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中国就有山东人移民东北的记载,但真正大规模移民的阶段,主要集中在清朝。清朝时,东北地位特殊,宗室皇族起源于此,被视为“龙兴之地”。
在入关初期,清朝对外来移民进入东北并不欢迎。当时清朝从东北抽调大量人丁投入战争,以致人口稀少。《奉天形势》记载:“荒城废堡,败瓦残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在八旗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清朝不愿意让大量移民涌入东北。直到顺治八年,形势逐渐稳定,顺治皇帝亲政,东北开始调整移民政策。朝廷允许那些愿意东北开垦荒地的百姓,到山海关报备名册,由朝廷分地耕种。
顺治十年,清朝再次颁布《辽宁招民开垦条例》。这次可谓是从上到下,动员百姓到关外垦荒。对于移民可以给予耕牛、种子和口粮。官员升迁任免,也以招募移民多少作为考核标准。
许多山东人也加入到这次移民浪潮中。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为了开垦荒地务农,少部分人看重了东北丰富的资源,如人参、貂皮等,经常来往于两地之间,从事贸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康熙八年,随着康熙亲政,朝廷开始限制外来移民进入东北。如果想要进入东北,需要提前登记入档。
到乾隆年间,限制移民政策更加严厉,整个东北全面封禁,不准外来移民进入。清朝如此严厉推行封禁政策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是避免八旗文化受到冲击,也因为当时清朝人口数量整体暴涨的因素。
乾隆六年,中国人口数量破亿。乾隆五十七年,中国人口数量破3亿。山东人口同样暴涨。明朝时,山东人口为一千多万,乾隆时人口突破2400万。
跟人口数量相比,土地增长陷入滞缓。从顺治到康熙,在朝廷鼓励开垦荒地的政策鼓励下,山东耕地增长173.93万亩,此时山东可用荒地已经基本开垦完毕。但是,大规模开垦荒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引发许多自然灾害,对山东百姓影响极大。
在双重压力下,遇到灾荒,只能迁徙四方的流民,成为当时山东常态。河南、北京、东北是山东人逃荒的主要方向。
为了谋求生存,有大量移民以各种手段进入东北。他们中有的人会定居,有的春去冬归。这种做法也被称为“闯关东”。
其实,山东人移民东北,并未像清朝皇帝想象的那样,会带来种种坏处,反而多有好处。这些移民进入东北后,开垦大量荒地。
东北从原来的缺粮区,变成后来的产粮区,甚至粮食可以外运,满足其他省份需求。康熙在东北推行封锁政策后,也曾肯定移民为东北带来的好处。
康熙年间移民东北的山东人中,许多人以养蚕为主。他们促进东北养蚕业发展,到后来仅牛庄、大连、安东三处产丝每年就可以达到1.9万担以上。不过,毕竟处于封禁阶段,移民数量仍是有限。直到咸丰时期,清朝才开始重新放宽移民政策。
咸丰五年时,黄河改道,经由山东入海,造成严重破坏,大批灾民流离失所,涌入东北,封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开始对东北虎视眈眈,不断渗透入侵。清朝选择开放部分地区,允许移民携带家属,想借此解决流民问题,并填充边疆实力,抵御沙俄入侵。
东北得到大规模开垦后,也可以增加朝廷财政。1903年后,随着中东铁路等多条铁路建成,从陆璐移民的速度加快。
青岛、烟台、营口等港口建成后,越来越多山东人从海路移民东北。《莱阳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后,洋轮往来领海交通便利,邑人轻于离乡赴辽东者日重。”
东北外部形势更为恶化。日本、沙俄都想在东北分一杯羹。从民间到庙堂,便有许多人希望可以进一步开放东北,鼓励移民开荒,从根源上培养东北元气,增加边疆防御力量。
锡良曾经上折:“拟请于东省设立垦荒局,招垦移民,岁以若干人为率,分段垦辞..抵制外力。”熊希龄在《东三省移民意见开垦书》说道:“时至今日,欲救东三省之危局,莫如使商务之发达。”
在这种形势下,清朝最终同意,全面开放东北。而东北也重新引来大量山东移民,直到日本入侵,对东北造成极大破坏,移民浪潮才逐渐平息,很多山东人又重新迁回本土。
续上篇《庆幸日本当年移民500万到东北的计划破产,否则,后果必看设想》,本文上下两篇,史料详实,警醒意义重大,值得各位爱国者阅读、转发、收藏,在此谢谢大家!话说:日本自1910年起就开始向我国东北移民,经历了“实验性移民”和“武装移民”两个阶段,但都没有成功。历届日本政府始终一直关注着“移民东北”的实验情况,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向外移民的来源日益紧张,移民活动陷入僵局,此时的政府决定放手一搏,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6日讯 5月22日,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党委读书班成员一行来到位于蒙阴县垛庄镇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步入纪念馆大厅,聚精会神地观看 led 大屏上播放的孟良崮战役经过影片,“穿插奇袭、星夜飞兵、巅峰对决……”一幕幕热血画面将大家的思绪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既为革命先烈的英勇壮举所感慨,更为沂蒙儿女全力支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
