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06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移民哥,1981年生于广阔的东北大地,如今定居在英国。
19岁的时候,我觉得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一定会出人头地。那时候心比天高,以为未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一切皆有可能。
但当独自一人在英国失去了经济支撑,如何生存下去都变成了难题时,我才懂得,19岁的轻狂与叛逆,并不能承担起生活中所有的风浪和变故。

(父母亲和我)
小的时候,父亲对我的管教非常严厉。他性格刚烈,而我的叛逆似乎与生俱来,不喜欢被管教与束缚。因此,冲突时有发生。
久而久之,我就萌生了逃离家庭的想法。那时正赶上出国热,在一次跟父亲发生冲突后,被他一句“有多远滚多远”击中内心深处可怜的自尊,所以我不管不顾地一心想出国。
2000年的深秋,父母拗不过我,东拼西凑凑够学费,把我送到了沈阳火车站。当时,我满脑子都是英国的繁荣富强,却未多看一眼夜幕下的父母亲日渐衰老的背影。
我以为迎接自己的,是异国他乡明媚的阳光和沙滩,以及盛开的鲜花和美酒。殊不知,国外除了这些,还有泥泞和荆棘。原来,不管太阳的光芒有多么炽热和耀眼,总有照不到的地方。

(闲暇时的我)
初到英国,是居住在寄宿家庭里,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开始学习忍耐。中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常常会在生活的细节上发生碰撞。
这个家庭有4个家庭成员,夫妻2人,还有2个孩子,小的孩子和我同龄。男主人是爱尔兰人,银行职员,性格顽固死板,很无趣。女主人是威尔士人,全职太太,独立感性,有点文艺范。
在寄宿家庭里生活,最大的优点是文化学习。一是可以近距离了解她们的习俗,对事情的看法;二是可以快速地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口音。
寄宿家庭的缺点,就是生活习惯方面的碰撞,你不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一切都要按照对方的规定做,精神非常压抑。

(打工路上的我)
我读的是语言预科,2000年的时候,好像还没有私校的概念,都是先到语言预科学习,之后申请大学。我在这个寄宿家庭生活了一年,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坎,或者说转折。
因家里发生变故,失去了经济支撑,我的计划第一次被打乱,可以说是手足无措。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回国,二是留在英国,自己解决生存问题。
异国他乡,没有经济支撑,一个19岁的少年该如何生存?摆在面前的是我从未预想过的场景。可凭着少年的不服输劲头,我仍然选择了留下来,开始被动地尝试打工。
当时语言学校的学习相对宽松,所以很多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以我当时的处境,也只能接触到大家都熟悉的工作——去中餐馆刷盘子。其实,当时在伦敦刷盘子的机会并不多,而且中餐馆大多都是广东人开的,我是移民哥,又不会讲粤语,既使想在中餐馆打工也是比较难的。

(我在中餐馆打工)
生活往往会在绝境中逢生。一个偶然机会,我找到了中餐馆的工作。当时很开心,可真正进去工作以后才知道,中餐馆的工作强度很大,工资却是最低的,大家都进入一个死循环,就是靠不停地增加工作时间,来换取稍微多一点的报酬。我当时的工资,每小时才2-3英镑。
我一个独生子,在家里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到了英国之后,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在饭店刷盘子,这就是生活。
中餐馆的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工作单调乏味,商人薄情重利的本性在这里暴露无遗,你一刻都不能闲着。于是我一边在中餐馆打工,一边寻找其它的工作机会。
这样过了大约四、五个月,还真得到了一份仓库库管的工作。公司是台湾的一家塑料制品公司,这算是我在英国的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

