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胶东历史,明代颇具有标志性意义。就区划而言,明代将登州、莱州升格为府,这一局面延续至清末,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胶东的空间格局;就人口来说,明代有大量移民迁至胶东,或为卫所军户,或为普通民家,也直接影响了胶东的姓氏结构。因此,不管是研究胶东地方史志或是家族谱牒,明朝都是一个很难绕开的历史时期。而明朝开始对胶东半岛进行统治,则是朱元璋北伐山东的结果,那它具体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1、北伐形势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南征易而北伐难。在朱元璋之前,鲜有北伐成功的案例(刘裕北伐功败垂成)。不过,这种难易,是在南北双方大致均势的前提下做出的评价,主要考虑的是地形和水土因素带来的客观影响(所谓高屋建瓴,对北方有利)。但如果双方的均势打破,就不存在所谓的难易问题,天平自然是向强者一方倾斜。
(配图主要为蓬莱水城场景)
而在朱元璋北伐之前,天平就已经向他倾斜了。当时,他已经先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巩固了对长江中下游的统治,浙南、福建、两广等地的群雄实力有限, 对他已经不构成威胁,就大局而言,南方已定。
当时的北方,元廷在察罕帖木儿和扩阔帖木儿两人的经营下,虽然表面上恢复了对中原(河南、山东)等统治,但高层内斗不休,地方也军阀林立,外强而中干。
在这种形势下,当时尚未称帝、还是吴王身份的朱元璋判断“元祚将亡”,决定出兵北伐。
2、将领人选
朱元璋北伐中原,山东是首先要攻取的目标。这一方面与朱元璋的思路有关,《明史?太祖本纪》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
另一方面,就朱元璋当时的统治区域来说,“徐、邳(现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皆入版图”,进攻与之接壤的山东,有近距离的后勤基地。
出兵需点将,朱元璋挑选的北伐将领人选,主要是徐达和常遇春两人。《明史?徐达传》载:“寻拜(达)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
从明史记录的两人活动轨迹来看,这段时间,徐达主要的活动地点在济南和益都(青州),常遇春主要的活动地点在鲁西和河南,并没有驻足胶东半岛的记载。
相对于山东内地而言,当时的胶东半岛偏于一隅,并非战略要地,自然不需要主将亲自前往,负责攻取胶东的偏师,主要由傅友德(后封为颖国公)率领。
值得一提的是,傅友德攻取胶东的经历,对后世胶东姓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在烟台龙口市北马镇楼子庄村的傅姓,族谱就记载为傅友德的后人,经过数百年的繁衍迁徙,这支傅姓现在广泛分布于胶东半岛的龙口、招远、芝罘(福山)等地。
除了傅姓之外,龙口一支胡姓也相传与朱元璋手下的将领胡大海有关,民间颇有胡大海北伐时的传说。但从明史记载来看,胡大海早在北伐前几年就逝去,并未参与攻取胶东。
3、进攻线路
刚才已经提及,在当时,胶东半岛并非主战场,因此战争烈度并不大。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徐达指挥的北伐军攻占益都、济南之后,胶东半岛基本是不战而降。
(明军进攻线路大体示意)
关于明军(北伐之初,朱元璋的国号还是“吴”,转过年之后,就正式建立明朝,为行文方便,以下都称作“明军”)攻取胶东半岛的具体行军线路,在《明太祖实录》当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1367年底(吴元年),徐达率军攻占益都(青州)。在当时,益都相当于元朝在山东境内的统治中心,益都失守,寿光、临淄、昌乐、等县及潍、胶、博兴等州顺势而降。占领潍州(潍坊)和胶州之后,对明军来说,胶东半岛就已经门户洞开了。随后,“大将军徐达遣参政傅友德取莱阳”。
