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尼泊尔,曾去过两次,也写过不少相关的旅游文章,包括它的“幸福指数”。很多人说,尼泊尔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2018年的“世界幸福国家报告”中,尼泊尔并不在内。可见,尼泊尔的“幸福指数”有另番定义。
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换句话说就是最穷的国家之一。穷与幸福是否对等,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尼泊尔作为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小国家,它北邻我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内陆山国,世界十大高峰有八座就在中尼边境。尼泊尔历史文化深厚,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绝美的自然景观。
它于1791年向中国清朝称臣内附,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宗藩。当时清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和理性的战略关系。
虽然尼泊尔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属于中国的,但在国内旅游市场还未像今天这般繁荣之前,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亚洲还有这么一个国家。
《尼泊尔——人民与文化》中,就有这么一段内容:作者在2000年秋天去尼泊尔访问时,在特里布文大学遇到一位尼泊尔教师,对方感到很惊奇,并说长期以来已没有看见中国学者前来进行访问。二人闲聊中,这位老师透露自己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遇到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他热情地与之攀谈,但是对方却迷惘地说:“尼泊尔在哪?”这令他有些心灰意冷。
不过在随着中尼民间文化交流的增加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尼泊尔已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想必那位老师也感到很欣慰。
尼泊尔之旅,有三种风景不可错过:一是寺庙,二是自然,三是寺庙与自然之间的生活。
尼泊尔是一个寺庙之国,释迦摩尼佛祖就出生在这里。有人说,在尼泊尔“屋有多少,庙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宗教在尼泊尔的盛行程度,反应出各种神衹在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其首都,加德满都更是有“寺庙之城”著称。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宗教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创作的冲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曾有不少人问我,论幸福指数高,应该是像芬兰、瑞士、丹麦这样的发达国家。尼泊尔那么穷那么落后,为什么幸福指数高? 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但普遍认为幸福的基础是要有高收入。除了这一点,还离不开国家发展、社会福利等因素。
但反观尼泊尔,这些硬性条件都达不上。当年强大的沙阿王朝国王也没有带领尼泊尔国民走向富裕。尼泊尔人的幸福感似乎与物质无关,而是源于信仰和精神。
尼泊尔自1955年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之久,但尼泊尔仍旧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值得研究和深思。
有人说,是宗教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也有人说是他们懒惰。曾去尼泊尔旅行两次,尼泊尔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为生活奔波的人,因而说他们懒惰,我认为不妥。但宗教文化(以印度教种姓文化为主)确实给尼泊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里简要分析一下(从《尼泊尔——人民与文化》得出):
印度教种姓制度作为外来文化,它在尼泊尔形成的面貌与印度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不像印度那般传统守旧,但由于统治阶层长期的提倡,以及尼泊尔特有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当地人相信,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和生活的环境的;一切均有神圣的外界力量所决定。
虽然1963年,尼泊尔颁布了废除种姓制度的法律,但这种深刻的宿命论观念,对伦理、道德规范、事业心和创业精神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也必然会对发展的态度起到负面作用。
种姓制度的影响力依旧在尼泊尔普遍存在,尽管官方不再承认,但大多数人依旧是按种姓划分的。除此之外,尼泊尔人对统治阶层的依附思想和严重依赖外援。
由于尼泊尔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比较容易取得大国的援助。久而久之,一些人便产生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并且认为各国提供的援助都是理所当然的。
但不论是种姓制度文化和强烈的依附思想,都只能说明尼泊尔欠发达、或发展慢的一个因素,无法结出与“幸福指数”的直接关系。
尼泊尔人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幸福指数?说实话,我不知道尼泊尔的幸福指数的依据和出处来自哪里,但就这个问题,我曾和一个尼泊尔朋友交谈过。
这位朋友微笑并明确地告诉我:“大多数尼泊尔人是幸福的,虽然国民收入低,但因为信仰,我们精神充实,也容易满足。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尼泊尔人的幸福感更是高了。”
尼泊尔是否真的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已经不重要。但《僧侣与哲学家》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如果心灵价值不再成为社会激励人心的事,那么物质进步就变成一种面具,遮蔽了生命没有方向感的事实。
我是移民哥,今年25岁。我出生在广西一个普通的家庭,毕业于普通大学,更没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可是,我遇到了19岁的达莎,一名来自乌克兰的美女。她比我小6岁,不要房子、车子,只谈感情。乌克兰的女孩个顶个的漂亮,她们谈恋爱喜欢跟着感觉走,金钱只是加分项。只要在一起舒服,租房子也愿意!很多人好奇,我们是怎么相遇的?