(伦敦街上的行人)
每天语言学校下午放学,我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打工的地方。工作主要就是帮着发很多邮件,还有就是整理、清点库存。因为没有退路,所以我工作非常努力认真。
仓库只有我一个人,所有东西都被我整理得井井有条,老板给出的工资也合理,每小时10英镑,相比之前在中餐馆高出了3-4倍。
日复一日的劳作,让我不可一世的锋芒多少有些收敛。但骨子里的叛逆还在,只不过生活的变故与艰难,还是让我瞬间成长起来。打工之余,我开始慢慢思考一些事情。家里已经无法继续支持我的学业,这就意味着语言学校毕业之后,我该何去何从?
靠打工养活自己已经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的觉醒。当时脑子里只有一句话:我不想回去。

(我工作的仓库)
语言预科结束,就该考虑申请大学了,我进行了很深刻的反思。
自己的特长是对电脑很熟悉,可计算机专业在英国前景并不乐观,而且大学学费很贵,我靠打工根本无力承担。于是经过慎重的抉择,我选择了一个三流学校会计专业,学费每年七千英镑。
国内很多人到英国留学,读会计专业的,都是奔着高大上的acca去的。我学的这个证书,是低一级的,相当于会计员或者记帐员之类的。但我很庆幸,虽然学校一般,可却在这里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一个值得我一生感恩的人。
他是我的老师,一个印度老人,像父亲一样的长辈,关心我、帮助我。后来,他从老师变成老板,又帮我拿到了工作签证。他真的是我一生的贵人,可以说没有他我的生活就不会走上正轨。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留学生涯中的这段经历,让之后的学习生活中都顺利了很多。我想,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会经历艰难的成长阶段,而这种挫折,真的是我们最好的大学。

(英国风景)
我在英国打工,相比其他人并没走多少弯路,这完全得益于之前在国内学了office软件的认证,还学了一个当时较少人学的网页制作frontpage,这也是我能拿到第一份仓库库管工作的原因。同样,也是凭借这点技能,我在大学校园里找了一份工作。
2004年冬天假期回国,是自2000年出国之后的第一次回国,却意外或者幸运地陪父亲走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刻。父亲离开之后,我就抑郁了。
我切断了跟所有朋友的联系,一个人搬到很偏僻的地方,只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当时的状态真的很糟糕,因为从未想过父亲会在我还未立业之前就离开。说不清自己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别说努力了,活下去的理由都找不到。曾经那么固执地想逃离故乡,逃离家庭,究竟是为什么?
那是一段很艰难的时光,周围都是黑暗。后来身边的朋友不停地鼓励,我就强迫自己,一步一步走了出来。

(回家路上)
在大学学习了2年多后,我才发现工作签证很难拿到,只能求助于当时的印度老师。他真的是神一样的存在,一番操作下来,我终于在2005年拿到了工作签证。
为了工作签证,我不能计较工资待遇,因为当时的政策是满4年工作签证才能改永久居留证,我心须咬牙坚持到能拿永久居留证的那一天。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在我憧憬4年期满拿到永居梦想的时候,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失业迷漫在每一座城市,每天都是裁员的消息,工作很难找到。
身边的朋友陆续都回国了,我觉得自己也快要撑不下去了。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北京奥运会,内心为祖国骄傲,也许那一刻,只有祖国的繁荣才是我的精神支柱。真的,只有身在异国他乡,才能体会到祖国对你的意义。但现实是我的头顶上被偌大的乌云笼罩着,看不到一丝丝亮光。
一天天熬到了2009年,工作签证4年到了,可以申请永居了,移民局却传来消息,工作签证4年改为5年。生活被一个又一个的惊吓包围着,权衡再三,为了保存实力,我只能让女朋友先回国,自己继续留在英国。

(周末我和英国的朋友们在一起)
2009-2010年,那一年是最难熬的,我节衣缩食,每天过得都很煎熬。但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在拿到永久居留证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了。
我算是经济实用型留学生,因为在2010年拿到了永久居留证。回国度假时,和老妈坐下来算过一笔账,从2000年到英国,到2010年拿到永居,整整十年,家里总共只资助过我30万元。其中20万都是借来的,最后通过我的努力全部还清了。
永久居留证拿到以后,我第一时间把原来的工作辞掉,做起了专职导游。
我曾经在国内的书店,看到过很多关于英国的旅游书籍,居然都没有英国本地导游或华人写的,这个就很尴尬。如同一个移民哥写了一本海南鸡饭的制作方式,然后去海南卖,不是说不可以,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后来读了《文化苦旅》,觉得世界好大,自己太坐井观天了。于是,我开始花大量时间研究英国历史,从中感受中国、英国有哪些不同。这也是我真正从内心想在英国从事导游工作的开始,但是,这一次的抉择,还是离不开内心的叛逆和狂野。