在史料当中,这条记载夹在朱元璋称帝的细节当中,这也算是北伐诸将给新皇帝的贺礼了。
下一条关于进攻胶东的记载是:“大将军徐达自济南复还益都,督诸将进取登莱各处州县。”也就是说,在攻取胶东过程中,徐达还是有点不放心,从济南又回到益都坐镇。
徐达虽然人没有到胶东,但此时他的威名早已传遍半岛,不少州县主动派人前来,表示归顺。史载:“大将军徐达至益都,元登州守将董卓遣都事鞠允中,莱州守将安然遣理问李荣,及福山等县官各奉图藉来降。”从记载来看,登州、莱州和福山是率先归降的一批州县,招远和黄县夹在登州莱州之间,登莱归降,两县应无坚守之理。
1368年正月伊始,伴随着“洪武”年号的使用,胶东前线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元莱阳守将世家宝,籍其军马之数,遣佥院王世龙、都事唐宜等,诣大将军徐达纳款。”也就是说,在傅友德进军莱阳的同时,莱阳元军也正在准备归降了。
4、莱阳定,胶东安
相信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在关于明军攻取胶东的史料记载当中,“莱阳”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也很能反映出元末莱阳在胶东半岛的地位。
元代实行“行省制”,除了一开始的十大行省之外,在元顺帝时期,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又划出很多规模较小的“行省”,胶东行省就是其中之一。
《元史?顺帝本纪》中记载到:“至正二十三年三月,立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总制东方事,以袁宏为参知政事。”关于这个胶东行省的驻地,《元史?百官志》记载为:“置胶东行省于莱阳”,即莱阳相当于元末胶东行省的“省会”。只不过这个行省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后世对它的了解并不多。
正因为莱阳在胶东的“象征性意义”,当地元朝守将虽然已经向徐达送上降表,但傅友德并未停止进军莱阳城的步伐。
史载,“洪武元年,上(朱元璋)御奉天殿,大宴群臣,三品以上者皆升殿。”而在此之前,参政傅友德兵至莱阳,世家宝(元朝守将)诣军门降。朱元璋这场宴会,心情应该挺不错。
明军攻取莱阳之后,胶东半岛其他还没有归顺的州县望风而降,史载“元宁海州守将方德、陈用,及文登守将马国宁等俱诣大将军降”,随后,“大将军徐达复自益都至济南”,因为莱阳归顺、胶东大势已定,徐达就从益都回到济南,把精力转向河南战场。
从明代史料的记载来看,明军攻取胶东半岛基本是兵不血刃,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当然,也不排除当时的史书为尊者讳,刻意没有记载普通百姓战火涂炭的细节。但在如今的海阳北部(元代、明代都属于莱阳),有若干村庄名称与战争有关,如郭城镇的战场泊村和阵胜村,尤其是阵胜村,当地村志的记载为“明将常遇春曾在此摆阵获胜,因此取名阵胜”。结合明代史料记载来看,常遇春摆阵应该是讹传,但或许元末明初真的曾在此有过战事。
5、蒙古降将
在傅友德攻取莱阳的过程中,他面临的理论上的对手是元朝守将世家宝。
“世”这个姓氏相当少见,这多少暗示出了他的特殊身份。
根据《国朝征献录》的记载,“世家宝者,临颍人也,其先出蒙古,赐姓世。”也就是说,他具有蒙古血统。
元顺帝末年,他以集贤院学士的官职,出守胶东登莱诸郡。集贤院学士的品级很高,从此推断,他应该相当于胶东行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了。
此前,世家宝在元朝政坛似乎无足轻重,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为何会在危难之际,成为地方大员呢?
