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实质合作的3.0阶段,区域协同指数有何进展?
11月7日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7.6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1%,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达到24.2%。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达到11.74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1.45倍。
这份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发布的报告,今年新推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城市指数,围绕人的流动、产业创新、设施联通、民生服务、生态共保五大维度对41个城市做出观察、分析。
“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考的原点是,经济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都市圈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国现在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有24个,长三角有8个。从2018年长三角有6个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到现在有8个,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杭州综合吸引力最强
报告显示,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宁波、无锡等七大核心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集聚了长三角36%的人口和51%的gdp。从2020年到2021年的增量看,7座城市集聚了长三角60%的人口增量和53%的gdp增量。
长三角地区在人口增长方面仍具有优势,一年时间内继续新增百万余人口。其中,浙江的城市表现尤为亮眼,为长三角贡献了66%的人口增量;杭州在人口和人才两方面均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至2021年间,长三角常住人口新增约126.3万人;其中,浙江省新增人口达83.2万人。杭州、南京、合肥、宁波、苏州等核心城市仍然是区域人口增长的主力;其中,杭州以27万的常住人口增量稳居榜首。
作为城市综合吸引力的表现,常住人口的增长折射出城市对所有人群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反映了城市对高素质人群的吸引力。从城市吸引力指数得分看,杭州、上海、南京位列前三;杭州成为长三角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南京人口增量超越苏州。总体看,浙江的城市在城市吸引力方面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宁波、嘉兴、温州、绍兴等城市均进入城市吸引力指数前十名。
在就业方面,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仍然是长三角人才就业生活的第一选择。杭州、苏州、合肥等“新一线城市”的得分提升则最为明显,居2021年人才就业首选度提升前三位。
供应链向核心城市集聚
根据报告,2021年,长三角产业融合分指数上升至222.49点,同比增长5.67%;2012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2%。其中,创新产出维度达到362.27点,同比增长13.7%,是拉动产业融合分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4%)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北京(6.53%)、上海(4.21%)、天津(3.66%)、广东(3.22%)、江苏(2.95%)和浙江(2.94%),6个中长三角就有3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首席研究员、规划研究室主任马璇在解读报告时说,城市的创新引领力以及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规律,反映城市创新带动水平的影响力。
从创新引领方面来说,上海、宁波、南京、杭州四个城市依然是科技创新从0到1突破的主战场,凝聚了90%以上的大科学设施。江苏省城市相对均衡,四个城市跻身第二梯队,浙江着眼于人才培育,高被引学者不断提升,安徽聚焦设施建设,科学仪器、大装置等建设加速。创新链关联指数当中,城市创新链进一步集聚,可以看到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整个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1万亿增长到1.63万亿元,增长近50%,包括城市之间合作论文数也不断增长。
从空间上看,区域内产业协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产业跨区域的承接、转移和合作,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长三角区域内产业结构相似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下降为0.88和0.42,产业分工协作程度持续深化。
“目前长三角供应链呈现向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以及南通供应链总量排名前五,合计129378条,占长三角城市面向全国供应链总量的47.8%。其中南通打破核心城市垄断,供应链数量为14798条。”马璇说。
产业分工的相似与差异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博士的长三角课题研究也和上述报告指数相符。他对记者说,十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在部分领域的相对集聚度数值较为接近,其产业分工相似度较高;但总体而言,三省一市的产业分工侧重领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以江苏、浙江、安徽为参考系,长三角产业分工差异情况波动起伏,产业差异度指数在2016年达到峰值,最低为2013年,总体发展趋势较为平稳。这说明,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分工差异逐步优化。随着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链整体向高附加值攀升,长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张宓之说。
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例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近三年获批新药数量在全国占比为70%。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在全国占比达到30%。
前三季度三省一市经济数据也显示出新动能产业带动明显。
例如,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9%,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3.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42.5%;江苏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5%,比上半年加快3.3个百分点;安徽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浙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2.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
速览- 网传图片并非近期拍摄,而是由法新社摄影师guillermo于2018年10月拍摄的,画面显示的是大量洪都拉斯移民在前往墨西哥南部城市圣佩德罗塔帕纳特佩克的途中遇到警察封锁道路,因此停留了数小时。事件背景近日,社交平台流传一张照片,据说是近期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地区出现的大批移民。明查网传图片实际源自何处?
经济学人智库(eiu)于7月26日公布了2023年的全球宜居指数排行。澳洲在榜单中的表现相当亮眼,墨尔本和悉尼在今年重新跻身前五,分列第三和第四位。澳洲其他城市也在该榜单中表现不俗,如珀斯和阿德莱德都排在了第十二位,布里斯班则排在了第十六位。来源网址:http://news.sohu.com/a/690221051_121124406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文 | 张主任的实验室编辑 |张主任的实验室前言在古希腊的黑暗时代,城市规划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个时期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社会经济崩溃、政治动荡和文化衰退导致了城市的破败和混乱。然而,在这个混沌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成为一束光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组织城市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方式。
北方人如果定居长三角地区,哪个城市比较宜居?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会科学的多个角度进行考虑。首先,考虑地理环境方面。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湿润气候、平原地貌和多河流、水网密布等特点使得该地区非常适合居住。其次,需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为发达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拥有全国最高的城市化率和人均gdp水平,在这里工作生活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到美国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然而,美国广袤的土地和多元文化使得选择一个宜居城市变得十分困难。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更适合自己居住和置业呢?一起来看看!一、洛杉矶,加州洛杉矶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以其多元文化和独特风情吸引了全球移民的目光。这里有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丰富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教育系统,尤其对于技术和创新领域的人才更具吸引力。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89位真人的故事我是移民哥,90后,老挝苗族人,现在是一名中国媳妇。在老挝,很多朋友都嫁给中国人,我也有两个中国姐夫,可我就是不喜欢中国人。但命运却如此神奇,偏偏让我偶遇一个完美的中国男孩,还对他一见钟情。我对男孩展开攻势,第一次见面就想跟他回酒店,反而吓得他不再理我。好不容易两情相悦,父亲却又不同意。
研究背景移民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每一次移民都会带来人口、文化、物质等方面的变化。古代移民则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人类发展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也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源头之一。追溯古代移民的历程能够深化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当今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复杂局面。
你好我是华人志的无忧君,我找到了最适合中国人移民的10个“新家园”。子曾经曰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我这事业要是搞不成了,就坐个小木筏出海去。孔子说得很好,但什么样的小木筏可以经受大海的风浪?出海的目的地该怎么选?他老人家并没有说。不过还好有勇敢智慧的人民群众,千百年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以不输于哥伦布的冒险勇气,跳上舢板,扬帆出海,寻找新家园。
作为新冠病毒纳入“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假期,2023年春运出行复苏得如何?我们用交通迁徙数据看了看全国和上海的情况。成都位列返程热门迁入地第一1月7日以来,全国发送旅客人次同比2022年增速呈现不断攀升趋势。大年初五和初六的出行人数均同比增长了80%以上。春运前21天,全国累计发送旅客7.9亿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了55%。
我国有很多移民城市,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涌现了一批新的城市,比如郑州、石家庄等,在湖北省内具有明显移民性质的城市也不在少数,比如武汉、黄石和十堰,都有非常明显的移民文化。武汉长江大桥在100年前是没有武汉这个名字的,武汉市是由汉口市、武昌市和汉阳县合并而来,武昌取武,汉口取汉,合为武汉。在武昌长江之滨,遇到一个老武汉,他说自己家六代人都住武汉徐家棚,有120年的历史,就是从20世纪初到的武汉,这已经算是非常老资格的武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