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日本老头的中国妇女,欠债15万,为钱每天工作18个小时。
中国现在有近300万的单身男性,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可还是有很多中国女人选择远嫁到了外国。
日本的一个小乡村,人口9万,却有上千位外国媳妇,其中80%都是中国媳妇。
她们来这的方式,一是自由恋爱,二是花高价通过国际婚介所介绍。
那么这些远嫁日本农村的中国女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是衣食无忧还是疲于奔命?让我们来听听那些嫁到日本农村的中国女人是怎么说的。
丽丽是个典型的东北妹子,嗓门大,爱说笑。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并育有一女。因为是父母介绍,没有感情基础,只维持了3年就结束了。
之后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为了给女儿找一个更好的着陆点,她通过跨国婚介所的介绍,认识了现在的日本丈夫。
通过网络聊天,丽丽觉得两人都彼此合适,于是在短暂的了解后,她就做了嫁到日本的决定。
为了这场跨国婚姻,她贷款了15万元,主要用于支付介绍费和路费。
满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她带着女儿踏上了日本的土地,然而婚后才发现这一切与她所想相距甚远。
丽丽的丈夫远藤55岁,比她大十几岁,只是日本农村里一名普通的农民,家里还有一位八十几岁的老人。
按照日本的传统文化,家中长子必须待在家中供养老人,传宗接代。
因为村里的女孩都去往了大城市,所以远藤只能通过婚介所介绍。
了解到情况后,丽丽顿时觉得自己是被骗了,这样的条件怎么能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呢?
可此时已经别无选择,丽丽把家里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希望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但因年龄差异,语言不通,文化观念不一样,平日里丈夫和公公对她显得很是冷漠。
在家里,除了一声招呼,再没有其它的沟通,两人对着电视的笑容都比对着她多。
一切付出都似乎白费了,丽丽渐渐地感到心凉,此外,更现实的问题也出现了。
丈夫态度不好就算了,也不肯跟她一起分担债务,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不给她。
买菜时,为了能便宜几毛钱,她经常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做饭时,丈夫和公公从不肯踏入厨房半步;吃完饭后,两人更是直接躺在沙发上,留下一桌餐盘等着她收拾。
时间一长,丽丽觉得自己不像是一位妻子,更像是一个保姆。终于她受不了了,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家。
为了能正常生活,为了还那15万的债,也为了女儿,丽丽在市内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在附近租了房子。
日本的房价并不便宜,一个五平方米的单间就要两万日元一个月。
不得已,丽丽只能逼着自己多打几份工。
她有按摩的手艺,白天就在一家按摩店上班,工作8小时,从上午十点半做到晚上六点半。下班之后,晚上八点还要到酒吧驻唱。
酒吧里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本来就身体疲惫的她还要忍受客人的骚扰。等到下班的时候都已经凌晨三四点了。
一天下来,丽丽要工作将近18个小时。她总是匆匆吃过饭,然后赶赴下一个上班的地方,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这样的生活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整整持续了5年。
虽然很累,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生活就会变得比现在还要糟糕。
对比现在的境遇,丽丽时常会想起中国的家,原来月还是故乡圆。
可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只能报喜不报忧,告诉家人,自己在这边一切都好。
既然作出了选择,那就要面对与承担。丽丽下定决心,努力工作,之后带着女儿一起回家。
第五年,丽丽靠自己的努力还清了所有债务,女儿也考上了东北文教大学,她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现在她准备放弃一切带女儿回国,她说:“再也不想来这个鬼地方了。”
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日本是个发达国家,机会更多,到了那边就可以致富了。
所以有些女性认为,只要嫁到那边就可以做全职主妇,只需要打理打理家务就可以了,殊不知这全是美好的想象。
跟丽丽有相似经历的女人有很多,她们都是嫁到了日本农村,来了以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
小优出生在上海,因为崇尚日本文化,觉得日本人千好万好,就算是农村也全是现代化,于是一股脑地想要找个日本丈夫。
她和丈夫算得上是自由恋爱,两人经常语音,视频,一段时间后,小优自认为对丈夫很了解。于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地嫁到了日本。
但刚一来她就后悔了,丈夫虽是城里人,但却住在城市边缘。
这里没有高楼,没有现代化,连电脑都没有,只有望不到尽头的高山,鲜少能见到人烟的道路。
小优说,她当时看到这个情况就哭了。但好在丈夫为人体贴,一时心软便留了下来。
在中国,小优被家人宠爱,从没做过任何事情,连菜是怎么种,怎么长的她都不知道。
然而到了日本,她得补贴家用,白天进工厂,晚上坐酒吧,周末还要给丈夫老家干农活,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为了更快地融入日本社会,小优努力学习日语,可是无论她如何努力,只要开口说话,别人就知道她是外国人。
又因为文化习俗都相差甚远,小优至今没能交到一个真正的贴心朋友。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她只是说人生太残酷了。
八年时间里,小优和日本丈夫也有了一个女儿。女儿不会说一句完整的中国话,接受的完全是日本文化。
因为女儿,小优在日本真正地定居了下来。
但这些年来,她除了家庭,就是工作,完全没有了自我,也融入不进日本这个社会,始终有种局外人的感受。
而这些苦闷,她都无处可诉。除了感叹一句“这就是生活吧”以外,无计可施。
看着丽丽和小优的经历,不得不说,现在中国有近300万的单身男性,为何她们宁愿嫁到日本去,也不愿意在国内安稳结婚?