枣强县政协常委、移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连申为移民后裔解答问题。 王鹏 摄中新网衡水10月20日电 (崔志平 王鹏 彭建彬)20日,河北省枣强县移民文化研究会在山东省博兴县举行寻亲续谱咨询活动。当日,在博兴县政府广场,上百移民后裔前来寻根问祖。河北省枣强县政协常委、移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连申为前来咨询的移民后裔解答问题。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现在满族主要的聚居地。据了解,东北现在居民的大多数,是来自关内的移民,而满族人口并不占多数。而来自关内的移民中,普遍有一种传说;当年自己的先祖从关内移民到这里,然后“跑马占地”在某某地落户。笔者曾研究过明末清初这一段历史,对于上述说法非常的不认同,下面表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六一八年(明万历46年)七月,后金努尔哈赤征明攻陷清河城后,整个辽东地方基本被后金控制。
在今天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一带的村庄,关于村民的来源,“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乎成为共识,就是在明初的大移民中,均来自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卫星图但是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仅一河之隔的馆陶县志书记载中,虽然绝大部分村庄来历的记载均为“明永乐二年,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但是仍有3个村庄的来历却并非是山西省,据1999版《馆陶县志》:
潍坊市区西南三十里,有个大柳树村,它背靠明崇山,南邻平原,是老潍县通往临朐、高崖及远到沂州、徐州的必经之地。它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成了潍县城南最大的商贸中心,可这个大柳树村名的由来却很少有人说起,这里面还有个风趣的故事。这事要从朱洪武建立明朝说起,在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瘟疫等原因...
从成都坐飞机去山东济宁,实拍山东农村,感觉和四川太不一样了!第一章:踏上旅程,从成都启程盼望已久的旅程开始了。清晨,我从成都腾飞,踏上前往山东济宁的飞行之旅。心中满是期待和好奇,因为我将要探寻一个和四川完全不同的地方——山东农村。第二章:抵达济宁,初探山东风情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我终于抵达了济宁机场。
威海是中国大陆离韩国最近的地方。这个数次被评为全国最宜居城市的威海,因为得天独厚的三面环海、蓝天白云、城市美如花园而闻名。但是就在疫情被我国强有力的控制住时,离我们不远的韩国和日本却有逐渐蔓延的态势。走在威海街头,一切都秩序井然,人们不得已才会冒险出门。我来到小区门口,那个全威海最大的韩国超市,疫情前很多韩国人来这里购物,现在空空荡荡,一个人手里拎着三个大袋子,往车上装,然后又把成箱矿泉水装上车,看来韩国人也开始备货了。
水草丰茂、沃野千里的水乡大洼,水碧天蓝,苇绿稻黄,树翠花香,鱼肥蟹壮。 然而,当我们沿着历史的年轮,穿越时空隧道,溯流直上,如今绚丽的大洼,昔时就像秋风中的枯苇,告诉我们曾经的盐碱沼泽是那么的荒凉。属于退海之地的大洼县,地处大辽河下游,濒临渤海,地势低洼,土质盐碱,人烟稀少,开发较晚,素有“南大荒”之称。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假如你有兴趣问询探究四川、重庆(含陕南、贵州遵义)人祖辈从何处来?他们多会回答是:500年前从湖广“麻城孝感乡”而来。为什么会有此说呢?因为,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湖北的麻城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移民,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现在的四川、重庆)的每一个角落。
山东大槐树23个姓氏名单(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共涉及869个姓氏)
山东移民东北国家移民补偿(当年30多万日本东北移民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