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日本老头的中国妇女,欠债15万,为钱每天工作18个小时。
中国现在有近300万的单身男性,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可还是有很多中国女人选择远嫁到了外国。
日本的一个小乡村,人口9万,却有上千位外国媳妇,其中80%都是中国媳妇。
她们来这的方式,一是自由恋爱,二是花高价通过国际婚介所介绍。
那么这些远嫁日本农村的中国女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是衣食无忧还是疲于奔命?让我们来听听那些嫁到日本农村的中国女人是怎么说的。
丽丽是个典型的东北妹子,嗓门大,爱说笑。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并育有一女。因为是父母介绍,没有感情基础,只维持了3年就结束了。
之后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为了给女儿找一个更好的着陆点,她通过跨国婚介所的介绍,认识了现在的日本丈夫。
通过网络聊天,丽丽觉得两人都彼此合适,于是在短暂的了解后,她就做了嫁到日本的决定。
为了这场跨国婚姻,她贷款了15万元,主要用于支付介绍费和路费。
满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她带着女儿踏上了日本的土地,然而婚后才发现这一切与她所想相距甚远。
丽丽的丈夫远藤55岁,比她大十几岁,只是日本农村里一名普通的农民,家里还有一位八十几岁的老人。
按照日本的传统文化,家中长子必须待在家中供养老人,传宗接代。
因为村里的女孩都去往了大城市,所以远藤只能通过婚介所介绍。
了解到情况后,丽丽顿时觉得自己是被骗了,这样的条件怎么能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呢?
可此时已经别无选择,丽丽把家里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希望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但因年龄差异,语言不通,文化观念不一样,平日里丈夫和公公对她显得很是冷漠。
在家里,除了一声招呼,再没有其它的沟通,两人对着电视的笑容都比对着她多。
一切付出都似乎白费了,丽丽渐渐地感到心凉,此外,更现实的问题也出现了。
丈夫态度不好就算了,也不肯跟她一起分担债务,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不给她。
买菜时,为了能便宜几毛钱,她经常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做饭时,丈夫和公公从不肯踏入厨房半步;吃完饭后,两人更是直接躺在沙发上,留下一桌餐盘等着她收拾。
时间一长,丽丽觉得自己不像是一位妻子,更像是一个保姆。终于她受不了了,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家。
为了能正常生活,为了还那15万的债,也为了女儿,丽丽在市内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在附近租了房子。
日本的房价并不便宜,一个五平方米的单间就要两万日元一个月。
不得已,丽丽只能逼着自己多打几份工。
她有按摩的手艺,白天就在一家按摩店上班,工作8小时,从上午十点半做到晚上六点半。下班之后,晚上八点还要到酒吧驻唱。
酒吧里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本来就身体疲惫的她还要忍受客人的骚扰。等到下班的时候都已经凌晨三四点了。
一天下来,丽丽要工作将近18个小时。她总是匆匆吃过饭,然后赶赴下一个上班的地方,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这样的生活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整整持续了5年。
虽然很累,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生活就会变得比现在还要糟糕。
对比现在的境遇,丽丽时常会想起中国的家,原来月还是故乡圆。
可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只能报喜不报忧,告诉家人,自己在这边一切都好。
既然作出了选择,那就要面对与承担。丽丽下定决心,努力工作,之后带着女儿一起回家。
第五年,丽丽靠自己的努力还清了所有债务,女儿也考上了东北文教大学,她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现在她准备放弃一切带女儿回国,她说:“再也不想来这个鬼地方了。”
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日本是个发达国家,机会更多,到了那边就可以致富了。
所以有些女性认为,只要嫁到那边就可以做全职主妇,只需要打理打理家务就可以了,殊不知这全是美好的想象。
跟丽丽有相似经历的女人有很多,她们都是嫁到了日本农村,来了以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
小优出生在上海,因为崇尚日本文化,觉得日本人千好万好,就算是农村也全是现代化,于是一股脑地想要找个日本丈夫。
她和丈夫算得上是自由恋爱,两人经常语音,视频,一段时间后,小优自认为对丈夫很了解。于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地嫁到了日本。
但刚一来她就后悔了,丈夫虽是城里人,但却住在城市边缘。
这里没有高楼,没有现代化,连电脑都没有,只有望不到尽头的高山,鲜少能见到人烟的道路。
小优说,她当时看到这个情况就哭了。但好在丈夫为人体贴,一时心软便留了下来。
在中国,小优被家人宠爱,从没做过任何事情,连菜是怎么种,怎么长的她都不知道。
然而到了日本,她得补贴家用,白天进工厂,晚上坐酒吧,周末还要给丈夫老家干农活,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为了更快地融入日本社会,小优努力学习日语,可是无论她如何努力,只要开口说话,别人就知道她是外国人。
又因为文化习俗都相差甚远,小优至今没能交到一个真正的贴心朋友。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她只是说人生太残酷了。
八年时间里,小优和日本丈夫也有了一个女儿。女儿不会说一句完整的中国话,接受的完全是日本文化。
因为女儿,小优在日本真正地定居了下来。
但这些年来,她除了家庭,就是工作,完全没有了自我,也融入不进日本这个社会,始终有种局外人的感受。
而这些苦闷,她都无处可诉。除了感叹一句“这就是生活吧”以外,无计可施。
看着丽丽和小优的经历,不得不说,现在中国有近300万的单身男性,为何她们宁愿嫁到日本去,也不愿意在国内安稳结婚?
