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居住了将近4年时间,如果加上2013年来美国做志愿者一年的时间,大约5年的时间。我来美国不久,就赶上了疫情,社交活动停了,没有那么密集地参与整个社会的运作。
加上我现在在美国的事业也刚刚起步,卷入度没有那么高,所以我只从生活和一些职场的角度来说说。因为我是移民哥,更喜欢从文化角度去感受这些差异。
我住在美国的北卡,所在城市charlotte不是州府所在地,是这个州最大的城市。我们选择来这里很偶然,主要是mike找到了这里的工作。
charlotte是比较热的移民城市,据说每天有100多人进入这个城市,很多移民是从加州或者纽约过来的。据说这里是移民孩子所占比例最高的城市。我很喜欢charlotte,天气不冷不热,好玩的地方很多,可以去海边,可以去滑雪。自然环境很好,经常在院子里可以看鸟,听鸟叫。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总体感觉是个性,多元,选择机会很多。
1、各类超市和商店很多,但是都有自身的特点。
因为各个大的移民都有自己的超市,所以这些超市非常不同。而一般大家喜欢到自己国家的超市去购买。
像我一般会喜欢到亚洲超市,如印度,韩国和日本超市,越南的一直没去过。中国超市有点远,一般就是1-2个月去一次。而mike一买东西就喜欢去harris teeter,典型的美国超市。
比起亚洲超市,美国超市货物摆设很有美感,但物价很高,价钱高出亚洲超市1/4吧,可能雇佣的是本地人,成本比较高。
2、即使是同样类型的商店也有差异化。
我平时最喜欢逛的是绿植店,我会去home depot 、lowe’s 以及沃尔玛的garden center,还有一些本地的绿植店。
如果我要买质量还不错,但价钱还可以接受的植物,我会去home depot。而如果我去买比较便宜的,而且还有清仓处理的,我就去lowe’s。
而沃尔玛里有很多几美元的小植物,或者是卖植物的根部,买回来直接埋在土里。本地的绿植店则会见到在其他店见不到的植物,而且都非常美,但是价钱很高。
美国有不少走便宜路线的商店,比如dollar general,一般是几美元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在别的店都买不到的钉子,居然在这家店里碰到了,而且我都不知道这家店里也卖钉子。那一刻就有种非常惊讶的感觉。原来每家店生存下来真是和自己的差异化以及定位有关啊。
3、这种差异化也会体现在户外旅上,有很多有特色的trail(徒步小径 )。我和mike去露营或者去一个公园,都会发现有3-5条trail让你选择。
这些trail用不同的颜色代表,同时会在路边的树上用不同形状来标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比如距离,难易程度)选择走不同的trail,让你体验不同的风景。而在著名的旅游景点也会这样做。
比如我在grand canyon(大峡谷)旅行,在不同的景点处,也开放了好几条trail让你走下去,去体验峡谷的魅力。这些trail只是做了简单的休整,保证你的安全,其他部分尊重原貌。即使你去了一个旅游景点,没有太多风景,但是因为有这些trail,你和朋友步行了好几公里,这种体验感也会让你对这个旅行印象很深。
4、接下来说说饮食上的差别。饮食差异背后是文化的差异。
在美国生活,很多中国人都不喜欢西餐,大家多数还是吃中餐为主。确实,平时吃到的西餐以速食为主,吃起来,真不如亚洲餐有感觉。所以一般外出,我也会倾向于亚洲餐厅。但层次再往高了走,我则喜欢西餐厅,一些中高档西餐厅和普通的餐厅有很大区别。
(在欧洲找到好食物的概率大于美国,英国很多pub食物都好好吃啊,比美国中高级餐厅还好。美国不算美食者天堂)
我们经常去体验一些不错的餐厅,比如生日啊,结婚纪念日或者外出旅行。
这些餐厅装饰很美,服务人员都穿着白色或者黑色的衣服,座位间距离很大,让客人有空间感。来吃饭的人都着比较正式的衣服,氛围非常好。大家说话声音都不大,没有喧哗。
然后点餐,从前餐到主食,到甜点。虽然每道食物没那么多,但是吃到甜点几乎没有不饱的。我常常和mike要共享甜点或者直接不点了。有时甜点后还喝茶或者咖啡(英国这样做的比较多。我们在英国时,家庭聚会甜点后还喝咖啡或者茶)。
西餐的主菜量不多,颜色好看,造型好看,像个艺术品,要慢慢品。但不管怎么吃,我还是猜不出是哪些佐料,但吃完后还会久久回味。
作为食客的感觉,西餐很注重氛围,不仅是让你有味觉的享受,还有视觉和感觉的享受。吃完这顿饭,不仅舌头满意,整个身体都积极参与了这场行动。
