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个不毛之地,人们为啥一定要去那里鼓捣基地呢?尤其是老美,一天到晚扬言要重返月球,并建设基地。现在还有许多人连老美上世纪登月都还严重怀疑呢,谈什么“重返”?然后嗤之以鼻:哼!

人类终究要走出地球的,而要走出地球,月球就在家门口,是无法回避的第一站。如果这第一站都过不了,就别吹到什么深空了。这就是人类必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最根本原因。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地外天体,与地球平均距离只有38.4万千米;而且这个天体还很大,直径3476千米,是八大行星中最小行星水星的71%,质量是水星的22.5%;在太阳系200多颗行星卫星中,月亮排行老五,而且月球是一个岩石刚体星球。

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地球有这样一个兄弟相伴,是自己的福气,地球上之所以形成生命,与月球有很大关系。
既然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都不利用,那不是傻子吗?因此请那些嗤之以鼻的人们把“哼”收回去吧。人类要走出地球,就必须先征服月球,否则都是扯淡。

1、是人类走向深空的跳板。月球基地将成为人类走向深空的训练营,人类要熟悉了解外星环境,就必须先了解月球环境;由于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且没有大气阻力,未来人类走向深空的飞船将在月球发射,对飞船结构的改进和节省燃料都有重大意义。
2、月球上有人类需要的宝贵资源,地球上稀缺。如氦-3,是核聚变的优质燃料,地球储量整体只有500千克,而月球储量有百万吨之多,100吨可供人类核聚变发电用1年,月球氦-3可供人类用1万年。
除了氦-3,月球上还有较丰富的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氢等元素。人类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就必须在月球上建立生产、加工、转运基地。

3、月球的真空、低重力条件,是地球上科研难以复制的特殊环境,对科学研究有特殊的利用价值。如研究月球、地球、太阳系起源;低重力条件下生物微生物遗传工程;深空生命保障、人造生物圈等等,都比地球条件好多了,因此月球将成为区别于地球的特别科研中心,各国都将在那里设置自己的科研分支机构。
4、旅游景点。未来将在月球上建立深空旅游中心和太空商业中心,月球将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甚至成为商业活动中心,比如世贸会或许在那里召开也未可知。人们还将以那里为跳板,前往火星甚至更远的天体旅游探险。

5、为了保障人类在月球上进行以上活动,一系列科研、生产、生活设施将在月球建立起来,尤其是供氧、供水、供电等生命支持保障系统将先行建立,为此月球最终会出现常住人口,形成月球城市。若干年后,形成区别于地球人,土生土长的月球人,这将大大提升人类繁衍存续的机会。
前面说的那些建设任务,有些是长远目标,有些是现在就需要解决的。因此建设可能会分四个阶段:

第一步,先在月球上建设月球基地前哨站,也就是为永久基地做准备的临时基地,这个阶段至少需要10年;
第二步,在前哨站基础上,将月球临时基地升级为永久基地,有人长期驻守,这个阶段大概需要10年;
第三步,在月球已建成的基地基础上,扩张建设,形成集深空探索、旅游、生产、生活综合功能的基地群,这个阶段大概需要10年;

第四步,以基地集群为基础,形成功能更加齐全的月球城市,从此月球生活转入常规化、正常化,人类月球种族开始独立出现,这个阶段大概需要20年。
这样一弄,大概就要到本世纪末了。因此可以预见,到本世纪末,普通人就有机会去月球旅行了,看我文章的朋友能坚持到那一天,得到这份幸运吗?
人类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登陆过月球,迄今只有12个人踏上过月面,且一泡尿也没撒在月球上。当然,那时人类还没有在太空环境下户外撒尿的条件和能力,登陆月球宇航员们的排泄物大概都带了回来。

从那以后,人类再也没有造访过月球。那么现在就有了在月球上建设基地的能力吗?我想是的。虽然50年来再也没有人重返过月球,但这50年,人类文明和航天科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飞行器早就飞遍了所有太阳系行星,还到过小行星、彗星,飞得最远的旅行者一号已距离我们229亿千米,早就飞过了距离我们最远的系内行星,向太阳系外飞去。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时代,航天能力也早已今非昔比。尤其人类“基因变异”出了个异类埃隆·马斯克,把飞天技术大大往前跨进了一步,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的日程大大缩短。