其实她们大多数嫁过去的目的,都是想通过婚姻作为垫脚石,用一场婚姻去换一次出国务工的机会,在外大发一笔财。
丽丽和小优就是中国女人远嫁日本的一个缩影,她们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出国,却陷入了比在国内还窘迫的境地,这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老话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国外的月亮并不都是圆的,真正在那里生活了,才发现原来是一地鸡毛。
我认为,婚姻还是单纯一些比较好,再好的工作也换不来一心一意的人,不要拿婚姻作为利益的交换品。
再苦再难也比不过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美好的生活一定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缔造。
别人的生活再好,也是别人的,能与相爱的人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我还想说,没有什么地方比生我养我的地方更值得人热爱,不管在哪,月都是故乡圆!
虽然日本并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日本移民的门槛可以说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是要容易一些。首先来说说日本移民的好处。作为一个在日本生活了十年的人,真心觉得日本是一个非常漂亮干净且国民高素质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是亚洲人,长相相对于欧美人看起来会更有归属感。另外又是中国邻国,想回国看看父母两三个小时的飞机就到了,不用像欧美漂洋过海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也不用倒时差。
网上一提娃娃军,就有不人道的感觉。上次看到一个视频,说是娃娃军训练,感觉是抓到了现行一样。这些娃娃就是一边上学一边当兵,年龄相当于中国初中生。佤邦已经三十年没有打仗了,但是身边有虎视眈眈的老缅,还有互争地盘的民地武。佤邦虽然是民地武里面最强的,但是人口南北佤加起来也不过60万,要维持两万到三万多的兵力规模,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
在美国当了32年乞丐的上海男人,回国和妻女抢房子,理直气壮——引言。一个男人该有多无耻,多没有道德底线,才会在抛弃妻女32年后,又跑回家里跟妻子和女儿抢夺房子的产权?接下来我们讲的这个男主人公,名字叫刘玉生,是地地道道的上海男人。徐峥曾被称为典型的“上海男人”通常人的印象里,上海男人都是十分顾家疼老婆的,所以,民间才会有“上海小男人”一说。
最近,因为中国娱乐公司乐华下的女团everglow中中国成员王怡人在粉丝见面会上,没有向粉丝“行大礼”。大量韩国网民对其进行辱骂,要求“别来挣韩国人的钱”“滚回中国”。“行大礼”在韩国,是表示感谢或者是过节的时候一种礼仪,因为韩国的明星市场竞争得很激烈,所以很多爱豆为了感谢粉丝对自己的支持,经常在获得节目打歌一位的时候,齐齐向粉丝下跪。
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海外身份不仅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跳板,更是一个家庭优质生活的更高保障。对于中国内地人士而言,最方便实用的海外身份,无疑就是与内地毗邻的香港!很多客户在申请移居香港之初总会有些犹疑,移居香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银河君就系统的和大家整理了一下,一张香港永居身份证能给你具体带来的7大好处!
2019年2月20日,一场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答记者问活动正在有序进行,数位外国记者各自针对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提问,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也一一进行了回应和解答。就在发布会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名外籍记者的提问却一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只见这名外籍记者问到:“近日,一名中国籍商人被非洲坦桑尼亚法院判处了15年监禁,请问中国对此事如何处理?
当地时间7月4日,中国第21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410名官兵被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以表彰他们在任务期内为南黎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的突出贡献。联黎部队司令拉萨罗、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钱敏坚、黎巴嫩政府军代表、联黎部队各部门主管、各出兵国维和人员等300余名嘉宾出席了仪式。
新华财经圣保罗4月30日电(记者陈昊佺 罗婧婧)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科技企业开始发力拉美市场。记者近日走访联想集团在巴西的工厂发现,当“中国智造”遇上巴西再工业化,中巴合作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本土创新促进共同发展联想摩托罗拉工厂位于巴西圣保罗州雅瓜里乌纳,走进厂房,能看到众多电子元件在生产线上飞驰,在工人和机器人手下逐渐变成消费者熟悉的智能手机,而在这忙碌的生产线末端有一道特殊的工序。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党和国家的召唤,就是我前进的方向,指引着我不断攻坚克难、永不停歇。”——翟光明1988 年 12 月 3 日,陕西长庆油田,第一口科学探索井“陕参 1 井”响声隆隆。一股强大的天然气气流挣脱大地的束缚,喷涌而出,霎时映红了天空。井场沸腾了,在场的人一起跳跃欢呼,“成了!终于成了!”开钻近 11 个月,得知这一喜讯的翟光明激动得眼角泛泪。
今天,“中美统计新冠死亡标准不同”上了热搜,甚至有人说,如果按中国的标准,美国三年新冠实际根本没有死亡110万,而是只有几万人。这个说法是真的吗?事情的起因是昨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医疗服务的有关情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回答记者提问“判断新冠死亡的标准是什么”时,称国家卫健委最近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印发了通知,主要有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