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可能像你想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的那么坏。——莫泊桑《一生》
天涯咫尺间,秋风萧瑟了落叶,枯黄的缱绻着不了情,是根的呼唤,是土地的呐喊。落叶归了根,浮云化了雨,我漂泊的心无处安放,哪里是我的故乡?年前轻狂铅华洗,雨打梦中湿莲花,一个翻飞的梦,是我心心念念的理想。落叶总是念着根,流水总是思着海。恋,恋,恋,一场繁花落,念,念,念,无处可言诺。
撑一船的岁月,划过时代的长河,找寻归处,风雨漂泊,吹寒了心,冰冷了泪,唯独少了家的温暖。在梦里,昏黄的灯,萧瑟的院,一棵树巍然屹立,风雨不动。孩童嬉笑,老人长谈,孤月高悬,朗朗月色照应窗内,是家的温暖,是家的模样,慰藉着,我冰冷漂泊的心。
家是游子们牵挂的地方,家是老人们心心念念回归的地方,家是我们受苦受难而给温暖的地方,这就是家!冷风绕指抚过凌乱的发,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家。孤月在天,鸿雁飞过,是给家的信吗?
当文明进化,时代改革,我的家,又能存在吗?我又去何处找寻?静看花开花落,花落是花开的盛宴,我看到,叶叶归根,朵朵入土。那是他们生长的家,思念至此,我也该,找寻我的家,让我这个漂泊的叶,随风吹荡,荡到家长。
追溯故里,落叶归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追求,对于故乡,我们一直有着别样的情怀,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歌谣里的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记载,人口最大的一次迁移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走出亿万子民,前后一共迁移了18次,迁移时间长达50多年,一共有812个姓氏从大槐树下走出,移居各地。
途径18个省,500多个县,方完成最大的人口迁移。外国他乡的游子,每每思念故乡,都会到洪洞大槐树下,寻觅家乡的亲切,找寻祖先的流传,哪怕百年已过,依旧阻挡不了,落叶寻根,归根。
中华子民相承一脉,却分枝各地。流经百转,时代变迁,分散的子民落叶归根也有期。一颗大槐树,是祖先迁移前的留念,迁移之时,百姓都会在大槐树下鞠躬祭拜,也为了教育后代,"家乡何在?槐树一枝。"
历经沧桑百年,树依在,山照青,却也是物是人非,闯荡在外的游子们,明月照下的地方,是家的思念,片片叶落下。是归根的愿望,那棵老槐树下,是亿万人民的归根,是亿万人民的家乡,寻寻觅觅,落叶终究找寻到他的根源。
为何要迁移人口?为何要他们妻离子散?为何让他们另居他乡?想必这是很多人不解的问题。一次人口迁移,居然迁移50年,令812个姓氏的家族离开自己的家乡,这都是疑问。
早在元末时期,农民起义,官府出兵镇压,却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与人祸的折磨,令百姓民不聊生。而又有多年的战争,中原兵起。又使得百姓无家可归,经济衰退,天灾来临,又缺钱粮食,百姓们苦不堪言。
然而在背景下,唯独山西风调雨顺,西靠吕梁山,东是太行山,两山屏障,战争影响小,百姓们在这里生活也算是平安无事,没有纷扰。所以中原百姓为了寻得一方安宁,都迁移到山西避难。
根据元人钟迪记载"当今天下劫火燎室,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俯有所商。"时代变迁,明朝成立,由于中原人口过少大量土地荒废,而山西人口密集,所以迁民诏下,条教县各,令百姓迁移。
《魏刘氏合谱》中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离家的不舍,邻里的不忍,都描绘的淋漓尽致,为了日后的相见,为了后代的关联,铜镜为信。
可制度森严,人们无力改变,只能被迫分离,离开家乡。明廷制立:"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曾有一种说法,为了防止迁移的百姓有逃跑的,便砸碎小脚拇指指甲,所以小脚拇指分两瓣的,都是从洪洞县走出去的。
家人们被迫分居,离开自己的家,去远方,一切都是未知数,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
这次人口迁移,从朱元璋洪武初年一直到朱棣永乐十五年才完成。数以亿万百姓与亲人分割,与家乡分离。生活不会像你想的那么好,但是生活也不会像你想的那么坏。
这次人口大迁移,虽然很多人被迫与家乡分离,可也为了明朝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实现了劳动力人口和耕种土地的有效配合,产生了军民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也使晋文化广泛传播。
虽然百姓的分离,怨声载道充斥朝廷,可是为了明朝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等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812个姓氏家族的百姓离开洪洞县,远离家乡,现如今分散各地,异国他乡,流失海外,中华民族同是一枝的血脉,我们的祖先,都是600年前,从洪洞大槐树下走出来的,我们的感情,也是从未分割。
战争的破坏,天灾的降临,令我们重聚一起,可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时代的前进,我们不得不被迫分离,可我知道,我们的分离,带来的是国家繁荣,经济发展。