当我制作西餐时,我更体察这背后的文化差异。经常去吃,遇到好吃的就想自己来做。于是就从网上去找那个吃起来特别美的食物的菜谱。
我发现西餐和中餐的制作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西餐不在这个食物整体上花很多时间,而是花很多时间在酱汁上,尤其在做鱼,海鲜,肉类的主菜。而中餐喜欢在整体上花时间。
比如做鱼,西餐做法就是鱼煎一下或者在烤箱里烤一下,然后要弄十几种材料做酱汁,把酱汁倒在鱼身上,然后再加上少量的配菜。
而我用中餐方式做红烧鱼,把辅材放进锅里,然后放上水,一直烧,直到鱼快把水吸干。佐料通过汤汁进入到鱼的内部,整个鱼都入味了。
我记得一本书上写,中国人很节俭,中餐非常简单,也因此能把厨艺发挥到很高境界,有各种烹饪方法。西餐里烹饪方法很少,我见到的多是煮,油炸和烤。但是因为用了大量的辅材调料,味道就是很有层次感。
比如我经常做的seafood linguine(海鲜炒面),这个我在英国旅行时吃过一次,特别好吃,然后去找菜谱。这个菜谱我们用了一年多,每次吃都有丰富的口感,是一种享受。
准备这道美食,要有7种佐料,3种海鲜。我分析了一下,这里用cherry tomato(圣女果)来提供甜味,用白葡萄酒来去腥,用anchovy(凤尾鱼)提供咸味,用capes(酸豆)提供来酸味,用chili paste来提供辣味。
做完了这道食物,那混合的味道就是美味,但你很难说出你尝到的是哪种味道。因为linguine不粘,这个食物清爽又层次丰富。有的人觉得西餐就是会放很多cheese(起司),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肉类很少放,我做的这个菜和cheese一点关系没有。
而做中餐,我一般就是用酱油,醋,盐,葱,姜,蒜,香菜,多点的就是料酒,蚝油,糖,也会用点鱼露。不过吃起来,我都能知道这是哪个佐料提供的味道。
做个比喻,这食物的不同和中国画和油画的不同类似。中国山水画,简单几笔写意;而油画浓墨重彩的,涂了好多层,最后你都不知道是用了哪些些颜料了。
从文化角度来说,中国文化,思想统一最重要,要对个体进行思想统一。就像做鱼,我要对整条鱼操作,让它味道都进去,之后也不需要啥调料了。
作为个体,当你思想统一了,就是没有那么多选择,你也觉得很好啊。大家都一样,为啥你还要特殊呢?所以思想教育很重要,家长,学校,社会都会花很多力气做思想教育。有时一个家族中年长的人,也会来给你讲个大道理,教育你一下。
西方文化,不需要整个思想统一,允许不同,然后通过创造各种可能性,释放差异化带来的冲击。像做鱼,只是简单烹饪鱼片,然后在酱汁上大做文章,最后酱汁和鱼在一起,看起来很美,吃起也很美味。所以创新很重要,需要创造各种差异化服务满足这些有个性的个体需求。
西餐调料很多,进超市买个调料,真是好困难。我去harris teeter买sun dry tomato,在好几个调料货架中穿行,花了半小时才在一个小角落里找到。与tomato相关的调料都有一货架啊!而sun dry tomato还是小瓶佐料,我一下子得买好几瓶。
以前mike在中国特别不喜欢吃面条,也不喜欢吃炒蔬菜,他说没有味道,我就是很诧异,我觉的很有味道啊。现在来看,确实那个青菜面很简单。一把面条,几根青菜,加点油和盐,做起来非常快。当我吃了丰富口感的食物,我也不想吃寡淡的青菜面了。
而在职场上,我有以下的感受:
1、不管是一个组织还是线上培训,没有拉线上群的。
我所在的行业协会ncda(美国职业发展协会),icf(国际教练联盟),即使是本地协会,成员的联系方式主要是邮件,需要线上会议就直接进zoom,结束后就散了,直到下一次线上。
我参加的两个线上培训,也是同样的操作。没有线上群,没有聊天,课程开始我和培训师进zoom会议就好,文件就用google分享。
mike在上海参加的国际象棋协会,也是有一个微信群,而他在这里参加了两个象棋群的活动,都只是邮件发通知。在美国有line和telegram都可以拉群,条件是具备的。美国是个人文化,大家不喜欢在一个大群里聊吧。微信群在中国成功,是和中国这种集体文化有很大关系。
2、有很多老年人,依然在职场上奋斗。参加ncda的fcd培训,我选择了在丹佛的linda的网上课程。从照片上看,我想也就50多岁吧。有一次她在课上说她已经75岁了,我有点被吓到了。她每天要给5-6个国际学生上线上课程,同时还有在大学里授课的工作。
去年加州的anaheim参加ncda的线下会议。休息时,一位老人家和我聊天。他是pdi培训师,主要讲团体咨询。我一开始以为他是60多岁,他的思路清晰,和我说很多有趣的话题——比如亚洲人为啥数学好,是和种水稻有关。没想一问才知道他是1939年出生的,都83岁了啊。这么大年龄还一个人出来讲课呢!
