证。我国有十大古都,其中西安与咸阳位于陕西省,尤其是西安,更是被称为“十大古都之首”,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定都,其中包括汉代与唐代,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朝代。
江西融入长三角,再添一条“大动脉”。央视新闻消息,6月8日起,昌景黄高铁全线进入静态验收阶段,距离全线开通运营更进一步。昌景黄高铁西起江西南昌,经景德镇,东至安徽黄山,全长289.9公里,桥隧比85.92%,全线设10个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昌景黄高铁建成运行后,江西的赣北地区与皖南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不仅促进江西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人员流动,还将促进江西省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并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拥有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和日本人口最多的10座城市,了解它们的人口、文化和特点。**一、上海,中国**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超过2400万的人口。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商业枢纽,上海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它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现代化的建筑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
一、深圳说到移民城市,估计大家都会想到深圳,短短几十年,深圳从一个小小渔村,发展到1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二、苏州在2000年的时候,苏州人口只有620万,如今苏州人口突破1300万,多出了近700万人口,成为继深圳之后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三、北京说到移民城市哪能不提北京这座城市呢?北京2000多万人口当中,有多少外来移民可想而知。
中国移民最多的10个国家对于许多人来说,移民是一种改变生活和追求更好机会的方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大国,也有大量的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移民最多的10个国家。1. 美国:218万人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移民目的地之一。中国移民在美国的数量已经超过200万,这一数字占据了中国移民总数的大部分。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我们查看了伊旗的住房和城市发展方向,发现了一段针对“十四五”期间重要的政策指示:在“十四五”期间,伊旗住建系统将聚焦聚力推进城市更新,以“城乡一体化、康阿一体化、生态文明化、魅力品质化、韧性安全化”作为总体目标,在空间上以高铁创新小镇为核心发展片区,东部新区、蒙古源流产业园区、乌兰木伦河南岸行政办公区
为了让新移民们能够轻松选择适合生活工作定居的城市,加拿大统计局基于纵向移民数据库(imdb)中移民报税者的新数据,编制了一份加拿大十个适合移民家庭的城市名单,提供有关加拿大适合移民及其家人居住的城市的充足信息。vancouver harbor view with urban apartment适合新移民和家庭居住的10个城市
4月24日,常州市签证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在常州国家高新区举行。副市长桓恒、省外事办领事处处长盛才强、市政府副秘书长石江水、市外事办主任张宇、副区长杭宏伟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同日,常州市签证服务中心与上海联合签证中心签约。常州市签证服务中心开放后将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因私出国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