外出的游子,每当想念家乡的时候,大槐树是你们避风的港湾,是你们寻找家乡的根源。落叶归根,会使我们812个姓氏的家族又重新相聚,大槐树下,有先人的脚印,有家人的眺望,有时代的见证。
月是故乡明,每当夜晚的月亮升起,清风微抚,绕过指间,一丝一毫的凉意吹进心里,落寞成泪,湿润眼角,又是思念故乡的夜晚,落叶片片掉落,微风带走,令它们找寻不到自己的根源。
何其有幸,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离家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也是深夜里一丝丝的安慰,让风不在冷,让泪不在流,明月照应下的地方,是家的故乡,槐树的枝叶抖动着风的来意,希望让风告诉离家的游子们,洪洞槐树下,是祖先的起点,是归根的地方!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江西上饶鄱阳县莲湖乡,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在该乡偏南四公里处,有一个主要有胡、朱、何、高、黄、程、邵等19个姓氏,人口3500余人的自然村,叫瓦屑坝村。这里水域辽阔,自古以来,是鄱阳湖水上交通重要枢纽。瓦屑坝村,因西汉时期,这里曾是烧窑制瓦繁华作坊区。陶瓦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整个坝上和村庄下面全是瓦屑和瓷片(最厚的地方有3米多厚),而故名。
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 洪洞大槐树景区供图 摄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 洪洞大槐树景区供图 摄中新网太原2月11日电题:(新春见闻)“华人老家”洪洞大槐树:数万移民后裔的乡土记忆作者刘小红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2019年春节期间,素有“天下故乡,华人老家”之称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内处处彰显着老家年味儿,在外漂泊许久的八方游子们终于“回家”,阖家团圆、守岁祈福……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摘要:在江苏省北部、山东省中部和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和中部、河北省南部以及其他部分省市,多年来流传着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困扰着专家学者和广大寻根者。很多寻根爱好者多次到山西省洪洞县寻找自己祖居地,却次次都是失望而归。研究移民史的专家学者对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真实性持否定意见,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移民源头。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在中国大部分的省份,民间都流传着一个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传说中,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桐县。他们大多是在元末明初因为战乱、瘟疫和饥荒的背景下,被官府通过押解的方式,强制迁移到了现在的居所。在这则关于大移民的故事当中,被人提及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包括大槐树、老鸹(鹳)窝、解手、小脚趾甲有复瓣等等。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前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在我国流传甚广。不仅是山西省境内,就连千里之遥的安徽省以及江苏省都有不少人听过,甚至不少人说洪洞(tóng)县大槐树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过大家听过归听过,能够把这句话中涉及到的历史变迁讲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人在年幼时,听长辈们娓娓道来先祖的故事,得知山西大槐树的历史。
笔者曾多次实地走访过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和大兴区长子营镇,并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包括北京、河北等地地方志,如《通州志》《大兴区志》等,发现均有大量对大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这恰恰和《明实录》《明史》里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记载进行了确凿的相互印证,加之近年来相关姓氏家谱等资料汇集,形成了完整的互证链条,使明代长达50余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成为不争的事实。
山东大槐树23个姓氏名单(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共涉及869个姓氏)