其实她们大多数嫁过去的目的,都是想通过婚姻作为垫脚石,用一场婚姻去换一次出国务工的机会,在外大发一笔财。
丽丽和小优就是中国女人远嫁日本的一个缩影,她们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出国,却陷入了比在国内还窘迫的境地,这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老话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国外的月亮并不都是圆的,真正在那里生活了,才发现原来是一地鸡毛。
我认为,婚姻还是单纯一些比较好,再好的工作也换不来一心一意的人,不要拿婚姻作为利益的交换品。
再苦再难也比不过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美好的生活一定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缔造。
别人的生活再好,也是别人的,能与相爱的人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我还想说,没有什么地方比生我养我的地方更值得人热爱,不管在哪,月都是故乡圆!
随着台海问题不断升温,西方国家对中国海外资产的冻结和制裁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一份名为《如何在台海危机中制裁中国》的分析报告指出,西方国家有可能直接没收中国约5000亿美元的资产。面对这一威胁,中国应采取哪些策略来有效应对呢?面临危机,声援团结成为首要任务在台海危机爆发时,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而此时,声援和团结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抵御策略之一。
她,一个中国女孩,23岁时嫁给一个58岁的美国老头。多数人会以为这个女孩是一个羡慕富贵的,才去这么舍身一嫁。其实,这个女孩叫陈香梅。她可不是什么穷人家的女孩。陈香梅出身名门,外祖父是有名的外交家廖凤舒,当过中国驻古巴、智利、巴拿马、马尼拉等多国多地的总领事,后来辞职经商,发了大财,不缺钱。廖家也不缺地位。
在我国封建王朝时期,皇帝们的生活都是非常奢侈的,吃穿用度无比奢华。还有一点令无数男人羡慕的就是帝王们“后宫佳丽三千”,坐拥无数美女。然而到了解放后,我国法律严格规定,在我国范围内实行一夫一妻制,女性权利大大得到保证。然而就在当下,在印度竟然有一个男人,一生共娶了四十多位老婆,育有九十四位子女,他还一度自豪地声称:“自己是一位非常幸福的男人!
4月17日我们有幸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曹道巴特尔研究员给同学们做了一场关于蒙古语的讲座。在这次的讲座回顾中,小编为大家梳理了蒙古语的基本特征、文字特点、中国蒙古族语文工作和语言生活现状等内容。“多言多语”是中国的语言国情特征,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必须要让各语言及其变体“各得其所...
曹德旺竟然要跑了,带着自己的福耀玻璃,而且美国绿卡已经到手了。这是2015年中国众多媒体对他的批评,就因为他要在美国投资4000万美元建工厂,有人说他是为了赚钱而出卖中国。那么,曹德旺为什么要顶着巨大的争议跑去美国投资建厂呢?他又是怎样回应这些质疑的呢?首先,曹德旺说他在美国建厂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观察者网讯)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留学被杀害抛尸一案引发广泛关注。 综合泰国民族电视台(nation tv)、《经理人报》(mgr online)4月2日报道,泰国警方已掌握3名潜逃回中国的犯罪嫌疑人信息。三人均为中国河北人,其中1人出生于1999年,另外2人均为00后。受害人所在学校的工作人员表示,据目前掌握的消息,3名嫌疑人均与学校无任何关联。
那个“副总理在机场欢迎中国游客”的泰国,似乎在几个星期内突然变成去了要被“噶腰子”的危险目的地。从今年3月初开始,陆续有国内博主或者网红发布消息称去泰国旅游遭遇高价或者风险,其中一部分博主还会发布自己抵达泰国的视频,随后长时间不更新,呈现“被失联”状态。3月23日,泰国驻中国大使馆发文称,泰国高度重视中国游客的旅游质量、安全以及对泰国的美好印象,泰国驻华大使馆也澄清了有关旅游不安全的内容与评论的误解。
朋友们, 你们有没有想过去非洲工作?国内就业压力这么大,竞争这么强,给你年薪20万,你愿意去非洲上班么?随着中非贸易不断深入发展,非洲不少国家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这就突出了一个矛盾,“人”不够用了。非洲基础教育薄弱,当地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但现代化的企业离不开复合型人才,于是人才缺口就出现了。
海归找工作很难?也难,也不难,不可一概而论。要化难为易,得变更认知。认知问题①“就业质量好坏,跟着什么qstheus.newsarwu也就是软科等大学排名走,越高越好。”错!就业质量好坏,是跟着实习质量走,而不是跟着学校牌子走。以前海归人才匮乏时,国内用人单位确实是跟着学校牌子走的,也就是上面说的跟着排名走。
今天,“中美统计新冠死亡标准不同”上了热搜,甚至有人说,如果按中国的标准,美国三年新冠实际根本没有死亡110万,而是只有几万人。这个说法是真的吗?事情的起因是昨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医疗服务的有关情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回答记者提问“判断新冠死亡的标准是什么”时,称国家卫健委最近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印发了通知,主要有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