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张友明一行13人来到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工作,那是中国向非洲派出的第一支医疗队。
这60年来,湘雅二医院医院累计派出25批共60人赴塞拉利昂、津巴布韦以及阿尔及利亚开展援助工作,是湖南省参加援非工作最早、派出人数最多的三甲医院之一。
开拓:在最艰苦的地方救死扶伤
1963年,中国第一批援非医疗队赴阿开展援助,从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遴选了13名医疗队员,张友明作为妇产科专家,就是其中一员。
如今已90岁高龄的她,当年还只有30岁,刚刚晋升主治医师不久。当年5月,她作为援非的“开荒医生”,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成功实施了上千台手术,帮助很多非洲孩子平安来到世界,被当地女性称为“最信任的人”。
85岁的骨科教授李贺君翻开厚厚的相册,用指尖抚摸着队员的合影,喃喃说道:“当时的弗里敦市,终年蚊虫滋生,疟疾肆虐,与糟糕环境相对应的,是十分稀缺的医疗设备和人才。当时,塞拉利昂医护人员只有几十人。”
这位老教授还清晰记得,在短时间内,医疗队们迅速将我国援建的全套医疗设备安装,包括手术室改建、手术床的安装、消毒准备等基础性工作。
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员们接诊的病人来自塞国各地,甚至还有来自邻国的病人。每当看到门诊台前那挤满的人群中,无数双眼睛满含对健康的渴求和对医生充满敬意,让李贺君和他的队友们感到一份职业的神圣和自豪。
坚守:“那份尊重和感谢,不只是对我,更是对我的祖国”
思念,是几乎所有援非队员必经的“心灵大考”。援非队员们却将这份“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
“每天看到医院门口伫立的国旗,顿感肩上的责任。”55岁超声诊断科的彭清海是中国(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年龄最大的一名队员。作为“老大哥”,他也时常与队友谈心,还细心地统计了队友生日组织集体庆生,将医疗队营造凝聚出了“家”的温馨。
2012年10月1日,泌尿外科李益坚、骨科周政作为湖南第1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来到津巴布韦mutare市的一个偏远地区,顶着烈日,为当地300多名居民送医送药。
当得知当天是中国的国庆节时,当地官员和在场的群众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他们有节奏地喊着‘西努瓦、西努瓦’。我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我听得懂,他们是在喊‘中国、中国’。我知道,那份尊重和感谢,不只是对我,更是对我的祖国。”周政至今回忆起那份尊重,都心潮澎湃。
在一代代医务人员的接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来到中国医疗队所在的医院,并康复出院。据不完全统计,湘雅二医院援非的医务人员中,医务人员在非洲医治了几十万名患者。在这里,他们是最受欢迎的人。
因“光明行”创新项目4次赴非的眼科教授李芸,至今记得一幕这样的画面:“他们在看到我的那一刹那,有的会对着我大笑、舞蹈,有的会对我竖起大拇指,有的会使劲和我握手,还有的站起来和我拥抱。”
使命:共抗疫情,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发。3月31日,塞拉利昂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塞友好医院又作为塞国主要定点收治医院。彼时湘雅二医院罗开忠、朱斌、杨卉、卢盛四位正在非洲,罗开忠是感染科医生,卢盛是感染科护士。原计划6月结束任务回国他们,也与队友共同决定延期回国,坚守塞国的抗疫一线。
疫情期间,兼顾个人防护的同时,罗开忠和卢盛带头开展防护培训、收治病人、指导民众正确对待疫情,消除恐慌。截至回国之前,中塞友好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77人,治愈72人,其中还包括当地3名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患儿。
与此同时,感染科副教授王文龙作为中国(湖南)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在非洲大陆驰行3600公里,走访72家机构和单位。“我们深入隔离病房与临床医务人员讨论病例,向当地民众普及预防知识,向政府高层建言献策、答疑解惑,提交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建议书》。”王文龙说,“新冠防控重点在防,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尤为重要,我把这个观念传递给了非洲的医护人员,很值得。”
不仅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医务人员也是国家“春苗计划”的志愿者,为海外的侨胞接种新冠疫苗。“共免费接种国产新冠疫苗约3600余剂次。”中国(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放射科刘欢介绍,古巴驻塞拉利昂大使夫妇也对国产疫苗青睐有加,亲自前往中-塞友好医院接种。