对马斯克来说,月球基地实在是小儿科,他的目标是要在几十年内,要在火星上建设一个100万人的城市!
老美已经启动2024年重返月球计划,任务有三项:其一在月球背面登陆,勘察月背情况,并在月球轨道和月表培训前往火星的宇航员,为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其二在月球轨道建立空间站,命名为月球之门,起到登月缓冲和深空飞船的中间站支援作用;其三,为建设月球基地打前站,包括选址定位,建设简易临时居住地等。

2024年能否按期实现载人重返月球,从目前美方发出的消息,似有困难,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要从nasa的月球着陆器招标说起。重返月球计划nasa只是将任何货物送到月球之门空间站,而从月球之门空间站转运到月球来回的穿梭机则招标民间公式承担。nasa曾经声称,将会招标两家公司承担这项任务。
问题就出在经过竞标,nasa发现只有一家公司,也就是马斯克的spacex公司符合条件,因此合同签给了马斯克。由此,引起参与竞标失败的蓝色起源公司的愤慨和不满,县政府投诉未果后已经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迫使nasa不得不暂停合同执行。

第二点是nasa日前宣称,登月宇航服加工制造可能2024年无法完成,这样载人重返月球计划很可能会发生延滞。但nasa官员表示,登月计划不会取消,最迟将在2025年实施这项任务。
我想,不管后续计划有什么困难或者会拖延多久,可以确定的是,这项计划一定会启动,重返月球和建设月球基地的计划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是可行的。
不管未来有多少国家参与,从目前的形势预判,只能是航天老大老美走在前头。
早在十几年前,老美就制定了一个月球太空城建设计划,拟投资1000亿美元,分三步走:先建设临时基地,常驻人员十几人到几十人;在此基础上再建成一个小型永久基地,常住人数增加到百人,形成开采、冶炼、运输整套生产系统。

随后的第三步,是在月球上建设一个可以容纳1000人的月球太空城,生产、生活、娱乐设施日趋完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可以自供自给,甚至“出口”地球。
第二步的永久基地蓝图也早就公布:占地约8000平方米,是一座圆顶3层建筑,直径64米,每层高4.5米,墙壁和屋顶用混凝土建造,内外墙之间以及屋顶都覆盖着厚达0.7~2.5米厚的月壤,起到用于保护基地免遭宇宙射线和太阳风侵袭,以及小陨石撞击的危害。
在建筑内部,还设有一个圆形防空洞,一旦建筑物受损,大气外泄,人们可以躲进这个早就储备好应急生存物资的洞中避难,这样,月球的先遣居民们的生存就有了双保险。

俄罗斯、日本、欧空局都有月球基地计划,咱中国这几年航天科技也飞速发展,自然也不会落后,也有自己的月球基地计划。但问题是,这些国家目前连载人登月都没有实现,要解决这个问题都差不多还要10年时间,因此独立建设月球基地的计划至少还要在10年以后。
早在2008年7月,美国、印度、韩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就签署了一个联合探月协议,共同发起了名为“国际月球网络”的探月活动,计划逐步在月球上建立数个科学站。因此这些国家的宇航员恐怕会搭上老美的车,或以合作方式一起登陆月球,从而享有月球基地的一杯羹。

因此,联合探索开发月球,是缩短那些还无法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国度差距的唯一出路。咱们现在与老美关系敏感而微妙,未来有没有可能在航天合作上有所突破?难以预料。
nasa审查了十多个月球基地的不同设计方案,最开始的基地就是由在地球上做好的圆柱形登月舱构成,每个会被放在月球登陆器顶部,被送到月面。这个基地开始可以容纳4人,每人次在月球驻留180天,补给按照每年两次载人任务同时送到。
最初的几年,依靠太阳能电池板蓄电供电。月球每个月约有14天白天和14天夜晚,白天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降到-183℃,因此确保电力供应,是维持室内恒温,宇航员安全生存的最重要保障。

而在户外的工作,则主要由机器人操作。2030年后,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宇航员基地就会建成,这时候的月球基地,就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了。
生存保障自给设施主要有:
采用太阳能和核反应堆提供能源:月球上没有大气,无风无雨,白天一片炽热阳光,辐射强度是地球的1.5倍,因此太阳能是月球最好能源来源;同时,在月球上建设核反应堆,太阳能和核发电供电,实现双能源供应方式,解决月球基地所需能源问题。

这样,就能保障月球基地的照明、供热、采暖,生产制造等电力问题。如果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能够推上运用,可利用月球丰富的氦-3资源,燃料取之不尽。
就地取材解决空气和水:科学家研究发现,月球沙土中有许多含氧的铁矿物,这样就可以用月球沙土制造淡水和氧气。方法是自动挖掘机采集月面的沙土,并通过智能机械选出含氧的铁矿物,然后通过氢与含氧铁矿物反应还原,便可得到淡水;有了水,通过电解水就能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经液化储存起来,就能够供基地居民长期使用。