(我带的旅游团)
2012年,我和相识了10年的女朋友结了婚。生活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前进,3年后迎来了我的小公主。我们一家租住在离机场不远的一处平房里,每个月租金1800英镑,加上其它花销,生活费大约是3800英镑左右。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安静而祥和。
每个国家都有贫富差距,我们在英国的生活,其实和英国的普通老百姓是一样的。并不是这里的人都有钱,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靠上班、务农、经商维持生活。
从开始做旅游,我就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把旅游做的更深入,而不是流于表面?直到今天,国内的所有英国旅游团都是基本固定的模式:先是到伦敦,第二天的行程一般是剑桥,然后一路向北,住在利兹。我觉得这样的行程很累、很不好,所以开始自己规划线路,踏上了私人定制旅游线路这条路。

(我们一家三口在野外)
私人定制线路想要有特色,必须亲身走过和体验,才能找到感觉。所以,2013年我组建了一个团队,从带团导游、旅游元素体验师、行程规划师这三个概念去争取客户,力争给客户带来最美好的本土旅游产品。
我个人认为旅游的意义,是对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撞击后的所得,而不是走马观花。但这个定制并不是所有人的刚需,所以市场定位必须精准。结合自己的经历,我们只做一些有潜在刚需的人,比如:私校学生家长、移民、置业之类的人群。
因为这样的群体,他们需要对英国有全方位的了解,而国内现有的旅游产品,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于是,从2014年开始,我每年都是亲自带团200天,剩余的时间就去很多地方拍照和体验。
目前,我的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江浙、重庆一带,所以我每年回国都会去杭州小游。

(2021年疫情期间我和女儿)
原以为生活会这样按部就班,顺风顺水的过下去,2020年的疫情又给了我当头一棒。那一年真的不敢出门,开始吃老本。
从2021年5月份开始,我身边的人陆续有确诊的,其中不乏重症。在这样的氛围下,说不恐慌是骗人的。以英国的制度,被确诊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从去年4月份开始,人们就慢慢接受全民免疫了。
我是移民哥,非常宠爱我的女儿。从她出生以后,我就用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她,一起徒步,一起骑自行车,一起做美食。父亲的早逝,让我不想错过女儿每一个阶段的成长。
女儿今年快七岁了,非常的阳光,在这里读二年级。最近她和妈妈都确诊了新冠,幸运的是都是轻症,正在居家隔离。我每天负责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希望疫情早日过去,生活回到正常的轨道。