造福: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6年2月和6月,湖南省向塞拉利昂分两批派遣了20名医务人员作为中国(湖南)第十八批援塞医疗队,其中8位都来自湘雅二医院。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高级临床工程师滕朝宇任队长同时兼任中塞友好医院中方院长,参与医院事务管理,协助塞方改进管理、创立特色科室,希望把这所医院建成“西非最好的医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滕朝宇和队友们都意识到,在这里,他们存在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完成了多少例高难手术,而更在于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教学演示、手术带教、技能培训……医疗队先后开展了30多次授课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传、帮、带”医疗教学工作,覆盖500多人,培训了40多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基本上都能够独当一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60年来,一代又一代援非医疗队员通过临床诊疗、防病防疫、药械捐赠、培训带教等方式,为非洲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上有这么一只部队虽然他们都是黑皮肤但身上穿的都是解放军的装备编制学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训练建设、战略战术连阅兵式都是走的中式正式口号喊得是中文的:一二甚至很多高级军官还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河北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不成是我军去非洲拓展业务了?别急,今天我就带你们了解一下
时间可真快啊,不知不觉已经在新西兰呆了三年,新西兰的生活环境和国内的不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入乡随俗很重要嘛。以下几条具有新西兰特色的生活习惯,来看看你“中招”了几个?1.喝自来水这是大多数朋友最有同感的一条!从小在国内长大的朋友都记得爸妈教导过不要喝自来水,会拉肚子等等之类的。但到了新西兰就不一样了,新西兰的自来水都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因此完全可以直接饮用而不用煮沸纳凉后再喝。
#美国打工##美国生活##出国务工##人物故事##开卡车#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343位真人故事“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总吗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每当听到这首歌,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就会映入眼帘。我叫刘梓晖 ,1999年出生在茅台之乡贵州。但我对贵州的印象只留在3岁,因为它包容了各个民族的人,却是我童年时期的一块伤疤。
今天这篇关于移民加拿大行前准备的干货内容,是专门针对广大客户以及申请人而罗列的清单,从而帮助大家更高效、顺利地实现在加拿大安居乐业的梦想。移居加拿大,需要提前准备好这些:整理好所有必要文件移民是一个非常严肃、正式的过程。需要向移民局、海关等机构出示或提交许多申请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申请者家庭成员的个人信息、海关申报表和护照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移民哥”。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中国,一个拥有世界第一人口数的国家,与排名第二的印度人口相差无几。然而,由于我国的出生率较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传言不断涌现。人口众多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助推器。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人开始渴望换个生活环境,移民到其他国家生活,而发达国家成为了首选目标。
全球之旅|我在意大利——米兰在米兰,我见到了一个人生经历很传奇的华人潮妈。她在意大利生活了17年,毕业于米兰大学西方政治学专业,期间做了很多投资,在意大利的社会接触面很广,听她的故事特别引人入胜。1,第一批做代购的意大利留学生潮妈是我在海外少见的来自青海的华人,她成长于西北的一个边防军人(已转业)家庭,父亲还是残疾人,受到很大的政府的照顾,所以她对祖国也是心存感激。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的社会结构。从最早的欧洲殖民者到后来的大规模移民浪潮,每个移民携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共同构建了美国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让很多人对美国抱有特别的向往。美国相比中国的发达生活条件相比于中国,美国拥有着更为发达的经济和生活条件。
就经济发展而言,津巴布韦曾占据世界金字塔的底端。3千兆津巴布韦币才能兑换1美元,钱币跟废纸无异,货币体系一度崩溃,2019年津巴布韦打造的新货币才把自己从深渊的边缘拉回来。80年代到90年代,鲜有中国人来津巴布韦寻找生活的出路,大都是跟着中国的基建项目“摸石头过河”。直到近十几年,一大批中国人来到津巴布韦挖掘新的商机,目前就华人移民津的数量已超过1万人。
美国是一个浪费很严重的国家,在这里垃圾桶中,你都能翻出全新的手机,普通人在美国靠捡垃圾,都能轻松月入过万。说起美国大家肯定都不会感觉到陌生,近两年有关美国的报道实在得太多了,也是因为这个疫情的事情,让我们看清楚了美国的真实面目。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不在少数,我也曾经有幸去过美国一次,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美国人对于类似爆炸的声音特别的敏感。
有一段时间是工作上的真空期,每天的日子是在几条汉子在讨论吃什么中犹豫,在吃龙虾还是吃肘子中艰难地选择着,最后一致通过不吃龙虾。其实在多次讨论中肘子与红烧肉总是败下阵来,肘子与红烧肉的屈服,并不代表肘子与红烧肉就此低下了高贵的头,而是我们几个不会做。龙虾好弄,洗干净扔蒸箱里一会就好,弄个蒜汤后每个人抱着就着啤酒啃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