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上面这张图片没有吓到各位,没错,最近就是这张图片再次引爆国内网络舆论,很多人声称这是西方人在故意丑化中国人,甚至有种族歧视之嫌,不过也有人说这就是审美不同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是因为脸盲吗?
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审美差异,有的人把它归结为外国人看亚洲人会脸盲,说在外国人眼里,我们亚洲人似乎都长得差不多,以至于他们经常会认错人,比如他们会把张馨予当成范冰冰。
英国《每日邮报》错把张馨予当范爷
因为对亚洲人的脸盲,所以他们只记住了亚洲人的几个典型特征,比如小眼睛,比如单眼皮,比如大脸盘……所以审美差异就这样发生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我觉得没有。其实我们自己也有过同样的体验,比如在看外国片时常常也分不清他们的脸,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研究发现,由于我们长期生活在同族人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大脑就会偷懒,或者专业点说叫"知觉窄化",即丧失了分辨异族面孔的能力。但这并非是不可克服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认不出来多认几遍就好啦。而类似像上面这种外国媒体所犯的错误,很显然就不是大脑在偷懒了,而是人在偷懒,或者更直白一点说是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见在作祟,此时媒体的专业精神早已荡然无存。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年代,由于隔阂而产生种种误解,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在当今这个交流频繁,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个专业媒体居然能把一个国际明星的照片搞错了,这能用一句脸盲来解释吗?同理,对于东西方人的审美差异就更加不能用脸盲来解释了。
真的是审美差异吗?
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们承认每个人的审美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些基本规律是不会违背的,比如对称,比如黄金分割等等。大家可以看看好莱坞,比较出名的一些华裔女星,胡凯莉、杨紫琼、maggie q……,在我们中国观众看来画风都还是比较正常的。都说资本是最诚实的,这恰恰说明西方观众跟我们的审美差异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华裔女星陈静在《惊奇队长》中的扮相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你们西方人喜欢的明星个个都是浓眉大眼,而到了我们东方人的时候却偏偏喜欢小眼睛?这不太合理吧。所以说,有些时候我们承认审美差异,但是有些东西,比如文章开头那张照片,那就完全不能用审美差异来解释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这种对于亚洲人的“审丑”现象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时尚界最为严重,可是好像从来就没有人问过一句为什么?嘘,别问,问就是“高级脸”,问就是国际审美。就好像皇帝的新装,大家都说皇帝穿衣服了,这其中有的人是真信了,有的人是随大流,直到被一个憨憨的小孩直接戳穿了真相。下面就是一个被网友们戳穿真相的真实案例——某国际品牌辱华事件,起因是该品牌的一个宣传视频有歧视丑化中国人的嫌疑,引起网友不满,然后更加精彩的来了,当某网友在跟其设计师争辩时,该设计师居然恼羞成怒,直接爆粗口开始辱华。
于是网友们瞬间明白过来,原来这根本不是什么艺术审美的事,说到底还是你看不起我们啊。这里我要提一个不太专业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词叫做审美霸权。我国古代有一个“楚人好细腰”的故事,讲的是楚灵王喜欢细腰,于是大家纷纷开始节食,一天只吃一顿饭,一个个饿得头晕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大王都说了细腰好看,那就是好看,也就是说统治阶层的喜好就是大家的喜好,没有人敢站出来哪怕质疑一声,于是统治者的权威就更加巩固了。再看看当今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审美一直占据着强势地位,洋人说好看的那一定就是好看的——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心理,却很少有人问问自己,你是真的喜欢吗?或者哪怕出来质疑一声呢?久而久之,西方人就变成了我们的权威,而我们则只会不假思索地选择顺从。
