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张友明一行13人来到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工作,那是中国向非洲派出的第一支医疗队。
这60年来,湘雅二医院医院累计派出25批共60人赴塞拉利昂、津巴布韦以及阿尔及利亚开展援助工作,是湖南省参加援非工作最早、派出人数最多的三甲医院之一。
开拓:在最艰苦的地方救死扶伤
1963年,中国第一批援非医疗队赴阿开展援助,从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遴选了13名医疗队员,张友明作为妇产科专家,就是其中一员。
如今已90岁高龄的她,当年还只有30岁,刚刚晋升主治医师不久。当年5月,她作为援非的“开荒医生”,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成功实施了上千台手术,帮助很多非洲孩子平安来到世界,被当地女性称为“最信任的人”。
85岁的骨科教授李贺君翻开厚厚的相册,用指尖抚摸着队员的合影,喃喃说道:“当时的弗里敦市,终年蚊虫滋生,疟疾肆虐,与糟糕环境相对应的,是十分稀缺的医疗设备和人才。当时,塞拉利昂医护人员只有几十人。”
这位老教授还清晰记得,在短时间内,医疗队们迅速将我国援建的全套医疗设备安装,包括手术室改建、手术床的安装、消毒准备等基础性工作。
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员们接诊的病人来自塞国各地,甚至还有来自邻国的病人。每当看到门诊台前那挤满的人群中,无数双眼睛满含对健康的渴求和对医生充满敬意,让李贺君和他的队友们感到一份职业的神圣和自豪。
坚守:“那份尊重和感谢,不只是对我,更是对我的祖国”
思念,是几乎所有援非队员必经的“心灵大考”。援非队员们却将这份“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
“每天看到医院门口伫立的国旗,顿感肩上的责任。”55岁超声诊断科的彭清海是中国(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年龄最大的一名队员。作为“老大哥”,他也时常与队友谈心,还细心地统计了队友生日组织集体庆生,将医疗队营造凝聚出了“家”的温馨。
2012年10月1日,泌尿外科李益坚、骨科周政作为湖南第1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来到津巴布韦mutare市的一个偏远地区,顶着烈日,为当地300多名居民送医送药。
当得知当天是中国的国庆节时,当地官员和在场的群众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他们有节奏地喊着‘西努瓦、西努瓦’。我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我听得懂,他们是在喊‘中国、中国’。我知道,那份尊重和感谢,不只是对我,更是对我的祖国。”周政至今回忆起那份尊重,都心潮澎湃。
在一代代医务人员的接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来到中国医疗队所在的医院,并康复出院。据不完全统计,湘雅二医院援非的医务人员中,医务人员在非洲医治了几十万名患者。在这里,他们是最受欢迎的人。
因“光明行”创新项目4次赴非的眼科教授李芸,至今记得一幕这样的画面:“他们在看到我的那一刹那,有的会对着我大笑、舞蹈,有的会对我竖起大拇指,有的会使劲和我握手,还有的站起来和我拥抱。”
使命:共抗疫情,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发。3月31日,塞拉利昂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塞友好医院又作为塞国主要定点收治医院。彼时湘雅二医院罗开忠、朱斌、杨卉、卢盛四位正在非洲,罗开忠是感染科医生,卢盛是感染科护士。原计划6月结束任务回国他们,也与队友共同决定延期回国,坚守塞国的抗疫一线。
疫情期间,兼顾个人防护的同时,罗开忠和卢盛带头开展防护培训、收治病人、指导民众正确对待疫情,消除恐慌。截至回国之前,中塞友好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77人,治愈72人,其中还包括当地3名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患儿。
与此同时,感染科副教授王文龙作为中国(湖南)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在非洲大陆驰行3600公里,走访72家机构和单位。“我们深入隔离病房与临床医务人员讨论病例,向当地民众普及预防知识,向政府高层建言献策、答疑解惑,提交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建议书》。”王文龙说,“新冠防控重点在防,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尤为重要,我把这个观念传递给了非洲的医护人员,很值得。”
不仅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医务人员也是国家“春苗计划”的志愿者,为海外的侨胞接种新冠疫苗。“共免费接种国产新冠疫苗约3600余剂次。”中国(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放射科刘欢介绍,古巴驻塞拉利昂大使夫妇也对国产疫苗青睐有加,亲自前往中-塞友好医院接种。