而我关注的时尚博主iris,已经101岁了,还在工作呢,玩时尚,这真是大龄职场人士啊!
一方面是和美国的退休养老金没有那么多有关系,退休后还要出来赚钱。一方面只能说,人家很喜欢工作,好吧!
最后说说孝顺文化。西方没有孝顺文化,不把孝放在最重要的部分。美国家庭聚会主要是在感恩节,老人多是独自居住。
我在refugee support service(难民服务中心)做志愿者,有一次我和来自本地的志愿者marci一起去参加craft festival ,我们所在ktg(针织小组)在这里有摊位,我们俩来售卖难民的编织产品。
marci父母80多岁,住在佛罗里达州,去年母亲做了一个大手术。
她看了一条手机短信,然后说:
"i think my mother is dying." (我觉得我妈快不行了)
我问 :
"if your mother dies, who will take care of your father?"(你妈要是去世了,谁照顾你父亲?)
"nobody."(没人照顾)marci非常自然地回答。
而从mike和他父母的关系上我也感受到差异。mike父母同龄,今年84,住在一起,爸爸john老年痴呆症好几年了。这些年主要是mike妈妈anna在照顾,今年找了护工,一个月去几次。不过现在情况越来越差,经常要叫救护车到医院,都是anna负责。
mike弟弟和妹妹都在英国,距离4,5个小时车程,也不是经常回去,而是需要帮助的时候会回去呆1-2周。我和mike也就是一年去一次的样子。我们一般是2-3个月视频沟通一次,有时是anna提议,有时是我们提议。
mike说他的父母并不期待由孩子来照顾他们,他们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如果孩子伸出援手,他们会很感激。
我说如果你出生在中国,作为长子你得每周电话父母,可能还要召集家庭会议来讨论如何照顾年迈父母——比如把父母的房子租出去,然后3个子女接父母来自己家过,或者租个离自己近的房子,或者大家集体出钱雇佣个护工。因为是多子女家庭,可能会出现兄妹间分歧和抱怨,还会有儿媳,女婿卷进来……
mike很不理解,为啥父母不能照顾好自己,要依靠孩子。
我说因为你不会中文,在上海的时候没读中国文化的书,我写的中文文章你也读不了……
我是移民哥,很轻松。我们之间没有金钱往来(没有礼金,没有过年过节给父母钱)我们不见面时,各过各的,自己对自己负责。见面时,很开心,可以帮他们做饭,打理花园,或者一起出去短途旅行,家庭聚会。彼此间没有那么多牵扯,牵绊。
当我和我妈做电话沟通时,我就能感受到牵扯。有时和她电话,她倾倒负面情绪,然后我会难受好几天。但是我觉得还不得不打电话,不打就不孝顺啊,但一打完电话,情绪就很不好。后来我终于决定我不想打就不打了,我尊重自己的感觉好了。
如果要到亲戚家,有年长的老人,要给钱,我觉得买礼物就好了,表示我的心意。不喜欢各种给钱的习俗,但是各种亲戚关系还是要拿钱说话的,真是辛苦。
孝顺父母的中国文化,不鼓励个体独立(尤其是精神上),大家要互相依存,彼此依靠。在不提倡孝顺父母的西方文化中,每个人是独立个体,你需要自己照顾好自己。
而从集体文化出来的人,进入个体文化会有不适应,最难的功课就是分离——从你的原生家庭,从父母,从旧有系统中分离。这对所有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以上是我的体验。文化对一个人的塑造很深,但如果有觉察,你依然可以适应新的文化,因为人是不断变化的。
你的生活正是你想要的那副模样!
如果现在还不是,那就继续努力!