(我给女儿扎辫子)
我虽然出生在东北,但真正成长却是在英国。我喜欢英国乡村街道的宁静,因为做导游接触过很多人之后,我逐渐发现所谓的财务自由之类的都是一种概念,你的欲望少了,需要也就少了,也就更容易自由了。这也是我喜欢英国人的一个原因,至少在我接触的人群中,他们都很务实,把必要、需要、想要分的很清楚。
走出小镇,来到异国他乡,经历的越多,收获也越多。我是移民哥,感谢您看我的故事。待疫情散去,春暖花开,欢迎来找我一起寻找生命里的春天!
目前我们已经记录了206位真人故事,感动了被采访人和千万读者。
如果您有故事想讲述,或想加入我们团队成为作者,都请私信@真实人物采访,随时欢迎您的到来!
                            要说加拿大哪里最受中国买家欢迎,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温哥华或者多伦多,但根据近日魁省蒙特利尔房地产经纪人的一项调查发现,蒙特利尔房地产的中国买主大幅增长,有的房产经纪人每星期要接待二十多个客户,绝大部分成交。一位华人房地产经纪人表示,自己前两天刚刚陪几个中国客户看完房子,他们对房子的类型和附近的配套设施很在意,公寓最受大家欢迎,公寓附近有没有好学校,是否靠近麦吉尔大学或康考迪亚大学,有没有超市等等,如果都有的话,成交率往往很高。
                            去年8月6号,前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了微信禁令,当时没有人料到,在美华人自发组织的美国微信用户联合会(uswua 简称微联会),不仅在法院取得了诉讼胜利,让禁令最终被撤销,一年以后,美国政府还赔偿了九十万美元的律师费。这么圆满的结果,即使对于当初成立微联会的五位华人律师也是难以想象的。而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小王最近对发起人律师之一朱可亮律师采访时才知道,他们五位律师在成立微联会的时候素未谋面,充其量也就是微信群聊里的好友。
                            在缅甸掸邦有着三个华人特区,这些特区分别是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及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这些地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体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果敢的果敢族就是中国汉族,佤邦的佤族也是中华民族之一的佤族,勐拉的爱伲族则是中华民族之一的哈尼族。图为缅甸果敢自治区(原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地形图,这里毗邻云南省临沧市,与缅甸贵概以怒江为界,与缅甸佤邦以南邓江为界。
                            2023“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江苏盐城营开营仪式。谷华 摄 2023“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江苏盐城营由中国侨联主办,江苏省侨联统筹,盐城市侨办、盐城市侨联、盐城外国语学校、射阳县侨联承办。“孩子们充满了创造力和激情,对参加这次夏令营充满了期待。我们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相聚,共同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知识和经验。
                            1939年9月28日,镰仓。两位年轻人端坐于一间和室木屋内,双目交汇于小桌上的棋盘上,周围无数棋坛名手围观,但整个房间安静的只剩下棋子落于盘中的清脆声。获胜者将成为日本现役的唯一一位九段棋手。这场棋局在后世有了一个名称——镰仓十局。最后的胜者是来自福建福州的少年吴清泉。随后长达十六年,十次十番棋比赛,让整个世界棋坛震惊,如今这个名字也许以不为人熟知,但不少80后一定听过一个另称号——昭和棋圣。
                            人民网法兰克福10月20日电 (记者张慧中)2022中德经济合作论坛暨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推介会2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该活动由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江苏省驻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办事处协办,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经济商务领事朱伟革,常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彭立,常州市金坛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胥亚伟,以及约150位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的政府人士、企业界人士和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叙友情、共话合作、共谋发展,探讨中德两国投资合作的机遇与前景。
                            这几年,尤其是今年越来越多人选择瓦努阿图移民,瓦努阿图绿卡门槛低、条件宽松,单人仅需4份文件即可办理,简单且超低成本的绿卡,成为许多人身份备份的不二之选。那么随之而来的,更多人关心瓦努阿图的治安如何、华人在瓦是否安全、瓦努阿图的居住环境怎么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聊聊瓦努阿图的治安吧~社会治安良好迄今为止,瓦努阿图从未发生过恐怖袭击事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从阿根廷归国的孟伟光和他的老伴舒教授。老孟曾是s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正处级干部,妻子舒丽萍原是s市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副教授。夫妇俩如今都已年过花甲。老孟面相儒雅,头已谢顶,每晚都会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不时点评一番。跟他相互熟悉后,老孟讲述了他们的曲折经历: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昔日戛纳电影节海报)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在当今世界颇具影响,聚焦了全球的目光。随着中国电影的崛起,她成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一支重要的力量,闪耀世界影坛。自从1964年,唐澄执导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后,中国电影界在戛纳电影节逐渐大放异彩,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最近看到一份2022年中国台湾的侨民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00万人定居于美国,排名仅次于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可见,中国人对于移民美国还是很狂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要去美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有钱人来说,私有财富在美国受到了重点保护;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全球五百强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在美国;此外,美国的名校也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