造福: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6年2月和6月,湖南省向塞拉利昂分两批派遣了20名医务人员作为中国(湖南)第十八批援塞医疗队,其中8位都来自湘雅二医院。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高级临床工程师滕朝宇任队长同时兼任中塞友好医院中方院长,参与医院事务管理,协助塞方改进管理、创立特色科室,希望把这所医院建成“西非最好的医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滕朝宇和队友们都意识到,在这里,他们存在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完成了多少例高难手术,而更在于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教学演示、手术带教、技能培训……医疗队先后开展了30多次授课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传、帮、带”医疗教学工作,覆盖500多人,培训了40多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基本上都能够独当一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60年来,一代又一代援非医疗队员通过临床诊疗、防病防疫、药械捐赠、培训带教等方式,为非洲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生活在意大利的华人达32.1万人。其中,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商人。华人企业数量位居意大利移民企业之首,达到了66050家。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发现,他们现在穿的是中国人做的衣服,用的是中国人卖的东西。中国人移民意大利迄今已有30年。然而,30年的时光,却始终难以完全消除中国人和意大利人之间的隔阂。
导语:非洲地区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的原因,经济产业市场的发展相对较落后。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尽管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依然有大量中国男人选择前往非洲务工,甚至不愿回国。在本文中,我们将揭示背后的现实原因:生活成本低、创业就业机会多以及婚姻问题。这些因素促使他们远赴非洲,谋求更好的未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现象背后的细节。
二十世纪下半叶,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开始了一波解放潮。在那个年代,苏联和美国联手削弱欧洲,亚非地区的大量殖民地获得独立,老牌殖民帝国英、法的海外版图被肢解。在这一时期,几乎整个黑非洲都获得了独立,但这批新生的国家没能迅速适应现代世界,反而让黑非洲在独立后成为地球上最动乱、最不发达的地区。不仅如此,殖民者还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矛盾,如卢旺达这样的小国,在世纪末还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种族屠杀。
巴基斯坦女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让很多不敢想象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对于中国的好兄弟巴基斯坦同样如此,一般而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这个定律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似乎不那么适用。有美国人觉得,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并没有表面上那般亲密,甚至有可能想美国和土耳其一样经营多年终究是塑料兄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因此,有人发出疑问,当巴基斯坦人到中国会有怎样的待遇,此外住在中国又是什么感觉?
不久前,缅甸投资委员会(mic)公布了十大优先投资领域,农业及相关服务、农产品增值行业排在首项。2017 年4月起施行的新《缅甸投资法》,内容上更是参考了国际投资准则以及缅甸与部分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新法中包含的所有保护及权利条款适用于所有的“投资者”,包括在缅投资的外国人、缅甸公民、依照适用法律依法注册成立的企业实体...
1、卢旺达是非洲土地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卢旺达东邻坦桑尼亚,南连布隆迪,西边与刚果交界,北与乌干达接壤。国土面积26338平方公里,还没有我国的海南省面积大,人口1200万。频繁的战争导致卢旺达成为非洲最落后的土地,人均gdp只有728美元。3、卢旺达在成立前就是一个长期分裂或被其他国家统治的国家。卢旺达在公园1700年时,卢旺达境内就存在8个王国。
在张雪峰劝退当代年轻人,不要报考新闻专业时,河南都市频道的一名女记者,用行动告诉大家:一个人足够热爱,一个普通的新闻记者也能在时代的逆流中,发光发热。缅北是什么地方?是一个中国人闻之色变的地方,是一个去了,就没有腰子的地方。缅北的“噶腰子”传闻,就像童年时的鬼故事一样,深入人心,令人恐惧不已。国内民众强烈呼吁,中缅联合出兵,一举荡平缅北。
这是《自拍》第340个真实故事如果你有故事,请私信我刘开宇/口述小问/撰文呱呱/编辑我是移民哥,60后,东北人。我曾在国企工作,后来在俄罗斯当倒爷,现在是洲际自驾爱好者。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弄潮是潮流,我跟着潮流走,搭上中俄边贸的快车。90年代末回国,国企改制,在下岗潮中,我成了灵活就业者。大时代变革,下海和下岗都被我赶上了,小人物的悲喜我都经历了。
##心动的瞬间##最像你心中的初恋##时尚上头条#最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我们国内的网红产业发展得非常迅速,不少颜值身材都非常不错的女生,在接着短视频的风口成功走红。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来介绍一位国内的网红,她在ins上的id是sonukeenn,国内各大社交平台上的id是孙妮可。目前孙妮可的人气不算高,在ins上有8万多粉丝,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也有几万粉丝。
图为非洲人在中国北京开设的非洲式发廊。图为来自刚果的高级理发师,高级设计师,她叫露丝。图为刚刚为客人做好的发型,据悉在这里最贵的非洲小辫,辫下来的费用大概要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