经测算,1吨氧可以维持10人在月球1年需要,而制造1吨氧,只需要120吨月球沙土,但开始使用的氢气需从地球运送,以后就能够自产自给。
食物可依靠月球温室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这些年,科学家们已经在国际空间站培育出100多种“太空植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燕麦、萝卜、西红柿、甜菜、卷心菜等等,而且研究并证实了在太空失重条件下,植物种子不但能够在月壤中发芽,而且出芽率更高,生长更快,开花抽穗也更早。

科学家们还在空间站试验了动物生育和养殖:在太空站环境,果蝇、蜜蜂照样能够交配产卵筑巢;鹌鹑蛋、鱼卵在空间站呆了59天,回到地球依然能够孵化;哺乳动物老鼠在空间站依然能够交配受孕生下小崽子。这些都为人类在月球上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解决食物来源奠定了基础。

解决好这些生存基本需要的同时,还可以建设工厂,利用月球资源生产出各种生活生产必需品,这样月球就真的成了世外桃源,不但可以自给,还能出口到地球。而彼时地球人的时尚,或许就是得到来自月球的一件太空衣呢。
就说这些吧,能不能实现,那就拭目以待吧。谢谢阅读,欢迎讨论。
近年来,人类对于探索火星的热情不断高涨,众多宇航机构和科学家都致力于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壮举。2024年被一些计划标注为人类登陆火星的时间节点。然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并非易事。本文将探讨几个重要的火星探索计划,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挑战。第一部分:火星探索计划概述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有几个主要计划受到全球瞩目,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的“火星登陆2024”计划、spacex的“星际飞船”计划以及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火星计划”。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移居月球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于太空的不断探索,移居月球的想法也变得越来越现实。移居月球真的可行吗,我们为什么要移居月球,移居月球又存在哪些挑战?为何移居月球资源利用月球是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天体之一,它的表面覆盖着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质,如铁、铝、钛、硅等。
寻找地外生命世界一直是天文探索的重要领域。目前科学家们主要还是倾向于寻找类似地球这样的有大气层和液态水存在的岩质行星。据报道。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已经找到了数百颗和地球相差不大的位于主恒星宜居带的类地行星,但是它们都距离遥远,动辄以数十数百光年计,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根本无法观察到上面是否有生命存在,因此就实际情况来说,人类发现真正的类似地球这样的宜居星球,还需要很长时间和很远的路要走。
哪些数字经济核心层技术将不可限量?从古至今,核心技术的进步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深远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历史 历经数千年演进,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以采集、狩猎为主的 穴居远古社会,发展到能够使用金属制作农具、自主耕作的农业社会,再经过蒸汽革命、 电气革命,直到今天物资丰富...
自从上世纪老美的载人登月任务收官后,人类再也没有迈出地球大气层一步。但人类航天事业没有止步,无人探测器已经深入到太阳系每个角落,对太阳系的状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近年来,载人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的话题又热火起来,火星移民计划也已经摆上了日程。但许多人很疑惑:为啥一定要闹着星际移民呢?又凭什么把火星作为第一站?
课程提示1.课程类型 综合创意美术课程2.参考课时 90分钟3.工具材料 素描纸、牛皮纸、水粉颜料、油画棒课程拓展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便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家喻户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无数千古名句脍炙人口。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和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诞生至今已有44亿年。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
“人类从哪来,未来又会到哪去”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按照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人类的来历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普通,就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简单生物一步步慢慢演化而来。事实上,虽然进化论已经提出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并不认同进化论,或者说对进化论的内容并不是全部认同。反对者们认为进化论并不能解释或者适用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移民哥”,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火星真的是有去无回吗?宇宙中有很多被科学家认为是超级地球的行星,它们有着与地球非常相似的众多结构与元素。在这其中就有火星,它甚至还被称为是地球的孪生姐妹。那既然如此,为什么火星被评为人类有去无回的星球呢?马斯克与火星
近日,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不少的行星,数量至少有数千颗。有的比木星还大,有的却跟火星差不多大。这一切,哈勃太空望远镜可谓是立了大功。那么,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需具备哪些条件呢?经过我的一番分析……必须具备的条件,没了它们,人难以存活1、温度合适,平均温从零下50度大致到人体体温。行星表面温度合适是行星适合任何生命生存的根本条件,包括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