火把生涯?创始人 pcc教练
中国职业规划师,资深职业规划咨询导师
职业规划类书籍《觉醒》作者
作为国内职业规划的先行者,从2010年开始从事职业规划咨询,在10年+的职业咨询中累计咨询千余个案,具有丰富的职业咨询实战经验。
王虹老师在从事职业规划咨询的过程中,不断勇敢地探索,对心理学,原生家庭以及个人成长、亲密关系都有深入研究,咨询功底深厚,对职业问题的剖析全面而深入。咨询尤其擅长职场中高端人士、各类女性群体、留学生、海外华人,客户遍及中国各个省份以及中国香港,英国,美国,新西兰。
王虹老师至今已经旅行16国,跨越5大洲,并参加18个月海外志愿者项目,在美国工作1年,在非洲马拉维工作6个月,成为在美参加此项目的第一位中国人。
2017年9月开设职业规划实战案例督导班,培养实战型职业规划师;
2017年10月建立国内首家女性职业成长平台,目前在线3000多位女性;
2018年6月建立女性年度职业成长南丁班,两期累计学员440+位;
2018年8月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团,有5位移民哥;
2018年12月推出职业规划新书《觉醒:把人生设计成你想要的样子》;
2019年1月创立火把移民哥俱乐部,旨在为国内职业规划移民哥提供沟通平台;
2019年3月开设职业规划师咨询实战班(基础班),致力于培养新手移民哥。
我是闹闹历险记,90后,生于广东,如今在美国波士顿求学打拼。18岁的我,一句英语都不会,便来到了美国。谁知国外的生活荆棘更多。我从一个学渣,到成为美国一名在读研究生。我到底是如何踏平荆棘,走向成功的呢?不妨继续往下翻听听我的故事。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美国申请人是可以同时为配偶和继子女申请移民的。其次需要确认一下美国申请人是绿卡身份还是公民身份,身份不同申请的类别也不同,等待的时间也不同。美国绿卡身份申请配偶和未满21岁未婚孩子就是F2A,美国公民的话就是CR1+CR2或者IR1+IR2。
首先,买房之前要明确买的是什么类型的房子。美国的房子主要有几种:独栋别墅也就是house,联体别墅townhouse,还有公寓apartment。如果是自住那就都可以,如果是用于投资的话,那不用想独栋别墅的投资价值是最大的。
近日,美国移民局(USCIS)在《美国移民局政策手册》中发布了政策指南,更新了当移民签证配额“可用”时,如何根据《儿童身份保护法》(CSPA)在特定情况下,计算孩子的年龄。自2月14日起,移民局在审理I-485身份调整申请时,将据此锁定儿童的年龄。
大家平时谈论美国很多,关于美国的新闻也很多,下面这些关于美国的十五个冷知识,你知道吗?美国国旗的设计师贝奇·罗丝betsyross可能根本没有设计第一面美国官方国旗,没有任何证据支撑,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传说。没有证据证明美国第一面国旗出自贝奇·罗丝之手美国国歌《星条旗thestar-spangledbanner》的旋律原本是一首英国酒吧歌曲。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历史上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依然屹立于民族之林,作为中国人,怎能不骄傲自豪。现代化文明发展迅猛,互联网技术让全球都变成了地球村,很多人都选择到海外求学和发展,我国海外移民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1073万人,位列世界移民人数的第三名,最讲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走出国门,移民潮又为何盛行?
对于每一个新移民来说,拿到移民签证并不意味着移民结束,反而是人生一段新生活的开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艰难适应期。原因是陌生的国家和环境,语言交流的障碍,人际关系的稀疏以及文化的差异,这些都给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前往一个全新的国家生活,需要重新适应环境,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小至外出开车找不到方向,大至处理证件问题和税务问题,所有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于什么都不懂的新移民来说,都不是件容易事。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聊移民圈那些事儿的自媒体人。今天我要跟大家聊聊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移民美国的条件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个美国梦,想要去美国生活、工作、学习,享受那里的自由、民主、多元的氛围。但是,想要移民美国,不是说想就能想,做就能做的。你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条件,才有可能实现你的梦想。
美国国务院签证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8月的签证公告(visa bulletin),关于职业移民(employment-based preference cases)和亲属移民(family-sponsored preferences cases)绿卡排期表详情见以下表格。亲属移民类别亲属移民表a,f1和f3均前进17天,f2a倒退1066天。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选择远赴他国去一些知名大学进行深造与学习,接触不一样的教学环境与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自己更加全面发展,待学有所成之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国家对于这方面也是非常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