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上从山西十八次迁民上千万。
一、山西迁民缘由。朱元璋领导的抗元农民战争持续17年,致使中原诸州,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朱棣靖难之役后,导致华北,包括安徽、江苏等省赤地千里,没有人烟。
当时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就达到了4103450人(包括陕西大部)。为发展农业生产,从山西迁民势在必行。
二、故土难离。圣旨下:一是在洪洞县的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立迁办处。二是派官兵奔赴山西诸地拿人强行迁移。山西百姓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更是因为亲友们同邻的熟络亲情,大家都是恋土难移,不愿意离开,纷纷四处潜逃,给移民造成了很大难度。
三、巧设计谋。为解决民众潜逃躲藏的问题,负责移民的大臣生出一计:在山西到处张贴告示:“近日内,派大量兵卒拿人迁民。洪洞县不迁”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奔走相告,纷纷涌入洪洞。三日不到洪洞就聚集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上百万。官员大喜,出其不意令官兵迅速包围了整个洪洞县。然后缩小包围圈向大槐树下集结,所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人们大呼上当,年轻后生与官兵冲突,也有伤亡。
四、解手的来历。为防止被迁徙者半路逃跑,官兵便用绳捆索绑方法,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喝遣着向东押解。大小便的时候解开捆着绳索的手,就这样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押解过程中,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五、解手一词的回迁。那么为什么山、陕人也深知这个词汇并广泛运用呢?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1877 —1878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东、直隶(河北)、河南、山西一带遭遇大旱,许多人饿死,华北大批灾民除涌入东北外,好多人回迁到山西、陕西。再就是1942河南大灾,沿陇海铁路逃往山西、陕西的难民不计其数。就这样通过几次?人员的大回迁“解手”一词,便在山西,陕西得到广泛运用。
六、不科学的记载。洪武迁民多黄河以南,永乐迁民到黄河以北,从南北十几省的县志记载看多是什么什么姓兄弟迁居此地,譬如说马姓,就取名马家屯,是不确切的,应该是马姓夫妇迁居此地,不是因为男人少而迁民。
七、在地儿之说。华北地区每一个村庄都有谁家是在地儿的说词,也就是原住民,据考证也说不清对错。这些人原来确实生活在战乱地区,战争开始他们就携家带口逃亡到山西或山东沿海地区,等战争平息政府迁民时,他们又自愿迅速回到了原先的居住地,他们的根不在山西。
明朝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上从山西十八次迁民上千万。一、山西迁民缘由。朱元璋领导的抗元农民战争持续17年,致使中原诸州,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朱棣靖难之役后,导致华北,包括安徽、江苏等省赤地千里,没有人烟。当时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就达到了4103450人(包括陕西大部)。为发展农业生产,从山西迁民势在必行。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
一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创建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朝末年以来长达20多年的战乱。战乱结束了,战乱带来的创伤却远未愈合。放眼望去,中原地带十室九空、遍地疮痍。特别是战乱的重灾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出现了大片的无人地带,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心知肚明。
盘点胶东历史,明代颇具有标志性意义。就区划而言,明代将登州、莱州升格为府,这一局面延续至清末,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胶东的空间格局;就人口来说,明代有大量移民迁至胶东,或为卫所军户,或为普通民家,也直接影响了胶东的姓氏结构。因此,不管是研究胶东地方史志或是家族谱牒,明朝都是一个很难绕开的历史时期。而明朝开始对胶东半岛进行统治,则是朱元璋北伐山东的结果,那它具体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它不是历史,是一个传说;它不是骗局,是一个故事;山西人、洪洞人从来没有骗过谁。故事往往是人造的。我们都知道“故事”二字的含义,但其字面意思是:过去的往事。六百年前的往事,轰轰烈烈地集体出现在一二百年前的家谱中,被写到了纸上,而以前却没有书面记载,无疑它只能是个传说或故事。不仅仅是正史没有记载这一事件,就连移民的发生地洪洞,在从明至清所修的六个版本的县志中,也都对大槐树只字未提。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广为流传着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并且在大家的认知里,明朝的大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的,那么这个说法正确吗?清朝的洪洞且c清朝洪洞县城图其实任何新兴的事务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
洪洞大槐树处办迁徙,朱明王朝迈新步。经济兴盛、人口稳,洪武大移民为大业。山西平阳、潞州泽,河南河北百万户。四家之口留一人,六家之口留二辅。洪武大移民,又称明初大移民或明朝大移民,是指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期间的移民潮。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为恢复经济、平衡人口、巩固统治,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在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后,数百万人迁往全国各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洪武二十五年是公元1392年,这年的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和徐礼从山西回到北京。他们在山西办了一件大事。先说这后军都督府佥事究竟是个什么官。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中五个都督府掌管天下兵马,相当于五大军区。都督佥事是正二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级干部吧。早在三年前,朱元璋就给他们俩派了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