综合史料记载来看,他或许是沾了察罕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的光。察罕帖木儿是颍州沈丘县人,距离世家宝的籍贯临颍不远,算是同乡。察罕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击败红巾军,收取山东之后,胶东半岛自然成为他们的势力范围,世家宝以文臣出为疆吏,或许就与此有关。
世家宝归降明朝之后,朱元璋给他的待遇并不低。史载,(世家宝归降之后)上嘉纳,授之大理寺少卿,是年八月始设六部,以其为礼部侍郎,次年升刑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此后,世家宝的仕途虽然多有起伏,但他还是得以善终。
实际上,不仅是世家宝,朱元璋对待胶东蒙古降将总体都很宽大。比如,烟台牟平的都姓人,根据族谱记载,其祖先名叫必里海,是元代驻守宁海的都达鲁花赤,明军攻取胶东后,宁海州归顺,朱元璋以其原来的官职名称,赐姓这一家族为“都”姓,在当地繁衍至今。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假如你有兴趣问询探究四川、重庆(含陕南、贵州遵义)人祖辈从何处来?他们多会回答是:500年前从湖广“麻城孝感乡”而来。为什么会有此说呢?因为,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湖北的麻城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移民,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现在的四川、重庆)的每一个角落。
它不是历史,是一个传说;它不是骗局,是一个故事;山西人、洪洞人从来没有骗过谁。故事往往是人造的。我们都知道“故事”二字的含义,但其字面意思是:过去的往事。六百年前的往事,轰轰烈烈地集体出现在一二百年前的家谱中,被写到了纸上,而以前却没有书面记载,无疑它只能是个传说或故事。不仅仅是正史没有记载这一事件,就连移民的发生地洪洞,在从明至清所修的六个版本的县志中,也都对大槐树只字未提。
“黄务大集”上汇聚了上百家商户,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商品从新鲜的肉禽蛋奶,到种类繁多的干果糖茶、火红的对联窗花,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不透着节日的喜庆。天气虽冷,却阻挡不了百姓的购物热情,前来购物的居民们往小拖车上装着一份份的年货,一股浓浓的年味在这里弥漫开来。看见外国留学生一行人的到来,摊主们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热情邀请大家品尝各类年货小吃。
名人与将才是时代的精英,是闪烁在历史长河中的星辰。他们以智慧、人品、才华和成就著称于世,为当时和后世所景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沉积厚重它就与名人有缘、能够造就和吸引众多的名人与将才在时代表演,无疑是桑梓文化的荣耀和幸运的展现。本文简述清末民初年代、盘县籍出身对地方有成就的易晓岚将军;他不是共产党军人...
李元章 记者程权/摄吕伟达 记者刘普礼/摄栖霞,现为山东省烟台市下属的县级市。之所以关注这里,是因为在此前采访大理祥云穆红寻亲的故事时,牵出三藩之乱后吴三桂旧部被迁往东北、山东的观点。“我们栖霞确实有很多村庄都来自云南,全市共有966个自然村,有246个村的居民自称祖先从云南迁来,占了全市村庄的1/3。
明代以前,中国就有山东人移民东北的记载,但真正大规模移民的阶段,主要集中在清朝。清朝时,东北地位特殊,宗室皇族起源于此,被视为“龙兴之地”。在入关初期,清朝对外来移民进入东北并不欢迎。当时清朝从东北抽调大量人丁投入战争,以致人口稀少。《奉天形势》记载:“荒城废堡,败瓦残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在八旗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清朝不愿意让大量移民涌入东北。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高考对于全国学生来讲是为数不多的公平考试之一,如今高考的公平已经收到了猜疑,这是为什么呢?2020年我国有两万名学生变成了“泰国人”,前往泰国清迈进行两到四年学习,这就是高考受到质疑的原因——“高考移民”。对于一些家庭优越的学生来讲,家长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通往国内一流大学的捷径,他们只需要出国两年,拿到泰国“国际学校”的优秀证明资料,再参加一个汉语水平考试,就可以轻松进入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
洪武二十五年是公元1392年,这年的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和徐礼从山西回到北京。他们在山西办了一件大事。先说这后军都督府佥事究竟是个什么官。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中五个都督府掌管天下兵马,相当于五大军区。都督佥事是正二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级干部吧。早在三年前,朱元璋就给他们俩派了个任务。
十八世纪,山东的人口暴增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导致人多、地少、粮少、物价上涨,再加上山东地区频发的灾荒,也刺激了山东人民四处流离。诚然,山东移民潮促进东北、山东两地区社会和经济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统一等。关于山东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学者多有论及,
山东大槐树23个姓氏名单(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共涉及869个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