我们承认审美差异,我们包容别人的审美,但并不代表我们会接受那种傲慢的、霸道的、阴间的审美霸权,我们就是要让那些跨国资本听见我们的声音,做回它诚实的自己。
众所周知,夏琳王妃在没有嫁入王室之前的时候,曾经是一名游泳运动员。还参加过奥运会,虽然没有拿过冠军,但是游泳水平肯定是没得挑。只不过因为当上王妃,因为工作原因不怎么去,但是游泳依然是心头爱好。最近她参加了一个慈善基金会活动,教一些小朋友去游泳,真是找对人。活动应该说是正好符合她的心头爱好,在泳池里她笑的也是非常开心。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后脚就扛枪上了“三八线”,面对炮击。因为他是韩国留学生,必须要服兵役。但跟一般留学生不同,他从小在北京长大,一口北京话,认识的韩国人还没我多。他早已把北京当作故乡,一边搞论文一边找工作,还忙着寻找室友租房子。但是,次贷危机、萨德事件、贸易战等,各种事情在提醒他,韩国人不属于这里。
对于好不容易取得了独立的缅甸来说,分布于边陲各邦、与中央政府别苗头的少数民族武装一直都是十分头疼的问题,七个邦中又尤以面积较大的掸邦和克钦邦最不风平浪静。同是掸邦“特区”,历史渊源、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条件也颇为相似,为什么11年果敢会被吞并,而佤邦却能保持独立?看看他们的差别在哪里!独立之后,漫漫统一路
从红豆包、饺子等地道中餐,到意大利面、比萨等……这届冬奥会上,中国不仅用科技运动震撼了世界,其饮食也让各国所喜爱。除了韩国。说起来在最近的新闻中,韩国运动员抱怨“中国菜太难吃,还油”的报道,应该是冬奥会上近期”最打脸的话题“之一了。因为韩国人怎么也没想到,没等来中国网友的问候,就被无情的各种打脸。日媒《aera dot》发文一顿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一部分富裕的人开始出国留学和移民国外,去国外发展,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那么美国目前有多少中国人呢?2022财年,一共有102.3万人移民美国,获得合法永久身份。基本上每30秒就会有一位新移民踏上这片土地。其中不乏中国人的身影。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315位真人故事我是移民哥,四川移民哥,现在做进口贸易。2011年从四川外国语大学毕业之后,我放弃了父母为我选好的路。人生只有一次,我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带着梦想,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我来到了墨西哥,成为第一个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做翻译的四川人。(2011年大学毕业参加聚会)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94位真人的故事我是移民哥,1987年生于河南驻马店,是一名厨师。初中一毕业,我就踏入了社会,如今有着16年厨师从业经历。兜兜转转走过很多城市,天南地北的菜系都会做,尤其擅长川湘菜。可是在经历创业失败后,一直没有摆脱打工的命运。后来听说新加坡餐饮业火爆,为了能赚更多钱,我只身一人前往那里。
“其实,这个城市以前很有特色的。”“以前?”“对,以前叫la paz(和平之城),现在叫el peliroso(危险之城)。”在一家香港人开的中资矿企中担任翻译的阿再(化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她于2015年随公司项目来到玻利维亚后,为了安全选择住在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的行政首都拉巴斯被俗称为“富人区”的卡拉科托(calacoto),该地区是中国驻玻使馆以及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当地的办公地点所在地。
我们中国人喜欢称外国人为老外、歪国仁。那他们是如何称呼中国的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称呼都有所不同。有的以我国的朝代称呼我们,有的以民族称呼我们,还有的以畅销海外的产品称呼我们。这些具体的称呼到底是什么呢?中亚与东欧部分地区称呼中国为契丹。英语中也有cathay。cathay与汉语契丹的发音极其相近。
我,非洲加蓬人,辞掉工作到中国留学,娶北京妻子,如今定居西安讲述:移民哥整理:肖寒先生我是移民哥,来自中非国家加蓬共和国,今年35岁,中文名叫张蓬,也是一名北京女婿。曾经,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加蓬外交部工作,2015年,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喜欢,选择自费到北京留学,学的是汉语专业。来华后,越来越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