迪拜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机会的非典型“新兴市场”,拥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各种全球顶级基础设施,比如全球最高的哈利法塔、以及每晚动辄几千美元的帆船酒店。因此,不少外国人前往迪拜淘金,其中就有中国人。迪拜是中东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市场,很多中东、非洲的批发商选择到迪拜进口中国的一些小商品,中国生产的几块钱甚至几毛钱的小玩意只卖差价就可以赚不少,部分中国人在迪拜从事这种生意,有的人租个十平米的小摊位,一年能赚150万以上。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记者在印度屡屡遭受不公正、歧视性待遇。继2016年3名新华社驻印度记者因签证续签困难而被迫回国后,近期又有多名中国媒体驻印记者签证续签申请被拒、遭印方强制限期离境。新华社记者胡晓明就是此番风波亲历者之一,以下为他自述的亲身经历:2017年2月,我赴任新华社新德里分社社长,常驻印度6年。
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听外国友人与中国的“对话”。来自印尼的梅丽莎,在厦门华侨大学学习生活已经6年了,她有个可爱的中国名字——白家嘉。六年来,她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的留学生活,分享在中国学习到的文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落后一定会挨打吗# 一则视频中,中国女子与国外先生归国,未遵守秩序被保安制止,中国女子愤而质问,为什么在国外中国人会受欺负啊,就因为有很多人将精力浪费在这里了。旁边的人无语的无语,喊着滚出去、滚出去的声音十分清晰。央视网也在见识一栏有过类似的事件解析,就旅法公民遇袭事件还展开过深度报道,其它国家的烧、砸、抢、掠事件不胜枚举。
5月25日晚,东京有乐町的一家电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队,队伍足足从影院所在的8楼向下拐了两个弯。这一带是东京有名的繁华街区,也是剧院和影院的集中地,有“日本百老汇”之称。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东京电影周的最后一场《再会长江》即将在这里放映,影票在几个小时前已经售罄,现场座无虚席。《再会长江》海报在队伍尽头,竹内亮顶着一头标志性的蓬松自然卷,身穿一件绘有长江轮廓的白色文化衫,与观众一一握手、拥抱,亲切地向每个人表达感谢并合影留念。
今天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则5名中国游客自驾车入境俄罗斯时被拒绝入境,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严正交涉的消息,详情如下:“7月29日,5名中国公民自驾车从哈萨克斯坦经阿斯特拉罕州卡拉乌泽克口岸入境俄罗斯时遇阻,被注销旅游签证、拒绝入境。中国驻俄使馆领事人员接到求助电话后,详细了解事件原委,第一时间向俄方了解情况,根据当事人求助要求俄方为当事人再次申签和入境提供便利。
前言:美国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称中国已经可以算是一个发达国家,但中国强调,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发达国家,为什么中国不愿意丢掉发展中国家的帽子呢?什么发达国家?提到发达国家,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一般想到的是那个国家有钱,人民有钱!在定义上,只有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高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发达国家。
不管你是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还是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不管你的日语水平是n1,n2,n3,n4,n5还是0基础,咱们到日本找工作一般有三个途径:?1,日本海外招聘网站(需要日语等级):株式会社マイナビ【就活ならリクナビ】新卒?既卒の就職活動?採用情報サイトjob.rikunabi.com/
有些人满脸的“暴发富”嘴脸,只要稍微有了一点点钱,就开始过着奢靡的生活,并且还故意晒出来,刻意强调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崇洋媚外的嘴脸,实在是难看至极。6月22日,有一个不知名的演员就晒出了自己在美国的生活,一时之间引起了骂声一片,她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中晒着奢靡的生活,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让国人看了都想要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